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差距分析谈《数学分析》的对分教学

2020-01-26常健高丽

科技风 2020年36期
关键词:数学分析对分课堂

常健 高丽

摘 要:本文介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学习起点到目标的差距类型。以数列极限的内容为例,探讨了对分课堂在《数学分析》课程中跨越各类差距的策略。

关键词:对分课堂;数学分析;差距分析

一、《数学分析》课程介绍

《数学分析》是高校数学类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连接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桥梁,是进一步学习实变函数、复变函数、泛函分析、微分方程、概率论、微分几何以及数值分析等后继课程的阶梯。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函数的极限理论、一元函数微分学和多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和多元函数积分学、反常积分、无穷级数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当前,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存在的问题有:与中学数学相比,教学内容较抽象,概念、定理多;数学推理遵循的原则有很大的区别;课程进度快,习题难度大;教师监管与中学不同等等,这些因素使得数学分析学习比较枯燥、无味、难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兴趣不浓及畏难情绪普遍存在。

二、差距类型

学习《数学分析》的过程,起点就是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阶段的状态,终点是通过课程的讲授与作业的练习,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清楚基础理论,掌握命题的论证方法,获得基本的演算技能,并具备初步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距就是学生当前的起点和希望到达的终点之间的距离。

学生存在的差距类型有:(1)知识差距,掌握了知识才能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拥有知识只是学习的第一步,只有在学生使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才能使知识本身具有意义。(2)技能差距,学生从书本或课程里获得知识,但没有获得实际练习和发展技能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训练才能掌握一项技能,而且练习應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部分。(3)动机差距,如果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但却不愿意去做,这就是动机差距。有很多原因导致动机差距的,有的是学生没有真正地认同其学习的结果或目标;有的是由于对变化的焦虑;有的是学生不想努力;有的是学生缺乏引导自身成功的规划等。(4)习惯差距,习惯是一种经常遵循从而形成自然的后天行为,且并非与生俱来。习惯的养成不容易,而一旦养成,便有很强的惯性,改变更加不易。习惯的养成通常需要实践和反馈。(5)环境差距,环境差距会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当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环境,是否能够得到相应的支持,如学习内容,参考资料和辅助工具?学生是否有所需要的相关资源以及技术?学生是否能够从改变中得到相应的鼓励和奖励?改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强吗?(6)沟通差距,是指无法准确清晰地传达目标,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和指示。

三、对分课堂

2014年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融合了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提出了称为“对分课堂”的教学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把课堂一半的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将教学在时间上分离为清晰的三个过程: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

对分课堂是四元教学,即讲授、独学作业、讨论和答疑。对分的讲授原则主要是精讲和留白,对分的精讲就是指框架、重点和难点,提供方法、技巧与策略,让学生能够更为有效地完成课后学习。作业是讲授之后知识的巩固以及小组讨论的准备环节,它的目的是引导和督促学生课后有目的地复习,理解基本内容,补充留白知识,为进行深入且有意义的小组交流讨论做铺垫。对分作业还包括另一个新的部分,称为“亮考帮”。学生在听课、复习、完成常规作业后,要总结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赏的内容,称为“亮闪闪”;自己已经掌握了,但是觉得别人有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提出问题,用来挑战别人,称为“考考你”。自己不懂、不明白的地方或有思维混乱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在讨论时需要同学帮助,称为“帮帮我”。讨论要求学生根据作业,特别是亮考帮,针对各自的收获心得和疑难问题,互相切磋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巡回督促、指导所有学生认真参与,但不过多进行干涉。答疑,教师解答大多数同学的共性问题,着重讲解学生遗漏的、需要深化、提升的内容。

四、对分课堂解决差距

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的《数学分析》第四版,第二章“数列极限概念”为例。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能够描述数列极限的定义,会使用数列极限的ε-N定义,证明数列极限的存在性。

(一)知识差距:描述数列极限的ε-N定义,会用ε-N定义证明数列极限的存在性

对分课堂的第一环节——精讲留白,减少知识差距。讲授数列的定义,数列极限的背景,数列极限的ε-N定义,数列极限的几何定义,无穷大数列的定义,选取三个典型例题,难度依次递进,讲解如何根据ε-N定义验证数列极限。留白数列极限定义中ε与N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无穷小数列的定义,正(负)无穷大数列的定义。教师进行框架式的讲授,讲解学习目标、内容的逻辑结构,告诉学生学什么;教师通过典型例题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方法、解题的技巧和策略,告诉学生如何学,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逐步学会反思和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

第二、三环节——独学、作业以及小组讨论,可以进一步减少知识差距。学生通过课下学习课本及资料,在老师讲解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填充老师的留白内容,完善整体内容,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围绕自己的作业,特别是“亮考帮”,针对各自的收获和疑难问题,互相切磋,交流学习,解决小组内较简单的问题,提出小组的共同疑难问题。通过这两个环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得到巩固,修正。

第四个环节——答疑,教师邀请全班自由发言,小组代表提出本组的问题,其他小组已经解决的,可以帮助回答。答疑环节的主要目标是发现全班的共性问题,给予透彻解决,保障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此时,学生解决了自己的疑问,完善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基本消除知识差距。

(二)技能差距:解决ε-N定义证明数列极限的问题

提高技能的方法有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练习和反馈。对分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是独学作业,通过完成作业,练习使用ε-N定义验证数列极限,提高技能,减少差距。为了使实践练习是真正有效的,学生需要有人来检查他们做得正确与否。这对于技能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实践练习是错误的、不正确的,那还不如不练习,否则只会巩固错误。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成员的沟通与交流,对自己疑虑的解答及解决别人的问题,可以得到同伴的反馈信息;最后,老师的答疑,解决学生们的共性问题,可以获得老师反馈信息,进而提高学习技能。

(三)动机差距,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分课堂独学,作业以及小组讨论环节,突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课堂上教师讲授,获得知识的基本框架,理解重点、难点,大大降低了课后复习的学习难度,减轻了学生独学的负担。学生要带着作业及问题参加讨论,受朋辈压力,课下学习会更积极主动,认真思考。课下学习目标明确,但何时学、学多少、如何学,根据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学生自己安排,自主性強。因此,学习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自由,让学生主动参与,自我规划,自我掌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习惯差距,培养认真听讲,独立思考,沟通协作等良好习惯

对分课堂精讲环节,教师讲授知识的框架、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认真听讲,为独学作业打好基础;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完成作业,提出问题,为小组讨论做好铺垫;根据自己的问题,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小组成员沟通交流,碰撞出思想火花,提出小组共同的疑难困惑,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学会了与小组成员协同工作,作提升了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

(五)环境差距,创造支持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环境

对分课堂的评价方式侧重学生对于学习的投入情况,同时承认并且保护学生在独立学习时产生的个性化差异,这一评价方式有助于避免有些学生由于基础薄弱而产生厌学的情绪,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设定自己的目标,实现自我突破。另外,对分课堂可以结合MOOC平台或微课,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五、结语

对分课堂融合讲授法和讨论法,既强调教师必要且不可缺少的指导作用,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保证知识体系的有效传递。对分课堂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动机、习惯及环境等差距,是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有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2]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李宾.对分课堂在“线性代数”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141-142+149.

[4]王利平,石大为,吴薇,王子鹤.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法的“纺纱原理”金课建设[J].纺织服装教育,2020(35):33-36.

[5][美]Julie Dirksen,赵雨儿,等译.认知设计:提升学习体验的艺术(原书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基金项目:延安大学一流课程建设项目(YDJKXX20-11)

作者简介:常健(1975— ),女,汉族,陕西榆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猜你喜欢

数学分析对分课堂
高中数学分析思想在数学解答中的应用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置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数学分析中的矛盾问题研究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地方工科院校《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民族本科师范院校数学分析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策略
学习《数学分析》的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