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

2020-01-21郭志明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课文语文教师

郭志明

语文教学,承载着无限的责任。作为一门课程,语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但涉及具体的课文教什么,怎样教,这不是光从理论层面理顺了就行的。2017年秋季全国开始使用的统编版教材,又涉及整本书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教什么、怎么教又成为广大一线教师新的挑战,需要不断研究,探索新路径,建构新范式。无论是整本书阅读,还是群文阅读,都必须以做好单篇教学为基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习得多样扎实的阅读方法。

语文教学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依然是教什么的问题。我以为,语文学科首先承担着学科育人的根本使命,立德树人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并挖掘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一篇篇精美作品的学习,形成优秀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学习,长知增能,渐渐具备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领。涉及具体课文,我们则要关注这篇作品学生有哪些不懂的东西,努力让学生化不懂为懂。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一段很能体现语文教学真谛的话:“我备课的时候,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就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好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就想,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换句话说,“导读”导的就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学生读不好的地方。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有一首名曲《端正好》,化用了宋代范仲淹的词《苏幕遮》中的句子。王实甫把词中的“黄叶地”改为“黄花地”,这一改其实折射出此作的亮点。教师教学,就要把这一亮点让学生充分地领悟,从作家创作风格的角度、从遣词造句的角度,理解体悟整首曲的情感和意旨。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语文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分析、揣摩,以真正悟出作品的“真谛”,提高阅读的素养和写作的水平。比如教学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应该带着学生去追问“怎样写”。如景物描写的剪裁独具匠心,作者不写现实的景、物、人,而写景、物、人的“影子”,长堤是“一痕”,湖心亭是“一点”,舟是“一芥”,舟中人是“两三粒”,极具变异和夸张,营造了一个梦一样迷蒙、梦一样迷幻的西湖雪景。这与他身陷国破家亡的现实使他如陷梦境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的课文选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作品都是特定時期的产物,所以背景性的材料,教师要介绍。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内在体系、形貌、神韵,不轻易破坏它。同时,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背景性的资料,比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写作的背景、作品中涉及的知识性的内容等,尽可能地为学生的阅读扫除障碍。以此为基础,再让学生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视角去接触作品,理解作品,感悟作品,读出作品的韵味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学习生成。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教《阿房宫赋》,将课文压缩为一段百字左右的短文,空下一些关键词,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能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填空。学生填空的过程就是熟悉课文的过程,学生阅读文本的情绪也被激活了。

语文的学科规律隐藏在一篇篇具体的作品之中,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慢慢地领悟,不断地积淀,渐渐地抽象,从而语文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语文的意识越来越自觉,语文的素养越来越丰满。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特别关注学科那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通过文本的教学不断地给学生以强化,使学生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出浓浓的语文味,成为语文学习的自觉者。比如古诗词教学,不能满足于让学生把每一首作品读懂,理解透彻,而要通过一首首作品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如知人论诗、知境论诗、知法论诗、知情论诗、知径论诗等。

语文应该怎样教?路径的探索就是要努力教出语文的滋味,尽可能地展示语文学科的魅力,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尽可能地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首先要精心设计,让学生真正喜欢课文,强烈感受文本的独特韵味。上世纪90年代初,一位名师教鲁迅的小说《药》,巧用三个标点符号——“药。”“药?”“药!”理清了情节,激发了思考,唤醒了情感,取得了奇妙的教学效果。设计一定要大局着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无论教什么体裁的文章,不管这篇文章是长还是短,第一要务就是把学生带到作品的高度去俯瞰课文,对课文产生整体的感知。至于整体感知课文的路径,可以因文而异。同时,一篇课文如果要几课时教完,每一课时都要相对独立完整,注意给人整体感。比如教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分析阿长这个特殊的形象,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欣赏作者采用铺垫蓄势、对比衬托手法所产生的效果,所有这些都必须有一个前提,这就是首先必须让孩子整体感知课文。学生有了这种感知,理解起课文来就顺畅了,就能在作品整体的框架下,从容不迫地去思考和分析。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架设通道,让学生一遍遍读课文,充分感知语言魅力。可以自由朗读,沉思细读,协作精读,理性品读,配乐美读,集体演读,在读中感、读中品、读中悟、读中受熏染。语文课要让学生把书本捧起来,把眼睛盯上去,把声音放开来,有情有声、有滋有味、有觉有悟地朗读课文,让琅琅的书声流进心田,让美丽的意境永驻心间。同时,作品是有文体的,所以要依体而教,让学生明晰文体特征,感悟作品之美。学生只有先把握了文体特点,才能根据文体的要素去理解课文的结构、主题和技巧。戏剧怎么教?像《陈毅市长》《雷雨》,首先要让孩子搞清楚“三一律”,然后找出戏剧冲突,在此基础上再去分析形象、主题之类。

课本的世界是有限的,语文教学要善于链接,让学生领略例文的美丽,自觉走向课外世界。语文教师要有两项基本功:一是把课文与相关作品连缀起来,形成一条“美文链”,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和感悟;二是把课内和课外阅读沟通起来,形成一个“阅读场”,让学生有读不完的佳作。通过教学,要为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的窗户,让学生推开窗儿映入丰富的阅读世界。同时要注意交互融合,让学生叹服课文之美,又找到写作路径,以读带写,以读促写,以读引写,以读提升写的水平。“以写贯穿,搭梯引路,以读促写”,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当然,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个浸润的过程,阅读教学中也不能出现“为写作而教学”的痕迹,一切要讲究圆润,一切要恰到好处。写作水平也不仅仅指书面写作,口头表达同样是写作的重要方面。

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创造性地教,或简约,或丰盈,或诗意,或无痕,让课堂充满独特韵味。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层面,教师的品鉴、点拨、引导会为学生构建登堂入室的台阶。对一些不讲学生难以懂、难以通、难以悟的语文材料,教师还是要讲于当讲,让学生悟出课文之韵,充分品酌文章原味,不让学生停留在“皮毛”层面,而是进入深层,实现对作品的真正把握。

要真正解决好语文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语文教师必须要有鲜明的儿童立场、广阔的文化视野、自觉的学科敏感、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有课改的主动,不懈追求,臻于至善。

猜你喜欢

课文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最美教师
背课文的小偷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