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印尼语词语的隐喻义和转喻义对比*
——以含“手/tangan”词语为例
2020-01-19全裕慧彭爱加
全裕慧 彭爱加
(广西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和出发点;之后人们又把对人体的认知结果投射到对其他物体、事物等概念的认知与理解之上。”[1]人们往往“以人的身体部位为喻体,依据它们的形貌、位置、特征、功能等因素与世界万物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或相关性,通过隐喻或转喻的途径对其他事物的命名和指称,形成相关的概念,完成事物的分类”[2],构建相关的语言。因而人体词语大多具有隐喻义和转喻义。近些年来隐喻义和转喻义的人体词语受到了语言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研究内容一是某种语言的人体词语研究;二是两种语言的人体词语对比研究。但是汉语与印尼语人体词语对比研究非常罕见,目前中国知网只发现一篇, 此文涉及印尼语“tangan”的成语有10多个,但是没有展开分析,而专门对汉语和印尼语含“手/tangan”词语进行对比的研究目前尚未发现。本文拟对汉语、印尼语隐喻义和转喻义的含“手/tangan”的词语进行考察,对比二者的异同,探索造成二者异同的原因。
本文所有语料都来自正式出版的词典,包括印尼出版的:Pusat Bahasa Departemen Pendidikan Nasional编写的KamusBesarBahasaIndonesia,J.S.Badudu编写的KamusUngkapanBahasaIndonesia和KamusPeribahasa;中国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罗竹凤主编的《汉语大词典》,林玉山主编的《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温端政主编的《中国惯用语大辞典》,刘振铎编的《俗语词典》,于根元主编的《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吕佩浩和陈建文编的《汉语非本义词典》,香港东南亚语文研究所编译的《最新拼音法印度尼西亚语汉语辞典》。文中有的含“tangan”词语后面标有数字,是因为这些词语有几个义项,我们按照各义项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数字依次标示不同的义项。
一、汉语与印尼语含“手/tangan”词语隐喻义和转喻义类型对比
(一)汉语与印尼语相同的隐喻义和转喻义类型
1)隐喻或转喻人的行为。这一类词语在汉语和印尼语中数量都是最多的,喻指的行为多种多样。可以喻指与事有关的行为,如,隐喻干涉:插手、插一手、伸手/campur tangan、 mengulurkan tangan1;隐喻置身事外:袖手旁观/berpangku tangan1、berdekap tangan1、berpeluk tangan1;隐喻不管:打撒手/berlepas tangan1;转喻停止做事:停手,menghentikan tangan;转喻打人或打斗:动手、交手/melekatkan tangan、mengadu buku tangan。也可以喻指与人有关的行为,如,隐喻合作:牵手、携手、打连手/bergandengan tangan、 berpegang tangan;隐喻解除限制和束缚:放手/berlepas tangan2;转喻重归于好:握手言和/mengulurkan tangan2;转喻帮助:伸把手、搭手、搭把手/mengulurkan tangan3、sambung tangan;转喻更换主人:易手/berpindah tangan。
2)隐喻或转喻人的特征。这一类词语在汉语和印尼语中数量都非常多,喻指人的特征多种多样。可以喻指人在钱财方面的性格特征,如:手松、手紧、手大、大手大脚/tangan terbuka1(慷慨)、tangan menggenggam tangan(吝啬)、singkat tangan(吝啬)、digenggamnya tangannya(一毛不拔)。也可以喻指在劳动工作方面的特点,如,喻指勤快:手勤、手勤脚快/ringan tangan1、cepat kaki ringan tangan1 ;喻指懒惰:游手好闲/berat tangan、berpangku tangan2(berdekap tangan2)。还可以喻指人在与人相处方面的特点,如,喻指乐于助人:心慈手滑/cepat kaki ringan tangan2、 ringan tangan2、tangan terbuka2。
3)隐喻人际关系或有某种关系的人:左右手、如左右手、左手不托右手/tangan kanan(得力助手)、tangan kanan jangan percaya tangan kiri(即使是朋友也别太相信)。
4)隐喻某种状态:空手、徒手、赤手空拳、捆住手脚/tangan hampa(空手)、tangan kosong(徒手)、bagai terikat kaki tangan(捆住手脚)。
5)隐转喻强硬手段:铁手腕/tangan besi。
6)转喻各种人:打手、凶手、帮手/sambungan tangan (帮手)、tangan jahat(行凶作恶的人,如迫害、杀人、烧房子的人)。
(二)汉语、印尼语不同的隐喻义和转喻义类型
1.汉语独有的语义类型
1)汉语含“手”词语有一类表示经济状况的转喻义,如:左手进来、右手出去,右手挣来、左手花掉,手面阔,手头紧,手头不便,手头不济,手头大,手里窄,手头拮据;印尼语没有这种类型的转喻义。
2)汉语含“手”词语有一类表示人的心理状态的转喻义,如:手舞足蹈、拍手称快、搓手顿足、倒持手版、重手累足、额手称庆、以手加额、拱手加额、拱手、手痒等;印尼语没有这种类型的转喻义。
3)汉语含“手”词语有一类表示动作行为特点的转喻义,如:手重、手轻、手快、手慢、笨手笨脚、捏手捏脚、轻手轻脚、眼疾手快;印尼语没有这种类型的转喻义。
2.印尼语独有的语义类型
印尼语含tangan的词语有一类喻指命运或运气好坏的转喻义,如: retak tangan,即suratan tangan(命运);makan tangan1(幸运、获利);gatal-gatal tangan(好运将至);tangan naik(走运、赌博等总赢);tangan turun(不走运、赌博等总输);tangan panas(无论作什么总是失败的、手气不好、晦气的);tangan dingin(无论作什么总是成功的、手气好、幸运的);汉语含“手”词语没有这样的转喻义。
3.汉语、印尼语语义类型大类相同,次类有异
上文所述相同的语义类型下,有些次类语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差异。
1)隐喻或转喻人的行为语义类型下的次类差异:一方面,汉语有些次类语义,印尼语没有。如,转喻或隐喻与手段有关的行为:耍手腕、下毒手、放辣手;转喻与本领有关的行为:各显身手、大显身手、露两手、留一手;隐喻饶恕或通融的行为:抬手、高抬手、高抬贵手。另一方面,也存在印尼语有些次类语义,汉语没有的情况。如,隐喻处理过错或罪过的行为:cuci tangan(开脱罪责、推卸责任)、tangan mencecang bahu memikul(敢作敢当、犯罪应该敢于接受惩罚、犯错要勇于承担责任 )、lempar batu sembunyi tangan(隐藏过错、逃避责任);转喻挨打的行为:makan tangan2(挨打)、masak tangan(经常挨打)、tahan tangan(经得起打、打不痛的);隐喻更换工作的行为:jangan dilepaskan tangan kanan,sebelum tangan kiri berpegang(得到新工作之前,不要放弃现在的工作)。
2)隐喻或转喻人的特征语义类型下的次类差异。汉语有些次类语义,印尼语没有,如,隐喻人在手段方面的特征:千手千眼、手眼通天、心狠手辣;转喻人在本领方面的特征:手到病除、触手成春、得心应手等等。
3)转喻各类人的语义类型下的次类差异。一方面,汉语有些次类语义,印尼语没有,如,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棋手、歌手、狙击手;表示在某种技术或工作中居某种地位的人:高手、老手、新手、生手、(打)下手、斫轮老手、刀笔老手。另一方面,印尼语有些次类语义,汉语也没有,如,tangan siluman(不负责任的人)、tangan jahil (喜欢乱涂乱画,乱摸乱动的人)。
4)隐喻人际关系或有某种关系的人语义类型下的次类差异。汉语有些次类语义,印尼语没有,如,手足、亲如手足、左手右手都是自己的手。印尼语有些次类语义,汉语没有,如kaki tangan(走狗)。
5)汉语和印尼语含“手/tangan”词语都有一类喻指“手/tangan”状物的隐喻义,但是这类语义类型下,两种语言没有相同的下位类型,因为汉语喻指形状与手相似的事物,如,触手、佛手、竹手;印尼语喻指形状与手臂(前臂)相似的事物,如,tangan baju(衣服的手臂,衣袖)、tangan kemudi(舵的手臂,舵柄)、tangan mesin derek(吊车的手臂,吊车的吊臂)。两种语言的这类隐喻义互为空缺。
二、汉语、印尼语含“手/tangan”词语的喻体和喻义对应关系对比
(一)喻体相同,喻义相同
汉语和印尼语含“手/tangan”词语中有一部分是完全对应的,喻体相同,表达的隐喻义和转喻义也相同。如,汉语的“牵手、携手”和印尼语的bergandengan tangan(手拉手)、berpegang tangan(手拉手),喻体相同,都表达“合作”的隐喻义。汉语的“停手”和印尼语的menghentikan tangan(停手),喻体相同,都表达“停止正在做的事情”的转喻义。这种汉语和印尼语相互对应的含“手/tangan”词语还有不少,例如:
伸手/mengulurkan tangan1:喻指干涉、干预。
放手/berlepas tangan2:喻指解除顾虑或限制。
捆住手脚/bagai terikat kaki tangan:喻指受到束缚。
易手/berpindah tangan:喻指更换占有者。
停手/menghentikan tangan:喻指停止正在做的事。
空手/tangan hampa:喻指手中没有东西。
徒手/tangan kosong:喻指手中没有武器。
在……手里/di dalam tangan:喻指被…持有;被…控制。
在某人手下/di bawah tangan orang:喻指领属下,管辖下。
(二)喻体相同,喻义不同
汉语与印尼语含“手/tangan”词语之间有一部分是“假朋友”,即二者字面上的喻体相同,容易让人误以为它们是喻义相同的对应词,实际上二者表达的喻义却完全不同。如:印尼语bertepuk sebelah tangan(一只手拍手)和汉语的“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二者喻体相同,但是喻义完全不同。印尼语的喻义与汉语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相同,即表示“单相思或(好意或爱情)仅出自一方”的隐喻义;而汉语表示“一个人势单力孤,难以成事”的隐喻义。印尼语mengulurkan tangan2(伸手)和汉语的“伸手”,喻体相同,但是印尼语表示“重归于好”的转喻义,汉语却表示“向别人或组织要(东西、荣誉等)”的转喻义,二者喻义完全不同。这种用相同喻体表达不同喻义的汉语和印尼语含“手/tangan”词语,成对举例如下:
洗手/cuci tangan:汉语表示①盗贼等改邪归正,②不再干某项职业,③婉辞,指上厕所;印尼语表示开脱罪过、推卸责任。
下手/turun tangan:汉语表示动手、着手;印尼语表示参与。
手痒/tangan gatal:汉语表示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极想去做;印尼语表示喜欢做不好的事情(爱乱摸乱动东西等)。
快手/cepat tangan:汉语表示做事敏捷的人;印尼语表示爱偷东西的。
手脚/kaki tangan:汉语表示①兄弟,②举动或者动作,③为了实现某种企图而暗中采取的行动;印尼语表示帮凶、走狗。
上手/tangan di atas:汉语表示①技艺精熟在工作中处于主要地位的人,②打牌行酒令等活动中的上家,③位置较尊的一侧;印尼语表示施舍、给与。
下手/tangan di bawah:汉语表示①助手,②打牌行酒令等活动中的下家,③位置较卑的一侧;印尼语表示乞求、接受。
(三)喻体不同,喻义相同或相近
这种情况分两类,第一类是表示同一喻义,汉语和印尼语的喻体稍微有点不同,如隐喻“得力助手”,汉语用“左右手”表示,印尼语用tangan kanan(右手)表示。隐喻“不要太相信别人”,汉语用“左手不托右手”表示,印尼语用tangan kanan jangan percaya tangan kiri(右手不要相信左手)表示。第二类是表示相同或相近的喻义,汉语和印尼语的喻体完全不同,如隐喻“置身事外”,汉语用“袖手旁观”表示,印尼语用berpeluk tangan1/berdekap tangan1(双手在胸前交叉相抱)或者berpangku tangan1(坐着手放在膝盖上)表示;转喻“重归于好”,汉语用“握手言和”表示,印尼语用mengulurkan tangan2(伸手)表示。这种用不同的喻体表示相同喻义含“手/tangan”的词语,成对举例如下:
喻指强硬手段:铁手腕/tangan besi(铁手)。
喻指不管:打撒手/berlepas tangan1(撒手)。
喻指干涉:插手/campur tangan (搀和手)。
喻指帮助:伸把手/mengulurkan tangan3(伸手);搭手、搭把手、援手/sambung tangan(延续手)。
喻指勤快:手勤/ringan tangan1(轻手);手勤脚快/cepat kaki ringan tangan1(快脚轻手)。
喻指对钱财控制得很严、小气:手紧/tangan menggenggam tangan(自己手握手)。
喻指对钱财控制得不严、大方:手松/tangan terbuka1(开着手)。
喻指爱偷盗的:手不稳、手不干净/panjang tangan(长手),cepat tangan(快手)。
喻指用手做的姿势示意:打手势/bermain tangan(玩手)。
喻指打人:动手/melekatkan tangan(粘贴手)。
喻指打斗:交手/mengadu buku tangan(斗手关节)。
喻指懒惰:游手好闲/berpeluk tangan2,berdekap tangan2(双手在胸前交叉相抱),berpangku tangan2(坐着时手放在膝盖上)。
三、影响汉语、印尼语含“手/tangan”词语异同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汉语、印尼语含“手/tangan”词语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具有共同点是因为:第一,人类 “手”的先天生理构造和生理特点相同;第二,“手”在人类生活中的持物和做事功能及作用相同;第三,人类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方式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第四,在认知心理方面,“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3]。所以,汉语和印尼语含“手/tangan”词语可以喻指一些相同的语义类型,两种语言之间存在一部分喻体和喻义完全对应的词语。
汉语和印尼语含“手/tangan”词语的不同点则是由于中国和印尼两国文化、思维和语言的差异造成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形成汉语、印尼语“手”词语差异的成因。
(一)宗教因素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历史现象。宗教文化对人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语言的影响尤为显著,因为语言是宗教的传播工具。宗教对语言的影响渗透到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领域。据杨全喜、唐慧的《印度尼西亚研究》一书介绍,根据2005年统计,印尼88.58%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4]。伊斯兰教的观念及其形成的习俗对印尼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人信奉的佛教、道教、儒教则对汉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宗教对语言的影响之一在于,宗教观念和习俗对词语的造词理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同样是喻指“得力的助手”的意思,汉语用“左右手”来表达,而印尼语却用tangan kanan(右手)来表达。这是因为印尼语受到伊斯兰观念和习俗的影响。伊斯兰教认为右尊左卑,即右手尊贵,左手卑贱;右手洁净,左手不洁。伊斯兰教相信他们的真主没有左手,认为“真主的两手都是右手”[5]1041。伊斯兰教规定人们严格区分左右手,《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多处记载了穆罕默德教导人们左右手分工的情况:“你们吃喝时应当用右手,因为恶魔用左手吃喝。” “你们任何人绝不可用左手吃喝,因为恶魔用左手吃喝。”“别人给东西时不可用左手拿取,也不可用左手递给别人东西。”[5]1044所以长期以来,穆斯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左右手严格分工的习惯:右手用来饮食、行礼和与人互动(与人握手、接递物品等);而左手用来清洁打扫、处理污秽事物(上厕所时清洗身体、打扫卫生时处理垃圾等)。穆斯林与人交往过程中忌讳用左手,用左手是极为不礼貌的行为,甚至被视为对人的侮辱;迫不得已要用左手时,必须向对方道歉,说:“对不起,用左手了。”受到这种宗教观念和习俗的影响,印尼语比喻“得力助手”的意思,自然只能用tangan kanan(右手)来表示,而不可能象汉语一样用“左右手”来表示。中国关于左右尊卑的观念比较复杂,有时候尊右卑左,有时候尊左卑右,各个朝代各不同,有时同一朝代不同场合也有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6],左手和右手也就没有形成统一的尊卑之分和分工不同的观念。虽然中国古代左手右手也曾经有过分工,但是这种分工历史不长,并没有流传下来,而且这种分工限于正式仪式和礼节中,没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流行开来。在日常生活中,中国汉民族认为,左手右手对人来说同样重要,都是人们做事的重要工具,左右手没有分工不同,正如汉语熟语所说“左手右手都是自己的手”,所以汉语用“左右手”来比喻“得力助手”的意思。
鉴于在印尼右手贵左手贱,印尼语成语tangan kanan jangan percaya tangan kiri (右手不相信左手)的构词形式中,不被信任的一方自然是左手,与此成语意义相近的汉语熟语“左手不托右手”,也可以说成“右手不托左手”,即左右手可以互换位置,不被信任的可以是右手,也可以是左手。因为左右手没有贵贱之分。由于中国汉民族左手右手没有分工,一件重要的事情左手可以做,右手也可以做,所以汉语的“左手进来,右手出去” 和“右手挣来,左手花掉” 两个熟语中,左手和右手互换了角色,前者是左手赚钱、右手花钱,后者正好相反,但两个熟语表达的意思一样。
宗教对语言的影响,还在于源自宗教观念、典籍、传说的词汇进入语言的词汇系统,成为一般词汇。由于信仰的宗教不同,印尼语中有一些源自伊斯兰教的“手”词语,而汉语没有;汉语中有一些源自佛教的“手”词语,印尼语没有。如:印尼语tangan di atas(上手)和tangan di bawah(下手)两个词语,来自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一句格言:“tangan di atas lebih balk daripada tangan di bawah(上手强于下手)”,意思是“施舍或给予强于乞求或接受”。《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记载了其来历:“真主的使者站在讲演台上讲呼图白,在讲到施舍、自足和乞讨时说:‘上手强于下手,上手是施舍之手,下手是乞讨之手’。”[7]印尼语“makan tanga2吃手”的转喻义源自伊斯兰教规形成的吃饭习俗。穆斯林传统的吃饭习俗是用右手的三个手指吃饭,而不是用筷子或刀叉。吃完饭以后,洗手或擦手以前一定要舔手指。为什么要这样做?《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第5 303条记载了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给出的解释:“吃后应舔手指,因为谁也不知道福祉在哪个食物中。”[5]1049原来饭后舔手指,看上去像是在“吃手”,其实是在吃干净粘在手上的食物,以求获得食物上的福祉带来的运气。所以makan tanga2(吃手)表示“幸运、获利”的意思。这类源自伊斯兰教的词语,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手”词语。汉语成语“千手千眼”源自佛教中“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观音的形象,此观音长有千手千眼,千眼可以遍观世间,无苦不见;千手可以遍护众生,无难不救。后“千手千眼”成为成语,用以形容手段高明。汉语成语“以手加额”“举手加额”源自佛教的一种礼敬动作,即双手合十举到额前,用来表示崇敬、庆幸或感激的意思[8]。这类源自佛教的与“手”相关的词语,印尼语却没有。
(二)人体的社会规约义因素
人体的社会规约义是指社会约定俗成的用人体动作、现象等表示的抽象含义。如“点头”表示肯定、赞成;“摇头”表示否定、拒绝。人们长期使用人体动作、现象等表示规约义,久而久之,语言中一部分表示这些动作、现象的词语“点头、摇头”等也就随之转喻其规约义,衍生出转喻义,如,“领导已经点头,你照办吧”。规约义往往受到种族、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样的人体动作、现象,不同的民族或地区表示的规约义可能不同。如绝大多数民族和地区的人都以“摇头”表示“不” ,而希腊人、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亚人却以“摇头”表示肯定[9]。同样的人体动作、现象在某个民族中具有规约义,而在另一民族中却没有规约义。比如在中国,“抱拳”的动作表示“问候、祝贺、告辞”的规约义,在印尼相应的动作却没有这样的规约义。不同民族和地区规约义的差异自然会造成语言的差异。在印尼,“举手(双手上举)”的动作,除了像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一样表示“投降”的规约义以外,还可以表示“放弃”的规约义;印尼语gatal-gatal tangan(手痒痒)表示“好运将至”的规约义,因为印尼人相信手痒痒是好运将至的征兆;“手纹”表示“命运”的规约义,因为印尼民间有通过手纹推算命运的习俗,所以印尼语中相应的词语angkat tangan(举手)、gatal-gatal tangan(手痒痒)、retak tangan(手纹)都通过转喻其规约义,形成了转喻义。而在中国,“举手”“手痒痒”“手纹”没有上述规约义,相应的汉语词语也就没有对应的转喻义。汉语“手纹”没有“命运”的转喻义,是因为旧时中国民间除了通过手纹来推算命运以外,还有通过人的骨骼和人的生辰八字、阴阳五行等很多推算的方法。在中国,“拱手”的动作表示“恭敬”的规约义,“举手加额”的动作表达“致敬、庆幸”的规约义,所以汉语“拱手”“举手加额”可以转喻其规约义,而在印尼,没有这样的规约义,印尼语也就没有对应的转喻义的含tangan词语。
(三)生活条件因素
生活条件因素指人们赖以生活的各种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衣食住行的物质条件、生产水平、医疗水平等等。语言源自生活、反映生活,生活条件的各种因素都对语言的发生和发展产生着影响。如,汉语成语“袖手旁观”与中国古代服饰特点有关。中国古代多数时期汉民族的衣服袖子都崇尚大而长的样式(只有极少数时期崇尚窄袖),据《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文宗即位,以四方车服僭奢,下诏准仪制令,品秩勋劳为等级。……衣曳地不过二寸,袖不过一尺三寸。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襦袖不过一尺五寸。”[10]这是唐文宗时期,为了抑制服装过于宽大、消费趋于奢侈的风气,皇帝下诏对服装的尺寸做出的规定,即使从节俭出发,男服的衣袖可以大到一尺三寸,女服的衣袖可以大到一尺五寸,古代衣袖之大可见一斑。由于袖子宽大,袖子里往往做有口袋,用来携带物品。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科学家屠呦呦在诺贝尔奖获奖感言中提出感谢的东晋名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这本书的名字“肘后备急方”意思指“随身放在衣袖中手肘后的位置以备救急的药方”,可见袖子是可携带书本的。汉语中有不少词语反映了袖子大到可以藏物这一特点,如,“袖箭”“袖镖”“两袖清风”“袖里藏宝剑,杀人不露风”“脸上带笑,袖里藏刀”。由于袖子宽大,人们不做事不参与活动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袖手(手笼在袖子里)”,汉语成语“袖手旁观”由此而来。印尼服装的袖子没有中国古代服装的特点,印尼语表示“袖手旁观”的意思,分别用“berpeluk tangan1/berdekap tangan1(双手在胸前交叉相抱)”和“berpangku tangan1(坐着手放在膝盖上)”两个静态的动作来表示。
汉语词语“抬手”“高抬手”“高抬贵手”与中国旧时乡下孩子看戏的生活情况有关。乡下孩子没钱买戏票又特别想看戏,就向双手顶在门框上把门收票的壮汉哀求:“叔叔,请您把胳膊抬高点吧!”伺机轻轻托起壮汉的胳膊,趁势从壮汉的胳膊下钻进戏场看戏去了。“抬手”“高抬手”“高抬贵手”由此形成,隐喻“通融或宽容之意”[11]。印尼语没有与此对应的词语,因为印尼没有相似的生活场景。
(四)语言因素
印尼语“tangan”的意思是“从肘部到指尖或从腕部到指尖的肢体”,包括前臂部分;汉语“手”的词义范围比印尼语小,指“人体上肢腕以下由指、掌组成的部分”,不包括前臂部分。二者语义的差异,自然会造成含“手”词语的差异。汉语和印尼语都有隐喻形状像“手/tangan”的事物的词语,但是两种语言选取的形状各不相同,汉语“触手”“佛手”等选取的形状是“腕部到指尖”部位的形状;印尼语“tangan baju(衣袖)”“tangan kemudi(舵柄)”等选取的形状是“前臂”的形状。
(五)思维方式因素
思维的民族差异性是造成语言差异性的原因之一。虽然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方式具有人类共同性,但也具有民族个性,“也就是说,人体隐喻的具体模式和机制并不完全相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思维表层载体——隐喻取象和思维过程的关键——联想这两个方面”[12]。转喻思维的差异也是如此。
第一个方面,取象点不同:相同的喻体,由于不同民族采用的取象点不同,表达的喻义也就不同。如,汉语和印尼语都用“洗手”做喻体,表示的喻义却不同,这是因为汉语的取象点是“洗去手上污物,回归洁净状态”的特征,所以汉语“洗手1”表示盗贼赌徒等改邪归正的隐喻义;印尼语cuci tangan(洗手)的取象点是“洗去手上污物,不让别人发觉自己干过脏活”的特征,所以印尼语cuci tangan表示“开脱罪过、推卸责任”的隐喻义。又如,汉语“手足”和印尼语kaki tangan(手脚),二者喻体相同,但是取象点不同,喻义也就不同,汉语的取象点是手与足的亲密关系,汉语“手足”表示“兄弟”的隐喻义;印尼语“kaki tangan”的取象点是手脚与人的关系——手脚是人行动和做事的工具,kaki tangan表示“爪牙、走狗”的隐喻义。
第二个方面,联想的差异:隐喻思维和转喻思维都是通过联想把喻体和本体联系在一起的。同样的喻体,由于不同民族产生的联想不同,表达的喻义也就不同。如,汉语成语“一手独拍,虽疾无声”和印尼语成语bertepuk sebelah tangan(一只手拍手),二者喻体相同,但是两国人由同一喻体产生的联想不同:汉语联想的方向是需要集体通力合作的事情,如果单独行动,没有他人的配合,力量单薄,难以成事;印尼语联想的方向是双边关系中需要双方互动的事情,如果一方行动,没有对方的回应和互动,难以成事。二者的喻义完全不同:汉语“一手独拍,虽疾无声”表示“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难以成事”的隐喻义;印尼语bertepuk sebelah tangan表示“单相思”的隐喻义。又如,汉语用“快手”做喻体,联想的是一般人做事手的动作很快的特点,表示“做事敏捷的人”的转喻义;印尼语用cepat tangan(快手)做喻体,联想的是特殊人小偷偷东西时手的动作很快的特征,表示“喜欢偷东西”的转喻义。
综上所述,汉语和印尼语隐喻义和转喻义的含“手/tangan”词语有同也有异,其异同的成因源自两国文化和人们思维方式的异同。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习者如果不了解二者的异同,很容易望文生义,出现翻译错误和语用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