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晃地境有唐置夜郎县吗
——与《新晃唐置夜郎县考辨》作者商榷
2020-01-19杨清澄
杨清澄
(怀化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新晃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 “ 新晃 ” ) 是氵舞水流域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古代属于 “ 五溪蛮地 ” 。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侗族同胞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但他们世世代代都生活在汉字及汉文化的环境里,与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共同享受着中华文明的哺育与滋润。
近日,读了《新晃唐置夜郎县考辨》 (以下简称《考辨》),觉得文中所论的新晃唐置夜郎有需要商榷的地方,现仅择几个方面发表个人看法,以向专家及高人请教。
一、晃地有唐置 “ 夜郎县 ” 的说法是错误的
认为新晃地域在唐代设置过 “ 夜郎县 ” 之事,最先见于清朝嘉庆版《晃州厅志》,近年出版的新版《辞源》和《湖南古今地名词典》等亦照录其说。现今新晃一些方志编撰者据此认为新晃在唐代为夜郎县,使夜郎之事在新晃争论纷纷。
《考辨》说: “ 从贞观八年至天宝元年改为峨山县,新晃境内的夜郎县,共存在108 年。 ”
细查新旧《唐书》,贞观八年(634) 唐朝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同时设夜郎、朗溪、思微(《旧唐书》作 “ 思徵 ” ) 为巫州辖县,第二年废思微县。天授二年(691),巫州改名沅州,开元十三年(725)沅州复名巫州。天宝元年(742) 改名潭阳郡,大历五年(770) 更名为叙州。唐代的巫州、沅州、潭阳郡、叙州实为一域四名,治地皆在今洪江市黔城古镇。
天授二年(691) 从沅州夜郎县分置出渭溪县。长安三年(703) 以夜郎、渭溪二县置舞州,并从沅州析出。这样舞州就成了沅州以外独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再受沅州管辖。此后大沅州变成了小沅州,只管辖龙标(武德七年置)、郎溪(贞观八年置)、潭阳(先天二年析龙标置①) 三县。宋元明清时代的 “ 沅州 ” 都为小沅州,与唐朝长安三年以前的大沅州是有区别的。
从沅州析出的舞州多次易名:长安四年(704)改为业州,开元十三年(725) 改为鹤州,天宝元年(742) 又改为业州,同年改为龙标郡,乾元元年(758) 重名业州,大历五年(770) 改为奖州龙溪郡(一般称奖州)。舞州(业州、鹤州) 管辖的夜郎县(小夜郎) 于天宝元年(742) 改名峨山县,氵舞水流域从此不存在以 “ 夜郎 ” 冠名的经制县了。
历史文献记录得很清楚,唐朝贞观八年设置的大夜郎县就是后来长安三年(703) 设置的舞州(业州、鹤州、龙标郡、奖州) 及其夜郎、渭溪辖县,与原来的母地——沅州没有管辖与被管辖的关系。
《新唐书》载,贞观十五年(641),唐朝在氵舞水流域还设置了羁縻晃州,受黔州都督府管辖。它与巫州(后改为沅州) 为并列的地方行政单位。长安三年(703) 舞州从沅州析出时,羁縻晃州已设置63 年了。
在《唐书》 中,羁縻晃州与舞州是两地两名。舞州(业州、鹤州、龙标郡、奖州) 及其属县夜郎县(后改名峨山县)、渭溪县为朝廷设置的经制州县,与羁縻晃州不可能在辖域方位上混合重叠。晃州与奖州不仅在唐代共时平行存在,在后来的宋朝也是共时存在的。《宋史·西南溪峒蛮夷列传》 云 “ 曰奖,曰锦,曰懿、曰晃,则田氏居之 ” 可证[1]。夜郎只与奖州有关。晃州不是奖州(舞州),其境内就不可能有什么夜郎县,说 “ 新晃境内的夜郎县,共存在108 年 ” 纯为无中生有,伪造历史。
后世的一些地方志,如《沅州府志》 《晃州厅志》 《湖南省志》 《湖南古地名词典》 以及新版《辞源》 《辞海》等,都认为唐代贞观八年设置的巫州夜郎县就在今新晃之境。这些方志的编撰者没有认真研阅唐代文献资料,在研判上出现了严重的错误。他们忽略了长安三年(703) 舞州从沅州析出以后便永不再属沅州辖域的事实,把舞州(鹤州、业州、奖州) 纳入小沅州的历史沿革之中,认为在后世的小沅州之内还有所谓的 “ 夜郎废县 ” “ 渭溪废县 ” “ 奖州废址 ” 等。这是明清以后地方文人的主观臆断,混淆了沅州与夜郎、晃州、奖州的关系。
《考辨》说,晃州本在万山,唐朝末年, “ 诸县废 ” , “ 田氏蛮乘乱扩张势力,从‘寄治山谷’中走出来,据有峨山废县……将晃州之名移于此,以示不忘朝廷恩宠和祖先之地。其后‘晃州’就代替‘夜郎’‘峨山’,成为晃境的专名。 ” 这是今人编造的说法,没有任何文献依据。杨、姚、吴三姓是晃地侗族的主体,如果万山是她们的 “ 祖先之地 ” ,三姓谱牒为何没有记载?据《宋史·溪峒诸蛮列传》记载, “ 据有峨山废县 ” 的 “ 田氏 ” 是田处达,他是奖州刺史。 “ 知晃州田汉权 ” 能把奖州刺史田处达的管辖地域改名为晃州吗?晃州羁縻州能代替管辖夜郎、渭溪的奖州吗?既然奖、晃同地,为什么《宋史》还要用 “ 曰奖曰晃 ” 列述呢?
历史上,在氵舞水流域只有一个晃州,不论是在唐朝,还是后来的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晃州既没有改名,也没有迁址的记载。 《晃州厅志·城池》说, “ 晃为楚西塞……自五代时为酋长田氏据守,旧有新城,宋熙宁间,堕之,其址无有存者,至明沅州卫筑堡,国朝顺治初设汛,仍土堡焉 ”②。后世的 “ 晃州堡 ” “ 晃州汛 ” 等都还是原来田汉权管辖的晃州治地。《晃州厅志》对晃州历史沿革的叙述方面存在错误,但对晃州治地的叙述认定却是正确的。
二、唐代羁縻晃州在 “ 贵州万山一带 ” 吗?
《考辨》说: “ 羁縻晃州,最初应在芷江、麻阳交界的晃山西侧,即今贵州万山一带。 ” 其理由是:(1) 晃州因晃山(芷江谓西晃山) 得名, “ 万山为晃山的组成部分 ” 。 (2) 万山 “ 出产丹砂 ” ,并引《宋史·西南溪峒诸蛮上》为证: “ 淳化二年(991),知晃州田汉权言‘本管砂井步夷人粟忠,获古晃州印一钮来献,因请命以汉权为晃州刺史。’ ”
说羁縻晃州是因卢阳县的晃山或芷江县的西晃山而得名,没有任何文献依据。嘉庆版《晃州厅志·公署》说,晃州直隶厅 “ 在城西,后枕晃山,前临氵舞水 ” 。难道晃州城西的晃山不够资格使用这个名字?晃地为什么就不能有晃山呢?唐代多山冠一名的例子很多。以晃山为例,除了晃州、卢阳有 “ 晃山 ” 外,湖北随州也有晃山。又如龙檦山,《元和郡县志》说 “ (叙州) 武德七年置龙檦县,因龙檦山为名 ” 。可是,龙檦山不只叙州有,溪州三亭县也有。《元和郡县志》说: “ 酉水南有龙檦故城。蜀将马德信所筑。其城甚宽大,在龙檦山。 ” 卢阳虽有晃山,但没有晃州之设;晃地因有晃山故而有晃州之置。
以 “ 晃州 ” 为地名,其境内一定要出产朱砂吗?没朱砂就不能叫晃州吗?《宋史》中没有羁縻晃州因出产朱砂而以丹沙为贡品的记载。《考辨》的作者衍释《宋史》中 “ 本管砂井步夷人粟忠 ” 这句话及其观点是错误的。 “ 砂井步 ” 本为地名,是个专有名词,中华书局1957 年版《宋史》对此标注的是专名号:砂井步。按文字用例, “ 步 ” 也可写作 “ 埠 ” 。 “ 沙井步 ” 或 “ 沙井埠 ” 是不是开采丹砂的矿井,今人无法判释。但把 “ 沙井步 ” 分解为 “ 砂井 ” 和 “ 步 ” ,说 “ 砂井 ” 就是 “ 万山采矿砂井 ” ;又把 “ 步 ” 解释为 “ 濮 ” 的音转字,把 “ 夷 ” 释为 “ 濮夷 ” ,说是侗族先民,这些都是难以成立的。
“ 砂井 ” 为什么就是 “ 万山采矿砂井 ” ?万山以外的地方就没有砂井啦?实际上, “ 砂井 ” 是 “ 沙井 ” 的俗写,它不一定是采矿砂井,它还分为挤密沙井、排水沙井等,这些都不是用来采矿的。即使 “ 沙井 ” 是 “ 万山采矿砂井 ” ,这也不能成为 “ 晃州 ” 得名的证据,反而可以作为万山为奖州辖地的证据。《宋史·西南溪峒蛮夷列传》说: “ (开宝) 九年③奖州刺史田处达以丹沙、石英来贡。 ” 因为田处达占有万山这个 “ 辰砂 ” 汞都,所以才能有丹砂朝贡。
还有, “ 步夷 ” 就是 “ 部夷 ” 吗?把 “ 部夷 ” 释为 “ 濮夷 ” 只是《考辨》作者对《宋史》原文的臆解,并不能作为晃州在万山的证据。武断说粟忠是采矿人,根据是什么呢?
查阅历史,氵舞水流域只有一个晃州。历史上,贵州大万山没有设置过晃州。宋代的羁縻晃州就在唐代羁縻晃州之境,明清时的晃州营、晃州巡检司、晃州堡、晃州汛、晃州塘、晃州驿,正是晃州直隶厅治所由基。今天的新晃就是民国时的晃县,民国时的晃县就是明清时的晃州,明清时的晃州就是唐宋时的羁縻晃州。
三、新晃凉伞不可能是唐代舞州夜郎治地
《考辨》根据清同治版《芷江县志》 “ 便水绕凉伞,有夜郎故县 ” 之说认定:凉伞就是唐代舞州夜郎的治地。
确定唐代舞州夜郎治地的地理方位,必须遵从下列参照依据:一是必须在氵舞水之阳;二是境内必须有渭溪和峨山;三是必须以唐代天授二年的沅州治地(即今黔城) 为舞州及其属县方位距离的计算基点。
研究唐代史事,必须以唐朝的文献为依据,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是必须要参考的,因为它是根据朝廷档案编写的。《元和郡县志》记载,奖州龙溪郡 “ 本汉武(無) 阳县地。贞观八年于此置夜郎,属巫州 ”[2]。西汉时,在氵舞水、沅水交汇地带只设置镡成、無阳二县。沅水流域置镡成县,氵舞水流域置無阳县。所谓無阳,是位于無(晋朝改为氵舞) 水之阳而得名。奖州龙溪郡是舞州最后的改名,它的前身就是贞观八年设置的夜郎县(或称 “ 大夜郎县 ” )。凉伞不在氵舞水之阳,不可能是唐代龙标夜郎的治地。
唐代奖州在哪里?《唐书》 《元和郡县志》及《通典》都提及其大体方位。
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中记载: “ (奖州) 东沿流至叙州八百里 ” 。 (按:唐代的1 里合今1.06华里,唐八百里犹今848 华里。下同。) 巫州(叙州) “ 西溯流至奖州八百里 ”[2]。杜佑的《通典》中记载,龙标郡 “ 东至潭阳郡七百里 ”[3]。(合今742华里), “ 东南至潭阳郡界五百九十里(合今625.4华里) ” 李吉甫和杜佑所述的奖州与叙州(潭阳郡)的方位及其距离是基本吻合的。
这里 “ 沿流 ” 的 “ 流 ” 当指氵舞水。 “ 东至叙州 ” 只是大致方位。 “ 八百里 ” 与 “ 七百里 ” 皆为估计概数。《汉书·地理志》: “ 無阳(县):無水首受故且兰,南入沅,八百九十里。 ”[4]据此,奖州治地当在氵舞水中上游的北边。《元和郡县志》及《通典》说的肯定不是凉伞到叙州的距离。凉伞距离氵舞水还很远,凉伞到叙州没有水路,它到叙州肯定不会 “ 沿流 ” 而东,叙州向西溯流八百里也到不了凉伞。方位距离都离谱,它就不可能是奖州夜郎治地。
还有夜郎治地一定要有峨山。这是夜郎后来改名为峨山县的地理依据。凉伞寨、凉伞岩不是峨山,因此凉伞不可能是唐夜郎治地。
奖州辖域内一定要有渭溪,有渭溪才能有渭溪县。《元和郡县志》记载: “ 渭溪,水北自锦州渭阳县入。 ” 渭溪的方位很清楚:在锦州之南。《考辨》却把今晃地境内的 “ 西溪 ” “ 平溪 ” 说为 “ 渭溪 ” ,说它们是 “ 不同时期的一水异名 ” 。这是毫无根据的说法。 “ 西溪 ” “ 平溪 ” 都不在锦州之南,并不与锦州接界。西溪为北流水,平溪则为西南向东北流,与 “ 水北自锦州渭阳县入 ” 的参据相差太远。同治版《沅州府志》说: “ 渭溪……而源自渭阳县入,则远在西北境外,或即坡山所出欤?据《大清一统志》,按其道理,疑即今俗呼为石坞溪入氵舞者近是。 ” 嘉庆《晃州厅志·氵舞水源流图》: “ 渭溪源出省溪司。 ” 省溪即今铜仁江口县,唐时属锦州渭阳。这个说法与《元和郡县志》大体吻合。大万山一带在唐代属锦州,而其黄道司及其以西原本沅州之地,舞州设置以后此地则属舞州之境而为沅州的 “ 境外 ” 之地了,这里当为渭溪流域。说夜郎、渭溪在芷江沅州(小沅州) “ 西北境外 ” 的推断是正确的。晃地在唐宋时代为羁縻州,明清时代属小沅州。奖州及其辖县夜郎、渭溪都应该在小沅州及晃州的境外。小沅州及晃州境内不可能有峨山废县、渭溪废县的存在。
以唐朝文献考之,凉伞为唐夜郎故地是后世文人的误会与臆断。
唐代奖州在哪里?根据《元和郡县志》的记载,唐代奖州大约在今万山及玉屏、岑巩、镇远东北一带。夜郎县治当在岑巩峨山④,它东与渭溪县水路相距160 里(合今169.66 华里),西南与梓薑(今镇远县) 水路相距400 里(合今424 华里)。峨山北距锦州约540 里(合今572.4 华里)。由峨山沿氵舞水而东至巫州治地黔阳古城约七八百里,正与《元和郡县志》的记载吻合。这些地方均属汉朝的無阳县地,即唐朝的龙标县及巫州的西北地界。由于地界宽阔偏远,先设为夜郎县,后因县地过广而析为夜郎、渭溪二县,长安三年(703) 以夜郎、渭溪二县置舞州,并从沅州析出。舞州最后改名奖州,其为域名一直沿用到宋代。宋代这里是刺史田氏处达掌控的地方,与田汉权掌控的晃州正好相界为邻。所以《宋史》说 “ 曰奖、曰锦、曰懿、曰晃,则田氏居之 ” 。所谓田氏,除田处达、田汉权外,还有田汉琼(懿州刺史)、田汉希(锦州刺史) 等(《宋史·西南溪峒蛮夷上》)。
四、《考辨》的其他错误
(一) “ 县属焉 ” 的误解
《考辨》说:只有以 “ 凉伞寨 ” 为基点来解释,一些史实才说得通。天授二年(691) 析夜郎置渭溪,若以今芷江 “ 便水 ” 为基点,(芷江) “ 县属焉 ” 就无法理解。因为 “ 一百里 ” 在今新晃波州一带, “ 一百二十里 ” 在今新晃城一带,渭溪不可能跳过夜郎去管理。若以 “ 凉伞寨 ” 为基点,两者之间有 “ 二百四十里 ” 与 “ 一百二十里 ” 的差距, “ 析置的理由才充分,(芷江) “ 县属焉 ” 才符合常理⑤。
这段话有三个错误:一是以新晃 “ 凉伞寨 ” 为基点来解释唐朝夜郎、渭溪的历史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前文已讨论过了,此处不再重复。二是把芷江作为参照地点也是常识性的错误。天授二年析夜郎置渭溪,与 “ 芷江 ” 没关系。长安三年以夜郎、渭溪而设置的舞州从沅州析出后,今芷江一带在唐代设置了潭阳县,属巫州或沅州。夜郎、渭溪与沅州的距离当以巫州(沅州) 治地黔阳古城为基点。所谓 “ 一百里 ” “ 一百二十里 ” “ 二百四十里 ” 都是后世文人以宋代沅州治地即今芷江县城为基点而猜测的。三是认为 “ 以‘凉伞寨’为基点 ” ,夜郎析置渭溪的 “ 理由才充分 ” , “ (芷江) ‘县属焉’才说得过去 ” ,这也是猜测。天授二年(691) 析夜郎置渭溪县,所谓 “ 县属焉 ” 指渭溪县仍属由巫州改名的沅州。乾隆版《芷江县志》此处原文应该这样断读:
武后天授二年,改巫州曰沅州,以巫山不在州界也;又析夜郎置渭溪县属焉。
“ 渭溪 ” 与 “ 县 ” 应连读, “ 属焉 ” 即 “ 属之 ” , “ 之 ” 指沅州。这指的是舞州从沅州析出之前的情况,不是 “ 芷江县 ” 也属巫州。第二年以夜郎、渭溪二县置舞州,并从沅州析出,而 “ 芷江 ” 一带还是沅州之地,不属舞州管辖。后来在此设置了潭阳县,为沅州(巫州、叙州) 所辖三县之一。从历史来看,清代乾隆元年才设置的芷江县,与夜郎、包括唐代龙标夜郎毫无交集。
(二) 水名之乱
为了证明凉伞为唐代夜郎治地,在河流问题上《考辨》作者颇费了心思。为了坐实 “ 便水绕凉伞,有夜郎故县 ” ,首先是把凉伞河称为 “ 便水 ” 。便水原本在芷江新店坪,可《考辨》作者却认为新店坪只有 “ 平便溪 ” ,没有 “ 便水 ” ,而真正的 “ 便水 ” 在凉伞,它就是凉伞河。凉伞河的中、上游原本叫西溪,下游玉屏一带原本叫平溪,可为什么又叫 “ 便水 ” 呢?《考辨》作者解释说,因为凉伞河源于凉伞 “ 变卵屯 ”⑥的溪水,凉伞侗话 “ 卵 ” 音是 “ 水 ” 的意思,所以 “ 变卵 ” 就是 “ 变水 ” ,文人写作 “ 便水 ” 。所以凉伞河、西溪或玉屏平溪就叫 “ 便水 ” 。为了扯上和夜郎的关系, 《考辨》 作者又把 “ 便水 ” 叫作 “ 峨溪 ” ,有峨溪就有峨山,有峨山才有夜郎。可是根据在哪里呢?同治版《沅州府志》明确指出沅州境内之 “ 峨溪 ” “ 《旧州志》谓即唐之峨山县,则误矣 ”⑦,这与《考辨》作者的观点完全相反。又,为了坐实凉伞为唐代夜郎治地,又把晃州境内最长的河流叫作渭溪。这条河源出 “ 坝坪哨 ” ,原本分段取名:龙寨河、扶罗河、旧洲河、旧寨河、柳寨河等,在波州江口汇入氵舞水。地方志也把这条河叫 “ 西溪 ” 。据说这一条河后世的方志上也叫作 “ 平溪 ” ,因为其流域有 “ 平二里 ” “ 平三里 ” “ 平四里 ” ,所以叫 “ 平溪 ” (嘉庆版《晃州厅志》卷之六 “ 山川 ” )。《考辨》作者把 “ 西溪 ” 和 “ 平溪 ” 当作 “ 渭溪 ” ,说 “ ‘渭溪’‘西溪’‘平溪’是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一水异名 ” 。可以这样说,文人们把这条河叫什么名字都可以,但绝不能称它为唐代的渭溪!因为它与《元和郡县志》完全对不上号!
注释:
①先天二年当为 “ 开元元年 ” 。
②见嘉庆版《晃州厅志》卷之七 “ 城池 ” 。引文中 “ 墮(堕) ” ,毁也,义与 “ 隳 ” 同。在古文中, “ 隳 ” 为 “ 墮(堕) ” 之俗字。墮(堕)读huī。
③应为 “ 太平兴国元年(976) ” ,宋太祖开宝没有 “ 九年 ” 。
④四库版《通典》: “ 业州,今理峨山县。古蛮夷之地,大唐置业州,或为龙标郡。领县二:峨山、渭溪。 ” 峨山为夜郎改名,其治地亦当在峨山。
⑤《新晃唐置夜郎县考辨》在网上发表时此处尾句为 “ ‘析’的理由才充分,(芷江)‘县属焉’才说的过去 ” ,在《凯里学院学报》发表时才改为本文所引。
⑥一说为 “ 变能屯 ” 。凉伞侗话 “ 能 ” 音是 “ 水 ” 的意思。赵小鹏《新晃侗语语词》:水,音nemx,犹 “ 嫩 ” 的上声。
⑦见同治版《沅州府志》卷之四 “ 山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