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信宣传教育研究
2020-01-19唐秀庚湖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唐秀庚 (湖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运用各类载体,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目前,微信是最受大学生欢迎、覆盖面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交平台。如何利用微信传播手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微信传播特征和大学生微信空间心理特征
1、微信传播特征
微信是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但绝非简单的信息传播。正如美国学者詹姆斯·凯瑞指出的,传播的最高境界是构建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中国社科院党圣元认为,大众全程参与的包括微信在内的网络传播,关乎文化世界和精神家园的构建,从而对人类文明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社科院刘方喜也认为,微信使大众能够参与包括文艺在内的信息生产、传播、消费、反馈等各环节、全过程,成为重塑包括文艺在内的社会文化生态的重要民主力量。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让包括微信在内的互联网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变量。英国的伦敦骚乱、美国的华尔街运动、法国的黄马甲运动、香港占中事件等,都是通过社交平台煽动迷惑、控制、要挟进而企图达到险恶目的。
2、高校微信传播特征
目前微信覆盖到高校的所有大学生,每个大学生都拥有一个微信账号。而大学生微信使用率即微信活跃用户数比例达到96%以上。调查显示,有52%的大学生每天刷微信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高校微信传播具有传播者和受者同质化、信息混杂化、圈子封闭化、效果集群化等特征。高校微信使用者有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大学生人数多且非常活跃,所以高校微信以大学生为主。大学生年龄相仿,拥有共同的思想观念、兴趣志向和思维方式,同时又都处在校园这个相对集中的物理空间,因此在微信上传播和接受的信息内容、价值取向等都呈现同质化效应。同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根本利益方面具有一致性的同时,在细节方面,每个人所关注的信息都不一样,个人根据自己的风格在朋友圈分享文章、发表评论,使得微信信息呈现混杂化特征。大学生由于心理尚未成熟、视界不够开阔,加上客观原因,往往只生活在自己的圈子中,不容易走进其他群体的圈子,也不轻易让其他人走进自己的圈子。而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交平台,导致大学生微信传播呈现圈子封闭化的倾向。大学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有着相同的利益需求和感情需要,那些反映大学生利益诉求和戳中大学生痛点的微信文章,很容易得到大量点赞和分享,刷爆朋友圈,从而呈现集群效应,带上鲜明的大学生烙印。
3、大学生微信空间心理特征
大学生微信空间心理特征,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异化与迷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盲目从众: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在朋友圈参与各种事件的讨论,主要是看热闹,没有自己的分析判断,也不懂得自己为什么参与进来;受定势思维影响,很多问题被贴上“理所当然”的标签,容易以偏概全;在朋友圈中,现实的道德约束相对减弱或失去效力,过激言论容易得到传播,理性的声音被埋没,容易形成“沉默的螺旋”效应。困惑迷惘: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同时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尚未完善成型,加上大学生分析鉴别能力不强,容易产生困惑迷惘心理。失衡宣泄:社会的贫富差距和校园的一些不公平现象,让大学生认为别人受益多,是因为别人“剥夺”了自己的利益,自己受益少,是因为自己的利益被别人“剥夺”,心理学家称之为“相对剥夺”感。焦虑浮躁:主要是学习困难、生活困苦、心理困惑、思想困境、就业困难、网贷危害等带来的,此外还沾染了市场急功近利的风气。质疑探寻:主要表现为质疑社会、质疑权威、质疑政府,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自我表现: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个性张扬的一代,喜欢标新立异、展现自我,喜欢被点赞、获得分享的成就感。
二、高校利用微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西方文化、西方节日大行其道,受到不少国人尤其是大学生热捧,大学生们热衷过洋节、食洋文化。而有的高校在引进人才时要求有留学经历,职称评审要求在国际期刊发表英文论文,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的理工科高校认为只管把学科专业做好,多出科研成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就行,弘扬传统文化跟理工科高校没有关系。有的文科高校认为,只要把学校办学搞好就行,弘扬传统文化很费精力、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对办学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实际效益。笔者关注了国内几十所高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发现利用官方微信传播传统文化的高校公众号比较少,只有北师大等一些高校不定期推送一些传统诗词的文章。调查显示,95.4%的大学生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示赞同,83%的大学生希望能够通过高校官方微信看到传统文化的内容。
2、队伍建设滞后
高校由于对传统文化没有清楚深刻的认识,对传统文化在新媒体领域的传播就重视不够,导致微信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滞后。一是弘扬传统文化需要的国学专家队伍建设滞后。利用微信传播传统文化,首先要组织国学专家挖掘凝练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而很多高校没有这方面的专家或者力量单薄。二是高校微信运营队伍建设滞后。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微信运营队伍以大学生为主力,专职教师队伍很少或没有,有教师指导的常常是身兼数职,分身乏术。三是缺乏既懂传统文化又精通网络传播的人才。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国家战略,在网络信息时代传播传统文化,是一项新课题,目前高校都缺乏这方面的专门人才队伍。
3、效果不明显
高校利用微信传播传统文化,目前效果不明显。第一,只是简单地把诗词曲赋、经典名著、中医武术、书法国画等搬运到微信上,并没有进行深度解读或加工或包装,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得原本就高深的传统文化让人敬而远之。第二,有的传统文化在古代特定场景是很有价值的,然而在现代,场景变化了,不符合现代风格,不贴近大众实际。“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传统需要和现代结合,融入现代元素,去粗取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流传得更远。第三,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98后的新新人类,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深受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网络的主导权由西方控制,目前网络上90%以上的信息都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制作和传播的,我国在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方面占比1%都没有达到。西方国家凭借技术优势,不断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等活动,宣扬资本主义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煽动蛊惑我国青少年,欲图在网络上围堵我国,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这在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因此,目前高校微信推送的传统文化文章的阅读量、阅读时间、点赞数、分享数、传播效果等都不很理想。
三、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信宣传教育的对策
1、发挥微信传播优势
微信宣传能够丰富高校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内容。微信能够提供文字、图表、图片、动图、动画、音频、视频、H5等形式多样的媒体产品形态,能够让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如典籍、文物、器乐等进行数字化转化,变成为公众号推送的内容、朋友圈转发的文章,这大大丰富了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内容。微信能够扩大传统文化宣传教育范围。作为当今时代运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社交平台,微信在宣传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其他媒体无法代替的受众优势。每个大学生都拥有微信账号,利用微信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够实现宣传教育的全覆盖。微信能够提高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感染力。微信传播具有及时迅速、直观生动、交互可体验等优势,能够提供视觉、听觉、虚拟体验等,极大增强了宣传教育的感染力。
2、合理设置议程
根据大学生盲目从众、迷惘困惑、失衡宣泄、焦虑浮躁、自我表现的微信心理特征,主动合理设置传统文化议程、议题,结合微信去中心化特征引导大学生集中自由开展讨论,避免“沉默的螺旋”。按照传播理论,公众的注意力主要由媒体主导,媒体报道什么,公众就关注什么。因此,高校微信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要做好主题策划,结合高校大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利用社会热点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设置传统文化议程,在公众号和朋友圈循序渐进开展宣传教育,逐渐引导大学生按预定议程思考、讨论、交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发挥微信“活跃用户”的意见领袖作用,引导朋友圈舆论场。微信空间中,有部分大学生十分活跃,每天都刷朋友圈,经常在朋友圈分享各类话题文章,如关于学习、校园生活、校园风景、饮食、考研、心灵鸡汤等。这些大学生同时是微信群群主,多次在群里引导话题。霍尔的“社会学主体”认同理论认为,人的自我认同是在与世界互动中产生的。据此,可以将“活跃用户”聘为微信评论员或者管理员,对其开展传统文化培训和网络素养培训,利用其影响力对传统文化进行网络传播,既能够发挥其长处又可以有效引导微信朋友圈舆论,还能增强“活跃用户”对传播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感。如微信公众号“国学生活”,在社会热点中巧妙运用传统文化引导议题,较好发挥了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3、进行现代化包装
调查显示,81%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有的学生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而是有的传统文化形式呆板,内容深奥,高高在上,不够接地气,缺乏有效的现代化包装进行转化和传播。如公众号“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把端午节民俗、端午节文化对当代的启示等都展现出来,直面生活、信息量大、实用,文章刷爆朋友圈。可以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现代转化和表述,在微信上用现代元素和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如新华网公众号推送的“字”系列文章,从字的起源演变、基本释义、有关诗词歌赋、思想启迪等,从现代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阐释,深受粉丝好评。故宫淘宝公众号,把传统文化融入故宫产品中,通过有趣的历史故事,来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让粉丝觉得买的不是产品,而是传统文化,更是一种精神享受。高校不能在微信卖产品,但是这些思路都是可以借鉴的。如校训、学校精神,都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现代元素来进行外在包装,开展内在文化的宣传。
4、完善微信运营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由于缺乏师资力量等各种原因,微信运营工作基本上由学生来承担,导致微信文章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因为没有专业教师把关,造成了信息失误、导向错误、低级庸俗、境界不高等问题,造成了不良影响。这种现象在微信公众号刚刚兴起的时期特别明显。可以建立由国学专家和专业教师任顾问、宣传部门教师主管、教务学工团委信息中心等职能部门参与、高年级大学生为主要成员的微信运营队伍,组建传统文化微信宣传教育工作室,具体负责日常策划宣传报道工作。建立完善宣传报道制度、日常管理制度、信息审核发布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激励保障制度、部门联动协同制度等,确保传统文化微信宣传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加大队伍业务培训力度,不定期组织外出参观各高校和参加全国新媒体业务学习交流,扩大视野,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能力。
5、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历程中沉淀下来的,是学校的精髓和灵魂,是学校建设发展的精神支柱。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学生亲身参加、亲身体验,最有感触、最有体会。近年来,随着国学热,校园传统文化社团纷纷成立。湖北师范大学的汉服社、武术协会、书法国画协会等,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结合校情校史开展了许多具有师大特色的趣味性活动,受到了大学生们的欢迎。学校常年举办的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大学生参与人数众多,2017年首届“樱花笔会”活动,应者云集。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众多学生社团组织,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古典文学、书法、国画、音乐、美术、武术等各个专业优势,策划开展既体现专业知识又通俗易懂,既突出传统文化内涵又有现代气息,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巧妙地把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同时录制音频、视频,制作创意十足、内涵丰富的新媒体产品,在高校官方微信和各个学院微信中推送,积极利用微信宣传好传统文化,营造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