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才培养共同体理念的高职教育改革研究

2020-01-18朱新民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校企职业

朱新民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国家 “双高计划”,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共同体打造提供了指引。为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指南。打造互利共赢、命运与共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对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校企研相互融合、深度合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人才培养共同体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一)人才培养共同体内涵

人才培养共同体,是指以高校为核心,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全方位深度参与学校教育全过程所形成的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开放共享、关系紧密、利益攸关以及互利共赢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体系。人才培养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创新培养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建立培养机制,整合教产研等资源。要坚持战略互补、理念相同、思路相通、文化相通、心灵相通、渠道相通、信息相通、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成果互认的原则[3],准确把握各方在人才培养共同体中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协同育人和共谋发展,逐步形成新时代校企研人才培养合作的新机制,共同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二)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和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既是满足《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又是高职院校适应新时代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有利于高职院校转变办学观念,树立新常态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新理念,形成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体。[3]有利于高职教育更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高职教育不仅要姓“高”,而且还要姓“职”,具有高职业教育属性。有利于促进学校办学观念、理念进一步更新,学校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完善,教育教学方法进一步改革,专业与课程建设途径进一步优化,学生教育管理方式进一步变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更加科学,政府、企业和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趋向改善。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将大大促进和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为实现高职院校健康、稳定以及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与此同时,应将人才培养共同体理念贯穿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形成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案。

二、基于人才培养共同体理念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高职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改革、专业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评价等改革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特别在订单培养、企中校与校中企、顶岗实习等工学交替以及校企融合等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形成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改革已步入深水区,高职院校应秉持人才培养共同体理念,全面深化和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一)转变职业教育观念,树立全新人才培养理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彻底转变传统职教观念,树立适应新常态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才能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推动高职教育事业不断发展。[3]

高职院校应彻底转变职业教育观念,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做到推陈出新。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理念,淡化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完整性,突出个性化培养。破除以学校、教室为中心开展教学的禁锢,倡导和推广走出学校教室和走进工厂车间的教学模式。打破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惯性思维,注重引进和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能手和研究机构专家参与教学,形成师傅带徒弟的现代学徒制全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所以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建立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应体现校企研深度融合、利益攸关以及产业链与人才培养链相通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形成培养学生基本知识与素质、专业技能与素养、从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将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所以必须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要坚持整体性、持续性和协调性原则,实现同步展开、整体推进、配套进行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无论是“双主体、三段式、六步骤、六递进”的“2366”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一条主线、三个体系、五段循环”的“135”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教对接、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校企人才共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5]这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要根据双方意愿,通过没有实质利益关系的协议来约束的,其稳定性、可靠性和持续性值得商榷。再加上缺乏对合作效率效果的评价机制,当出现双方所承担的权利义务履行不到位时,在问责甚至追究法律责任时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和司法支持。试点和推广基于人才培养共同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以学校为主体学徒制,还是以企业为主体学徒制,或是校企双主体学徒制,都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探索与实践。

秉承人才培养共同体理念,打造校企研多方参与并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力的第三方人才共育平台。根据合作方的具体情况,按照《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可由学校或企业或研究机构主导,由校企研三方共同发起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培训公司或职业技术学院)。各方根据自己的优势资源分别进行场地、资金、技术、师资以及设备等投资,组建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第三方人才共育平台(股份公司),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的突破。

充分发挥校企研共商、共建、共管和共育等协调机制的作用,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基于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合理配置教学设施设备、师资队伍等资源,实施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总和。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打造校企研三方相关人员参与的教授、专家、技术骨干以及生产一线工人等专业师资团队,从企业职业岗位知识、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等需求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及人才链与产业链结合起来,按照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教学练训衔接、校企研融合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知识结构、技能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更符合高职人才要求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全面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人才培养共同体各方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职业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对接,抓住政府为职业教育赋能提质的政策机遇,努力打造好“1+X”证书制度这一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平台,进一步畅通高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最终需要通过教育教学行为来实现,而教育教学行为所取得的效果好坏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育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基于人才培养共同体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也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树立人才培养共同体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打造人才培养产业链。高职教育应始终坚持以学生能就业和就好业为导向,将社会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作为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第一需要,由人才培养共同体各方共同研究制定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将具有实战环境的企业产业链上的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等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采取“校中企”、“企中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际工作岗位的全流程的教育培训,让学生在教中练、练中学、学中训,确保学生成为理论知识够用、业务技术扎实、操作技能熟练的高级蓝领。

要转变传统的高职人才质量观,以学生成才成人为导向,注重学生的成才和个性化培养。高职院校人才质量就是所培养出来学生的质量,学生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合理定位和评价学生质量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具有重要影响。按照传统的做法,在定位和评价一位学生质量时,会把学生成绩优劣或突出表现全面与否等作为评价标准,把学生分为优质学生、一般学生、较差学生。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培养出了一批优质学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产业链和供应链国际化,特别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出了大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职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更加丰富多彩。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更应转变传统的人才质量观,以学生成才成人为导向,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成才。应充分发挥好人才培养共同体伙伴资源的作用,按照以需定产的要求,打造出既能满足批量化又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人才培养产业链。重新定位和评价学生质量,需按照市场多元化的需求调整和完善学生质量评价标准,淡化专注学生发展全面优秀和课程成绩全面高分等的一元化质量标准,注重突出学生优势和个性发展的柔性质量评价标准。还应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时,除了强调通识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须注重学生一技之长的个性化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增加适当的相关课程(递延性课程,限选型课程),在安排教学进程时,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特别在实习实训(顶岗实习)过程中给学生训练提供空间和便利。制定考核方案时,应转变一考定成败的观念,要创新考核方案,丰富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淡化一锤定音式的考试。

(四)统筹教学过程,实现校企研各方全程参与

高职院校如同人才培养生产工厂,各二级学院就是人才培养生产车间,教学过程就是人才培养生产流水线,而教师则是生产流水线上的生产工人。作为工厂的高职院校在发展目标制定与战略决策、监督管理与保障服务方面能力;作为生产车间的二级学院在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生产计划和方案制定和生产进度安排的执行方面能力;作为生产流水线上工人的学校教师、企业技术骨干与研究机构专家在开展高水平、高效率和有秩序的加工生产的能力等,最终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人才培养共同体各方按照法定的职责分工,分别承担起教学组织过程中不同环节的教育教学任务,扮演不同阶段的主角。而非主角方也应全程参与教育教学,为主角方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和服务,使合作各方真正成为人才培养产业链上深度融合的合作伙伴。

此外,加强校企研三方联合技术攻关,开发满足现代人才培养需要的教育教学新技术与新手段,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新方法。充分发挥学校智力优势、企业技术优势、和研究机构科研优势,构建教育教学手段和技术创新攻关团队,结合教育教学和生产实际,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因课制宜地开展云课堂、空中课堂、直播课堂和智慧课堂等线上的理论教学以及智慧教室和VR/AR场景教学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实习实训教学。实现“企中校”与“校中企”的结合,学校教学链与企业生产链的对接,达到教中学、学中练和练中训的目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效果。

三、结语

毋容置疑,全面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经济合作的区域化和全球化愈来愈深化,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日益全球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发展不断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新的要求。占据国家教育事业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应不断创新办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校企研多方资源优势,构建互利共赢、命运与共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全面深化和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共同体校企职业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