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三途径"
2020-01-20安冬霞
安冬霞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思维;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20)13—0182—01
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提高历史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史料是指通过严格检查获得的可靠历史资料。历史是一门实用的学科,探索历史以实事求是为目标,在研究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资料的辨析,将历史事实作为证据,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认识。史料不仅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也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研究的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收集、识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史料。通过史料,寻找线索和有效的信息,根据学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经验证据,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筛选。
此外,研究历史资料的可信度和价值,教导学生运用相关的历史资料,形成新的视野,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也是必要的。如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时,运用教材中的史料:“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中的“鬼子”指帝国主义国家;“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中的“和约”指的是《马关条约》,反映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相勾结,中原人民的处境都很困难,这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一则史料包含的知识信息具有—定的辐射性,它不仅是一些具体的条文、简单的规定,而可能反映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或民族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因而其内涵是很丰富而深厚的。因此,利用历史资料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推断、分析得出正确结论,可大胆建构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以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倡导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的重要核心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合作探索”。所谓“合作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或社会生活领域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造探究情景,通过学生的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的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态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在分析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秦朝的有关资料。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多媒体展示《陈胜、吴广起义图》,并指出这是在公元前209年的秦朝,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之后,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很快推翻了只存在了15年的秦朝。之后,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提出许多问题,如“秦始皇那么厉害,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朝这么短暂呢?”“陈胜、吴广为什么要发动起义?”有的学生认为秦始皇和秦二世生活奢侈,修宫殿花了很多钱,还奴役人民;有的学生认为秦朝赋税徭役过重,人民生活困苦;还有的认为秦朝刑罚残酷等等。这样,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了思维,掌握了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历史核心素养。
三、实现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内在品格
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感知,并内化为优秀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依靠口头语言描写,缺乏情景渲染,很难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借助多媒体视听效果好、感染力强的特点,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内容的历史情景,情景交融,以情感人,从而使教育和感染的力量能够到达学生的心灵深处。如在讲述“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除了运用历史图片外,播放电影《建国大业》中的“开国大典”片段,这样学生们更能亲眼看到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铭记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激發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这些都是激发学生思想感情的纽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精神熏陶,吸收前人的智慧,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样才能营造出充满情感的历史课堂,真正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历史素养并非易事。需要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更新观念,提升专业水平,课前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内容,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和创新能力,使他们的核心素养真正得到提升。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