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作品《葡萄熟了》的表现形式

2020-01-28古丽菲拉哈米提

锦绣·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维吾尔族

古丽菲拉?哈米提

摘要:维吾尔族男子群舞《葡萄熟了》是由中央民族大学学生表演,在第十届桃李杯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个作品是维吾尔族舞蹈“那孜库姆”风格,又在其基础上对那孜库姆的传统舞蹈形式进行了比较典型、合适的创新与再发展。本文以维吾尔族男子群舞《葡萄熟了》为例,通过对该作品的动作表现形式的解读,对舞蹈《葡萄熟了》的舞台调度以及服饰、灯光表现形式的论述和分析,深刻解析了舞蹈作品《葡萄熟了》的舞蹈表现形式。

关键词:维吾尔族;男性群舞;那孜库姆;葡萄熟了

前言

“那孜库姆”为新疆東部地区广为流行的维吾尔族民间自娱性舞蹈,源于吐鲁番盆地,流行于鄯善、托克逊、哈密一带。那孜库姆舞多在维吾尔族婚礼或喜庆的节日时,由女性舞者向家族中的长辈或者来宾献舞,很少有以那孜库姆舞为基础创编的男子舞蹈作品。正因如此,那孜库姆舞舞蹈风格中的阳刚之美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展示。《葡萄熟了》是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该作品以男子群舞的形式诠释了那孜库姆舞的阳刚之美,表达了维吾尔族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一、舞蹈《葡萄熟了》概述

《葡萄熟了》是在第十届桃李杯上亮相的一个维吾尔族男子群舞舞蹈作品。该作品是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舞蹈教师柯书剑以及苏娅菲编创,经过了徐小平、苏自红以及马云霞三位老师的悉心指导,最终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学生们演出的。在这个总时长只有七分钟左右的舞蹈作品里,舞蹈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热爱家乡喜爱葡萄的维吾尔族小男孩对于葡萄对于家乡的无限喜爱和热爱之情。该作品以男性舞蹈演员进行群体舞蹈表演为主要内容,通过极具维吾尔族风格的音乐旋律的引导和衬托,将那孜库姆舞这种特殊的维吾尔族舞蹈中男性舞者经典舞蹈动作的阳刚之美充分地展现了出来。由于以葡萄为主题的维吾尔族舞蹈作品大多是以庆祝丰收为主题的女性舞蹈作品,所以在第十届桃李杯上亮相的这支《葡萄熟了》实实在在是一支难得一见的优秀的那孜库姆舞舞蹈作品。

(一)作品概述

维吾尔族男子群舞作品《葡萄熟了》,是由中央民族大学学生表演,在第十届桃李杯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这个作品是维吾尔族舞蹈“那孜库姆”风格,又在其基础上对那孜库姆的传统舞蹈形式进行了创新。《葡萄熟了》是典型的抒情性A-B-A 三段体的内容结构:整支舞蹈作品从表现少年对于葡萄的喜爱之情开始,发展到利用群舞表现出少年对于葡萄丰收的喜悦,再回归到少年对于葡萄的喜爱之情,渲染出少年对于家乡的无限热爱。除了在舞蹈结构上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在舞蹈情绪的表现上也采用了对比结构的手法,利用舞蹈作品中舞蹈动作节奏的快慢、情节的发展和演进、情感的转换和对比,把整个舞蹈中蕴藏的感情细腻地传达给观众,舞者张弛有度的表演将舞蹈作品在内容上、情绪上、思想上的起伏波澜都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展现,在舞蹈表演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演出效果作用,将维吾尔族少年对葡萄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眷恋的主题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作品的创作背景

维吾尔族男子群舞作品《葡萄熟了》是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编导教研室的年轻舞蹈教师柯书剑和苏娅菲编创。从舞蹈的性质上看,《葡萄熟了》这部舞蹈作品属于原创教学舞蹈作品的范畴。编创老师根据自己对于维吾尔族舞蹈的认识和了解,以一个典型的维吾尔族风格的舞蹈主题,将自己所熟知的维吾尔族舞蹈动作与带有浓郁维吾尔族风格的音乐相匹配,对于维吾尔族舞蹈的一种创新。舞蹈作品的创编目的有两个,既是为了展现维吾尔族那孜库姆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是为了方便开展那孜库姆舞蹈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也是《葡萄熟了》这部舞蹈作品有别于一般作品的原因。这个舞蹈作品创编于2012年,参加了当年举办的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和闭幕演出,并荣获“优秀原创教学剧目二等奖”。

(三)作品的研究价值

维吾尔族男子群舞作品《葡萄熟了》是由舞蹈的创编者根据维吾尔族舞蹈风格和那孜库姆舞蹈艺术特色为基础编创的教学剧目。正因如此,所以整部舞蹈作品从舞蹈动作到表演效果,从面部表情到舞台调度,都是以有助于教学的目的为核心进行设计编排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部独具匠心的男子群舞舞蹈作品,是对那孜库姆舞蹈艺术阳刚魅力的典型展示,对于更好地解析那孜库姆舞有着非常深厚地研究价值。

二、舞蹈《葡萄熟了》的动作表现形式

维吾尔族男子群舞作品《葡萄熟了》是一部有着浓郁维吾尔族风格的那孜库姆舞蹈作品。这部舞蹈作品用维吾尔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动作,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对于葡萄丰收景象的喜悦之情,张扬了维吾尔族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一)对舞蹈情绪的表现

维吾尔族舞蹈是维吾尔族文化的结晶,维吾尔族舞蹈动作中,有非常多十分典型动作可以用来表达舞者的情绪以及舞蹈的思想感情。比如扬眉动目、晃头移颈、拍掌弹指以及昂首、挺胸、立腰等都可以被看做是维吾尔族舞蹈中用来表现舞蹈感情的标志性动作1。从《葡萄熟了》这个舞蹈作品中传递出的感情色彩来看,整支舞蹈自始至终传递出欢乐兴奋的情绪,这种情绪在舞蹈的开始阶段,是以单个男舞者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加以展现的。但是当男舞群以队列形式进入舞蹈当中,这一群男舞者组成的队伍就变成了展现舞蹈情绪的“波浪线”,随着男舞者高难度的跳跃而“人潮迭起”,在男舞者高难度的旋转中“微波荡漾”。这种创造性地艺术表达方式让熟悉维吾尔族舞蹈的观众耳目一新,让喜欢“那孜库姆”的观众喜出望外。舞蹈中传达出的维吾尔族少年对葡萄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被深深地烙印在观众的心中。

(二)对肢体表现的解读

从舞蹈的整个艺术表现效果来看,《葡萄熟了》的舞蹈动作编排别具匠心。在舞蹈的推进阶段,男主舞和群舞之间的配合与呼应无处不在,但是这些配合与呼应又从来没有给对方的舞蹈表演带来影响,仿佛所有的舞蹈动作就是由那个如仙子一般翩翩起舞的少年完成的,仿佛舞台上的一切就是他的思想和感情的外在表现。尽管在很多时候男主舞的表演都是在群舞的配合下完成的,但是一连串的高难动作之后再加一连串的群体表演的演出方式,恰好给了观众一个理解和转化舞蹈肢体语言的时间,男主舞舞蹈动作的艺术表现力,在群舞舞蹈动作的帮衬下被有效地扩大,那种蕴藏在单人舞蹈动作中常人难以解读的个人情感,在气势恢宏的群舞舞蹈动作中被无限放大,个人情感的感染力被显著增强,那原本只属于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对于葡萄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在群舞的表演动作中被有力地渲染、加强,使得每一个观众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都被鼓舞起来,调动起来,在欢快的节奏中释放出来,而观众们也在享受这种独特的艺术感受的同时,被舞蹈作品中蕴藏的对于家乡深厚的热爱之情所打动。尤其是那些维吾尔族标志性的高难度舞蹈动作,让观众看到了维吾尔族小伙子心中对家乡的热爱是那样的奔放和炽热,将维吾尔族男子舞蹈的阳刚之美淋漓精致的展现出来。

(三)对传统舞蹈的创新

传统的维吾尔族舞蹈比较善于通过面部表情和手指手腕的细节动作来表达和传递舞蹈的思想感情,《葡萄熟了》传承了这种传统的情感表达方式,但是却又大胆地将从其他舞蹈艺术形式中借鉴而来的舞蹈动作融入维吾尔族舞蹈当中,将一系列新颖的高难度单人舞蹈动作、配合舞蹈动作和群体舞蹈动作相结合,引领者观众在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艺术理解方式的转换,让观众的思想跟随着舞者的表情,进入舞者的肢体动作,甚至群舞演员的肢体动作当中,用全新的方式对舞蹈有了深层次的解读。这种创新是非常大胆的,而且这种通过全新的表达舞蹈作品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方式的创新,能够被有效地展现在舞台上,还能够让所有爱好维吾尔族舞蹈的观众理解和接受,这一点尤为难得。可以说,有张力的舞蹈动作,再加上男舞者有节奏的呼号,有感染力的难度动作,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葡萄熟了》不仅仅是对那孜库姆进行了创新,更是对维吾尔族舞蹈的艺术表现方式进行了大胆地创新。这就是《葡萄熟了》这部舞蹈作品最难能可贵之处。

三、舞蹈《葡萄熟了》的舞台调度对作品的促进

舞蹈比赛中,为了表达群舞的画面美,舞蹈编者需要利用舞台调度,配合结合服装、道具、灯光、背景来创作新颖的舞蹈。2《葡萄熟了》是一个原创的教学舞蹈作品,在舞台调度上舞蹈的编者们就煞费苦心地对舞台资源进行了有效利用,使用成功的舞台调度增强了舞蹈的艺术表现效果。

(一)舞蹈的舞台调度

《葡萄熟了》这个舞蹈作品在表演过程中采取了领舞与群舞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的表演方式。男主舞的舞蹈是对群舞的引领,男舞群的舞蹈表演则是对男主舞舞蹈的深化和升华。二者之间必须要保留相对独立的表演空间,才能井然有序地推进舞蹈的进程,让观众看懂舞蹈的内容,了解舞蹈中蕴藏的感情。从这一点出发,舞蹈的舞台调度就显得格外重要。从实际演出效果来看,男主舞和男群舞是相对而出的,所有男群舞的舞蹈动作都是从观众观看视角的右侧向左侧推进,非常符合观众的观看习惯,同时,所有男主舞的高难舞蹈动作和“吃葡萄”的这种细节动作,都被安排在舞台的靠前位置来完成,很好地保证了观众对舞蹈进程的及时了解。一旦男主舞离开舞台靠前的中心位置,群舞的高难度动作就立刻跟上,充分利用好了每一次舞者的走位间隙,使得整个舞蹈的推进流程顺畅,感情表达连续不断,感人至深。比如在舞蹈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的过渡阶段,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男性群舞演员在整支舞蹈作品中作为“心理背景”出现时所承担的独特的表演作用,男性主舞先是带领着男性群舞和自己一起完成了一系列连贯的,表现心情和情绪的舞蹈动作,然后男性主舞离开男性舞者的团队,独自站在一边继续完成对个人情绪的表现,而此时的男性群舞演员则被独立在了舞台的另一侧,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和男性主舞在“空间”上的“隔离”。此时,当男性主舞继续完成舞蹈动作的时候,男性群舞在舞蹈动作上和男性主舞之间的“呼应”,就因为表演空间的拉开而被凸显出来,让观众有所察觉并最终理解。可以说,是合理的舞台调度实现了舞蹈编导和舞蹈观众在对舞蹈内涵和感情的理解角度上的对接。由此可见,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舞台调度已经不仅仅是设计舞台动作时必须要加以注意的基本内容,更是变成了舞蹈编导们可以利用的,合理展现舞蹈作品的内涵和思想的编舞技巧,对舞蹈作品演出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舞台调度对舞蹈的影响

对于维吾尔族舞蹈来说,女性群舞是一种常见的舞蹈方式,但男性群舞尤其是那孜库姆舞蹈形势下的男性群舞却是比较少见的。简单地沿袭传统的维吾尔族群舞的舞台调度模式,很容易在客观上降低男性群舞的舞蹈动作难度,将原本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群舞演绎成“不男不女”的混乱状态。维吾尔族男子群舞作品《葡萄熟了》是比较少见的男子群舞的那孜库姆舞蹈作品。为了体现出舞蹈的阳刚之气,在舞台调度方面,舞蹈的创编人员着实下了一番苦工。而从最终的表现效果来看,队列的转换有条不紊,男主舞的舞台空间充分富足,是独具匠心的舞台调度使得男主舞的舞蹈动作与男舞群的队列变幻融融合在一起,成为了舞台上相互辉映又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因此,必须要打破女性维吾尔族群舞的舞台调度模式,尽量减少群舞完全一致的舞蹈动作的出现次数,即便是需要出现群舞一起完成同样的舞蹈动作,也要建立在高难度的团队形态的基础上,通过那些细节上的“力量感”将男性维吾尔族群舞的艺术魅力充分展现出来。从艺术效果来看,《葡萄熟了》的舞台调度充分展现了男性群舞的阳刚之美,高难度的团队配合舞蹈动作充满新意,集体完成的重复动作张力十足,真正演绎出了与女性维吾尔族群舞完全不同的舞台魅力。比如在男性群舞演员参与到表现男主角思想变化和情绪变化的舞蹈表演的过程中,男性群舞利用的表现男主角情绪变化的舞蹈表演方式就是在女性群舞作品中比较少见的个人技巧的轮番上演。从某种程度上說,所有男舞者完成的独立动作就是对男主角情绪的部分解读,将所有动作中表达出的喜悦和激动之情累加在一起就是男主角的展示感情,同时也可以将每一个男舞者的表演单独作为展现男主角对葡萄以及家乡喜爱之情的侧面解读,每一个男舞者都是男主角的一个“分身”,每一个分身又都有着自己与其他分身并不相同的情绪和特点,当男主角的情绪达到顶点,所有分身就聚合到一起,产生统一的一致的情绪。这样一来,舞蹈作品对于作品思想的表达就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侧面、多角度的,而这种表演方式也使得“小男孩”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真正丰满起来。

四、对舞蹈《葡萄熟了》总体编导的解析

从舞蹈表演的效果上看,维吾尔族男子群舞作品《葡萄熟了》明显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维吾尔族舞蹈,丰富的舞蹈内容以及精彩的舞台调度都让这个舞蹈作品充满了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仔细研究这个舞蹈作品,除了能够从舞蹈动作和舞台调度这两个方面对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加以解读之外,这个舞蹈作品还有很多值得解析的内容。

(一)对舞蹈服饰的选定

舞蹈服饰是舞蹈形象塑造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帮助演员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并与演员配合创造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艺术作品。1《葡萄熟了》选择了上黄下黑的传统色作为舞蹈服装的主色调,加以与衣服上镶衬的服饰色调相一致的冠帽和非常传统的维吾尔族舞靴,巧妙地勾勒出一个活泼开朗的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形象。在舞台上,丝质的黄色上衣在黑色的幕布和裤子的映衬下格外鲜艳,更给人以飘逸轻灵之感。而且,为了增强舞蹈动作的飘逸感,舞者紧系在腰间的腰带更是让上衣的下摆也能在舞者的旋转中绚丽地飞舞起来,这一艺术效果更增强了男性舞者在完成高难度旋转时舞蹈动作所释放出来的艺术表现力。

(二)对舞台灯光位置的设计

《葡萄熟了》的舞台灯光非常讲究,先是通过单灯的引导,让大家在舞蹈中熟悉年轻的男主舞,但是暗色调的灯光只让观众了解这个维吾尔族少年的舞蹈动作,然后从舞蹈动作来猜测舞者的动作意图,却不直接给面部的灯光特写,让观众们不得不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舞者的动作上努力猜测,直到观众猜出答案的时候,灯光却清晰的打在舞者的脸上,一个大大的面部特写,让观众肯定自己的猜测,同时也对舞者的舞蹈动作所传达的意义建立基本的认识。随后舞台灯光大开,群舞演员鱼贯而入,仿佛青少年见到丰收的葡萄后喜悦的心情。随后明暗交错的灯光交相辉映,群舞演员的表演仿佛进入到迷离奇幻的梦境之中。恰在此时,男主舞的独舞表演开始,群舞演员的表演也从演绎舞者的心情转化为对舞蹈情绪的展现,习惯了在这种灯光下通过舞蹈演员的舞蹈动作揣测舞蹈思想感情的观众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通过观察舞蹈动作体会舞蹈情感的状态之中。舞台灯光位置的设计就像是一根指挥棒,引领着观众的思想和感情。

(三)对舞蹈表现形式的确定

《葡萄熟了》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维吾尔族女子舞蹈主题。之所以这个舞蹈作品要以男子群舞的方式加以演绎,主要还是为了突出表现维吾尔族男性群舞的独特艺术魅力。和許多少数民族的舞蹈一样,维吾尔族男性舞蹈往往比较容易用来展现维吾尔族男人勇猛刚强的一面,但是男人并不是只有这一种感情,当他们看到丰收的葡萄,当他们看到家乡丰收的景象,他们的心中也会荡漾起浓浓的慷慨激昂的兴奋之情。但是在以往的维吾尔族舞蹈作品中,可以展现这种感情的舞蹈作品不多,可以用来展现这种感情的舞蹈形式也不多。男性群舞,恰恰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是对传统的维吾尔族舞蹈表达男性族人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方式的创新。但是,也许是因为参赛的关系,舞蹈的编者在创编舞蹈的时候,没有将改革和创新进行到底,而是将创新和改革与传统舞蹈表演方式进行了折中的融合,用“维吾尔族少年”这个特殊的形象作为舞者的初始形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但是在艺术表现力上,受到“维吾尔族少年”形象的限制,有些舞蹈动作创新的艺术表现力还是没有真正释放出来。

结语

维吾尔族男子群舞《葡萄熟了》,通过极具新意的舞蹈动作编排和极富想象力的舞台调度,用一种创造性地表达方式,将维吾尔族少年对葡萄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眷恋的主题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成功展现了维吾尔族“那孜库姆”舞蹈的艺术风格,更展现出维吾尔族舞蹈极强的艺术可塑性以及维吾尔族舞蹈所特有的超凡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叶静,《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简介》,大舞台.2011年第12期。

[2]谢如晶,《有寓意的群舞调度与舞蹈主题分析》,大众文艺.2014年第15期。

[3]罗岚,《宗教文化对舞蹈服饰之影响——以维吾尔族舞蹈服饰为例》,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年第10期。

[4]饶莉娜,《试论舞蹈舞台的线性调度》,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5]刘献华,《论舞蹈演员的舞台表演技术及发展》,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年第16期。

[6]孔雷,《有寓意的群舞调度与舞蹈主题》,艺术科技,2014年第3期。

[7]陈雪华,《探析有寓意的群舞调度与舞蹈主题》,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年第6期。

猜你喜欢

维吾尔族
新疆乌鲁木齐维吾尔族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情况调查
浅析新疆维吾尔族舞蹈表演
维吾尔族婚礼当中传播的维吾尔族礼仪文化
维吾尔族民间达斯坦
维吾尔民间美术对南疆高校美术教育的影响分析
探寻维吾尔族舞蹈服饰文化与课堂训练的关系
新疆高校教育教学中对维吾尔族女性受教育方面的研究
维吾尔族民俗与文化现代化
论喀什地区语言文学的发展
外媒:中国土耳其都要求泰国遣返偷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