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喻义探究
2016-06-21杨帆
摘 要:隐喻是词汇语义发展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和感知世界的重要工具。语言学中的隐喻是用某一领域的经验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动物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人们经常通过动物隐喻来表达和阐释与自身相联系的生活经验。对“狗”喻义的研究,对其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的具体分析以及对现阶段“狗”隐喻特点的描述必将给其他动物隐喻和整个语言认知领域的研究带来重要启示。
关键词:狗 隐喻 喻义 文化因素 认知
一、引言
宇宙万物始终处于不断变化、永恒发展之中。语言没有理由回避这一宇宙准则(Saussure,1959),语言的变化同样是绝对的、永恒的。语言中词汇语义的变化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正因为如此,词汇语义的变化在语言变化的所有变量中最明显、最迅速。隐喻是词汇语义变化的重要方式,是帮助人们感知周围世界的重要工具。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不同于传统修辞学中的隐喻,它是人们通过语言认知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1980年,莱可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将隐喻上升到语言认知的高度。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Lakoff & Johnson,1980)。换句话说,当人们发现生活中的某一陌生事物却无法进行描述和表达时,人们就会把源自生活经验并且与熟悉的事物相关的认知概念映射到陌生的领域中,产生新的概念,借以理解该陌生事物。隐喻性是人类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人们往往借助已知的认知域去类比、认识和理解新的认知域,从而表达新的概念(李国南,2003)。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隐喻。隐喻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的方式。(赵艳芳,2000)
在人类历史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动物一直和人类保持着密切联系。人类对动物的认知是人类生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动物隐喻为社会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人们经常用动物范畴(源域)来表达和解释其他认知范畴(目标域)。许多人类行为可以通过动物行为以隐喻的方式来理解。迄今为止,国内对动物隐喻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的研究总体较少。据此,本文以日常生活中与“狗”相关的词汇为语料,通过归纳和总结,探究与动物“狗”有关的隐喻现象,深度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同时指出当代社会“狗”的喻义特征。
二、“狗”的隐喻意义解读
(一)“狗”的本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狗”具有如下语义:哺乳动物,也叫犬,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敏感,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一种家畜,有的可以用来帮助打猎、牧羊,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等。由此可见,“狗”有两种原型词义:一是用于家养的哺乳动物,二是用于协助人们劳动的工具。
(二)“狗”的隐喻义
语言除了几个原始的成分以外,完全都是隐喻,有的仍可以认出,有的已经认不出来;有的仍然充满生命,有的已经完全成熟,失去了隐喻色彩(束定芳,2000)。因此,特定词语的隐喻含义在言语社区中已经规约化了,而且具有历史继承性,“狗”也不例外。以下是“狗”的喻义:
1.“狗”隐喻讽刺和指责
“狗东西”“狗娘养的”“猪狗不如”(喻指对方做的事令人非常气愤)
“狼心狗肺”(喻指凶狠、没有人性)
“狗嘴吐不出象牙”(喻指嘴里说不出好话)
“狗拿耗子”(喻指多管闲事)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喻指忘恩负义)
2.“狗”隐喻身份低微,受制于人
“干的是牛马活,吃的是猪狗食”(喻指下层人民生活贫苦)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喻指女性毫无地位,不论丈夫好坏,都要永远跟从)
3.“狗”隐喻奉承、谄媚、势利
“看门狗”(喻指巴结有权有势的人)
“狗仗人势”(喻指依靠势力欺负人)
“狗眼看人低”(喻指用势利的眼光看人)
4.“狗”隐喻价值低劣、欺诈
“挂羊头,卖狗肉”(喻指销售质量差的物品)
“狗尾续貂”(喻指把不好的东西补在好的东西后面)
“蝇营狗苟”(喻指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
“狗皮膏药”(喻指用不正当手段骗人)
5.“狗”隐喻凄惨
“丧家之犬”(喻指无处投奔、到处流窜)
“摔了个狗吃屎”(喻指摔倒时的惨状)
6.“狗”隐喻恶势力、品质低下
“狗咬狗一嘴毛”(喻指坏人之间互相争斗)
“狗官”(喻指欺压民众的贪官污吏)
“走狗”“狗腿子”(喻指助纣为虐之人)
“狗汉奸”(喻指加入敌方残害自己人的叛徒)
“狐朋狗友”(喻指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狐群狗党”(喻指相互勾结的恶人)
“狗男女”(喻指奸情、道德败坏)
“偷鸡摸狗”(喻指不正常的勾当)
7.“狗”喻指自谦、谦卑
“犬子”(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犬马之劳”(甘愿不辞劳苦地为对方效力)
“我是只老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马相伯
8.“狗”隐喻忠诚、可靠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喻指不因对方条件不好而另投他人)
(三)“狗”的喻义根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于“狗”的隐喻大多数情况下是负面的。这和隐喻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连。一定程度上讲,隐喻思维是一种文化行为。在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置身于某种文化氛围之中,长期受其熏染,潜移默化地形成某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机制,并随着社会发展得以传承,同时在新的历史时期顺应时代变化而注入新的内容。文化因素对隐喻感悟体现为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文化意识为隐喻感悟过程中的联想提供参考框架和心理基础;文化因素为隐喻的感悟提供一定的审美观念;文化因素为隐喻的感悟提供一定的价值取向(王松亭,1996)。我们需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理解隐喻。
中华文化独特的历史背景是形成“狗”的隐喻含义以贬义为主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长达数千年,期间形成的传统文化观念,如贵贱有序、等级森严以及舍生取义、大一统思想等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而狗是最早被驯化的动物之一,与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其身上具有的特点正好是对有关社会现象的强有力反映。因此,狗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借以隐喻的对象。
传统意义上,中国人只是把狗当作看家护院的一种工具,甚至可以随便宰杀,在人们眼中微不足道,这符合封建社会贵贱有序的思想;狗比其他任何动物更容易巴结人、讨好人,这和重义轻利的传统思想相违背;狗生性残暴,为了一己私利互相争斗,搞分裂,没有团结之心,而且爱出风头,这和社会中的团结统一思想背道而驰,等等。因此,人们在描述和讽刺一些社会现象时,多以狗作隐喻,把人的相关不良行为转移到狗身上,用狗性比作人性。
从另一层面讲,狗也有很多优点:通人性,善解人意,不对主人凶狠,忠于主人等。这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而且,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谦虚的性格,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时常常自贬。因此,在一定情况下,狗也具有积极的隐喻义。
(四)“狗”喻义在当代社会的延伸
语言的使用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词汇的隐喻含义也是如此。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在语言方面,以及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一些新词层出不穷,使一些观点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在这种情形下,“狗”再次成为人们隐喻的对象,“狗”的喻义不断扩大,产生了诸如“加班狗”“单身狗”“冻成狗”“狗带”等新兴词汇。人们借“狗”表达自己的可怜处境,用“狗”巧妙表达相关观点。这些现象也逐渐为社会接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推断,“狗”的喻义在今后还会不断延伸,这对语言内容的丰富性以及语言表达形式的新颖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三、结语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已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文在认知隐喻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动物词语“狗”所蕴含的喻义,并阐明了其形成根源和发展现状。“狗”的喻义大多数情况下是消极的,这是由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决定的;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其喻义又有了新的拓展。
“狗”的隐喻认知系统只是动物隐喻领域的一个典型案例。人类社会大量的词汇都是通过隐喻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正确把握这一规律对语言现象的探究具有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de Saussure F.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New York:
McGraw-Hill,1959.
[2]Lakoff G & Johnson M.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李国南.科技语言中的隐喻[J].中国科技翻译,2003,(4):
47-51.
[6]王松亭.隐喻的感悟及其文化背景[J].外语学刊,1996,
(4):86.
[7]杨霞.动物隐喻转换的空间映射[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3):41-44.
[8]詹蓓.英汉动物喻体语用含义的对比分析[J].外语研究,2003,
(3):33-36.
[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一)[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
报,2000,(5):22-26.
(杨帆 天津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3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