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语教学与情境创设

2020-01-21叶水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李老师母语吉林

叶水涛

李吉林老师告诉我们,母语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母语丰富的文化内涵决定了母语教学不能唯工具论。母语除了工具属性,还有文化属性。不能“唯工具论”,首先承认母語是一种工具,但又不能“唯”,即工具不是母语的唯一属性。母语是一个民族的人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如果否认母语的工具属性,也就否认了母语的基本职能,人与人无法进行正常的交往,人的社会性就无法体现,一个民族也就不可能形成。

然而,母语又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李吉林老师说:“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是让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的过程,同时也是让他们进入世界、进入社会生活的过程。”李老师以非常简明的语言揭示了母语的另一重要属性,这就是“文化性”,也就是我们习惯所说的“人文性”。值得注意的是,李老师为什么用“文化性”而不用“人文性”呢,这决不是异趣为高或率性而为。

在李老师的论述中,母语、世界、儿童、生活是紧密联系并融为一体的,母语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儿童的母语学习过程。而儿童母语学习的过程,是他们进入社会、进入生活的过程,也是儿童自身社会化的过程。显然,这是一个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儿童母语学习不仅仅习得了一门语言,掌握了一种工具,而且获得了精神的成长。李老师说:“儿童是通过语言去认识世界,去拥有世界的。”毫无疑问,母语具有文化属性。

李吉林老师认为,母语教学说起来领域小,其实大得很。她说:“母语学习让儿童看到了大世界,从中国到外国,从历史到现代,从人类社会到大自然,从人文到科学,所有这些,都在母语学习的天地里展现着。”这是从广阔而宏观的视野来阐述母语学习的功能,让我们看到母语学习与色彩斑斓的生活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母语教学必须与生活相通”,这是情境教育至为重要的基本原则。

从儿童学习的角度看,学习必须在情境中进行,因为任何知识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文化背景之中。简言之,知识产生于特定的情境中,是人类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李吉林老师说:“离开了特定的情境,知识就成了文字符号,没有了任何存在的意义。”她认为,儿童是学习知识的主体,知识必须由儿童自主建构。儿童有内在的情感驱动,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母语教学必须激发儿童的情感,让认识活动伴随着情感。

“情境学习将艺术的直观与语言描绘相结合,其所产生的情境是具象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可视可闻、可感可知的,而且是富有美感的。越是具象的东西,越是能吸引儿童,越是美的情境,越是能感动他们,唤起他们的情感。”李吉林老师认为,无论是从母语的工具性角度,还是文化性角度看,母语学习都离不开情境,母语教学一定要体现情境化。特定情境中的母语学习一定是具象的,富有美感的,它的呈现方式是“艺术的直观与语言描绘相结合”。

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因此,儿童学习的知识更应该是情境性的。李老师说:“情境的创设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她认为,我们给儿童创设的情境应该是有背景的,其作用不仅是烘托、显现,更重要的是通过优化的情境将知识镶嵌在其中。这就使知识有根,有联系,有背景,有时候还有情节,那就更为真切。情境教育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儿童获得的知识是具有整体性的。因此,这是最便于记忆和容易学会、运用的。

“情境教学”如今已成为世界教育的共同话语,诚如李吉林老师所言:“一切知识产生于情境,最终又运用到情境中,已是不争的事实。”母语教学必须精心创设情境,优化情境,这是由儿童学习知识的本质特点决定的,也是母语学习的特点所规定的。李老师六十多年的实践探索,用事实证明了母语情境学习能够促使儿童快乐、高效地学习,有助于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李老师母语吉林
该得奖的李老师
母语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吉林卷
舍不得您,李老师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母语
吉林出版集团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