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与路径:新时代社区少先队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H市为例

2020-01-19李新乐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少先队员少先队社区

李新乐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社区少先队是青少年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的重要空间,能够有效衔接少年儿童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是少年儿童的一个成长空间,是少年儿童生活资源和文化背景的载体,是一个实现少年儿童社会化的网格,一个可以满足少年儿童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的基本单元[1]。社区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在新时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体现得十分明显。随着教育改革过程中“减负”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少年儿童的课余时间大大增加,大批量的少年儿童放学后或假期里聚集在社区生活。因此,重新审视社区在少年儿童道德与法制教育中的独立价值,深度重构社区少先队建设,聚焦少年儿童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等核心内容,体现社区教育的社区性、多样性、时空性、独特性等主要特征,能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的优势,引领少年儿童在社区活动中更好地发展,不断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在社区少先队建设中形成合力。如何全面铺开和推进新时代社区少先队建设,全方位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是当前政府和社会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浙江省H市为例,通过研究社区少先队建设的困境和路径优化问题,对少先队全面建设进行有效的理论补充和政策参考,以推进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改革创新。

一、社区少先队工作的发展现状

团中央、教育部和民政部等于1999年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社区少先队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安排部署以社区少先队承载少年儿童社会教育的试点实验,推进规范有效的少年儿童社会教育平台建设。同年,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少先队社区工作座谈会拉开了全国社区少先队工作实践和研究的序幕。经过近20年的发展,社区少先队虽已逐步成为少年儿童社会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载体,但发展不够平衡,深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社区少先队工作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国家各部委部署社区少先队工作后,杭州、宁波、上海、武汉、深圳、南京、青岛等城市开展了积极探索,与地方青少年俱乐部、社会公益组织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和互动,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和经验积累。杭州市通过成立社区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实现青少年俱乐部与少先队组织共建,目前70%左右的社区建立了青少年俱乐部,同步成立社区少先队组织730余个;深圳市依靠义工组织带动社区少先队建设;宁波市依托政府街道办事处力量在全市各社区成立少工委[2]。

第二,我国社区少先队发展存在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社区少先队建设推进力度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社区少先队发展举措不同,因此社区少先队建设还缺少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总体而言,社区少先队教育的特色还不太显著,实施路径不够明晰[3]。此外,全国社区少先队的推广普及程度不太高。

第三,我国社区少先队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相对较少。通过梳理社区少先队建设研究领域的文献,发现总体上该领域的文献不多。可见,专家学者对社区少先队在社会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关注度不高,较少对其开展相应的理论研究,从而使其受关注度和吸引力不够,在其成为少年儿童社会教育的应然价值选择方面还有待进一步阐释。

以浙江省H市为例,社区少先队发展进程缓慢,少年儿童的校外教育主要以共青团和教育部门为主导,以阶段性的主题教育为载体。调查显示,目前H市建有少先队研学基地10余个,红领巾学院不足20个,“1013”红领巾活动阵地不到50个。覆盖面较小,不能很好地满足全市少年儿童的校外活动需求。大部分社区的少年儿童活动还处于零散的组织状态,家长找机构托管和辅导作业已成为少年儿童课余的主要活动,这与当前教育改革的初衷不相符,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并领导的少年儿童组织,肩负的使命是通过组织教育培养党的事业接班人。进入新时代,改进少先队的工作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少年儿童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新时代少先队建设的“法宝”。近年来,党中央和地方党团组织对少先队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许多期望与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少年先锋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贺信中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及全社会要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支持,为新时代少年儿童茁壮成长提供有利条件。”[4]新时代少先队事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2017年2月,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少先队改革方案》,对新时期的少先队工作提出新要求:“拓展校外和社区少先队工作。积极依托区域化团建,在街道、乡镇、社区和当地各条战线团组织带领下,整合用好城乡团内外各类阵地,组织开展社区、校外少先队活动,大力发展直接服务少年儿童和家庭的公益项目。探索建立社区少先队组织。”[5]同年,浙江省下发的《浙江省少先队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拓展社区少先队工作,探索建立社区少先队组织,引入社会力量,实现组织共建、品牌共推、资源共享、阵地共用。”

二、新时代社区少先队建设面临的困境

浙江省H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各级党政部门非常重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少先队开展的各主题活动如火如荼,少年儿童的校外社区教育活动得到逐步发展。但少年儿童校外实践活动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主要还是依托社区所在街道、县区党团组织结合阶段性主题教育进行碎片化开展和市流动少年宫服务进社区的时间段临时性举办来完成。尽管社区少先队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也展现出了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但总体而言,目前社区少先队建设还面临局限性较大、辐射面不广等问题。当前社会各界对小学生“三点半”放学后的校外托管、寒暑假期间的少年儿童社会教育和实践活动需求非常迫切,社区少先队建设迫在眉睫,这正是社区少先队建设与改革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当前的社区少先队建设还面临如下困境:

(一)社区少工委组织架构尚未建立,保障措施缺乏有效支持

在浙江省H市的少先队建设组织体系中,校外少先队组织还处于空白,城市社区均未成立社区少工委,只是在个别县区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层面进行试点探索,社区少年儿童的思想引领和社会教育活动处于零散的组织阶段,少先队员没有明确的组织归属,参与活动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不够。在不少党政管理部门的平时工作指标中都有对少年儿童关爱的任务和要求,但一般都是自行借助特定节点走进社区开展一次性的主题活动来完成相应的任务。市少年宫每年都会推出流动少年宫进社区的公益活动,深受少先队员的欢迎,但漫长的轮转周期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少先队员的需求。社区少先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少年儿童的社会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注,但在现实中仅依靠共青团一个部门开展工作,各级党政部门还未将社区少先队的组织建设工作纳入各类考评指标体系,在经费、场地、人员、资源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二)社区提供的活动空间有限,师资队伍建设未形成合力

社区作为政府工作系统的末梢,承接的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很多。虽然社区也会根据经费来源和要求对有限的场地资源进行改造和利用,但常规的规划空间一般都被用于承担社区党建、民政养老等任务,留给少年儿童成长的活动空间非常有限,开展少先队活动大多需要借用其他场地,很难对少先队员的社会教育和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组织。缺乏组织构建直接导致专业人员参与指导管理不够,各股力量无法形成合力,如:中小学校教师志愿者进社区活动的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指导系统;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参与多靠行政力量落实,整体零散,不够稳定;部分有条件的社区虽然借助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力量建立了志愿服务基地,形成了常态化的师资队伍,但辐射范围有限。

(三)少先队校外实践活动缺乏联动机制,三位一体格局还未形成

少先队要经常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但由于缺少相应的组织,导致资源对接不够顺畅,经常需要借助学校少先队辅导员的个人人际关系去寻找与家庭、社区合作的机会,活动开展的连续性和持续性不够。一些学校考虑到学生学习时间的特殊性,就会与社区商议选择特定的活动进行合作,但时间一般集中在寒暑假和周末,平时合作较少。在操作过程中,学校与社区联系的主动性要高于社区。一些家长也不是很理解少先队主题活动的意义所在,他们更倾向把孩子的时间用于校外补习班[6]。

三、社区少先队建设困境形成的原因

(一)各级地方政府还未充分认识到社区少先队建设的紧迫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在给社区带来诸多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由于很多年轻家长工作任务繁重,部分儿童又缺少祖辈照看,因此,少年儿童“三点半”放学后的教育和管理成了困扰年轻家长的难题。无奈之下,家长更倾向于选择学校或校外的暂时托管。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早已没有了乡村田野的乐趣,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托管机构的乱象,选择回社区生活是众多少年儿童家庭的理想选择。地方党委政府在关爱少年儿童的措施上依然比较碎片化,主要以各职能部门间歇性的主题教育为主。建立少先队组织进行系统教育管理的必要性还未得到共识,以至于关爱少年儿童成长在各类考核指标上点到即止。社区缺少资源融入和政策保障,对少先队组织存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宣传的热情。

(二)基础教育学校与社区互动衔接的能动性不足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框架下,少先队员在学校接受了较为系统的教育和管理,如果再结合一定比例的社会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校外实践活动作为有效载体得到了学校和少先队员们的一致认可,施教区的设立让少年儿童受教育变得更加公平,这也意味着少年儿童在校外有了相对集中的生活区域。但在学校任务下达、家长积极响应和社区支持配合等环节却存在脱节,学校认为学生离开校园后的教育任务和安全保障应转接到家庭和社会,一般不会继续与施教区内的社区进行沟通对接。而社区由于受到资源的局限,缺乏主动对接学校优化少先队员校外教育的意愿,大部分时间社区仅仅是少先队员的生活场所。少先队员的校外常态化教育得不到较好的保证。

(三)家长普遍对社区少先队建设缺乏深度认识

面对当前社会的考试制度,提升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学业成绩是众多中国家长的共同夙愿。对孩子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在红领巾的飘扬中接受思想洗礼和教育,家长的认识一般局限于学校。让少先队员戴着红领巾走出校门,延伸到社会第二课堂继续开展红色教育和实践活动,还未得到家长的普遍共识,未能成为首要选择。家长们更热衷于把孩子送到学业补习班或技能兴趣班,以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或提升孩子的艺术、体育素养。社区教育实践活动虽然有吸引力,但规模和辐射面有限,加上没有常态化的机制,导致家长对社区少先队的建设还处于初步认识阶段。

四、新时代社区少先队建设的优化路径

社区少先队建设是新时代少先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少先队员接受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延伸起到了积极作用。把握好社区少先队建设的内涵和价值,优化建设路径,可更好地聚集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为少先队员的成长提供优质服务,让他们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坚定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一)建立健全组织,加强社区少先队的过程管理

各级共青团组织要积极争取资源和政策支持,联合教育行政部门、文明办、民政、社区管理办公室等多方力量,由学校少先队和社区团支部负责人牵头,在条件成熟的社区试点建立社区少工委,发动所在社区的少先队员积极竞聘大队和中队委员,协助社区活动的开展,通过积累经验进行全面推广。要充分结合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地方文明办对少年儿童政治引领工作的重视,聚焦思想引领、政治启蒙的主责主业,将社区少先队工作纳入基础文明建设指数考核,加强督查,有效推动工作的开展。在运行经费的保障渠道方面,要不断拓宽来源,争取让各级党团组织、文明办,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划出专项经费用于社区活动场地建设和项目运行,市县级少年宫可以通过增设基层站点的方式给予社区相应的硬件支持。

(二)实现资源整合,推动社区少先队社会化运作

探索在社区成立少年儿童活动俱乐部,通过多方资源整合,共同建设一个多功能活动阵地,并协商和规划好功能使用方案,以满足各个职能部门在社区开展少年儿童相关活动的需求,达成共识,在寒暑假为社区少先队员单独开放,集中开展少先队组织教育和实践活动。利用各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县(区)街道和企事业单位的公益教育资源,特别要结合好地市红领巾学院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果,如气象局气象文化展馆、文化局历史博物馆等,拓宽社区少先队社会实践与教育阵地建设。在社会力量组织参与方面广开资源,以宣传广告的潜在效益反馈部分营利机构的公益投入,充分共享社会公益组织活动资源。探索高校、中职院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规律,建设类似H市的“‘青柚空间’红领巾校外德育工作站”。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共同设计社区少先队员活动目标,建立联合评价体系,切实保障社区少先队活动的有序进行[7]。

(三)凝聚师资力量,构建社区少先队立体指导空间

依托各地志愿服务政策,聘请周边中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社区在职党员教师志愿者、“五老”志愿者、社会公益组织成员和附近热心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担任社区少先队实践活动指导老师,分类设计和实施相关主题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发挥当地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资源优势,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关注社会民生,开展社区少先队主题色彩鲜明、活动形式多样的基础教育,使之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来源。在社区开设课堂讲授知识,既培养大学生的仁爱之心和提升他们的教学技能,又可以作为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有效补充[8]。在各级共青团和少先队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开设具有社区特色的少先队组织新媒体,定期发布各项活动预告,同时挖掘和鼓励各社区辖域内的少先队辅导员、优秀青少年、少年儿童教育工作者等在本社区网络空间开设专栏,分主题与社区少先队员互动,弘扬正能量,感受身边的榜样力量。鼓励社区少工委开发更具社会性和实践性的活动课程体系,深入挖掘地方文化与社区教育资源,加强劳动教育,让每一个少先队员能在社区通过课程体验到地域乡情,让少先队员在自主参与中学会遵守社会规范,提高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认同度,提升劳动成果收获的自豪感,为少先队员营造真实、快乐、生动的社区环境,贯彻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少先队员。

猜你喜欢

少先队员少先队社区
社区大作战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加入少先队
不老的少先队
少先队员永向前
少先队员永向前
让少先队走向校外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