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职语文课标要求下的任务式“解说”古诗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2020-01-22刘艳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16期
关键词:美好任务

刘艳华

【内容摘要】本文以“解说要点”为切入点,以任务群方式尝试引导学生学习《诗经》中的经典篇目《静女》,旨在打通经典延伸学习生活的新通道。

【关键词】解说;任务;美好

继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各普通高中围绕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和十八个教学任务群开展了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教学实践。各中职学校在其丰硕的实践成果带来的深刻影响下,也相继开展了一系列任务群的教学尝试。

而近期刚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为众多一线教师指明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方向。该标准系首个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有很多相通之处,它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仍是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等四个方面。它也明确指出,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特点的语文课程,应力求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开展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积累文化底蕴。

但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不同的是,中职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应结合职业教育特点,选择与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培养与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故笔者意图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来体现中职语文和普高语文的相通性和中职语文不同于普高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以下笔者将重点结合《静女》一课的教学来阐述学习任务群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和运用。

一、依据课标,选点切入

《靜女》是高教版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中《〈诗经〉二首》中的第一首,是基础模块专题四古代诗文选读中的推荐篇目。这是《诗经》中众多描写青年男女恋情诗中的一首。诗歌采用重章叠唱的语言形式,辞微意丰,跳跃性的语言带给人无限的审美享受。

学习中国古诗词,不仅要立足于有趣,更关键的还在于有料、有用。如果还如传统教学一样仅仅只是停留于传统的背景介绍、字词讲解和主题讨论,恐怕很难有效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也无法带领学生深入体会《诗经》微言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而要做到通过学习古诗词来体现出古诗词的“有用性”,没有具体可行的情景任务的推动也不能刺激学生的神经,不能让学生快速进入那种现实世界的“代入感”,更别提解读《诗经》的语言密码了。

为此,笔者在设计教学时,结合借班旅服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以练习不同程度和要求的“解说”为切入点,尝试以任务群形式来学习《静女》。

二、任务先导,创设情境

相较于传统的文化常识介绍,笔者在课堂初始,将学生置于一个真实情境当中,给他们提供一个模拟的任务环境。通过这个任务的完成,将诗歌教学贯穿于实施过程当中,不仅旨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诗歌的学习,也在于让学生于中国古诗词中汲取营养,为现实生活积累更多的情感经验。

当然,更主要的还是立足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获取具体解说的能力。而“解说”无论是在专业课程发展需求上,还是当下语文教学目的达成的言说要求下,都是中职学生应该掌握的非常重要而必备的技能之一。

所以,笔者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特色,也考虑到学生经常前往水乡博物馆进行志愿服务的现实情况,特意设置了以下情境:

任务情境:余杭区江南水乡博物馆一楼正举办一场西周时期的婚恋主题展览,其中有个版块就是关于《静女》的诗画展,请作为志愿解说员的你结合《静女》其诗,向游客做一系列的解说和介绍。

此情境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在专业课堂也已经进行过相关的活动,这样就比较容易进入学习的状态。从直接目的上看,貌似是“解说”任务的完成,而实际上则渗透着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一明一暗交叉进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效果。

三、探秘“解说”,浸润诗意

当学生进入设计好的课堂情境后,笔者主要引导学生围绕以下三个子任务一一展开教学。

(一) 子任务一:请你用1~2句话向游客简要解说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在完成子任务一的过程中,教师明确学生需以解说员的身份,用1~2句话向游客简要介绍诗歌的主要内容。看似简单的任务,尽管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但笔者仍然发现学生代表上台模拟解说的时候,在对象和内容上存在一些问题。

摘录部分学生的发言如下:

生1:娴静姑娘约我城楼见面,带着姑娘赠予我的彤管,并久久不见姑娘,让我好生思念。

生2:一位公子在城墙角落等待一位女子,女子曾赠他彤管,想起她万分想念。

生3:这首诗体现了爱情中的人等待恋人的焦急与期待之情,语言虽平实,却表达了主人公的纯真热烈情感。

学生在简要介绍的时候,尚没有什么“套路”。这都源于学生对“解说”的要点把握意识薄弱,导致表达不到位。

对待此类问题,笔者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适时点拨:

一是模拟游客,向解说员进一步提出要求,例如:有些字不认识,能否为游客朗诵一下。此穿插环节就将诗歌诵读自然带入到情境当中,完成诗歌字词的落实等要求,既是对课前预习的一个检测,同时又起到了纠正个别难读字词问题。

二是向学生提供一些回答问题的“支架”,例如介绍时的句式应注意:“这是一首关于……”,然后简要介绍要点即可。通过这个句式的提炼要求,围绕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来做概括,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明确了“解说”任务的要点之一:解说要有要点意识。

(二) 子任务二:游客对诗中的“彤管”和“荑”很感兴趣,请你较详细地向游客进行解说

这个任务的要求是有针对性的“详细解说”。笔者始终认为,要时刻保持让学生动起来。所以提供给学生一些资料,让他们进行初次辨析,在辨析的基础上先行消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再解说给游客听。

此时,让学生心中保有解说时的对象意识就非常重要,同时也需解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故教师提供了解说模板:

“我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________________,它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在诗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彤管”和“荑”是《静女》中两个重点意象,一向具有多义性,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阐述方向。所以,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性思考就显得很重要。笔者通过PPT先给学生呈现出“彤管”的图片以及相关资料:

1.红色的管状植物

2. 指红色箫笛一类的管乐器

3. 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

4. 指尚书丞、尚书郎每月所赐的一双赤管大笔。后用为在朝任官之典。

5. 指画笔。

6.茅草长出芽心之后颜色转红而言的一种代称。

接着,学生结合诗的创作背景,通过“彤管”所指来最终确定“彤管”到底是哪一种物品更符合诗文内容,也让“游客”能更相信解说员所说,这样“辨一辨”活动也顺理成章。学生面对这么多不同专家的非权威解释,亲自参与考证过程,在比较和争辩中完成自己的认知提升过程,并且在具体解说的过程中完成“有条理”的表达。

在此环节中,学生均能体会出“彤管”“荑”是作为一种爱情信物而存在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荑草”,丰富解说员的知识内涵,教师也相机提供了一组古代有关“荑”的诗句。

如《诗经·国风·卫风·硕人》中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一句,“荑”指柔嫩洁白的手,借指女子的手,为理解诗中“静女”的形象做了一个铺垫。

再向外拓展其他同出自于《诗经》的各种植物意象: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国风·周南·关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国风·周南·桃夭》)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国风·秦风·蒹葭》)

这些意象的列举让学生构建了更大的“场”,从而达到“以一知十”之效。草木如诗,潘富俊所著《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一书中所说,传情达意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该书以《诗经》为例,对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植物进行了统计,出现次数最多为桑有20篇,黍次之17篇,枣又次12篇。另有小麦9篇;葛藤、芦苇柏类、松、大豆等7篇;黄荆、棠梨、稻、粟、枸杞各6篇。这些课外材料的延伸也让学生加深了认识,开拓了眼界。

至此,学生深感要当好一个解说员也是不容易的。诗歌中的“意象”在解说任务完成的过程当中已经不知不觉渗透进去了,同时也提到了《诗经》起兴这样一个写作特色,由“这一篇”到许多篇,诗歌的容量得以大大增加。

(三) 子任务三:请你向游客解说男女主人公形象(依据文本)

这一环节中,教师继续提供情境解说模板,为学生提供“解说”支架:

“请大家随我来看看,原诗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一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摘选两位同学的发言如下:

生4:原诗中“静女其娈”“静女其姝”中可以看出她的淑女,纯洁美丽。“薆而不现”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俏皮可爱。

生5:从“搔首踟蹰”中可以看出男主人公的痴情。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基本上能结合诗文概括出男女主人公的基本性格特点,如女主人公有“美好、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羞涩矜持、大胆”等特点,男主人公有“憨厚、痴情”等特点。有一位同学甚至还用生活用语“撩”字来概括女子“薆而不现”的行为特点。

那么,诗歌到底是如何表达“静女”的漂亮、美好之态的呢?

在此,教师呈现补充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从诗中的“姝”和“娈”字的字形特点上去体会文字的含义。

“姝”:1.形声。字从女,从朱,朱亦声。“朱”意为“成年”、“成材”。“女”和“朱”联合起来表示“成年女子”。本义:成年女子。 2.形声。从女,朱声。本义:美好。如《说文》中解释“姝,女子也。”,《字林》中解释“姝,好貌也。”《乐府诗集·陌上桑》中“使君遣吏往,問是谁家姝。”“姝”字便是“美丽的女子”。

“娈”,娈:形声。从女,羉( luán)声。本义:爱好。假借义:美好。《广雅》中解释“娈,好也。”《诗·邶风·泉水》中“娈彼诸姬”也是此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中之“静女”便有《毛传》:“既有静德,又有美色。”的评价。

全诗用“姝”“娈”二字描绘出了“静女”的漂亮、美好之态,从“俟我于城隅”“贻彤管”“归荑”看来,“静女”之“静”解释成“文静”是否能让你的游客信服呢?很显然,我们还应该做进一步的思考,同样地可以从字形的角度来理解,回想一下和“青”相关的字,比如日美为之“晴”,人美为之“倩”,女美为之“婧”等等,由此可知,“静”也有“美好”之意。

以上对汉字的造字探究,不仅让学生领悟到中国汉字之妙,也更深入的理解和还原了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找到了诗句当中蕴藏的无尽诗意。顺势也领悟到在解说的时候要注意的第三个要点,即解说要“有依据”。

四、总结与反思

大教育家孔子曾在《论语·阳货篇》中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见,《诗经》对现实生活的观照意义是极其丰富的。

如何让学生对与今天生活相距甚远的文学作品产生阅读兴趣,并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已然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怎么教”显得尤为重要。“激发情志,观天地万物及人间万象,懂得如何交朋友,懂得如何讽怨不平,懂得如何侍奉父母,多识鸟兽草木的名字。”不仅是孔子对其学生的期望,也是如今老师对学生的希望,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古代诗歌的意义所在。

而在品读诗句语言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之美,培养和提升学生发现美和体验美的能力,从而达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目的,这也是新课标所要达到的目标。

通过解说任务群这样一种方式展开对《静女》的学习,学生不但从中观察到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风土人情,也了解到了婚恋主题的人间万象,对其中的草木之名印象也应该异常深刻。

相信学生在《静女》中体验到的西周时期恋人间直白、热烈的情感表达和古人那种纯美、真挚的爱情,对她们反观今天现实社会中的爱情观,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触动!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诗经〉诗意的现代追问之〈静女——“洵美且异”的爱情之果〉》[J].语文教学通讯,2008(1).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卫生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美好任务
丢弃“正确的废话”
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于会计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浅谈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明确“任务” 文中有“我”
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教会学生做人
教学秘书在高职教学管理与实施中的作用及任务
以诚信立身以友善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