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从创新中来
——以建水紫陶为例
2020-01-19
(云南艺术学院,昆明 650000)
一 引言
建水紫陶作为云南建水特有的“五彩泥”制成的一种陶器,具有无铅无毒、透气、保温、隔光、防潮、防串味的品质,广受各地好评。虽建水紫陶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可是建水人民懂得抓住每一次良机,找到新的创新点,为下一次“辉煌”做准备,正因如此才使得如今的建水紫陶广销海外,声名远播。
二 建水紫陶的创新历程
(一)建水陶艺人的首度创新
云南建水制陶业已有两千多年的制陶历史。据史料记载,建水紫陶最早产生的时间是在明末清初,迟于青花瓷。[1]明朝之前,建水制陶业主要以青瓷和青花为主,但因明朝后期战乱的影响致使景德镇瓷器流入建水地区,对当地的制陶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建水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转向制作日常粗陶以维持生计,[2]可是粗陶的制作过于粗糙,观赏性不高,因而一直是作为低端陶器存于市场。直到19世纪,鸦片战争使得大量的鸦片流入国内,抽大烟所需的烟斗渐渐供不应求,碗窑村陶工们想到可以用陶泥仿制铜制烟斗做成陶制烟斗进行销售,这一举措刺激了建水制陶业的兴起与发展。
陶工们将粗陶进行改良后其泥料更为细腻,不仅满足刻填装饰和磨光技艺,还在其表面产生了光滑细腻之感,精致里带着一份优雅,光亮中含着一抹温柔,符合了当时建水地区对陶制烟斗的各项属性要求。清末民初,陶质烟斗逐渐吸引一批当地书画名家为其外表装饰,内容主要有梅兰竹菊、花鸟鱼虫、名人诗词等,[3]这些独特的装饰慢慢形成了建水紫陶独有的工艺特征,传承至今。陶质烟斗的产生,可谓是建水紫陶从粗陶到紫陶的重大转折点,建水紫陶就此产生。
(二)王定一的“残帖”二创
从大众化变成稀有化,云南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桂陶、重庆荣昌安富陶等陶器品最大的区别便是其“残帖”的装饰工艺。“残帖”这一装饰方式由建水县工匠王定一创造的。据(民国)《建水县志》记载:“王定一,生平精竭思沉,潜于镌石制陶。每作一印章必聚精会神于美善,而讨论刀法无微不至,以泥入窑烧成磨之不坏,是其手创,有印集两卷,石刻十之一、二……初作小品,扇面人争宝之,后乃专施于陶器,遂相沿成风。”[4]王氏可以被称之为打破建水紫陶装饰工艺传统模式的鼻祖,其“残帖”工艺不仅是古代书画的传承,也符合了中华文化中的“残缺之美”,凡事不需要太过完美,当紫陶整体造型已经达到心中所求时,过于刻板的花鸟书画虽然不会影响其整体美观,但是绝对没有“残帖”这一装饰艺术更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因为它留给了人们思考、遐想的空间感。
可以说,王氏这一创新之举不仅丰富了建水紫陶的内在文化感,提升了建水紫陶的工艺价值,挖掘了建水紫陶的更多可能,同时也是给建水紫陶的对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市场。
(三)向逢春的“紫陶春天”
在建水紫陶发展史中最重要的一位传承人就是向逢春,是他带来了建水紫陶的“新春天”。尽管在向逢春出生前建水紫陶就凭借其陶制烟斗、汽锅器具及“残帖”装饰技艺名声远播,但这些始终没有让建水紫陶真正走出国门。而向逢春用尽一生刻苦学习紫陶制作工艺,除了书法、绘画、雕刻等装饰工艺,还有制泥、烧制等生产技艺,通过所学不仅改进了汽锅,还用紫陶创新出茶具、文具等新品种,不断尝试在无釉半成品上进行书画雕镂,然后将各色粘土填入紫陶中,焙烧后用手工细磨,使之光洁如镜,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无釉磨光工艺珍陶。[5]向逢春一生对建水紫陶生产和工艺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卓越贡献,将建水紫陶从一种单纯的实用陶器,上升为一件炽手可热的艺术品,所见者无不喜爱之。
建水紫陶在向逢春的带领下迎来了国际关注,销量也随之增多。试想如果向逢春没有对汽锅进行改造,创造出更多的器型,建水紫陶很有可能至今都只是一种普通的实用陶,而不是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的艺术陶,这一切看似偶然又充满必然。我们认为“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是非常适合向逢春的,他抓住了机遇,创造了历史,成就了建水紫陶。
三 建水紫陶的成功因素
(一)顺应时代需要
建水紫陶的几度创新都与时代背景这一大环境密不可分,没有时代的促成建水紫陶赢不了如今的局面。
明朝后期的对外扩张是建水制陶业的一个转折点,试想如果当年建水制陶业没有因为历史原因而受到外来瓷器的冲击,可能建水至今还是以青瓷与青花为主,又或许渐渐地淡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历史的车轮并没有将其销声匿迹,而是为其开辟出一条新的康庄大道,粗陶的产生就是一切改变的开始。
鸦片战争带给建水制陶业的是浴火重生后最大的成功契机。随着抽大烟之风的盛行,人们对于烟斗的需求让其变得供不应求,建水泥料借机改良后制成的陶制烟斗也逐渐畅销市场,随后文人墨客又在此基础上为其增添字画装饰终将一件普通的紫陶实用品转化成一件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后来建水紫陶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中几经沉浮,这些沉淀促成了建水紫陶一次次的再尝试、再创新,不断地在时代的大环境中找寻自己的生存之道。可以说今天的建水紫陶是在时代的更替中淬炼出的精品,也是中国制陶史中不可缺少的一笔。
(二)契合消费需求
一件成功的实用陶器最重要就在于其实用功能的发挥,否则就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建水制陶业从始至终最大的销售源还是其实用陶,而实用陶不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应该与消费者的需求相关联,才能最大程度保证其被需求量。
从陶制烟斗开始,建水紫陶就是在逐渐与市场、与消费者的需求相吻合。因为人们抽大烟对烟斗趋之若鹜,而抽大烟的多为富家子弟,为满足其互相把玩、互相观赏的目的,文人墨客又开始在烟斗上进行书画雕刻,提高烟斗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后来,根据西方的咖啡壶用热气煮咖啡的原理和中国铜炊锅的模样,制成了独具特色的建水汽锅,加入文人的创作后,又给简单的炊具融入了文化的气息,使紫陶汽锅升级为典雅古朴的工艺品,成就了今天建水最著名的 “汽锅鸡”这一美味佳肴。烟斗、汽锅的出现都是根据消费者的主观需求而生成的陶器器型,而“残帖”的出现更多是为了提高人们对于装饰工艺的新需求与选择。
建水紫陶多年屹立于制陶业而不倒,其根本原因就是牢牢地抓住了消费者的内心需求,符合市场需要,为自己找到不败法门。
(三)坚守陶艺传承,弘扬工匠精神
建水紫陶传承百年,涌现出一代代为了其发扬光大而不懈努力的人才,这是建水紫陶能够获得成功的又一不可或缺的因素。
虽然建水紫陶的成功发展需要时代,需要消费者,需要其他等要素,但是其中最不能少的还是紫陶传承人。从向逢春到以陈绍康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制陶人再到新一代的紫陶传承人,正是一代代传承人挖空心思去学习、思考、钻研,才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成就。正是由于他们将紫陶文化及工匠精神深深地镌刻在骨髓里,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才使紫陶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为了传承,王定一为建水紫陶的装饰技艺开创了“残帖”这一独特之法、向逢春勇改汽锅并为紫陶创造茶具、文具等多种造型可能,陈绍康独创一面字一面画的装饰之法,向进兴开创了“陶上水墨,重彩刻填”技法,陈学研究出微型书法装饰。他们每一个人的付出都为建水紫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坚守传承,发扬工匠精神于陶艺人是非常重要的,坚持一段时间容易,但坚持一辈子是不易的。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成功了,因而这些陶艺人成就了建水紫陶的前世今生。建水紫陶中蕴含的这些工匠精神与文化也是值得后人认真学习的宝贵资源。
四 建水紫陶新机遇的创新之路
(一)发掘自身特性,冲破技艺桎梏
现在建水紫陶的发展似乎进入到一定的“瓶颈期”,同质化现象比比皆是,可是这不会成为一种常态,因为之前的每一次创新都是陶艺人不断突破紫陶的自身性能,在困境中找到最适合建水紫陶生产销售的模式。建水紫陶不是不能适应时代而是时代没有发现它更多的可能。若未曾有过鸦片战争给国人带来的创痛,是否建水制陶业就只能一直以粗陶制成的低端日用品占据市场呢?答案也不尽然,鸦片战争的特殊时代背景只是为制陶人发现紫陶其中可塑性的一个契机,没有它,或许还会有别的方式促使粗陶进行翻天覆地的变化。又如粗陶迟迟不向细陶转化,水磨壶,哑光壶就再不问世了?所以,只能说建水紫陶的万种变化就是建水制陶业不断开拓创新的可能。
纵观建水紫陶的创新发展史,不难发现,其实紫陶自身的特性有很多,如延展性好、密度高、密封性好、无毒无害、透气性强、含对人体有用的微量金属元素等,[6]甚至还有很多现在我们未能发现或是认识的特性,可能这些特性还需要通过某些特殊的场合或是无意的促成才能将其展现,所谓“无巧不成书”,未来紫陶发展或许可以在“巧”字上作更多思考,发掘自身特性以获得新的发展。
(二)融合时代元素,传承优秀文化
建水紫陶今后的创新不能与时代文化断层。在弘扬和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建水紫陶自产生以来,无论是器型还是装饰上一直受到文人文化的熏染,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个能在每一个时代站稳脚跟的作品除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外,更多的是与当下文化的相互融合,彼此呼应。以中国传统手艺剪纸为例,千年来剪纸的技艺从未断过,尽管现在机器逐渐代替手工,但还是有很多复杂的技艺需要靠手工来完成。用双手剪出来的作品没有一幅是相同的,充满了人情味,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内容也不再仅限于中国古典山水,花鸟,人物等,而是增加了许多诸如小猪佩奇、米老鼠等卡通人物及丰富时代元素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和趋势,其受众人群无年龄限制,提高了剪纸的宣传力度,加之其本身充满喜庆的红色,更是让人爱不释手。
同样,建水紫陶多年来深受各方人士的喜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源于内含于其中的文化内涵、观赏价值和实用功能。机器能够复制的仅是紫陶的外型,却复制不了陶艺工人手中的那份温度与尺寸间的那种微小质感,机器只有“批量”,而人却可以做到“限量”。时代在发展,建水紫陶也在发展,它要朝着更多人喜爱接受的方向不断进步,要朝着现今倡导的文化道路前行,这一切都是值得期待的。
(三)多方位探索创新,提高艺术价值
实用陶一直是建水紫陶的一个定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今后的创新点是否可以将一部分实用陶逐渐转为高端实用艺术陶,在保障其实用性的前提下提高其艺术审美价值,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消费需求。
提升艺术价值需要制陶人从其器型、装饰、烧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再度创新。以前建水紫陶的器型更多的关注点是在茶具、文具、锅具等日常用品中,这些器具虽然实用性高,但若单纯放置于某处其观赏性就不尽人意了,因而需要将陶器制作视线从最普通日常用品中移开,找寻一些日常且具有观赏价值的器具,如屏风摆件、储钱罐等,若制作这些精良作品会成为家中增光添彩的小物件。建水紫陶艺术价值的高低取决于书画装饰水平的高低,因此在装饰工艺等方面的创新,需要尝试能与“残帖”技艺抗衡的新理念、新方法,这样才能做到器物有活力,风格有新意,艺术有价值。
建水紫陶艺术价值的提升应在器型、装饰及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找寻它更多的艺术可能,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从而创作其适合时代的创新之道。
五 结语
建水紫陶今后发展机遇与其抓住时机、找准需求、融合文化等创新因素是密不可分,以往建水紫陶可以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那么现在的建水紫陶依旧可以将辉煌延续下去,会在历史的长河里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