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做合一”思想促进在线学习的实践探索

2020-01-21冯卫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关雎奏响教学做合一

冯卫

所谓在线学习,是指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或是通过手机无线网络,进行网络授课、学习的方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线学习一下成为教育的热门话题,引发众人的关注。这种学习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并且也可以基本实现和现实一样的师生互动,因而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

然而在线学习也有明显的弊端:学生情感需求被弱化,影响学习效果;教学内容选择功利,影响学生成长;教学方式运用单一,影响学习品质。那么,如何有效突破这些瓶颈,促进在线学习的高效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论思想给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指引。本文以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2课《关雎》一文在线教学为例谈谈“教学做合一”思想促进在线学习的实践探索。

一、做上教,奏响课堂前奏曲

行知先生认为:“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教育学生不应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方面,而要教会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架子,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助手和帮手,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得以进一步贴近,学生在愉悦放松的心境中置身线上学习,自然能促进“真学习”的进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实施《关雎》一文线上教学时,首先按照“组内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在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6人。每个小组选举一名组长,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建立一个小组QQ群,以班级为单位全班建立一个班级QQ群。教师为本次在线教学编制好“学导案”,提前一天发送给学生,布置预习。其次,“学导案”上的课前学习板块,布置给学生三项任务:一是我已经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二是我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三是我还想弄清的问题是什么。

借助“学导案”的知识介绍,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整理出学习本课想要厘清的各类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再将这些问题提交到小组群里,借助同伴的力量进行第一次学习;然后将小组不能解决的难点问题,以小组的名义罗列提交到班级大群,借助全班的力量进行第二次学习。此环节,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一些基础问题,一方面又生成共性问题。“学生会的不教”“教要针对问题而教”。教师将学生的共性问题与自己的预备问题融合并存,去粗取精,既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又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奏响了课堂前奏曲。

二、做上学,奏响课堂协奏曲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学生都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线上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授课平台的便捷功能,通过活动的有效开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际的“做”,丰富教学的内容,在与媒体网络、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中,获得有益的收获。

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是朗读,借助丰富的联想、想象,来更好地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为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在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师预备了三个活动在线上开展。

1.读准字音。首先师生同读,然后屏显重要的词语,强化读音和书写,再由学生自由朗读。

2.读出节奏。教师引导学生:这首诗每句话都是四个字,《诗经》里大多数的诗都是四个字一句。四个字一句,我们可以怎么来读呢?大家不妨各自尝试一番,说说你的选择和理由。

3.讀出语言特点。①双声叠韵和叠词。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诗歌本身的遣词造句,找出有关词语并分析这些词语的特点。②重章叠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诗中类似的句子,其中“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只换了其中一个字;“窈窕淑女”和“参差荇菜,左右……之”这些词句都反复出现。

此环节,线上互动的场景非常热烈。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三读”之间相互独立又环环相扣。教师通过设置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线上学习虽然有时空的阻隔,但也使得师生都能放松地加入互动交流中来,通过屏幕,不时传来学生的嘹亮的大嗓门和欢快的笑语。学生在实际参与的“做”中,学会了正确地读课文,学会了读《关雎》一类文的技巧并掌握其语言特点。做上学,在课堂上无疑奏响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习的协奏曲。

三、学中做,奏响课堂变奏曲

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在于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线上教学尤其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去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去感受、体验、反思、总结,这有利于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

例如,线上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活动一:学习比兴手法。教师首先提示学生:《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除了音韵美、人物美以外,还美在哪?让学生尝试着删除一些句子,进行比较阅读。在这个过程中,以第一章为例,探讨这些句子的作用,出示《诗经》常用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指导学生上网查阅这三种表现手法的意义,从而得出“比兴”的结论。

活动二:模仿创作。模仿《关雎》一文的形式,尝试着运用比兴的手法来写写诗歌,比兴的对象不一定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由教师提供所兴起的(真正要说的内容),学生创作起兴的内容。然后出示《诗经·周南》中的一首诗歌《桃夭》,教师去除其中比兴的句子,让学生思考填空,模仿创作,学生拍照上传,互动点评。最后教师出示原文,师生共同来比较赏析。

陶行知先生一贯注重在“必有事焉”上下功夫,指出要让学生在“做”中产生思想、经验和新价值。新时代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也着眼于学生具有解决各类实际应用问题的本领。线上教学,大数据是很大的优势,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情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网络视听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去“做”,去探究并着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

综上,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指引下的线上教学,充分放大了线上学习的优势,弱化了线上学习的劣势,让教与学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教育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真正成为线上课堂的主人,有效提高了线上学习的效率。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还需要我们不断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纠正教学行为,改善教学生态,从而去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合作文化导向的学导课堂建设研究”(编号:GH2020175)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关雎奏响教学做合一
“红燕”奏响三重唱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关雎》主旨误读的是与非
用爱奏响和美乐章
总理记者会奏响最“强”音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沙艺活动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