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优势与前景展望

2020-02-03孙飞

理论探索 2020年1期
关键词:发展阶段技术进步中国经济

孙飞

〔摘要〕 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从技术发展来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技术框架体系,重大科研科技成果产出优势明显,一批批高技术产业和新动能蓬勃发展,形成了中长期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从发展阶段来看,已经确立起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了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经济结构持续向合理化高级化演进,市场主体发展质量和规模持续攀升,形成了中长期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从世界格局来看,多边主义和包容发展仍是未来世界的主流,中国面临的“机”依然大于“危”,未来的世界经济规模格局、贸易格局、金融格局将呈现多极化趋势,以及“东升西降”的大趋势,这将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赢得重大历史性机遇。

〔关键词〕 中国经济,技术进步,发展阶段,世界经济格局,中长期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20)01-0106-0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二个是按照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或两个阶段進行安排 〔1 〕。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扎实的经济基础优势来形成稳定的发展预期,进而驱动中国经济中长期的高质量发展、中高速增长。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特别是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反复,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持续增多;国内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突出矛盾还没有彻底缓解,稳增长控风险促改革任务依然繁重。在此新常态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立足于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从科学技术进步、发展阶段基础条件,以及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演化所带来的机会优势全面系统分析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前景,以期更好地引领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增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从技术发展看,科研科技基础优势雄厚,已经具备了支撑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动力条件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科技实力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从2012年到2018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40%提升到58.5%。从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历程和整体布局看,目前已经具备完整的科技框架体系、科研科技基础条件、高质量科技产出、高技术产业主体四个方面的基础优势。

(一)科技框架体系优势: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创新体系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支撑科技快速发展的框架体系,也即“四梁八柱”。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推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迈出第一步。1956年,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召开全国科技大会,拟定了多项当时发展急需的重大科技任务。1978年3月,党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标志着“科学的春天”的到来,邓小平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次大会是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一次历史性转折。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又相继研究制定了《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等,2006年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这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成为改革开放后直接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期科技工作的开展,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在201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习近平向全国发出建设科技强国的号召。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确立了科技创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明确了“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进六大转变”的战略布局。从现阶段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学科建设较为全面、自成体系的国家之一;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产业化等方面,形成了包括国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地方科研机构和各类企业机构在内的、多层次的科技力量布局和框架体系;2018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118亿元,1996-2018年年均增长19.6%。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达501个,已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17个。同时,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国各类市场主体已达1.1亿户,各类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投入和产业化活动的主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累计认定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1480家。区域创新梯次联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区域创新发展的主阵地,高新区数量已由1990年的27个发展到2018年的168个,区内企业数由1600家增加到11.7万家 〔2 〕。近年来。高科技优势进一步彰显,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深海探测等诸多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可以说,经过70多年的“弯道赶超”迅速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已经形成了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科技框架体系和创新体系,有能力有条件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二)科研基础条件优势:已有宏大的科研队伍和高强度的科研投入

从科研基础条件来看,经过70多年发展,中国目前已有宏大的科研队伍和高强度的科研投入。一方面我国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高级化。从1949年至1978年,全国科研机构已经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30多个增加到1700多个,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从不足500人增加到12万人,科研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引进高科技产业企业,汇集科技人才,组建科技创新联盟,不断加强高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突出高精尖导向,加强战略性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年轻科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丰厚的人才储备。2018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为419万人年,是1991年的6.2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也出现了一批屠呦呦、王贻芳、袁隆平等在世界医学、物理学和生物学领域拥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近几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加快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加强人口战略研究,加强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和高级技能人才培养。2018年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85.8万人,在学研究生273.1万人,毕业生60.4万人。中国每年有约800万大学毕业生,博士学位授予规模已为全球最大,高素质劳动力将为中长期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动力。另一方面,研发经费规模和投入强度持续提升。改革开放后,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1.39%提高到2012年的1.97%。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实力跃升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19657亿元,是1991年的138倍,1992-2018年年均增长20.0%;截至2018年底,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累计设立21支子基金,资金总规模达到313亿元。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2018年提升至2.18%,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 〔3 〕,按汇率折算,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费保证。整体看,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科研人员队伍持续优化壮大,高强度大规模研发投入的持续跟进,对中国经济中长期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彰显。

(三)科研科技产出优势:高端科研成果产出量和重大工程科技创新突破量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些科研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科研产出水平相当落后,随着技术进步方式由技术引进、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向创新驱动发展的加速转型,科研成果产出量和重大工程科技难关突破方面均取得巨大进步。从1964年至1970年,我国空间技术和国防尖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就,标志着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发展进入新的阶段。1978年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从科技重大计划实施和成果看: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的火炬计划等,催生了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等一批重大工程科技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研科技产出“量”和“质”明显提升。一方面科研产出成果大幅提升。从数量层面看:专利发明量大幅提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专利数量呈指数型增长,并于2011年超越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专利申请第一大国。2018年,我国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为432.3万件和244.8万件,是1991年的86倍和98倍。全年境内外专利申请比上年增长16.9%,授予专利权增长33.3%。2018年,国外三大检索工具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41.8万篇、26.6万篇和5.9万篇,数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从质量层面看:专利质量也得到同步提升。以最能体现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为例,2018年,发明专利申请数达154.2万件,占专利申请数比重为35.7%,比1991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平均每亿元研发经费产生境内发明专利申请70件,比1991年提高19件,专利产出效益得到明显提高。2018年末,全国有效专利达838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160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5件。此外,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论文被引用情况,2018年我国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二位。以上产出数据形成了科研产出量质齐升的有力佐证。另一方面,突破一批批重大工程科技难关。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再次提速,一批重大科技攻关成果问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等的支持下,我国高技术领域硕果频传。诸如神舟飞船与天宫空间实验室在太空交会翱翔;北斗导航卫星实现全球组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最大深潜纪录,其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在2019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王志刚部长强调,2018年基础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首次在半导体量子点体系中实现三量子比特逻辑门、“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等等。据此,可以看出中国科研科技产出的高质量优势明显,有基础有能力支撑中国经济中长期的高质量发展。

(四)科技产业主体发展优势: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动能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與措施加速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产业主体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加强,高技术产业和新动能发展态势良好,韧劲十足。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成效显著。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一大批充满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最大限度地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从产值规模看: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1.7%、8.9%,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5、2.7个百分点。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9%,比1995年提高6.9个百分点。全国168个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33万亿元,出口总额3.3万亿元,净利润2万亿元,实际上缴税费1.7万亿元。从数量结构看: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3万家,园区新注册企业超过40万家。综合来看,高技术制造业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已经成为带动中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新经济发展快速崛起。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互联网+”深入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物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成为我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有力支撑。目前,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化,以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走向实用,催生出一大批大数据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驱动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网络经济快速发展。当前,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31万亿元,已经处于全球前列。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2019)指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是一个增长非常快的市场,2015年到201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年均增幅达到28%,“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5.7%。与国际比较,截至2018年底,中美新经济独角兽企业分别占全球比重的28%和48%。未来信息服务业与人工智能、AR、VR技术结合仍将释放巨大的增长潜力,持续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能。据此可见,在当前旧动能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新动能不断地涌现,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产业化、市场化,很大程度上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支撑了未来我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综上分析,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技术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过去的跟跑,逐步向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踏上了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目前,我国科研科技基础条件、科研科技产出、高技术企业和新动能成长态势等已经具备支撑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优势。但我们也要牢牢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导产业企业越发重视技术进步与创新,带动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要有效应对美国对我国的技术遏制和打压,极大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动力。

二、从发展阶段看,新常态下的高质量发展优势明显,这将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体制优势: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已经确立起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迄今所能发现的唯一能带来快速经济增长的资源配置方式。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40年的高速增长首先是得益于“市场化改革”红利,没有坚定不移的市场化改革,就没有中国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历史奇迹 〔4 〕。从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看,1956年前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对各种经济成分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整个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1956年至1966年,中共八大顺利召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并明确我国当前重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从1978年到1992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依次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这段时期是中国对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有益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市场主体活力逐步释放,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后劲十足:从1993年至2012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完善的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化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 〔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了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转变,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党的十九大强调,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综上,正是凭借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逐步形成、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凸显和经济体制改革持续释放的微观活力,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经济总量占世界的16%。中国实现了经济的超预期发展并蓄积了中长期增长的“制度效能”,主要归结于始终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推动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极大增强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也适应了新常态发展阶段的大逻辑,形成了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行政体制优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政管理体制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始终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为逻辑主线,经过70多年的改革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宝贵经验,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框架体系。从改革历程来看,1958年至1966年,中国行政性分权改革阶段开始拉开帷幕,以中央政府向下属各级政府放权让利为重点,围绕市场经济取向的分权还是保持计划经济框架的分权进行多年的改革探索。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需要,中国先后进行八次大的行政体制改革。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重点是精简机构和编制,虽然未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概念”,但实质上在下放经济管理权限、财政收支权限、人事管理权限等职能转变方面迈出了第一步。1998年國务院改革对政府职能——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行科学定位;且在精简职能部门、推动政企分开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2003年行政体制改革聚焦进一步加快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2008年行政体制改革仍然聚焦在合理配置宏观部门调控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细化市场监管职能的基础上,拓展了能源环境管理和行业管理职能 〔5 〕。2015年正式形成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为一体”的改革逻辑体系,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大幅度放权给地方、市场和社会组织。2018年,行政体制改革重点是围绕市场决定性作用发挥、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优化政府组织机构,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截止2018年底,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44%,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中央政府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90%,中央政府定价项目缩减80%,地方政府定价项目缩减50%以上 〔6 〕。“放管服”改革效应的充分释放,推动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前不久,世界银行发布《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由2018年的第46名提升15位,位列第31名,首次进入全球前40位 〔7 〕。整体看来,经过70多年的改革探索,中央政府逐步厘清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逻辑关系,紧紧扭住政府职能转变的“牛鼻子”,统筹推进、重点突破,持续将行政体制改革推向深入,各方面组织机构职能不断优化,逐步建立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保护为主要职能的政府治理体系,增加了治理与发展大逻辑的协同性整体性,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支撑,更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经济结构优势:在不断优化平衡中加快迈向中高端,已经形成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有效结构支撑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经济结构改革之路一直充满了复杂性和艰巨性,进展缓慢。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以后,中国经济结构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各个方面在不断调整中趋于优化平衡。2015年,习近平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论断以来,强调用改革的方法推进结构调整。四年来,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就。一是产业结构加快向中高端迈进。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产业基础十分薄弱。1952年,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刚刚起步,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5%,农业吸纳了83.5%的就业人口。1978年至2005年,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产业结构逐步由农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与新中国成立之初比,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2%、40.7%、52.2%;就业比重分别为26.1%、27.6%、46.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比1952年上升23.5和37.2个百分点,此外,从《中国制造2025》实施以来,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全面融合,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工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产业结构逐步迈向合理化、高级化。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 〔8 〕。二是收入分配结构持续优化。长期以来,无论是以基尼系数还是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来衡量,我国收入差距一直处于高位。但是,2008年以来出现转折,基尼系数从0.491持续下降为2017年的0.467;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脱贫攻坚战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等一系列政策效应积极释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2018年已下降至2.69,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24.3倍,收入分配结构持续优化的态势明显。三是区域经济结构不断趋于平衡。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区域整体结构在不断优化中趋于平衡。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形成。2018年全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比值为4.5,而1952年为8.1,2000年为10.8。2018年,中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1.1%和20.1%,分别比2000年提高1.9和2.7个百分点。从中长期来看,国内城镇化发展空间依然巨大。目前,中国59.58%的城市化率稍高于54.83%的世界平均水平,但明显低于高收入经济体的81.53%和中高收入经济体的65.45%,中国城市化还有约20个百分点的空间。四是需求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随着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消费能力显著提升,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9 853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19.2倍;服务性消费占比为44.2%,比2017年提高1.6个百分点,消费结构持续改善。从最终需求看,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6.2%、32.4%和-8.6%,比2017年变化17.4、0.3和-17.8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6.2%,连续六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另外,中国近14亿人口和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庞大市场和规模效应,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二)从世界经济规模变化格局看,“东升西降”态势明显,这将极大提升中国未来参与全球治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来看,20世纪50-9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1980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位于美国和欧盟,分别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25.7%、34.1%,超过东亚经济体的15.8%,发达国家经济这种“一统天下”的格局一直持续到2000年。新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在世界产出中的份额开始下降,由2000年的77.4%下降到2016年的57.9%。并且主要发达经济体在全球规模中占比也同期出现了下降,美国由2000年的30.9%下降至2018年的24.0%,歐盟由2000年的26.5%下降至2018年的21.8%。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8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GDP占全球的40%,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则近60%,预计到2035年,发展中国家GDP规模将超过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和投资中的比重接近60%。从G7国家经济规模变动情况来看,巅峰时期,G7国家的经济规模曾经占了世界经济总量的70%,如今其规模逐渐衰减,G7国家2018年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已经降至30%以下,为历史最低水平,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已经接近60%。据此可知,发达国家经济规模正在持续衰减。然而,同时期发展中国家经济规模所占的比重则逐步上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1979-2018年年均增长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8%左右,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18年中国经济规模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接近16%,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除此之外,中国的崛起也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等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按世界银行标准,发达国家人均GDP门槛约为1.25万美元。如果中国能够按照6%左右的速度再增长4年左右,大约在2022年前后中国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果中国经济能继续保持6%左右的增长,则在2027年前后,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整体看来,在当前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发达国家虽然还占主导地位,但是其整体经济规模和在全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衰减,而发展中国家包括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规模持续攀升。尤其是中国经济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亚洲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在推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东西方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演化趋势更加平衡,这为中长期发展中提升全球治理的话语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从世界贸易变化格局看,多边主义仍是世界贸易发展的“大势”,这将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营造良好的外贸条件

当前,国际经贸体系和世界贸易格局正处于深度变革时期,多边经贸体系改革愈发成为共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地位显著提升,多边主义和包容发展仍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主流。从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争端看,短期内,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保护主义、贸易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抬头,肆意挥舞“关税”大棒对现行国际经贸规则和国际贸易体系产生较大冲击,并驱使经贸摩擦向金融资本、国际投资、技术服务等深层次多领域扩散,在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影响的同时,也让美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IMF预测,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比2018年降低0.3个百分点,其中美国预计下降0.4个百分点;2019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已经放缓,J.P摩根、高盛、亚特兰大联储都将美国经济的预测调低至1.5%~2%之间。毋庸置疑,国际贸易战肯定是两败俱伤,美国遏制中国的同时也会失去最大的市场,回归谈判、回归合作、回归多边主义是符合世界贸易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从全球货物进出口规模来看,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基本规律是发达国家依然居主导地位,但是其所占进出口规模逐步下滑,发展中国家规模逐步上升。进口方面,发达国家由2000年的69.8%下降至2017年的55.8%,下降了14个百分点。而同期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货物进口规模由2000年的20.9%上升到2017的33%;出口方面,发达国家贸易规模整体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65.8%下降至2017年的52.5%,下降了13.3个百分点。然而同期,发展中国家贸易规模则逐步扩大,从2000年到2017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份额从31.92%上升到44.41%。按照此发展态势,预计发达国家2020年以后将衰减到50%以下,同期发展中国家将上升到50%以上。据此可见,在未来国际贸易竞争格局中,随着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不断攀升,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从中国国际贸易发展历程看,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支持多边经贸建设,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1950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11.3亿美元;197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06亿美元;201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6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23倍,已经连续九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和第二大货物贸易进口国,深度影响着世界贸易经济的变化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多边经贸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全面发展等成效显著。党的十九大后,中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以自贸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新时代对外开放之路行稳致远,将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赢得新一轮全球化红利。

(四)从世界金融变化格局看,国际货币体系“去中心化”态势明显,这将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赢得更大的主动权

从世界金融变化格局看,美元从20世纪末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比重开始下降,由1999年的71.01%下降至2017年第四季度的62.7%;与此相反,欧元却有大幅上升,由1999年的17.9%上升为2017年第四季度的20.15%。此消彼涨,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向多元化、多极化趋势发展。从2016年10月起,人民币正式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占比达到10.92%,在美元与欧元之后名列第三,超过了日元与英镑。人民币的顺利入篮,标志着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国际化所取得成绩的客观认可,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加速了国际货币多元化发展的进程。截至2017年12月,美元仍然是贸易结算领域第一大支付货币,以美元计价的结算份额占到全球的39.9%。但是欧元所占份额近几年不断增长,从2015年末的29.4%增至2017年末的35.7%。根据IMF公布的最新数据,美元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依然居绝对主导地位,所占份额超过60%;其次是欧元,大约占20%;然后是日元和英镑,二者份额大致相当,各自均不到5%,另外是其他小份额货币。据SWIFT发布的人民币月度追踪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人民币在国际支付货币活跃度排名中位列第五,所占份额为1.6%。尽管目前人民币与美元和欧元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但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韧性十足,宏观政策空间充足,政策工具箱丰富,有能力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确保汇率稳定和国际金融市场稳定。未来和今后一段时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贸易量和投资量的扩大,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信用水平提高,以及亚投行、金砖银行等新金融机构后发优势明显,国际上对这些金融机构投资造福于民的重大项目参与度不断攀高,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市场份额不断升高 〔12 〕。预计未来10年内人民币要赶超英镑与日本进入国际货币体系第二梯队,但与美元与欧元组成的第一梯队还有一定差距。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35年,美元仍将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地位,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体进入国际货币体系当中,国际货币体系的覆盖范围也大大拓展。在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中,随着欧元、人民币等在全球货币体系中所占比重持续攀升,美元所占份额将持续下滑,国际金融格局中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未来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中将获得更大的政治经济话语权,将持续提升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为中国政府的汇率政策增加主动性和灵活度,更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

综上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处于深度调整之中,中美贸易摩擦已经形成全球外部经济环境最大的不确定性,发展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从长期看,多边主义和包容发展仍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主流,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中面临的“机”依然大于“危”。未来世界经济规模格局、世界贸易格局、世界金融格局演变中均呈现多元化、多极化,以及“東升西降”的大趋势,这将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经贸合作等规则的制定创造了历史机遇,也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赢得新一轮的全球化红利创造了历史条件。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之路,披荆斩棘、风雨兼程。从当前中国技术进步优势、经济发展阶段优势、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来看,中国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应对现实挑战,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之路走得更实、更稳、更远,实现中长期发展远景目标,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将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人均GDP达到美国的50%。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均收入水平将达到高收入国家较高水平。但是,面对深刻变化的全球经济格局,面对中美贸易摩擦逐步向金融、能源、技术等领域的深度扩散和渗透形成的强烈外部冲击而导致的发展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持续增加,面对国内稳增长控风险促改革的繁重任务,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新常态下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等经济运行基本特征转变带来的不可回避的阵痛期,可以说,中国中长期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中充满“变数”。我们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经济思想的指引下,全面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从历史长周期和发展大逻辑两个视角重新审视我国经济发展,充分认识新常态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动适应国际国内重大形势变化。应对国内变化,我们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成熟定型高效的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中国经济中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应对国际变化,我们短期内要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外部冲击。长期中要把握新工业革命重塑国家间竞争格局的历史契机,适应新一轮全球经济在贸易、投资、金融等多个领域正在孕育的新格局新变化,积极参与全球多边经贸规则的制定,引领把握中长期发展在世界经济增长新周期中的新机遇。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国家统计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七——科技发展大跨越 创新引领谱新篇〔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7/t20190723_1680979.html.

〔3〕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28_1651265.html.

〔4〕韦 森.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看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J〕.经济资料译丛,2015(01):14-23.

〔5〕张占斌,孙 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放管服”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19(08):20-27.

〔6〕周子勋.把放管服改革推向深处意在稳增长〔N〕.中国经济时报,2019-06-27(01).

〔7〕曲哲涵.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跃升至第三十一位〔N〕.人民日报,2019-10-25(03).

〔8〕国家统计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EB/OL〕.http://www.stats.gov.cn/ztjc/zthd/bwcxljsm/70znxc/201907/t20190708_1674585.html.

〔9〕韩保江.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生态”〔J〕.理论探索,2019(04):86-90.

〔10〕谢伏瞻.论新工业革命加速拓展与全球治理变革方向〔J〕.经济研究,2019(07):4-13.

〔11〕国纪平.中国有足够的信心底气战胜任何困难挑战〔N〕.人民日报,2019-08-13(01).

〔12〕张淑芹.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及其趋势分析〔J〕.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8(05):40-45.

责任编辑 于晓媛

猜你喜欢

发展阶段技术进步中国经济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协调性研究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制度创新是产业革命发生发展的关键
湖北省十二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转换探析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