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半”声符字核心义研究
2020-01-29杨倩
摘 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语言在不断更新,词汇的义项也在不断地演变与发展。核心义是贯穿和统摄多义词义项的核心部分,它作为制约汉语词义发展的内在因素,决定了大多义项的发展方向。从汉代开始形声字声符示源就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王圣美的“右文说”主张从声符探求字义,认为同声符的字具有共同的意义。因此本文选择以《说文解字》为切入点,以8个以“半”作声符的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核心义,同时将其与声符“半”的核心义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探究声符相同的字的核心义是否受到声符的影响,是否承袭声符的核心义。
关键词:《说文解字》;核心义;“半”;形声字;亦声字
作者简介:杨倩(1995-),女,汉族,河南林州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现代汉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H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6--02
一、“半”核心义分析
《说文·半部》:“半,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为物大,可以分也。” 许慎用“分”来训释“半”之义,《说文·八部》:“分,别也”,即为分别之义。“半”在上古属于“元”部,“分”在上古属于“文”部,二者同纽双声,同时文元旁转,且二者意义相同,由此可知二者为同源字。因此据许慎的分析可得“半”的核心义是“把物体从中间分开”,即二分。这个核心义就是其他各个义项产生的依据。
据《汉语大词典》,“半”主要有以下义项:二分之一;犹言中,中间;不完全;表示很少。读[ban](bàn)的义项有:大片;通“畔”,界限。核心义“把物体从中间分开”统摄以上诸义项,将物体从中间分开,其中的一半就是该物体的二分之一。由于是从中间将物体分开,切分开来的地方就是这个物体的中间。同时分开的物体相对于整个物体来说都是不完整的,因此有不完全之义。从数量上来看,分开的物体相对于整个物体来说,其数量都不多,因此有“很少”之义。除此之外,读为[pan](pàn)的两个义项均为通假之义,其分析见“判”、“畔”二字。
二、《说文解字》“半”声符字核心义分析
查检《说文解字》,从“半”得声的字一共有8个,分別是:伴、畔、叛、?、泮、胖、绊、判。下文将分析这8个从“半”得声的字的核心义,探究核心义与词义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探求它们的核心义是否会受到声符“半”的核心义的影响。
(一)伴
《说文·人部》:“伴,大儿。从人,半声”,因此“伴”有大的含义。据考“伴”无甲骨文,《说文·夫部》:“?,并行也。从二夫。辇字从此。读若伴侣之伴。”,从二夫,像两个人相伴而行,即“?”的本义是“伴侣”之义。《说文解字义证》:“?即伴之正文也”,据此可以判断“伴”为“?”的后起字,许书释为“大”是同音通假义,因此“二人并立”是“伴”的核心义。此核心义受到声旁“半”的核心义的影响,二者均有“中间、二分”的含义。
此核心义统摄以下义项:(1)伴侣;同伴。(2)特指配偶。这两个义项均表示两人之间的关系,将关系二分,一人相对于另一人就是同伴或配偶。(3)陪同、伴随。二人并立同行即有陪伴之义。(4)既然为同伴、伴侣关系,则二人之间做事会互相配合,因此产生“配合”之义。(5)同时二人并立同行,相互比较,则产生相比之义。据此分析,可以看出“伴”的核心义受到声符“半”的影响,其义项主要是“两个人关系上的二分”。
(二)畔
《说文·田部》:“畔,田界也,从田半声。”由此可得“畔”的本义为“田埂,田界”之义。段注:“引申为凡界之偁。”即“畔”可以引申为“任何事物的边界”。据此,“畔”有田界、边界义,因此“畔”的核心义为“事物的边界”。此核心义受到声符“半”的核心义的影响,将事物从中间分开,其分开之处即为事物的边界。
“畔”的核心义统摄以下义项:(1)田界。(2)界限,疆界。(3)旁边,边侧。空间上事物的边界、界限也可称之为是事物的边侧。(4)界限有避免越界的作用,由此义引申出回避、躲避之义。(5)“畔”通“叛”,为背叛,离开之义,此义见下文“叛”的分析。
(三)叛
《说文解字·半部》:“半也,从半,反声。”此含义无文献用例。《广韵》:“叛,奔他国。”《玉篇·半部》:“叛,离也……背邑曰叛”,均没有释为“半”的含义,据此可得许书用“半”来训释“叛”解说不明确。《广雅·释诂三》:“叛,乱也”,《正字通》:“叛,离叛也”,据此确定“叛”的核心义是为反背、背离。声符“半”的核心义为“分开”,而“反背、背离”则是沿着“分开”这条路径,向贬义色彩方向发展的意义,因此其含义也受到声符“半”的意义的影响。
此核心义统摄以下义项:(1)在任何事情上对自己原有原则的背离都是背叛。离心叛变的人即为“背叛者、叛徒”,背叛者逃走即为“叛逃、逃遁”。(2)国家有人叛乱导致的结果为国家零乱,背叛他人或原则也会导致事情变得混乱。(3)通“判”,分,此分析见“判”字。(4)又引申为鲜亮、光辉明亮之义,此义项不在“叛”核心义的统筹范畴之内。
(四)?
《说文·斗部》:“量物分半也,从斗从半半亦声。”段注:“量之而分其半”,即含义为量物取其容积的一半,据段注可得“?”为古代量取容积一半的容器。因此“?”的核心义就是量物取量器容积的一半,其核心义也受到声符“半”的影响。
(五)泮
《说文·水部》:“泮,诸侯乡射之宫,西南为水,东北为墙,从水从半半亦声。”按许书 “泮”的本义为泮宫,从中间分开,西南通水,东北为墙,一面有水,一面无水,此含义正好与“半”的核心义相关。受核心义统摄的义项有:(1)泮宫。(2)“泮”通“判”,有“分离、分散”之义。(3)“泮”字通假为“畔”,为“岸,水边”之义,分析见“畔”字。此两个通假义均受到“泮”核心义统摄。(4)为一水名——北汶河,因为此河流一个源头有两个分支,符合“泮”的核心义。
(六)胖
《说文解字·半部》:“半体肉也,一曰广肉,从半,从肉,半亦声。”段注改為:“半体也”。由此可得“胖”的本义应该是古时祭祀所用的半体牲。“半”指的是“半边、半块”,因此“胖”的核心义为“二分,一半”,其核心义也受到声符“半”的影响。
由此核心义统摄以下含义:(1)古代祭祀用的半牲体,由“一半”义而来。(2)半边。(3)夹脊肉,胁侧薄肉,即肋骨两侧的肉,此义为“二分所在之处的两边”,受核心义统摄。
(七)绊
《说文·纟部》:“马絷也,从纟半声”。以此可得知“绊”的本义为拴住马足的绳索,绳索对于马来说起一种阻碍作用,因此“绊”的核心义是“阻碍;束缚”。此核心义与“半”核心义看似无联系,但是将物体从中间分开后会有边界,边界起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绊”的核心义也受到了“半”的影响。
此核心义统摄以下义项:(1)栓缚马足的绳索。(2)羁绊、牵制,将东西栓束起来,对事物会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3)走路时被别的东西挡住或者缠住,或因此而被绊倒。挡住或缠住脚的东西对人行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4)阴谋圈套。阴谋圈套对人或动物来说也是一种阻碍和束缚,如:使绊子。(5)又引申为装束装扮,规定不同身份的人应该是何种装扮,这对人也是一种约束。
(八)判
《说文·刀部》:“分也,从刀半声”。许书用“分”来训释“判”字,同时许书用“物中分”来训释“半”,可见二者之间应有密切的联系。《广雅·释诂一》:“判,分也”。《玉篇·刀部》:“判,分散也”。 由此可得“判”的本义应该是“分开”之义,由此可得“判”的核心义与声符“半”的核心义相同。
此核心义统摄以下义项:(1)分开,分离,剖裂。(2)区别、区分、辨别。将事物分开的前提是要先辨别、区分,因此此含义也是由“分开”义而来。(3)决定;评判。此义也是由核心义引申而来,对事情事物区分辨别之后,要对其进行决断。(4)裁定、评判之义用到诉讼案件中,即对诉讼的审理和判决。(5)古代的官名。通判掌管粮运、水利和诉讼等,此“判”字也是判定决断之义。
三、“半”声符字核心义的演变规律
从词义的发展演变来看,多义词的产生是历时发展演变的结果,而词义的演变也要受到制约机制的影响。核心义通常源于词的本义,核心义作为制约词义变化发展的内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词义发展变化的方向。本文通过讨论从“半”得声的字,我们可以发现“半”的核心义“分开、二分”一直贯穿于“半”声符字的核心义之中,同时也影响了由这些字的核心义统摄的其它义项。从“半”得声的字的核心义如下表所示:
核心义
半 把物体从中间分开,即二分
伴 二人并立
畔 事物的边界
叛 反背;背离
? 量物取量器容积的一半
泮 分开
胖 二分,一半
绊 阻碍;限制;束缚
判 分开,一分为二
从上表可以得到:“伴”、“?”、“胖”、“判”、“泮”的核心义直接承袭“分开、二分”之义。“半”的核心义是“把物体从中间分开”,物体分开之后就存在一定的边界,边界是事物的界限,存在限制阻碍作用,同时越过边界就是反背,背离。因此8个从“半”得声的字,其核心义均承袭声符“半”的核心义,同时其大部分引申义也都受到声符“半”的核心义的影响。
四、结论
本文以《说文解字》为依托,通过研究从“半”得声的八个字,得出“半”的核心义“分开、二分”始终贯穿于“半”声符字的核心义与大部分引申义之中,据此可以得出声旁是系联同声符字核心义的重要线索。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声符将大部分同声符字的核心义系联在一起,以便更加准确地、成体系地把握词义的核心义及词义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王云路,王诚.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6]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
[7][宋]陈彭年等.宋本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8][宋]丁度等.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郑春明.《说文解字注》声符示源研究[D].辽宁: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于雪.《说文解字》“肖”声符字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