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生态课堂的设计构建

2020-02-03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植物教学内容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植物景观设计》是全国高等院校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建筑学等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是对具有观赏价值和环境改善功能的植物进行综合描述并应用的一门艺术学科,学好这门课程将为后续景观设计课程的植物设计奠定基础。时下社会需要高校培养创新与技能并举的植物景观设计人才,以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和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同时,也对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由于交叉了植物学、分类学和园林规划设计等学科知识,其理论体系不仅庞大,而且实践性极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1)植物认知部分的专业术语较多,不易记忆;(2)以教师集中讲授为主的共性教学有时难以满足每位学生的需求,无法展开有效的互动和思维启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3)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有机结合,在设计实践中运用植物的能力不足[1]。在课程教学的有限学时内,如何改善这一现状,为未来的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成为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探索的内容。本文尝试将生态课堂的理念引入到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重塑课堂教学体系和学习方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及特征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

生态课堂的概念源于美国教育家劳伦斯·克雷鸣(Lawrence Cremin)1976年[2]提出的“教育生态学”理论,该理论提出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思维,特别是整体性、协调平衡和系统性等原理来指导研究各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课堂生态是教育生态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之一,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诸多生态要素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在生态学视域下,生态课堂以“直指学生”“直通本质”“直需独立之精神”“直连高效”为本质内涵[3]。简单地说,就是强调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安排教学活动,建构一种新型的、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最大化地实现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生态课堂的特征

课堂生态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一种动态形成的、开放的和谐共生环境。课堂的物质生态以小班化教学(30人以下)为宜,学生形成5-6人的学习共同体[4]。教师尊重每位学生的独特性和背景差异,通过适度的课堂教学过程和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思维。在学习实践中,学生主动地对课堂情境进行体验,和教师、同学互动交流、共享经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认知架构及协调的师生关系[5],最终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和素质提升。在某种意义上,理想的生态课堂应是一种高效性的课堂[6],即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省力,同时高效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植物景观设计生态课堂的初步构建

课堂生态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师、学生、环境和教学信息等,这些因素在教学实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课程的性质,又要注意师生的特点及其在生态课堂中的联系和生态位。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课堂生态系统。对于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图1),本文结合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的办学特色及自身的教学思考与尝试,重点从生态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分析。

图1 《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总体改革框架Fig.1 The overall reform framework of the teaching of"Plant landscape design"course

(一)生态主体的主导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作为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态因子之一,教师扮演着“教学的组织者”“课堂工作的导师”“情感的支持者”等多重角色,这使得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技能。首先,教研组内定期开展研讨活动,通过教师间相互探讨与合作借鉴,实现共同发展。其次,为了缩小高等教育内容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教师每学期下企业实践,获取植物景观设计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和市场信息。再次,在符合课标要求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整合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或删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努力创建多维课堂,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关注学生的性格、能力水平和兴趣点,并在备课时有针对性地查找学生感兴趣的相关案例和资料,融入到课本的理论大纲中,使理论知识的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展开课堂教学环节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和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学生在生态课堂中扮演着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角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需树立自主学习观念,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协调好与同学间的关系,开展交流合作学习;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从而实现个性发展和素质的提升,完成知识和能力的自我建构。

(二)优化教学模块,拓展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的生态化设计要求教学内容的编排应遵循整体性和渐进性原则,做到知识主干与结构脉络清晰、逻辑合理。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通过“三大构成”基础课的训练,已初步具备造型与审美能力。但由于植物类课程的比重较少,学生对植物的相关知识了解不足,有必要探索相应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植物要素及其所构成的园林空间的认识。结合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设置特点,提出了以设计实践为主、注重学生运用植物要素进行设计的技能培养的教学思路。同时,参考其它高校同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经验[7-8],整合和优化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将理论学时控制在16学时,按知识模块顺序讲授植物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东西方植物景观设计发展史2学时、景观植物的类群及美学特性8学时、植物景观设计程序及图纸表现4学时、植物造景案例分析2学时。本课程的核心讲授内容界定在景观植物的认知、植物空间组织与设计表现等方面,对学生已学过的内容(如植物配置的美学原理等)只进行归纳总结,避免与其它课程内容重复。此外,引入了近年来的优秀作品及植物造景研究的热点内容,如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注重文化性与共享性的新趋势、文化遗产类历史园林植物景观保护与修复等,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和完整。

2.实践教学的优化

实践教学是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使学生巩固对已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从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从模仿到创新”的原则,构建了以现场调研和设计实践为主的实践教学内容,共计32学时。

(1)校园景观植物认知

组织学生调查校园景观植物的种类、形态特征和观赏价值等,辨别其与其它植物的不同,并编制校园植物名录统计表和调查报告。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引导和督促学生积极观察、记录与搜集植物材料,帮助学生了解景观植物认知的技巧。调查结束后,教师现场点评并分组讨论调查中的存疑种类、物种多样性和植物应用特色等。

(2)植物组团配置调研及测绘

对福州地区城市公园优秀案例(以自然式或混合式公园为主)的植物配置模式展开现场调研,形成对植物景观布局的直观认识。指导学生从视觉、空间和环境三个方面感知景观中植物要素的功能多样性和景观结构,主要内容包括形体线条、肌理、色彩、个体及群体的体量、层次、空间类型、边界、与其它景观要素的结构关系等。要求学生掌握植物景观设计相关参数(如株高、冠幅、胸径大小、枝下高等)的测量方法,并将所调查的植物配置模式以及种植布局结构按照制图规范以手绘的形式转换成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然后组织学生对所调查的绿地植物景观的优劣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出可行的景观提升方案。

(3)专题设计实践

专题设计的实践尝试模拟业界设计的模式和标准,针对给定场地进行植物景观设计表现,完成场地环境分析、方案分析、立意构思、功能分区与设计立意表达、植物景观分析、种植图绘制、苗木表、设计说明等内容,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根据场地大小及功能的不同,设置两个实践项目,即交通空间植物设计和城市居住空间植物景观设计。在完成设计任务的实践中,培养学生准确认识不同场地的生态条件差异、功能特征及场地的可利用程度,通过协调植物之间、植物与地形、水体、道路和构筑小品等景观要素的关系,营造功能空间;通过方案草图、模型进行设计表达;熟悉不同尺度下植物选择的差异和景观要素表现方式的不同。

(三)教学方法灵活化

教学方法的优化涉及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两个方面。生态化的课堂强调采用能促进广泛参与、深层互动、和谐互动、多群体互动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9]。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多元的,需要教师依照适度原则,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灵活地选取不同的教学方式[10]。在植物景观设计生态课程的构建中,教研组把多媒体讲授法与导学式、探究式、合作学习式、讨论式和案例教学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备课以内容意义、问题预设和任务组织为主,把与日常生产生活相关的素材引入课堂,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触发学生思维想像。

实践内容中的植物认知部分,主要采用讲授法与自学指导法的教学设计,加强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衔接过度与转化。综合设计实践以合作学习式、讨论式和案例教学法为主。教师把实践内容有机地穿插到理论教学中,先对涉及设计任务的基本原理、重点内容进行必要的理论指导及讲解。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践,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方案主题展开设计或课堂辩论、汇报。在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就出现的问题、成果作归纳性的总结。

互联网教育资源和新生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多种辅助手段。慕课(MOOC)、微课(Micro-lecture)、翻转课堂等教学平台和相关手机应用使得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延伸和拓展。本课程积极尝试,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华中科技大学的《园林植物》和华南理工大学的《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等慕课课程。学生观看视频公开课后,将问题带到线下课堂,由教师解答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同时通过讨论或者测试进一步巩固或延伸相关知识。此外,将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应用到部分理论教学内容中,师生角色互换。由学生选择特定的主题,经过精心准备后在课堂上讲授选定的内容,然后与同学展开讨论和互动。教师则辅助纠正或对内容进行评论和补充。为了强化对景观植物的学习,推荐学生使用各类植物识别软件,如微软识花、形色和花伴侣等。在充分介绍各类软件的优缺点及植物识别技巧后,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

(四)多元互补的教学评价系统

教学评价系统是课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是保证教学秩序健康运行的关键。为了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实际成效,鼓励学生的自我反思与协同合作,本课程的考核用综合评价方式取代以往以期末成绩为标准的终结性评价。根据阶段性任务应达成的学习要求(知识技能、态度情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达成情况),随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并针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在考核中,将植物认知、植物景观设计能力和植物空间的营造作为考核的重点,参考平时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及课堂参与度等内容进行综合评判,最终划分了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考核方案:出勤分占总成绩的5%、平时问答及课堂表现占比为10%、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情况占5%、植物认知占20%、平时作业占40%、期末考核20%(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图纸+成果汇报答辩+展板制作)。其中,期末综合设计按合作学习的评价策略,将教师评价、个人自评、组内互评与组间评价有机结合,重点检验学生在分析、设计表达、协同、表达方面的进展。考核主要依靠多样的考核方法和多元的评定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效果

《植物景观设计》生态课堂构建方案自2018-2019学年实施以来,有效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出勤率、平均成绩和通过率均得到有效提高(表1)。根据本校制定的评教标准,即以出勤率、平均成绩和学生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组织本系教师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综合结果由中上升为良好等级。课程评价中,学生的整体平均满意度和兴趣度的调查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Likertscale)(非常满意5分、比较满意4分、一般3分、不太满意2分、很不满意1分)设计问卷,搜集学生对本课程的网上评学数据。结果显示,分值分别由改革实施前的3.1和2.9上升至4.0以上。可以看出,生态化的植物景观设计课堂提高了教学质量及效果,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得到学生和教师的认可。

表1 教学效果分析表Tab.1 Analysis of teaching effect

四、结语

大学课堂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想。生态课堂正是遵循生本教育的理念,力求营造互动、共生、和谐、高质量、高效益的课堂生态系统,以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将生态课堂与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受管理模式、政策导向、教改经费的投入等因素影响,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今后的教学将从课堂物质环境(教具、教室环境及其中的设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构建等方面深入探索研究,进一步完善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生态课堂的构建方案。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植物教学内容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蔡清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