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关怀与艺术创作途径的探索

2020-01-25彭婵

美与时代·下 2020年11期
关键词:冥想

摘  要:艺术创作过程是从艺者被陶造的历程,在此过程中,艺术品被刻上了创造者心灵的印记。因为创作者的心理机制不同,艺术的表达形式也就不同。日本女画家小松美羽让绘画成为一场灵性的仪式,带领观者参与到心灵关怀的旅程中去。小松美羽的美术仪式给观者留下深刻的记忆。她调动意念,将意念注入到绘画作品中,向观者传达冥想中所见到的完整世界,这种方式为从艺者探寻新的艺术创作途径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心灵关怀;创作途径;美术仪式;冥想

人们一直都渴望精神生活的丰盛,试图通过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宗教信仰等方式来找寻精神家园。对于创作而言,多数专家从理论角度指导如何提高创作思维水平,直到梅洛·庞蒂提出“身体示图”探索身心在理论上如何达到统一,把身体与意识视为一体两面,才打破了身心二元对立的局面。美国实用主义美学家舒斯特曼受梅洛·庞蒂思想的影响,突破理论上的身体美学的研究框架,践行身心合一的方法,使实践与理论并行。

当我最初关注到小松美羽时,就联想到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他认为通过对身体的自我控制,使用适当的方法如瑜伽、冥想、禅定等途径来净化心灵,从而能获得创作的灵感。本文试图通过对小松美羽的绘画创作记录中的创作工序进行分析,寻找创作思维与身体之间整合的发生途径。

1984年出生的日本女画家小松美羽是国际知名艺术家,她并没有受过很长时间的学院教育。2015年她的田烧作品《天地的守护神》被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可见其作品分量。她的大部分作品以守护神兽为主题,作品类型有版画、压克力颜料绘画、田烧等。最为特别的是其创作过程,她采用的创作方式打破了观者与作品最终对话的框架。

我们从创作工序的外在形态来探索小松美羽是如何从此岸到达彼岸,审视内在和与世界沟通的。

一、调动身体觉察,进入心灵关怀的冥想场域

现场绘画(live painting)的重点是作画前的冥想仪式。此仪式是小松美羽作画前必须执行的环节。“冥想是有意识的心理加工, 它可以诱发一整套放松反应的生理性变化。”[1]203冥想是意念传达的主通道,起到身心完全放松的效果。她把宗教仪式中常见的祈祷作为绘画活动的一部分,透过仪式祝祷来传达人对心中“神”最深的尊敬。由此可见,冥想行为不是画者为了烘托气氛而采用的表演形式,而是一种传达意念的媒介。

冥想仪式是通过仪式动作完成的,通过调动身体内觉,将自己静默在身心与超自然对话的时空场域中,使人获得灵性的安慰。可以肯定的是,这一过程是创作者主动的意识行为。创作者用感性的形式创造一个可能的存在,在这个隐秘的世界,不同时间、空间得到了主动转化。当创作者把心灵的渴慕通过冥想仪式实现后,自己的身和心灵就得到了释放。这是一种主动调动自己内感能力的全意识思维方式。心灵的安静使得创作者能够保持與内观世界的距离,这样反而使自己更能看清楚心灵中的图像[2]。

“场域是环境氛围和环境特征给人所带来的一种心理环境,是人对环境所产生的心理感应。”[3]创作者进入自己唤起的时空环境中,观者观看冥想仪式的同时,就会在仪式环境的暗示效应下,参与并接受创作者在仪式中所传达的信息,使他们之间产生心灵上时空相遇的共鸣。

二、回归身体触知,创作意念转化为视觉艺术

小松美羽的冥想仪式结束后,她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尺幅作品,并赋予意念。现场绘画讲求的就是爆发力。她发现徒手作画更能表现出爆发力,直接擦抹颜料是最快的。

认知心理学领域认为:“认知是从感觉开始的,首先是由外部物理世界的能量作用于我们的神经和认知系统,然后才被进一步加工处理。”[4]我们对世界早期的认识除了视觉、听觉、味觉以外,离不开皮肤的触觉,在触摸中感受温度和材料介质的质感。小松美羽在绘画中如同小孩子般直接用手涂抹的行为实则是回归身体的触知,从触知中感受世界。每一块色块饱含着画者与画面对话的经历,交集着创作者丰富的情感。创作者通过最为直接、最为简单的方式,寻找作品中生命真实的质感,以达到安慰心灵,释放自我的境界。

另外,小松美羽的作品是要将意念所见的对象传达出来。视觉图像是超自然冥想与内心独白的沟通所获得的,具有非物质特性和转瞬即逝的特点。要将意念中的对象用视觉图像转述给观者,作画者的速度、专注力和爆发力都是成就这一过程最为重要的因素。她必须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最快捷的途径,才能实现意念的视觉传达。那么她为什么会选择徒手涂抹为作画阶段的主要方式呢?这个问题可以从她所表达的守护兽的图像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图像都具有一个共性:这些守护兽都有很大的眼睛。图像上被放大的眼睛是心灵被打开的投射,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心灵获得了与世界真正的沟通。这种将物象眼睛放大的图像,并不只在她的画中出现。我们熟知的成都博物馆收藏的“金沙面具”也具备这样的特点。“人的潜意识中的集体无意识并没有消失,而是会在无意识压抑的状况下以象征的形式出现并回归,所以我们发现在高度理性的社会结构下会出现大量混沌原始的图像创作。”[5]图像语言就像无声的语言在默默表达她内心的世界,高度理想社会结构下“混沌原始的图像”以象征形态出现,实则是人的潜意识中的集体无意识的回归。涂抹的手法也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荣格认为涂抹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是原始对自然的崇拜与交流。因此,徒手绘画作为绘画手段与意念传达图像的诉求不谋而合,成为最为有效、最为直接的表达途径。

小松美羽的现场绘画工序给观者留下心灵的震撼,也促使艺术工作者思考艺术创作的新途径。身体、心灵、艺术合一的创作途径将打开不一样的世界,或许这才是完整世界的全部。作为一个探索者,小松美羽的创作过程让我兴奋,我更想知道身心灵合一的作画方式,并不是唯小松美羽所独有,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身心合一的调动与控制是可以实现的,具有科学依据。这意味着身心合一的作画方式可以成为创作者体验的新途径。

一方面,脑科学发现内在体验不同会点亮不同的脑区间。

小松美羽的美术冥想仪式内含祈福仪式,具有宗教性。“神经学家相信在大脑颞叶的某处可能有宗教体验的神经回路”[1]203-205,冥想仪式在此可以被视为宗教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在不断地从事认知活动。韩慧娟、刘昌在《脑科学:宗教体验及神经基础的研究》论文中指出,“冥想操练激活了包括注意与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在内的神经结构”[1]203-205。可见,冥想被激活后在神经结构中有其对应的位置,通过冥想可以与神经结构进行交流。小松美羽的美术冥想仪式的过程是流动的,在创作过程中,生命与虚幻的对话,心灵与信仰的对话,激活了她的灵感,过去意识中模糊的、虚幻的感觉等被转化成具象化的图像。整个冥想过程也是升华内心的历程。

值得注意的是“获得宗教体验的方法与途径各异……进入入神状态的方法就不同”[1]203-205。这说明艺术家在仪式中作为一个承载的器皿,冥想打开的方式不同、联系的脑网络不同、脑部激活部分不同,意识中看到的色彩、形象也是变换无穷的。当然,艺术工作通过冥想,在意识中看到图像不只与脑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外在环境、经验、情绪等因素有关。但冥想仪式的确可以作为一种激发艺术创作灵感的新的尝试和途径。

另一方面,身体与意识被视为一体,创作者通过调动身体的觉察力,达到身体与意识完美的结合,从而来滋养内在生命。

美国实用主义美学家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强调对身体的观照,认为“感官的感知力是受到身体条件的影响并且可以通过更好的身体操控得到提升。”[6]125-128他认为人可以通过训练改善身体的表面形态,进而可以提升身体的体验,使知觉更敏锐。当我们以内在体验为目的训练身体时,身体就会如同外在表征暗示的一样会强化出某些能力,如注意力会集中于身体的某一点。他也指出身心和谐可通过呼吸、瑜伽、禅定等训练发展而成。

舒斯特曼对艺术与身体的关系做出了客观中肯的表述。对艺术的感官美的欣赏离不开身体维度,人们用身体感受艺术本身,这种方式也是体验艺术的情感价值的方式。他还特别指出其意义:“在教育及培养身体美学觉识的感受性以便提升我们的身体知觉和表现时,我们不仅提高了制造艺术的工具性资源,也提高了我们作为主体来欣赏艺术的能力。”[6]125-128他把身体视为创作艺术的资源,艺术作品是通过身体实现的。身体知觉和表现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高,创作者本身的改变,就会使得作品呈现出不一样品质。

冥想仪式作为一种激发艺术创作灵感的通道,有着人类自内而外发的根源。“仪式的力量在于能激发一种纯叙述,如确有这种叙述的话,它必定是自发的和无意识的。”[7]

弗雷泽《金枝》指出,“自然的进程不取决于个别人物的激情或任性,而是取决于机械进行着的不变的法则”[8],这种法则是一种无意识的非人格化的力量,但人可以用适当的仪式和咒语操纵这种力量。小松美羽的艺术过程是流动的,她通过美术仪式实现了内心对话转换为有承载能力的视觉语言。也就是说,她在美术仪式中,把自己看做是一个器皿,将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节奏、韵律、灵动、生命等,都用特定的形式符号表现出来,表达出来的是自由的生命状态。她通过近似“巫术”的方式与虚幻对话,与心灵对话,这也是生命与虚幻的对话,心灵与信仰的对话。

三、结语

小松美羽将对身体的体验实现在作品中,她的创作过程就是身和心灵内在净化的历程,她所讲述的就是她内心所看见的。通过她的作品的创作方式,我们可以视美术冥想仪式为有意识地寻找自我的途径。这种仪式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借鉴作用和途径。

参考文献:

[1]韩慧娟,刘昌.宗教体验及其神经基础的研究[J].宗教学研究,2008(2):202-206.

[2]安德烈.冥想[M].郭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0.

[3]宋爽.文化建设中的语境、场域[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92.

[3]贾林祥.心理的模擬 认知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36.

[5]吴茜.论荣格“集体无意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从原始艺术到中国当代艺术实践[J].国画家,2018(1):68-70.

[6]舒斯特曼.身体与艺术:对于身体美学的需求[J].杜鹃,译.第欧根尼,2013(1):111-132.

[7]何平.中国文学“还乡”母题原型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4(4):14-22.

[8]曾庆香.模拟、施为与召唤——论仪式的符号特征[M].国际新闻界,2011(8):47-54.

作者简介:彭婵,硕士,甘肃天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冥想
《冥想》
冥想
冥想
冥想赶走焦虑暴躁
少儿冥想
每天冥想一小时,有效缓解大脑老化
冥想
冥想可能对心血管疾有益
美国“冥想经济”成潮流
冥想,随时随地都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