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构建研究
2020-01-19初良龙王学文
初良龙, 王学文
(湖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多次在重要场合的讲话中阐述这一思想,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指明方向。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这段论述是在教学中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任务。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引领带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
大学外语课程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具有修课人数多、课时多、周期长、国际化等特点。“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学生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3]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外语教学内容,以隐性的方式融入学习过程,既能赋予思政教育鲜活的生命力,又能丰富大学外语课程本身的内涵。因此,大学外语非常适合作为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载体。教师将知识体系之外的思政教育素材有效地融入语言教学过程,使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育人目标,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外国语言和文学方面的专业技能。为使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大学外语课堂教学,实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的,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设计和执行环节具备哪些能力?本文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一、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能力
新时代大学外语课程思政设计要基于课程体系的大画面,立足大的课程思政环境,使大学外语课程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有效的课程思政应该润物细无声,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课程思政置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然学习及内化过程。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学习规律,而应适应自然学习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在新时代教育环境下,外语教学应该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来,从完全的课堂教学转变到“互联网+”背景下的自主学习上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利用多种机会运用所学知识。
纽南(Nunan)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归纳如下:①教学材料方面:学习者在课上使用权威教材,学习为其专门编写的、有精美插图的课本,同时还配有自主学习资料和音像、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技术手段;②教学方法方面:教师以交际法教授语言知识,学习者积极参与其中,从用中学;③学习策略方面:学习者在课堂上学习各种有效策略,学习怎样把这些策略应用到课外的自学中,学习怎样创造性地使用语言;④课堂组织方面:学习者组成小组,学习与人合作的技巧,以及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⑤学习评估方面:学习者自己评估学习进程,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4]。
“互联网+”背景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外语教学,不再是单一的传播知识和更新文化内容的教学,而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师生同步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的时代性和多元性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主导的自主学习过程得以实现。这种外语课堂是相互倾听、不断生成的,这样的课堂就会从单一走向丰富,从计划走向动态,从封闭走向开放。
设置立意高远、环环相扣的课程思政是很难的系统工程,课程设计应该服务于大语境、大数据、智能型、服务型时代。为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思政教育,设计者需要了解大学外语不仅仅是一门课,它也是为培养方案服务的,因此要保证在课程体系的每个环节都要有立德树人的元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也要求大学外语教师通过理论学习,以及不断积累新时代、新语境下的实践经验,发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一名合格的外语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使用双语,并以学生的专业为桥梁,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基于现实融入的语境建构能力
没有融入现实元素的教育一定是枯燥无味的。课程思政有助于教学内容与现实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社会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维果斯基(Vygotsky)强调学习过程中社会情境的作用,认为有用知识的获得必须镶嵌在相关或“真实”的情境中,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知识是活动、情境和文化的产品。也就是说,知识的传授不可能是抽象的,而应该是在情境中获得的。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学生感知的语言才会完整和有意义,才能使课程思政自然地融入语境,摆脱课本内容的限制[5]。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手段可以通过网络对教材的补充,使演示和讲解的内容更加真实、生动、多样化,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创造出与内容相匹配的语言环境来增强课文讲解的效果,将本专业知识体系之外的知识融入进来。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知识与外界相互作用,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意义。
我们选择《高级英语》教材上的课文“A More Perfect Union”(《一个更完美的联邦》)中的一段话,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作为热爱祖国和感恩父母的教学案例予以说明。“Segregated schools were, and are, inferior schools; we still haven’t fixed them, fifty years after 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and the inferior education they provided, then and now, helps explain the pervasive achievement gap between today’s black and white students.”(那些种族隔离学校一向质量低劣。布朗状告教育部门的案例已经过去了50年,但国家直到现在还没能解决这个问题。黑人孩子和白人孩子在学业成绩上差距越拉越大,我们难道还看不清这些学校提供的是什么教育吗?)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的背景知识和奥巴马的讲话语气,在课前发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在授课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理解和消化背后的思想内涵。除教材内容外,教师还需要在网络上找到这段演讲的录音和视频,指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反复读、反复听、反复看,直到发现奥巴马在讲这段话时的愤怒表情。作为一个黑人,作为两个女儿的父亲,此时的他握紧拳头、瞪着双眼、咬牙切齿,对美国不平等的教育体制表达出强烈的不满。为人父母,哪个不是为子女操碎了心。此时,触动学生内心的不再仅仅是奥巴马华丽的辞藻和抑扬顿挫的声音,在学生们的内心深处,“父母之心”“外国月亮永远是最圆的”等是非观念也不再仅仅是言语上的说辞。不靠自己的经验亲自体验,很难有真正的感悟。教师接下来及时问学生:“Now think about your parents and yourselves”(想想父母和你们自己)。结果发现学生思考和写出来的作文更贴近生活,更能走进我们的内心,也更令人感动。当时很多学生流着泪朗读了自己的作文,他们从没想过英语会写得这么好,也可能从未认真思考过父母和祖国这么伟大,让他们如此自豪。下课后,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会主动地给父母发个短信,可能就是一句关心、一句问候的话。但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前,这是很少发生的事,而且所有人都发现曾经的孩子们一下子成熟了。
教学设计时深挖文本的语言学习价值和育人价值,拔高教育之立意,既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通过外语教育教学,让学生能够从文本内容联系到自己的生活,进而反哺自己的人生,使价值观发生改变,个人价值升华为社会价值。
三、基于合作交互的教学建构能力
网络教学资源的出现,使大学外语教学由传统的静态教学模式变为现代的动态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也要因此适应现代技术带来的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因为学生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而且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教与学过程的参与者、加工者、组织者、分析者和评价者。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更多地考虑多向交流、讨论等交互学习形式,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取向等介绍之后,要引导学生去比较、分析和讨论,使学习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在群体内共享,从而有效发挥学习的交互性在学生知识建构中的作用。与计算机网络整合的外语教学不再局限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传统意义上的人人交互模式,而且是已经进入多人参与、人机对话等多模式、多方案的交互时代。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呈现者,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在交互学习的“纵向”交流过程中起到“脚手架”的效用,使学习者超越现有知识水平,挖掘其潜能。基于合作交互教学充分发挥“脚手架”的辅助作用,实现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合作。
夏朗和邵洛夫(Sharan & Shaulov)认为:“合作学习乃是透过小组内学习者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来提升相互依赖,以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6]合作学习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共同的学习环境,并且鼓励学习者相互帮助,产生群体动力,以提高学习者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成团体的学习目标[7]。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合作式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完成技能、知识和价值观的建构,从而使他们将来能更有效地参与到更大的社会实践中[8]。在强调语言、意义建构和实践之间的紧密关系的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克服外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文化、语言和认知障碍,为更好地实现“最近发展区”教学理念创造条件。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参与帮助下,能够掌握自己单独无法领会的概念和思想。由于每一个人的智慧与思维都能被整个群体共享,在这种基础上建构的语言意义将更加全面、准确[9]。
外语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每一篇课文和好的范文,其背后都有积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追求。发掘其中积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追求,就是课程思政。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外语教师拓宽知识面,学习哲学、政治、历史、法律、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才能驾驭课程思政。
四、基于闭环逻辑的过程管理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把中心让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自主权去进行语言操练。但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的职责是策划和组织每一堂课该进行哪些活动,活动的先后次序是什么,活动的方式是什么,哪些应该由教师自己完成,哪些应该由学生完成。仅就大学外语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而言,就包括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材料选择、课件开发和材料使用,使其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只有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从容地应对教材所提供的大量素材,从中进行挑选甚至重新组织和编排,使其符合课程思政的基本要素。
在现代教育标准下,受学生欢迎的老师除能够讲好课外,还应该是一个好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夏纪梅认为:“课程设计与管理极其相似,也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课程设计者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需要科学知识也需要操作技能。把课程设计置于管理的状态之下,就是要把课程设计目标化和系统化,包括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以及策划如何达标、如何利用资源、如何分配时间、如何监控质量、如何制作操作规程、如何提高效率、如何生产优质产品等。这个过程与任何一种管理没有根本的区别。”[10]
课程思政的管理宜使用闭环逻辑,从最基层到最上层一脉相承,形成闭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语言学习策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所采取的学习方式、成果、存在的问题作出反馈。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课程的管理和评估,参与对信息的加工、组织、分析和评价的全过程。教师作为管理者,在评估和评价环节应重视形成性评价方式的使用,记录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课程思政管理要求树立“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所有教师都是思政教师,所有课程都应进行思政教育,这就要求大学外语课程从培养方案到课程设置,再到具体的每节课、每一个环节都要包含立德树人的元素。教师落实课程思政要确立“久久为功”的思想,时时反思、总结、内化,时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动力、职业品格,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五、结 语
本文探讨了课程思政与大学外语教学的性质和特征。通过分析挖掘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既能够更好地促进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政教育,又有利于促进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11]。“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12]课程思政落实的效果如何,“掌勺”的一线教师是关键。具备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能力,基于现实融入的语境建构能力,基于合作交互的环境建构能力,基于闭环逻辑的过程管理能力等,需要教师做好表率,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教师应具有相关理论和教学实践,这些相关理论包括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现代教育技术、大教育类知识等。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促进者。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地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了解学生所学专业,使学生了解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的伟大之处。新时代的大学外语教师不仅要对教学有研究,而且要对教育有研究。教师还应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掌握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构成一个生态化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