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青年参与乡村旅游的影响因素探究及建议
——以福建省连江县为例

2020-02-03叶林妃余玄娟张晓琴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社区旅游文化

施 清,叶林妃,余玄娟,张晓琴

(1.福建商学院 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2;2.福建商学院 财务与会计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2)

我国近二十年的乡村旅游发展实践表明乡村旅游发展应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利益,离不开社区青年的参与。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参与者多数是当地的原住民,形成了乡村旅游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1.0版本,后又历经了外来人用他们的方式打造和经营的乡村旅游2.0版本,使得当地1.0版本的乡村旅游被迭代,但没有升级。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它可助力打赢脱贫战,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1]。2018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提升当地居民旅游观念和服务意识,提升文明习惯、掌握经营管理技巧”[2]。2019年3月10日,习总书记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特别是要为年轻人发展提供有利条件[3]。当前乡村旅游已进入提质升级阶段,需要人才的支撑。如何解决乡村空心化,吸引乡村社区青年参与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根据乡村实际和研究需要,本研究将社区青年界定为家在乡村的18-40周岁乡村居民,并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乡村旅游社区青年参与情况进行调查。

一、乡村旅游社区青年参与现状

(一)乡村旅游社区青年参与人数增长缓慢,参与层次低

福建许多乡村呈空心化趋势,农村青年人数的比例下降。在乡村旅游的初级阶段,一些青年返乡通过办家庭旅馆、开饭店、卖特产等创业,随着资本进驻乡村,无形中对当地青年的参与形成了一种挤压。由于缺乏对乡村青年系统的培训,其旅游参与方式多数停留在保安、服务员、清洁工等高劳力、低技术、低收入、低层次的参与水平上。在调研福建省连江县过程中,发现留在乡村的大多数为老人和留守儿童,青年大多选择离乡外出工作,乡村逐渐出现了“空心化”,留下的极少数青年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处于“象征式参与、被动式参与、咨询式参与”等浅层次水平,对乡村旅游的发展难以起到提质增效的推动作用,社区青年也难以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成长,乡村旅游及其他产业更是难以持续发展。

(二)乡村社区青年专业人才缺口大,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福建省每年旅游专业毕业生大概6000人左右,据不完全统计,毕业后从事旅游工作的,本科以上不足20%,大专不足45%,其中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人数更是少数。各地普遍缺乏懂旅游、懂农村、善管理和运营乡村旅游的专业人才,呈现出乡村旅游主题不突出、产业完整性不强、乡村文化意识薄弱、经营者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在与连江旅游事业发展中心以及各乡镇负责人访谈中了解到,连江县专业的旅游人才匮乏,乡村旅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当地居民的经营理念难以跟上时代发展,未能较好地将当地独特资源与文化相融合,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由于缺乏乡村旅游经营的专业指导,对政策和法律了解不透,曾出现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发展乡村旅游,结果是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经营场所被拆除。其次是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差距大,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许多乡村旅游的服务者(村民)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第三是策划能力、网络推广能力、营销能力弱,造成回头客少。当市场处于不饱和状态时,即便存在产品同质化问题也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当市场趋于饱和时,如果不能为旅游者提供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4]。

(三)非遗技艺与乡土文化仅少数青年人传承,部分面临着失传和消亡

乡村旅游提质升级需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乡土文化传承,二是乡村旅游的创新(互联网+产业+金融)[5]。非遗技艺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文化的果实,是地方特色的体现,是吸引游客的关键要素。福建省第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共183人,其中40岁以下仅为4名,绝大多数为老年人。连江县省市级非遗技艺传承人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表1),一些乡村的非遗技艺由于无人传承正面临失传和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乡土文化亟待青年人传承和创新。

表1 连江县省市级非遗技艺传承人(不完全统计)Tab.1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level inheritors of Lianji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complete statistics)

(四)乡村社区青年未形成合力,难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以点为主,乡村旅游点的创业者各自为政,未能通力合作形成合力,未能打破行政壁垒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乡村旅游联动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经营者追求短、平、快,缺乏差异化主题,导致乡村旅游产品雷同、缺乏精品、重游率低等问题。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不仅能促进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还可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社区青年参与并形成合力,可带动乡村旅游区域整体布局的形成,促进乡村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形象,使旅游发展成为构建地方和外部力量的互动场域,共同推动乡村实现经济、制度、文化等多维度不同程度的“新内生性发展”[6]。

二、福建乡村社区青年参与乡村旅游现状调研

研究针对乡村18-40岁的青年,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社区青年进行乡村旅游了解程度、参与意愿、阻碍因素等多方面的调查,以了解乡村社区青年参与乡村旅游的现状。本次问卷以福建省乡村青年为调查对象,先进行了小规模的实地问卷调查,后因疫情原因采用问卷星发放网络问卷。问卷共发放300人,实际回收278份,有效问卷273份,有效率达91%,问卷发放结果呈现参与问卷的男女青年比例较均衡(男51.65%,女性48.35%),且涵盖18-40不同年龄段的社区青年,以下为此次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和简要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受教育水平、职业及对非遗了解等基本情况

有研究表明,受过高等教育与未受过高等教育人口相比,两者从事的产业迥然不同。高等教育人口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2.9%、27.4%、69.8%;而未受过高等教育人口则正好相反,相应的比例依次为53.4%、27.8%、18.8%[7]。乡村旅游属于第三产业,因此调查小组期望调查对象中受教育水平相对高的社区青年占多数。调查结果呈现,调查对象中乡村社区青年55%为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如图1),可见样本的代表性较好。当然这也与福建省高等教育人口占比提升至新水平有一定的关系(2015年普查显示福建省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由8361人上升为9807人)。受调查的乡村社区青年中留在乡村的仅占12%,城市企业或工厂上班比重最大为53%(如图2),说明大多数社区青年更倾向于离开乡村工作。调查对象中31%的乡村青年不了解所在乡村非遗技艺,57%的人了解较少(如图3),可见当代乡村社区青年大多数对非遗技艺认知度低,青年参与非遗的传承问题亟待关注。

图1 社区青年受教育水平状况Fig.1 The education level of community youth

图2 社区青年就业状况Fig.2 Employment status of community youth

图3 社区青年对非遗技艺的了解情况Fig.3 Understan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kills among community youth

(二)调查对象的乡村旅游参与意愿

社区青年参与乡村旅游意愿统计显示,总体参与意愿(含非常愿意、比较愿意、一般愿意)达到91%,一般愿意>比较愿意>不愿意>非常愿意,一般愿意所占比重最大为48%(如图4)。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新生代的社区青年对于参与乡村旅游的意愿大大改观,大多数社区青年主观上愿意参与乡村发展,但调查呈现“非常愿意”的占较少部分,仅为9%。

图4 社区青年参与乡村旅游意愿情况Fig.4 Willingness of community youth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tourism

(三)调查对象参与乡村旅游阻碍因素

通过调研发现,社区青年参与乡村旅游的意愿处于较为积极的状态,但仍然存在诸多因素造成他们未能返乡就业和创业。这些因素中经济收入、个人因素、政府政策支持、长辈观念、子女教育、乡村公共服务等都是极为关键的因素,其中“经济收入”和“政府政策支持”是排在最前的阻碍因素(如表2)。

表2 社区青年参与乡村旅游阻碍因素统计Tab.2 Statistics on obstacles to community youth participation in rural tourism

(四)调查对象乡村旅游的参与方式选择意愿

调查及访谈中了解到,社区青年愿意参与乡村旅游的方式主要包括传统的土特产生产与销售、结合时尚和乡土文化的文创、到旅游经营企业上班、从事乡村新媒体等方面。如社区青年参与乡村旅游方式选择意愿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进一步了解可知,两大类社区青年中呈现不同的参与方式:一类是返乡的社区青年更倾向于文创、民宿等创业;而一直在当地的青年(为区别于返乡青年称其为留守青年),则是选择土特产的生产与销售和到乡村旅游企业一线岗位就业(如图5)。

表3 社区青年乡村旅游参与方式选择意愿统计Tab.3 Comparison of participation ways willingness of Community youth in rural tourism

图5 返乡青年与留守青年参与方式选择意愿对比Fig.5 Comparison of the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between the youth returning home and the youth left behind

总体来说,通过调研得知:福建乡村社区青年受教育水平高的参与乡村旅游意愿较强,返乡创业的意愿也较强。在已有研究中学者范莉娜和李秋成的研究也发现居民受教育程度对社区旅游发展的支持态度呈正向影响[8];社区青年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活动的方式对旅游发展存在着较大影响;他们较强愿意之下又存在着许多因素如经济因素、个人因素、教育水平等多方面因素,阻碍他们真正长期扎根并投身于乡村旅游发展。

三、影响社区青年参与乡村旅游的关键因素探究

如今乡村青年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变化,大城市病及乡村优良的自然环境让外出的乡村青年产生了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尤其是文化水平高的。在多次与乡村社区青年的深入访谈后,认为影响社区青年参与乡村旅游的关键点应当归结为参与程度与预期收获两个方面。在参与程度方面,社区青年返乡后怎样参与乡村旅游的决策、经营和发展中来,受访青年普遍认为参与难度大、缺乏参与途径。预期收获方面包含了经济收入、未来发展、子女教育等方面能否实现其预期目标。通过深入了解,影响社区青年参与乡村旅游的关键因素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一)政策因素

政策是影响社区青年参与乡村旅游的关键影响因素,在表2中可知影响因素中政府政策支持所占比为57.14%。访谈中了解到乡村旅游发展的土地政策、返乡创业的金融政策、子女入学政策、创业帮扶及奖励政策等大大影响社区青年返乡就业和创业的积极性。当前各级政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出台了各项利好政策,但针对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比较少,尤其是针对农村新生代——社区青年个体的政策较少。虽然一些地方政府推出相关的乡村旅游个人奖励政策,但实际实施落地效果不理想。

(二)环境因素

影响社区青年参与乡村旅游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乡村相比城市医疗教育资源、公共设施等相对缺乏,调查显示阻碍因素中乡村公共服务方面比例为54.21%,占了较大比重;访谈中提到缺乏公平性也是社区青年不愿意返乡的重要因素,认为乡村熟人社会使得创业就业过程中显失公平性;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也使得当代青年不适应。乡村天然的自然环境却吸引着当代乡村青年,也认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喜欢生态农村,希望能在农村大有作为。

(三)文化因素

乡村社区青年的父辈、祖辈身上强烈的乡村认同感、归属感,对家乡牵挂、依恋情感在社区青年身上较少存在,这主要是当代乡村社区青年缺乏乡土文化的浸润,缺乏对乡村文化的认同。调查显示乡村社会的文化领域缺乏活力,社区青年对传统文化大部分为“一般了解”,占比61.17%(如表4)。乡村振兴过程中缺少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导致社区青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乡村文化生存空间极其渺茫。乡村文化中的宗教仪式、节庆活动体现的是乡村居民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对优良乡风的继承,但这中间缺乏新时代青年可接受的文化表征。访谈中大多数社区青年认为乡村文化活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缺乏特色,因而实践上也难以将乡村旅游与当地文化融合。这与当前的乡村基层文化机构过多承担教化功能有关,它离乡村新一代居民的文化需求有一定差距,乡村文化缺乏活力。

表4 社区青年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统计Tab.4 Statistics on the level of community youth's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四)经济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青年参与乡村旅游阻碍因素中“经济收入方面”占58.24%,是很主要的因素。访谈中,大多数人认为“外出才可以赚取更高的薪资,乡村收入低且不稳定”。一些返乡青年投身乡村旅游业往往“始于情怀、终于生计”。《中国乡村民宿人力资源白皮书2019》显示:乡村民宿从业人员呈现年轻化趋势,以中青年人群为主,其占比接近60%;乡村民宿从业人员的学历较高,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62%以上;乡村民宿60%的从业人员属于当地人;有36%的乡村民宿收支基本平衡,有36%的乡村民宿处于亏损状态,稍有盈利的为18%,而盈利很大乡村民宿仅占2%不到。在疫情爆发后小半年,从事乡村旅游业的在地青年纷纷表示要去城里上班来弥补亏空。此外,社区青年也表示在乡村旅游中很难趋于经济共享,经济共享是指旅游社区居民能够公平公正地享受到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福利,使得旅游社区居民能够获取相应的利益,增加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程度[9]。

(五)观念因素

从古至今,我国乡村家庭普遍存在着一种观念——走出乡村。大多数父母也鼓励子女外出,支持他们在外发展,认为子女回乡发展旅游业不利于他们自身发展,也鼓励子女趁年轻出去拼一拼。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长辈观念影响”占31.14%,成为阻碍社区青年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原因。乡村青年中也存在着“返回乡村找对象难”等观念。现实中,近些年城市生活成本高如房租上涨等,许多外出打工的青年一年到头也所剩无几。另外,当前缺乏乡村社区青年返乡创业就业的典范、政策宣传普及不到位等也影响着社区青年和家庭成员固有观念的难以改变。

(六)个人发展因素

随着生活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乡村社区青年受到中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提升,由于知识的熏陶以及视野的拓展,需求也与上一代不同。他们不再只追求物质生活,更希望实现个人价值。表2阻碍因素中“个人因素”占了25.54%的比重,访谈中许多青年认为留在乡村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难以得到真正的应用,对于自身未来发展存在较大的影响。可见参与预期和未来预期是社区青年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个人因素,如自身与家庭发展方面,乡村社区青年也较多地考虑到子女教育问题,认为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如连江县许多偏远乡镇学校由于艺术类师资的短缺,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艺术课程,青年人担心返乡后其子女的教育问题。

四、促进社区青年参与乡村旅游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和监督,完善乡村青年人才培训及管理制度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乡村人才建设的重视,对于社区青年就业和创业给予政策支持;加大乡村旅游的财政支持如低息贷款;完善乡村组织,保障社区青年的切身利益,开放青年参与渠道,鼓励青年将所学运用到乡村旅游中。完善乡村青年人才培训和管理制度,基层政府可以将社区青年人才培训及发展列入政府的人才建设体系,将青年人才培训工作系统化、制度化和常态化。通过制度留人、情感留人,形成了乡村对于外出青年的强大“拉力”。政府还应积极倡导建立合同制、股份制合作社,联合社区青年积极招商引资,保障乡村社区青年参与旅游发展的权利以及收益的共享。另外,地方政府还应协调参与本村旅游发展的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旅游管理部门,在权力允许的范围内,做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投资方、乡村社区青年等之间相关事宜的协调工作。

(二)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大幅度增加对农村中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持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连江县大多数乡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政府管理部门可在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方面着重加大建设力度。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系统,处理好农村垃圾乱扔、污水乱排等问题,有规划地建设出一批垃圾分类设施、有机处理设施,创造干净整洁的新农村生活环境和环境友好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10]。对交通道路网建设进行完善,着力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只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完善,乡村旅游才能进行有效地规划和执行,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形成多主体参与乡村旅游的模式,以调动社区青年的参与,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活力。

(三)规范乡村治理,营造就业创业的良好环境

吸引社区青年参与乡村旅游不仅要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干净整洁的村貌,还需提供权力与物质保障,这是营造社区青年参与乡村旅游良好环境的两个重要条件。首先应规范乡村治理,减少乡村管理中的一些乱象,提升乡村机构的服务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来鼓励社区青年回乡就业创业。其次建立乡村青年组织,并发挥互联网优势,利用相关平台成立乡村旅游社区青年站,致力于扶持乡村社区青年旅游创业就业[11]。乡村青年组织的建立可促使乡村旅游有效治理和良性运行,为社区青年回归乡村参与旅游提供保障。乡村旅游社区青年站还可以利用虚拟组织开展政策法律咨询、供需交流、专家指导、对外交流等工作。

(四)增强乡村文化活力,重建社区青年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有厚重的历史底蕴,是乡村凝聚力的核心。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并在资金上支持健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多样化、实用化、特色化”的标准[12],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切实强化乡村文化的造血功能,充分吸纳乡村退休老文艺工作者和乡村青年文艺骨干到乡村文化队伍;挖掘优秀乡村民俗文化,采用“文化+”的措施来增强乡村文化活力,按照各个乡村不同的文化内涵打造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借用互联网等平台宣传乡村文化品牌,使乡村文化被更多人熟知、认可,建立起社区青年的乡村文化自信,这将对社区青年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起到促进作用。

(五)重构乡村共同体,提升乡村社区青年的社会资本

发展乡村旅游应合理提升农户生计资本,促使农户选择乡村旅游生计策略,补贴农户经营乡村旅游启动资源,促进与监管并举[13]。社会资本是生计资本的五个维度之一,社区青年在乡村创业和就业往往也担心自身的社会资本变得非常有限。因此,重构乡村共同体、提升乡村社区青年社会资本,或者说是延伸乡村社区青年社会资本显得尤为重要。可通过以下途径来提升:第一,建设新型乡村共同体,整合分散的社会力量,促进乡村恢复活力和繁荣。第二,扩展乡居旅游者朋友圈,形成乡村新社会群网络,获取更多信息、资源、机会。第三,政府搭建平台,参与旅游研讨会、科技培训会等交流活动,联接其与行业专家或跨界专家的联系。第四,联结各种社会组织,对接社区青年组织,让青年在乡村仍然可以等同甚至大于在城市的社会资本。

猜你喜欢

社区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谁远谁近?
旅游
影像社区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