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糊语言视角下的宋词意境翻译研究
——以许渊冲英译《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为例

2020-01-19许芳琼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许渊冲宋词句法

许芳琼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淮北 235000)

宋词作为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在我国文学界有着独特的地位。词又称“曲子词”,起源于唐朝,后演变成抒情诗,多以描写男女之情和闲愁离恨为主。宋词不同于唐诗,没有严格的体裁限制,句式灵活自由,各个词牌有各自不同的句式表达,也被称为“长短句”,这就使得表意抒情更为自由。宋词大致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个流派。豪放派以苏轼为代表,词文兼有豪壮秀丽和婉转幽微特点,《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其代表,苏轼通过重游赤壁回忆周瑜建功东吴,抒发自己澎湃的爱国之情及年岁终老却无法建功立业的哀愁之情。婉约派则以柳永和李清照为代表,诉说闲情与爱恨离合,《雨霖铃》《漱玉集》等作品皆闻名于世,呈现出了婉转含蓄、语言清丽的愁思之美。无论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我们总可以从宋词中读出或多或少的愁与思:从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1](P35)到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的“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1](P96)再到苏轼《卜算子·蜀客》的“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1](P108)更有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1](P348)等,无不透露出含蓄、婉约的哀愁之情,是艺术和美学的完美融合。

如何向世界各国读者展示宋词的婉约美、含蓄美,传递它“愁与思”的意境,离不开译者对宋词的解读和翻译。以下笔者将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审视宋词英译表达。

一、模糊语言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Meyer Abrams)曾指出:“文学是一个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复合体。”[2](P57)模糊语言则是连接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审美性,注重意境的传递,这其中包含了很多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如何完美地将这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传递给读者,是每个文学作者追求的目标之一,这些都离不开模糊语言的运用。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人类语言属性,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国语言之中。尽管人类文明已经高度发展,但人类仍然无法用自己有限的语言来完整地表达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种背景下,模糊语言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模糊语言因其模糊性、不确定性在交流上可能会产生歧义或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但我们不能因此将其贬义化。在更多的文学场合下,它不仅不会影响实际交流,还会让语言表达呈现灵活、婉约的特点,具有更强的表达效果。

笔者尝试着将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做了归纳,将其大致分为三个层面:字词、句法、语篇。首先从字词层面来看,字词作为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并不少见:以汉语中的“肥”“瘦”为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对身材胖瘦的描述,但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仙篆》中提到“余得其拓本,字之大小疏密肥瘦不一”。这里的“肥瘦”不再指身材胖瘦,而是形容字体笔画的粗壮和纤细。再有李清照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的“肥瘦”则是对海棠花叶“繁茂和凋零”的隐喻。无论是俞樾还是李清照都将“肥”“瘦”做了模糊化的处理,使文体更婉约、更形象、更有意境。再以英语单词cold和hot为例,它们的本意为“冷”“热”,意指温度高低,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cold counsel(不愿听的忠告),cold fact(冷酷的事实),cold war(冷战),hot debate(激烈的争论),be hot at chess(热衷于下棋)等短语搭配,这些词组都运用了cold和hot的模糊延伸概念,是模糊语言的体现。

其次从句法层面来看,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有严谨的句法结构。语法规范的句子一般以主语、谓语作为基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添加宾语和状语。强调句法的规范性在法律、科学类文本中尤为重要,但在文学领域,文学作家们似乎把句法的规范性完全抛之脑后,只注重表达自己内心的主观情感,句法呈现出了模糊、不确定性。而这恰恰成为文学作品的特色之一,这种模糊、不确定性“召唤”读者去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句法模糊现象在汉英语言中常可以见到:北宋词人贺铸在《芳心苦》中写道“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确被秋风误”,[1](P168)意在感叹残荷之凋零。此句省略了主语,根据前文可臆测出是指荷花,但主语的模糊空白,却容易让读者联想到作者进而联想到自己,产生青春年华已逝、怀才不遇的情感共鸣。再看晏几道在《鹧鸪天·醉拍春衫》中提到“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1](P96)其中“日日楼中到夕阳”的规范表达应为“日日夕阳到楼中”,但作者把主语倒置,使“秋草”与“夕阳”对称,委婉地把时光流逝的画面跃然于纸上,这种表达不可谓不精妙。英语文学的句法模糊现象也较为常见,以谚语为例:No cross,no crown(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From saving comes having(富有来自节约),As the tree,so the fruit(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句法结构来看,以上谚语不是缺少主语就是缺少谓语,而且语序排列也不准确。这种句法的模糊处理并不妨碍我们理解意思,反而朗朗上口,有更强的表现力,适应不同的读者群体。

最后是语篇层面。语篇是由一系列的语段、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也就是常说的段落或文章。语篇通常是由若干个语段或句子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组织起来,并且按照一定顺序或规律排列。在结构上,句子之间要注重衔接;在语义上,句子之间要有连贯性。而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作者会故意采取松散的结构,错乱的顺序甚至混乱的逻辑关系,对语篇进行模糊化处理,以期达到某种特殊艺术效果和感官感受,这也使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文字表达。由于语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模糊处理后,不同的读者群体会对同样的语篇产生不同的感知和理解。

二、宋词与模糊语言

宋词作为意境文学和艺术美学的融合体,包含了众多的模糊语言。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的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性语言’,它包含了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它们在接受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性。”[2](P58)这里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就是模糊语言。而宋词重在写意,注重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并引发读者的共鸣。光靠平实、准确的语言是无法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的。读者们通过品读众多的宋词作品不难看出,宋朝词人大家在模糊语言的运用上可谓是炉火纯青。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模糊语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该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都需要读者在展开意境的联想上解读。再有黄庭坚的《采桑子·投荒万里无归路》,“无归路”“楚蛮”“蓬户”“鬼门关”众多模糊词语形象表达出作者遭贬后流落四方、背井离乡的孤苦和哀痛之情。同时在语篇上,用模糊的逻辑来表达内心情感的作品也很常见,如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后半阙“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P546)作者最后的“却道天凉好个秋”与“欲说还休”行文模糊随意,看似风马牛不相及、毫无关联,实则十分含蓄,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愁”与“思”,展示了独到的意境。

由此可见,模糊语言的广泛运用是宋词的首要特征之一。那么译者在文学翻译中该如何来处理这些模糊语言呢?笔者拜读了余福斌教授的《模糊语言与翻译》,受益颇深。其中“以虚对实、以虚对虚、以实对虚”[3]三大关系理论对于宋词英译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该关系理论中的“虚”和“实”分别指“模糊语言”和“准确语言”,通俗说来就是用模糊语言翻译准确语言、用模糊语言翻译模糊语言、用准确语言翻译模糊语言。当然这些只是作为翻译策略的基本考量,在宋词的翻译实践中还是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进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许渊冲笔下的“模糊意境美”——以《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为例

许渊冲作为我国优秀的古诗词翻译家,于2014年获得国家翻译界的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他主张在保持原诗词对仗和韵律的基础上“意寓于形”,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实现“美的再创造”。他的古诗词英译作品也是享誉全世界,笔者甄选了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作为研究对象。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4](P202)

许译:Awake from dreams,I find the locked tower high;

Sober from wine,I see the curtain hanging low.

As last year spring grief seems to grow.

Amid the falling blooms alone stand I;

In the fine rain a pair of swallows fly.

I still remember when I first saw pretty Ping,

In silken dress embroidered with two hearts in a ring,

Revealing lovesickness by touching pipa’s string.

The moon shines bright just as last year;

It did see her like a cloud disappear.[4](P203-204)

这是一首伤春怀人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女子“小蘋”的思念之情,是典型的婉约派词作。上阕以“梦后”“酒醒”为映衬,作者眼中映入“楼台高锁”“幕帘低垂”的凄凉景色,再以“落花”“微雨”“燕双飞”的美丽春景反衬出“人独立”的空虚和寂寞。下阕则追忆了女子“小蘋”的“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的美好时光,诉说着作者与心爱之人心心相印的情感默契。最后的“曾照彩云归”,形容了恋人离开时犹如彩云映着月光般的情景,只是如今明月依旧在,佳人却无处寻觅了。作者借景抒情,将自己积郁已久的孤独之苦和美好的景致做了鲜明的对比,堪称婉约词作的绝唱。

文中作者运用了部分模糊语言,如“春恨”“说相思”“明月在”“彩云归”,需要读者联想词作的意境,进而感受作者哀愁苦闷的伤春之情。从字词英译来看,大多数词语作者都忠于原作,没有做出变动:“楼台高锁”对应locked tower high,“帘幕低垂”对应curtain hanging low,都是“以实对实”,用了准确语言一一对应翻译。但在涉及模糊语言表述时,译者却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例如“春恨”一词,许渊冲并没有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spring hate,因为中文中的“恨”字有两种解释,一是“仇视,怨恨”,二是“为做不到而内心不安”,但英文的hate却只有“不喜欢、憎恨”的意思,作者借用模糊词语“春恨”是想表达伤春惜春之意,而非怨恨春天,所以译者将其语义意译,采用同样模糊的英译词语spring grief(春天的忧伤),这样外国读者才不会曲解原作本意。而“去年春恨却来时”中的“却来时”,译者译成seems to grow,这里模糊语grow用得非常精妙,既与上句的low同押韵脚,又把“春天的忧伤”形容成种子在人的心底生根发芽(grow有生长、长成之意)。以上两处许渊冲皆用了“以虚对虚”策略,用模糊语译模糊语,将“春恨”的意境形象地传达给读者。

再来看“琵琶弦上说相思”,形容女子“小蘋”羞涩难言,借助琵琶之音色,传递心中之情愫,意指两人心有灵犀,而非谈论相思之情。因此译者并没有译成talk about,而是用了revealing lovesickness(传递相思之情),用了“以实对虚”的翻译策略。后面的“明月在”“彩云归”相应翻译成the moon shines bright,a cloud disappear,把“在”译成shines bright(依旧皎洁),“归”译成disappear(消失),都运用了“以实对虚”的译法,以免引起歧义。不难发现,在有文化冲突、易引起歧义的模糊词语上,许渊冲都采取了“以实对虚”手法,即以准确语言翻译模糊语言的策略。

再看“微雨燕双飞”的“微雨”一词,意指小雨,许渊冲译成了比较模糊的表达方式fine rain,而未用英语惯用的light rain或sprinkle,这是为何?一来,fine和前半句的falling形成对仗;二来,fine有“美好”“细微”两层含义,既能译出“细雨蒙蒙”的感觉,又能突出“美好”的意境,一语双关,形象译出了“蒙蒙细雨燕子双飞”的绝美意境。这里的fine rain则运用了“以虚对实”手法。

在句法结构上,“落花人独立”译成Amid the falling blooms alone stand I,译者运用倒装语序模糊句子结构,使句尾的I与下句fly形成相同韵脚,译文与原词韵律相致,读起来朗朗上口。而词作尾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则可以看出译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原字面可以理解为“当时的明月照着彩云逐渐消失”,但译者却有更深层次的解读——明月仍像去年那样,曾经看着女子像彩云那样离去。由明月彩云联想到女子“小蘋”的离去……译者将这种解读体现在了译作中:The moon shines bright just as last year;It did see her like a cloud disappear(月亮仍然像去年那样皎洁,看着她如同彩云般消散)。许渊冲运用模糊手法,描绘出昔日皎洁的月光下,女子“小蘋”身着罗衣飘然离去的美丽画面。如今明月依旧而佳人已不在,孤独与愁思之情跃然于纸上,模糊语言表达意境的作用可见一斑。

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许渊冲在《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的英译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以实对实”“以虚对虚”“以实对虚”“以虚对实”的翻译策略,译者在深刻领会整篇词作情境的基础上,反复斟酌其中的字词、短语及句法,对有文化因素冲突或容易引起歧义的部分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客观实物的英译上基本上以准确语言为主,做到“以实对实”;对借物抒情的模糊语言则“以虚对虚”,同样运用模糊英译表达,一语双关,在整部词作中也运用得最多;对一些有特殊寓意的词语进行模糊化处理,“以虚对实”,平添几分想象,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美;在句式上,为了保证原词形式上的统一,对个别句法进行模糊化处理,以期达到同样的对仗韵律效果。以上几种翻译手法的运用,笔者认为“以虚对虚”“以虚对实”为最佳。

四、结语

宋词是文学与美学的融合,寄情于景,借景抒情,重在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而人物情感却难以用准确语言表达时,就离不开模糊语言表达其意境。语言的模糊性是宋词的重要特征,宋词英译也要将这一特征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兼顾语言文化障碍。这就需要译者加强东西方文化和语言学的修养,努力向“创译”靠拢,让国外读者领会宋词文化的精髓之美。

猜你喜欢

许渊冲宋词句法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半小时漫画宋词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摔得挺美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