MR、CT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比较研究
2020-02-06刘建荣
刘建荣
(乐亭县医院核磁室 河北 唐山 063600)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慢性炎症性疾病,中轴骨骼可受累,以青年人群为高发人群,起病隐匿,且病程缓慢,研究指出,强直性脊柱炎极易造成髋关节受累,累计率也为40%,在关节累及以后,表现为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且在病变发展过程中[1],极易出现髋关节纤维化、关节强直、软骨退行性变化等,因此需及时给予有效诊断,并早期确诊疾病,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治疗。目前,临床在诊断髋关节病变时多采用X线诊断,研究指出,此方法病灶诊断的显示率较差。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MRI诊断、CT诊断的适应范围更加广泛,在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中具有显著效果。本文将以70例患者为对象,探究MR、CT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7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开展研究,研究时间为2011年1月—2018年12月。所有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42例;年龄为26~54岁,平均年龄为(37.61±4.35)岁。纳入标准:资料齐全;认知正常;经实验室诊断确诊疾病为强直性脊柱炎;熟知本次研究,并表示自愿参加。排除标准:免疫功能障碍;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恶性肿瘤,不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1.2.1 MRI检查 设备为Essenza1.5T磁共振磁共振成像仪(生产厂家:德国西门子)。设定参数:层厚为4mm,层距为1mm。采用T1WI、T2WI、STIR的冠状位扫描与横断扫描,必要时辅以矢状位及增强扫描。
1.2.2 CT检查 设备为16排螺旋CT(生产厂家:美国GE公司)。设定参数: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150mA,螺距为0.516:1,层厚为0.625mm,层厚为0.625mm。采用CT平扫检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不同诊断方式的髋关节病变,以患者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涉及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性水平均为:P<0.05。
2 结果
2.1 髋关节病变诊断
7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髋关节病变共40例。手术病理诊断中,关节面异常变化36例,髋关节功能异常68例。MRI诊断的关节面异常变化或者囊状骨质损坏率、关节间隙狭窄、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肌腱或韧带附着处炎症、软骨下骨髓水肿、脂肪沉积均明显高于CT诊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 髋关节病变诊断(例)
2.2 敏感性分析
MRI诊断敏感性高于CT诊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表2 敏感性分析(例)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与遗传因素、免疫系统等存在相关性,以青少年为高发群体[2],表现为腰椎与胸廓活动受限、背部疼痛、腰部疼痛等。强直性脊柱炎极易累及髋关节病变,需及时给予有效诊断,避免病程延长,增加治疗难度。研究指出[3],CT诊断无法检出强直性脊柱炎的骨质密度与形态变化,而MRI可有效诊断疾病。在急性炎症期,使用MRI诊断可见STIR高信号受到炎症程度的影响,随着炎症程度的严重,信号则越高。对于滑膜炎症,使用MRI诊断显示增厚滑膜信号的强度与积液相似[4],两者无法区分,在滑膜增厚以后血管丰富,在静脉注射Gd-DTPA以后,脂肪抑制序列可见滑膜明显强化[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MRI诊断的关节面异常变化或者囊状骨质损坏率、关节间隙狭窄、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肌腱或韧带附着处炎症、软骨下骨髓水肿、脂肪沉积均明显高于CT诊断,P<0.05,产生统计学意义。MRI诊断敏感性高于CT诊断,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使用MRI诊断,可有效检出关节面异常变化或囊状骨质损坏,以及关节间隙狭窄,在诊断髋关节病变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应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