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主旋律教育阵地建设对策分析

2020-01-18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人文红色院校

刘 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高校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位,充分发挥主旋律阵地的作用,培养一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整体性跃迁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会结构转换、机制转轨不仅引起了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变化,而且使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急需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弘扬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发挥和弘扬主旋律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1]

一、加强高职院校主旋律教育阵地建设的必要性

(一)弘扬主旋律是我国当前社会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

主旋律是指音乐作品某一章节的旋律主题,而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逐步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现如今,高校主旋律教育阵地则指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和引导。当前发挥和弘扬新时期的主旋律是指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始终倡导团结奋斗、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传递正能量与弘扬真善美的大格局。

(二)弘扬主旋律是筑牢高职院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内在需要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须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不断推进意识形态创新,及时、准确和有效地发出正确的主流声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引导广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和个人理想追求的道路上放飞梦想,坚决抵御新自由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传播和蔓延。

(三)弘扬主旋律是培养全面发展建设者的内在需要

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国正处在富起来和逐步走上强起来的康庄大道上,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指引,培育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职院校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品学兼优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在高校弘扬主旋律教育方面下足功夫,畅通思政课“主渠道”,打造主旋律教育“主阵地”,构建靶向发力、精准发力以及协同发力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进一步夯实“三全育人”育人体系。

二、高职院校主旋律教育阵地建设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意识形态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多途径不断弘扬社会发展主旋律,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认知标尺,取得显著效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深入人心,我国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然而,高职院校主旋律教育在诸多领域有待改善和提升的空间。

(一)主旋律教育总体布局上缺乏系统设计

培养可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和引导,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事实上,大学生思想意识越来越广泛化,西方国家利用最新的媒介工具,通过各种手段竭力宣传西方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企图解构我国的文化根基和削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主旋律教育阵地建设也存在问题,在整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资源和力量上力度不够。主旋律教育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全时段覆盖还未贯通,存在“断点”。高校党委主旋律教育主体协调机制不够健全,校内党群、管理、服务部门和二级教学学院之间多向联动与多维协调的主旋律教育大格局还未形成。鉴于此,高校应积极构建“大思政”教育新体系,联动四个课堂,突破以往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运用新思维、新方法和新内容,促进大学生主旋律教育工作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全方位促进学生价值观认同。

(二)主旋律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脱钩

由于招生就业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专业基础技能培养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却忽视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课堂上唱“独台戏”,学生台下玩手机的情况较为普遍。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和标签化,思政课堂的“温度”和“颜值”远不及专业课程的火爆,高校主旋律教育与专业和课程的结合不够紧密,课程思政还停留在摸索和尝试阶段,思政课“领跑”的设想依然浮在表面未能全面渗透,高职院校未能有效发挥课程思政在引导学生塑造独立人格、提升道德品性以及培育公共精神方面的重要价值。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主旋律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有机融合,激发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的举措还未完全落实落地。

(三)理想信念教育与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教育错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就是一个显著优势。当前,科学家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这样的价值观念极其危险,谁是真正的明星?那些心灵永不老去和创新永在路上的科学巨匠,才是人们应该追捧的明星。高职院校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或道德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以道德观念涵养价值理念坚定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三“念”一体、知行合一,成为推进新时代主旋律教育的主攻方向,需要高职院校统筹协调,融合发展。[2]

(四)缺少时代血脉滋润的个人价值观不能与中国梦同频共振

“中国号”巨轮驶入新的辽阔水域,广大青年也在奔向实现自己青春梦想的路上,马克思曾说过“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中国梦与实现个人价值观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但在实际学习与实践中,一些高职院校过多地强调“只争朝夕奉献”,忽视了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性,面对纷繁多变的世情国情、多元思潮的交融激荡以及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个人价值只会淹没在汪洋大海,个人的理想志愿只有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相结合才富有意义。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以青春之名,把自己个人鲜活、欢跃和顽强“毛细血管”,汇聚成一往无前和奔腾不息的奋进潮流,让中国梦与个人价值观念同频共振,交相辉映,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大放华彩。

三、加强高职院校主旋律教育阵地建设的路径

(一)树红色品牌主阵地

高校是红色基因传承的坚强阵地,高校党委要通过树立红色品牌主阵地来解读共产党人的遗传密码,让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血脉。打造高校的红色品牌主阵地,筑牢“红色展馆+红色社团”主阵地。通过挖掘区域红色资源,建设校内红色场馆或红色走廊引入红色资源,运用现代科技动态展示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培训师生作为校内展馆的讲解员,讲好红色故事、守好红色阵地,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还要建好红色社团,学校要大力创建“青马工程学院”,严守“红色地带”,筑牢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根基,坚持政治建设为统领,聚焦时事热点和思想潮流,通过开展唱红色歌曲,读红色经典,看红色电影,讲红色故事来传播好中国声音。高校要发动学生自发建设“红色旋律” 读书会和“红色天空”新媒体等线上线下学生社团,主动占领舆论高地,深化课程、文化、网络等方面的协同,共同打造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链。

另一方面,打造“红色课堂+红色寝室”主阵地。课程思政要落到实处,要将红色文化精神的育人价值潜移默化灌注到各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高校要打造红色精品课程、集体调研备课“时事政治”讲座、全面铺开“课前五分钟”红色文化演讲以及深挖“深度中国”选修课的网络平台,引领高校师生成为红色历史研究员、红色文化宣传员和红色家园看护员。大学寝室不仅是生活的场所,更是思想交流与自我管理的平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习惯养成的重要阵地。打造“红色寝室”需要党员和积极分子发挥引领和表率作用,在寝室文化周创建优良的红色寝室文化,带头营造积极向上的寝室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方位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3]

(二)整合高校人文素质资源构建大人文

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他们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内容具有融合性,功能具有相通性。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和行动集中统一的重要法宝,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 缺乏人文素质的大学生,仅凭一定的专业素质,只能成为一般的“工具人”或“机器人”,只有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的有效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难发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非常必要,要把红土地精神有机融入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用红色资源励志铸魂才能够不断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高校应全力加强人文素质资源的构建,搭建人文素质教育平台,突出地域特点培养人文素质,注重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了解国家发展的历史渊源,深度挖掘区域的风土人情和在校企合作中孕育人文精神,从多元层面切入把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文关怀有机融合起来,培养充满人文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4]

(三)构建新时代立德树人综艺学堂

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也是君子品格在新时代的延续,高校应加强青年学生思想引领的战略谋划,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把握好时代方位,让学生切切实实明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大学生中扎根和传播不能仅仅依靠理论说教,还需适合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新方法、新途径、新载体和新机制,高校要善于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综艺活动,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以及创新性的特征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中。我国的高校校园大都透着灵气和建立在红色革命气息的土地上,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课堂内外融互贯通,在“大学生艺术节”、“课前五分钟”和“校园百佳评选”等系列活动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力量,把立德树人与三全育人贯穿于高校党的建设、“双高”建设和教学科研全过程,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切实增强师生的“四个自信”,筑牢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四)打造新时代“网红微党课”

主旋律传播创新既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职责, 也是高校党委的重要使命。互联网伴随着新时代大学生一同成长,他们从电脑和手机屏幕中逐渐触摸到新时代的心跳,逐步学会把握新思想的脉搏。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 《给90后讲讲马克思》这档音频党课在全网推送, 激发了“90后”群体对马克思的学习兴趣,总收听量累计超过3亿人次。网络直播也成为正能量传递和红色精神传播的一种新渠道,媒介文化消费成为一日三餐之外的“第四餐”,由此可见,着力打造新时代“网红微党课”,通过新媒体H5等融合产品传播,让内容传播变得更加立体,更具吸引力。以古论今和引经据典,通过小载体讲清大道理,以小角度阐释大观点,用小事例回答大问题,让新时代的大学生情不自禁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形成互动反馈的良性循环成为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5]

总之,高校是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需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改革思政的方式和方法,建设好主旋律阵地,唱响主旋律声音,壮大正能量,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切实凝聚起青年思想共识,激发出高校学子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猜你喜欢

人文红色院校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红色是什么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红色在哪里?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追忆红色浪漫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