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歌衬词衬字功能与运用初探
2020-01-19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太原 030024)
一 彝族民歌的基本概述
在我国所有少数民族中,彝族人口较多,以大分散和小聚居的形式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族有本民族传统文字。彝族历史文化悠久,在公元二、三世纪时,在云南西部和滇池地区居住的彝族已经进入青铜器时代,并且形成了先进的青铜文化。[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这一地区的彝族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情的文化艺术,其中彝族民歌是彝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彝族民歌的发展中,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始终贯穿在彝族社会生活活动中,对彝族起源和迁徙历史都有所反映。其中,彝族民歌衬词衬字功能在民歌发展中的运用比较广泛和普遍。[1]
如彝族起源和迁徙历史的民歌包括《古歌》《梅郭调》《揶耶》等;《玛姆若调》《山调》《情歌》等则表现了彝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内容;也有在婚嫁娶亲中的《迎亲调》《哭嫁歌》等;在聚会娱乐中,载歌载舞的《打歌调》《左脚调》《阿苏者》等;在丧葬祭祀场合中比较隆重的《装棺调》《毕摩调》等;在生产劳动中演唱的《农事歌》;在打猎中的《猎歌》,甚至在喝酒、划拳娱乐以及爬山中都有专门的民歌表达彝族从事这些活动的情形,并日常嬉戏娱乐活动中都有专用的民歌。可以说,在彝族日常生活活动中,歌曲是生活的一部分,几乎能够达到以歌代言,以歌唱心的地步。在彝族日常生活中,彝族民歌是表达心情、倾诉内心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彝族民歌以自然和纯朴的传唱方式,表达出他们的思想和审美情趣,展示了彝族民歌高超的演唱技巧与鲜明的独具魅力和风格特色。因此,彝族民歌本身具有悠久和恒久的魅力,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对彝族民歌中的衬词衬字功能与运用进行探讨分析,能够进一步对彝族民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对发展彝族民歌及传承彝族民歌音乐文化有重要的推进作用。[2]
二 彝族民歌衬词衬字分类情况
在彝族民歌中,衬词衬字的运用是比较普遍和多样的,在研究彝族民歌衬词衬字功能与运用时,要先对彝族民歌衬词衬词种类进行分类。通过对民歌中各种衬词衬字的研究发现,其衬词衬字的种类非常多,大概有二三十种。不同的衬词组成的字数也不同,有较多的长衬词,也有较少的短衬词和一字衬字。长衬词主要有“哦伙嘀里伙”“哩觉罗我”“色罗哩色”“啊嘿嘿嘿”“松罗依子哎”“说仁义么”“色罗色罗色哩色”“啦哩嘞哩噜唠”等;还有一些短衬词,如“依依呦”“阿苏则”“罗哩罗”“阿乖佬”“啦啦衣”“西哎哎”“啦唠哎”“哎哩哩”“啦哩唠”“阿留哎”“阿赛也”“阿赛”“唠哎”“玉哎”“若哎”“呢么”等;单一字衬词类型一般为一些语气词,如“啊”“哇”“哎”“罗”“啦”“哦”“唉”“呢”“么”等。[3]
这些衬词衬字是彝族民歌中最常用的衬词衬字,在不同的彝族民歌中对衬词衬字的运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衬词衬字是彝族民歌独具特色和地域特征的主要表现之一。在对衬词衬字进行运用时,还要对这些衬词衬字的用途进行具体全面分析,才能确保衬词衬字运用的合理性,才能确保彝族民歌创作与彝族民歌之间的联系性和融合性,从而推动彝族民歌的发展与进步。
在彝族民歌中怎么会有如此众多的衬词衬字,这都是彝族民歌在历史发展中遗留下的,这些衬词衬字与彝族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如“阿苏则”“马么若”这类衬词就是在彝族古歌谣中表现劳动生产中的呼喊声。通俗地讲,就是彝族先民在生产劳动中喊出的号子,主要作用是为了鼓励劳动者进行劳动。而“罗哩罗”“罗哩嘿嘿”等衬词表现的是彝族先民“崇虎尚黑”的喊声,也就是彝族先民崇拜的象征,“罗哩罗”是彝语中“虎啊虎”之意。但是在当前的彝族民歌中,对这些衬词衬字的运用并不是为了表达原始象征意义,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含义和内容。还有的衬词衬字发展成为彝族民歌曲调或者歌种名称,如《阿苏则调》《阿赛调》《玛么若调》等;还有的衬词衬字被用来表达他们的心理情绪和感情变化,如“色罗色”“罗哩罗”等。还有很多衬词衬字直接作为彝族民歌的一部分进行使用,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没有具体的明显的含义。目前,衬词衬字仍旧是彝族民歌创作中使用的主要内容,因为衬词衬字本身就是彝族民歌的主要创作特征之一。[4]
通过对彝族民歌衬词衬字种类的分析和研究,对彝族歌曲的发展有更加深入了解与认识,并且对彝族民歌的各种类型进行更好地整理和汇总,对促进彝族民歌的规范化发展、传承和发扬,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三 彝族民歌衬词衬字功能
将多种多样的衬词衬字运用在彝族民歌中是彝族自身语言习惯以及歌唱技巧在音乐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和反映,并且衬词衬字在歌曲中的运用比较广泛,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衬词衬字是歌曲的引子,如:《海菜腔》开始的“哎”、《放羊调》中的“啊哎”;或对歌曲的延伸、或是为了与歌曲的正词相互呼应、或是为了反映歌曲内容的感情和情绪。还有的歌曲运用衬词衬字的主要目的并不含有具体意义,仅仅是为了帮腔和凑腔,或直接穿插在歌曲中,以作衬句运用。
衬词衬字在彝族民歌中的功能和用途非常多样。以上对彝族民歌中衬词衬字功能和用途的梳理,仅仅是彝族民歌中的一部分,并且彝族本身支系较多,再加上居住区域以及方言还有土语之间的差异,导致彝族民歌中对称词衬字的运用更加广泛。各种衬词衬字功能和用途也会存在一些差异。甚至在各支系以及各地彝族民歌中,对同样的衬词衬字运用也会存在一定区别。但从彝族民歌的总体出发进行研究,彝族民歌中的衬词衬字主要功能就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情绪进行展示,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彝族民歌演唱技巧。不同支系以及地域的彝族民歌中对衬词衬字功能的运用也存在的一些共同特点。所以,彝族民歌中各个支系和不同地域之间的衬词衬字功能大体上是一致的,相同的。对于彝族民歌衬词衬字功能进行归类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具有明显的地域与支系特色
彝族民歌衬词衬字具有明显的语言特征与地域特点。主要原因彝族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虽然彝族有六个方言分布区,并且方言还有很多次方言和土语,但都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族各个支系和地区的语法结构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同源词汇量能够达到60%以上。在彝族民歌中使用的衬词衬字都具有彝族自身语言声调特点以及语言习惯。如彝语调值一般为33、21和55等。在彝族民歌中运用的衬词和衬字都具有明显的彝族语言声调特征。此外,因为居住地域存在差异,还有方言和土语差异的影响,各地彝族衬词衬字含义以及用途也存在一定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语言特征。如在四川凉山一带彝族民歌中常用的衬词包括“阿牛牛”“啊嘞嘞”等;云南石林彝族一般会用“色罗哩色”“撒哩喂撒”等;楚雄州彝族支系比较多,并且分布比较广,常用的衬词衬字包括“阿苏则”“仁仡佬”“罗哩罗”“阿哩若”“阿乖佬”“唠哎”“阿依”“玉哎”等。[5]
(二)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功能
在彝族民歌中,对衬词衬字的运用比较多,并且比较广泛。因为衬词衬字主要是彝族表达情意、倾吐心声的产物。对彝族民歌研究,需要对不同支系不同地域的彝族民歌衬词衬字进行抽样分析。一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彝族民歌衬词衬字。通过对抽样出来的衬词衬字进行研究,发现有很多衬词衬字原本的意义以及缘起都已经比较模糊,甚至无人知晓。仅仅对其发音或者字面去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不知衬词衬字所表达的是何种义项。但是,将这些衬词衬字用在彝族民歌中,其词义和字义就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并且能够通过对歌曲的分析了解到衬词衬字的含义以及缘起。如在彝族民歌中的“哇哦哇哦”本身的含义和缘起比较模糊,但在歌曲中就能够发现将其运用则表现彝族先民在狩猎过程中发出的吼声,带着浓厚的山野劳动号子的味道。而在一些歌唱丰收喜悦的民歌中,发现“哩”“色哩色罗”、“阿勒阿勒”“阿依牛牛”等衬词衬字有明显的喜庆色彩,成为表现彝族在丰收过程中的喜悦和欢乐。如《七月火把节》《歌唱丰收年》中对这一类型衬词都有比较多的运用。在众多的彝族民歌中,还有一些衬词衬字有比较明显的中性作用,在不同情绪和不同风格的民歌中运用,如“阿苏则”“阿啦依”“啊咿呦”“阿赛”“阿依”“啊”“么”“哎”等衬词衬字可以运用在悲伤的民歌中,也可以在叙述性的民歌中有所运用,并且还能够在一些节奏比较欢快,表达喜悦感情的民歌中进行运用。类似的衬词衬字主要是根据歌曲的氛围和含义,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情绪变化。[6]
(三)显示独有的表达技巧和特色
多样的衬词衬字在彝族民歌中的运用,展示了彝族民歌的风格和特色。在演唱方法上,彝族各个支系和各地区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除了这些差异在歌曲旋律以及演唱风格中有不同的表现方法,最明显的就是在歌曲演唱中很多衬词衬字的运用。因为发声方法存在一定差异,再加上歌曲中衬词衬字的润饰作用以及方法的处理存在差异。根据当前对彝族民歌中衬词衬字的运用功能进行分析发现,彝族民歌演唱方法中主要包括本嗓演唱、真假声结合演唱以及假声演唱等多种方式,其中最引人的就是在演唱中有“罗哩罗”“色哩色”等演唱方式,在这一演唱过程中采用的是真假声混合的演唱方法。这种混合演唱方法能够使演唱者的有效声域最大程度地扩展,将口腔共鸣以及头腔空共鸣一起打开。将这种演唱方法在唱歌中进行巧妙运用是彝族民歌演唱过程中的绝活。此外,在彝族民歌演唱中,一些衬词衬字运用过程中,民间艺人还总结了绒音唱法以及闷音唱法等多种演唱技法。这对衬词衬字不同的演唱技法,能够使彝族民歌更具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7]
与此同时,在彝族民歌中运用衬词衬字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彝族独有的语言习惯和生活习俗,将带有生活趣味的衬词衬字运用在民歌中。进一步显示了彝族民歌的独特风情。如在滇南彝族海菜腔引子中运用的“唉依,唉依呦”就是彝族在生活中的语气词演化而来的。“哪个要唱的么,我们来帮唱阿依色”中“阿依色”也是彝族自身语言习惯中存在的。将衬词衬字运用在民歌中,不仅能够丰富民歌的表达情绪,并且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赋予民歌独特的情感和意味。
四 彝族民歌衬词衬字运用分析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演唱彝族民歌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民歌教学中,可以将彝族民歌类型分为原生型、改编型以及创作型等三种形态。其中:原生型民歌是彝族原模原样的民歌。这些原声歌曲保留原有的民歌唱词、唱曲以及演唱方法,集中体现了彝族民歌特色和地域风情。改编后的彝族民歌就是对原有的彝族民歌进行改编后的歌曲,主要指的是对彝族原有的民歌内容上的进行改编,或者曲调上的改编等,在演唱中,仍然采用的是彝族民歌的演唱方法。创作型歌曲指的选择原有彝族民歌中的某一个乐段或者乐句,然后根据主题发展等作曲方法,对原有的民歌进行重新作词作曲,形成有浓厚的彝族民歌风格和特色的歌曲。在这三种歌曲中都对彝族民歌中衬词衬字有充分的运用和承继,可以说是对民歌衬词衬字运用,是继承和发展彝族民歌的主要特色,也是对彝族民歌教学中的重要内容。[8]
不论采取原有的演唱方法对彝族民歌进行演唱,还是对民歌进行改编和创作,都对衬词衬字功能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考虑。只有掌握彝族民歌衬词衬字功能,并对其进行有效运用,才能够确保创作出来的彝族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对衬词衬字的灵活运用是彝族民歌中表现歌词情感,扩充群体结构,展示演唱技巧以及风格特色的重要手段。在近年来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有很多彝族参赛歌手演唱了《火把节的火把》《左脚调》《踩着云》《海菜腔》等彝族民歌。这些歌曲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是彝族优秀的民歌代表。这些彝族民歌作品中对衬词衬字都有充分的运用,并且发挥了彝族民歌的演唱技巧,促使彝族民歌焕发新的生机和发展活力。
五 结语
综观所述,衬词衬字可以说是彝族民歌中的主要特色之一,在彝族民歌发展和传承中都对衬词衬字进行充分运用,才能够表现出彝族民歌的独有风格和地域特色。将衬词衬字运用在彝族民歌中是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音乐文化领域中的宝贵经验和独特风格,是当下对彝族民歌进行学习和发扬中必须重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彝族民歌本身就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促进彝族民歌的传承和发扬,需要对彝族民歌中衬词衬字功能进行全面具体的研究,并对衬词衬字在彝族民歌中的重要作用有所认识与了解,这样才能够对衬词衬字进行有效运用,才能够对彝族民歌进行有效创新,保证创作出来的彝族民歌仍然具有浓郁的彝族特色和地域风格。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运用当前新的音乐创作技法和演唱技法对彝族民歌进行改进和创新,这使得彝族民歌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并使彝族民歌的发展符合当下的社会发展潮流,以保证彝族民歌在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