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鲁班文化”为底色的建筑文化融入民办高校建工学院“三全育人”模式实践研究

2020-02-04江雪标

公关世界 2020年24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实践

江雪标

摘要:对建工学院来讲,践行“工匠精神”就是传承“鲁班文化”。本文立足职业院校建工学院职责任务,认真分析了“工匠精神”“鲁班文化”的内涵以及在当前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育人实践的难点和问题的基础上,以“鲁班文化节”为例,从系统认知、情感体验、践行实践三个维度提出“三全育人”实践措施。

关键词:“鲁班文化” “三全育人” 实践

《中国制造2025》提出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稍后的2016、2017、2018年,李克强总理连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工匠精神”,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党和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弘扬“工匠精神”。作为“百工圣祖”,鲁班身上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某种意义上,建筑行业践行“工匠精神”就是传承发展“鲁班文化”。职业院校建工学院肩负着培养合格建筑行业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重任,践行“工匠精神”、传承“鲁班文化”,无论是立德树人还是实践育人,都必须高度重视。本课题以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创建并开展“鲁班文化节”为研究对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关于职业教育、思政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深入挖掘“鲁班精神”之于建筑行业的意义,打造涵养基于“鲁班文化”为底色建筑文化品牌,围绕“育人”这个核心点,按照系统认知、情感体验、践行实践三个维度,形成“三全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着力将鲁班精神贯彻落实到学习、工作、生活中,以期对民办高校建工学院有所启示。

一、“鲁班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发展

(一)“鲁班文化”的内涵

鲁班,即公输般,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发明的锯子、墨斗等工具流传至今仍然在发挥作用,除手工业、木工外,还在机械、土木上对后世影响很深,鲁班之名历经2000多年仍然熠熠生辉。对于鲁班和“鲁班文化”,学术界有大量论述,王斌、李国良对“工圣”鲁班评价极高,认为鲁班在中国科技史上的地位极高,其诸多发明是技艺“图腾”,闪耀着智慧之光。他认为“勤劳、智慧、诚实、友善”是鲁班文化的核心,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李国江认为,鲁班崇尚技艺能巧,成为行业神信仰,鲁班文化于今仍然在文化、科技、教育等三方面有诸多价值。

(二)“工匠精神”的发展

“工匠精神”最朴素的含义是“工匠”所具有的精神。“工匠精神”与中国手工业密切相关。以手工业发展为线索,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器”时代。追溯“工匠精神”的源头,要从原始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成为独立群体谈起。这时的手工业物品大多为工具性物品,作为辅助性工具,这时的“器”呈现出注重功能、原始质朴的特点,通过不懈探索,不断改进工艺,使得“器”更加实用、耐用。二是“趣”时代。当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精神需求应运而生,对应社会发展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手工业的发展和繁荣。

二、建工学院“鲁班文化”育人实践难点和探索

(一)育人实践难点

对作为国家意志和全民意识的“工匠精神”和作为行业鼻祖的“鲁班文化”,民办高校建工学院在育人实践中还有一些不足和问题。从思想层面讲,一是理解狭隘化。有人认为“工匠”“鲁班”就是手工劳动,把“工匠精神”“鲁班文化”等同于手工劳动的精神,没有看到“工匠精神”蕴含的哲理和态度。二是弘扬过时论。有人认为“工匠精神”“鲁班文化”是手工业者的产物,在信息化、“互联网+”时代,弘扬“工匠精神”“鲁班文化”就是墨守成规,没有看到二者是对工作态度、工作标准的凝练和抽象,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三是适用片面化。有人认为“工匠精神”“鲁班文化”主要应用在制造业、手工业上,但不适用于其他行业尤其是教育行业,主要论点就是不能用造物的方法去教育人。“工匠精神”实质是一种人格化的工作精神,是敬业、专注、创新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对于职业教育有着更深的含义。从实践层面讲,本人从事职业院校教育工作,以“工匠精神”“鲁班文化”为核心的建工学院职业教育工作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逐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种教育还是浅层次的,还需要不断深化与强化。一是培养理念还需强化。职业教育具有强烈的职业目标性和教育引导性。职业性是目的,是特色;教育性是手段,是本质。

(二)育人实践探索

对于建筑类学院“鲁班文化”育人实践,蔡婵提出将鲁班文化融入建设类院校德育教育的建议,将“鲁班文化”融入学校教学管理服务实践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院校、企业、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张永鸿建议将鲁班文化与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认为以“工匠精神”为主体的“鲁班文化”体现了创新创造、精益求精,体现了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特别是重质量、重规矩、立标杆、樹标榜,对于职业教育影响巨大。赵振江认为,建设类院校要弘扬“鲁班文化”,实施“鲁班文化”工程,构建以“建德筑能,创新奉献”为核心,以当鲁班传人为目标,涵养校园文化的体系框架。

三、以“鲁班文化”为底色建工学院“三全育人”实践路径

(一)强化系统认知,加大教育支撑力度

要加强对“工匠精神”“鲁班文化”培育的顶层设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职业院校建工学院具体目标,在指导思想上确立“工匠精神”“鲁班文化”的重要地位,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坚持理论灌输、氛围熏陶,注重融入融合,将“工匠精神”“鲁班文化”贯穿在教学管理实践全过程,覆盖到教师、学生全员上。要准确、全面把握“工匠精神”“鲁班文化”的内涵实质和当代价值,以提高职业院校建工学院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躬身实践、主动传承,增强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在实践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二)强化融入引导,加大文化滋养力度

要把培育“工匠精神”“鲁班文化”作为学院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一是强化职业教育引导。建工学院要进一步明确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培育目标,在强化专业与工作协调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专业素养和思想素养教育,把“工匠精神”“鲁班文化”培育作为硬指标纳入思政教育范畴。二是强化校园文化熏陶。要营造重学习、比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在专业文化培养中,以“大国工匠”为目标,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养成认真、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要营造比先进、争先进、永不懈怠的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立以“工匠精神”“鲁班文化”为主题的文化长廊,营造浓厚的氛围。三是强化创新创造激励。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中国制造、中国品牌、中国技术等文化载体,展示“工匠精神”,传承“鲁班文化”,倡导创新创造精神,将以创新创造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三)强化践行实践,加大活动引领力度

要把养成行为习惯作为培育“工匠精神”、传承“鲁班文化”的最终落脚点,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强化引领引导。一是倡导“师生共同成长”。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学相长”,突出动态培育,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骨干担任学院兼职教师,用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人格魅力引领学生。二是倡导人才培养改革。依托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协同。加大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和校企合作的工作力度,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学生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目的,实现工学一体化,为学生技能培训和文化传承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在工作实践中增强岗位认知和职业认同。三是倡导技能比赛考核催化。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工匠精神”、传承“鲁班文化”的重点任务,组织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比赛,开展要求明确、内容详尽的考核考试,营造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活动氛围,树立以技能立身、以创新发展的明确导向,催化职业院校学生把“工匠精神”作为基本素质和基本要求躬身实践,不断深化。

当前,弘扬工匠精神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文化建设和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建工学院来说,“鲁班文化”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工程,必须纳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搭建系统认知、融入引导、践行实践的育人实践立体框架,为“制造强国”战略培养越来越多的合格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资助项目:2019年上海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

[2]王斌,李国良.培育精技强能的善建者——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鲁班文化育人研究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17,(第1期).

[3]李国江.鲁班文化传统内涵及现代价值[J].人文天下,2017,(第22期).

[4]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N]..中共山西大學委员会...山西日报..2019-07-13.(003).

[5]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许才山...吉林日报..2019-10-14.(010).

[6]构建优良育人生态[N]..张惠元...山西日报..2018-03-01.(009).

[7]以立德树人为根加强教育服务发展能力[N]..陈英云...黑龙江日报..2020-02-09.(008).

[8]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立德树人[N]..王乔...江西日报..2019-11-25.(010).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实践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