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能缩小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吗?
2020-02-04徐曼芸杨德琪张会荣
徐曼芸 杨德琪 张会荣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数字技术不断应用以及我国加速实施对外金融开放,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解决普惠金融高成本、高门槛、低效率的难题以及满足边缘地带的金融需求。本文根据云南省16个地州市2011-2018的面板数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影响。实证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缩小云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对减小城乡收入差距更有效果,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面更能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 城乡收入差距 固定效应模型 面板数据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5Y121);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
一、引言及文献述评
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一直我国治理工作的重点,城乡发展失衡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供求扭曲及经济效率低下等问题。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很导致的,金融排斥使金融资本无法有效流向乡村地区,从而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活力不足。2013年我国虽正式引入普惠金融提议,但其运行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和逆向选择等问题。我国2016年在G20峰会上提出数字普惠金融,显然,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有效将数字技术和金融普惠结合,展示出未有的包容性和普适性。关于数字金融的减贫机制传导,不同学者得出不同的研究。其主要為:一是数字金融更加开放包容,有助金融延伸从而达到减贫效果,李海峰等(2019)指出数字助力金融能够更高效使金融资本触达到以前银行无法接触到的贫困人群、小微企业等,数字化金融服务带来的快捷、便利和高效使面向群体更加广泛,从而扩大了普惠金融的覆盖面。二是数字普惠金融推进金融资本合理配置来达到减贫效果,谢绚丽等(2018)分析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创业和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明显的促进了新兴经济的发展,同时,数字金融的发展对于农村占比较大的省份、启动资金较少的微型企业有更强的激励创业的作用。三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消费从而带来经济增长。数字普惠金融居民消费的影响是从缓解流动性约束、居民支付便利两个方面进行的,其显著提高了居民基础消费和服务性支出,消费的增加能在短期内促进就业投资,长期实现经济增长(易行健等,2018)。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大部分作者以全国省份作为研究样本得到的观点也各有不同,刘贯春(2017)认为金融发展增加了投资机会,刺激了经济增长,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金融服务,增加了其收入,从而减少了收入差距。而王全景(2018)分析出金融发展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的产业结构、不同的金融市场结构中对城乡收入差距有着不同的影响。面对数字普惠金融过程中具有的地域差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云南省经济金融发展状况
云南省位于西南少数民族发展地区,乡村地域广阔及乡村人口众多,截止到2018年,云南省农村人口为2520.4万,占总人口比重52%,但农村地区收入仅占总收入的31%,该年云南省上市公司为仅为31家,各地州市金融机构年末存贷余额存在显著的差据。云南省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低于全国31个省的平均值,与经济高速发展地区更是存在明显的差距。但是云南省面向东南亚,在“一带一路”中具有重要经济战略地位,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缩小云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致力于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引入金融资本来刺激云南省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劳动力质量提高及对外贸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过程中,云南省可进一步积极促进加强与东南亚邻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惠金融合作,分享数字普惠金融的经验,助力我国形成美好社会、数字中国的新时代形象。
三、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模型
核心解释变量: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用来衡量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index),本文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2018),该套数据由北大数字研究中心郭锋教授课题组测算得到[7],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包含了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数字化水平三个维度,能较为全面的放映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且数字普惠金融与其他普惠金融的构建指数具有正向的一致性。
其他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Kuzents的倒U理论表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城乡收入差距会先收敛到一定值后又会扩大,将经济发展水平纳入控制变量,可以对两者关系进行验证,同时可初步反映云南省经济发展进程。城镇化率,薛宝贵等(2016)经过研究得到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的收敛城乡收入差距的结论,我国的城乡经济结构主要为二元制,城市扩张在一定程度上能更新人力资源,提升农村地区劳动力质量。产业结构,农业结构单一化和工业的市场要素聚集差异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主要因素,徐敏等(2014)均经过实证分析表明地区的农业化占比越低,则其城乡收入差距就越小,云南省农业人口占总人口一半以上,引入该变量可以对地域特殊性做出一定解释。对外开放程度,云南省边境市较多,所以本文将对外经济贸易水平纳入控制变量。此外,政府对城乡财政支出的倚偏性也会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数据均来源于《云南省统计年鉴》,如表1所示。
(二)模型选择与建立
本文采用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础模型如下:
四、实证分析与过程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如表2所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地区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以及城镇化水平与云南省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相关,这初步解释了其变量对于缩小云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明显的影响。从描述统计中可以看出,各项变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值,其中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标准差为60.89,说明云南省各地州市金融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在表3中,本文将16个地级市按人均GDP取对数的平方值进行样本划分,大于1为高经济增长区域,反之则为低经济增长区域,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除政府支出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外贸易等水平均大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且城乡收入差距更小。
(二)模型选择及回归分析
1.总体样本回归分析
本文通过对模型回归进行显著性、F检验以及进行Hausman检验,最后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并依次增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从总体样本来看,在1%的显著水平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云南省城乡收入差距显著负相关,通过了t检验,说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缩小云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在其他控制变量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能显著推动云南省城乡收入差距收敛,对外开放程度、政府财政支出也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有限。
2.分样本回归及稳健性检验
考虑到云南省地区发展差异较大,为使实证回归更具代表性,本文将16个地级市分为经济发展水平分为高低两部分,分别研究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coverage)和使用深度(ud)分别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差异,如表5所示。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昆明等人口流量大、生产总值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在5%的水平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为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通过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质量,有针对性对不同的群体提供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服务,实现保险、证券、数字支付等行业联动融合发展,更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在1%的水平下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在经济发展欠缺的地区通过数字助力来扩大普惠金融覆盖范围更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通过不断增加控制变量以及用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替代其综合指数,结果均显示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即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划分云南省16个地级市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两部分,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及其相关测度对本省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分析得到:从总体上来看,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云南省居民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政府财政支出增加、对外贸易水平提高均能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促进作用,产业升级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影响不显著。从分样本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分解测度指标均显示出收敛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其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对收敛城乡收入差距更有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通过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的个性化、多样化等更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可以得出,在如怒江、文山等地区应普惠基础性的金融产品;在昆明等地区应开发普惠衍生性创新性质的金融产品。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统筹健全数字服务机制,通过移动端软应开发推广扩大普惠金融覆盖范围,提高“数字云南”平台金融信息透明度,防止市场逆向选择,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制定政策积极引导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展面向大众的小额信贷业务,利用大数据实名制进行监管,建立风险控制和安全退出机制,防止坏账提升的同时又有保障公众利益。
其次,面向农村,通过移动端互联网实现金融知识宣讲、产品推介的场景化、智能化、交互化,加强农村居民金融的风险意识教育,从科普性和趣味性角度使居民深层次了解金融知识并满足其金融需求。其不仅使城市闲置资本流向乡村需要经济振兴发展的领域,有效缓解劳动金融资本的流动约束,还可以缓解传统普惠金融高成本、高门槛、效率低的痛点。
最后,数字普惠金融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的客户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建立多元化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产品体系,有效推进金融领域与数字科技领域深入融合发展,通过依托大数据算法等构建高效、全方位地为社会各个阶层及群体服务的金融体系,从而让公众及时获得所需金融产品及服务,共享金融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海峰,彭家生,何微.数字金融服务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理论基础与经验证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6):139-145.
[2]谢绚丽,沈艳,张皓星,等.数字金融能促进创业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8,17(4):1557-1580.
[3]易行健,周利.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显著影响了居民消费——来自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J].金融研究,2018,(11):47-67.
[4]刘贯春.金融结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传导机制——基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双重视角的研究[J].财贸经济, 2017,38(06):98-114.
[5]王全景,郝增慧.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經济结构基础:所有制结构与金融结构——基于双重二元结构的视角[J].经济科学,2018(03):21-34.
[6]郭峰、王靖一、王芳、孔涛、张勋、程志云,2019,《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7]薛宝贵,何炼成.市场竞争、金融排斥与城乡收入差距[J].财贸研究,2016(1).
[8]徐敏,张小林.普惠制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4(9).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责任编辑: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