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及提升路径研究*
2020-01-18王晓艳
王 晓 艳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广西 南宁 5300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第1版这句话将文化的地位和重要性掷地有声地表达了出来。当今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文化的力量越来越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任务,将乡村发展放在更加凸显的位置。要实现乡村振兴,帮助乡村摆脱贫困和荒凉,需要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前提。因此,分析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下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挑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对于推动乡村振兴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意义
乡村文化是在漫长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的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内容,包含自然风光、建筑风貌、民俗习惯、道德信仰、村规民约、家规族谱、节日技艺等诸多方面,通过情、景、音等方式进行传递和呈现。乡村文化渗透在乡村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农民的日常行为中自然流露出来,记载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也记载着乡村生活的变化;它既是整个乡村社会的存在形式,也是整个乡村社会的灵魂。
1.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 中国的乡村是以地缘、血缘、姻缘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形态。乡村社会在中国社会中是一个基础性的、主体性的存在。中国的乡村文明远远先于城市文明存在,五千多年的农业生产实践是孕育中华文化的土壤,是中华文化的真实写照。“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2]10-11中华文化的很多伦理价值取向和理念是与乡村文化相一致的,如乡村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对土地和大自然的亲近感和敬畏感。在乡村文化中,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朴素观念是重要的价值取向。中华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也传递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不违农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都充分展示了与自然的和谐之道。中华传统文化的礼仪规矩、传统习惯源自乡村社会的日常礼仪,如维护氏族、家族关系中倡导的尊老敬贤伦理道德,睦邻友好、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夫妻关系等等。中华民族精神中吃苦耐劳、勤奋踏实、任劳任怨等性格特质,以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都与乡村社会长期稳定的环境息息相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生长土壤,为中华文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营养。没有乡村文化的支撑,中华文化是失根的文化。
2.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11马克思在这里充分论述了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换句话说,乡村文化被认同、传承、保护和运用往往直接表现在乡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中,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源泉。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没有乡村文化,就没有乡村社会,更谈不上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回答了什么是乡村,展示了乡村的风貌。如果乡村文化走向衰落,或者被其他文明同化,乡村的形魂也将消失殆尽,最终必将走向消亡。乡村文化渗透在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发展之中,在乡村政治组织建设、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生态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力量源泉,是乡村振兴的力量“凝聚枢”和发展“风向标”[4]250-251。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农村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引领。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是通过不同方式来激发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记忆和理解,来增强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乡村主体的归属感,从而提升乡村的精神文明风貌,促进良好乡风、民风、家风的形成,最终将建设乡村变成自主、自觉、自为的行为。另一方面,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保护、传承、创新,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思想道德建设对乡村文化进行改造。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将会得到充分的展现。乡村振兴战略每一个任务的实施,都需要在乡村文化的价值引领下进行。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不可缺位的核心要素,只有将乡村文化放在重要的地位,乡村振兴才能精准发力。
3.乡村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归宿 农村居民在我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当前,我国农村居民分布在全国各个村庄,也散落在全国不同城镇中。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乡村是他们的根,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乡村文化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体幸福感的获得。因此,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对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对农民的精神情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农民来说,乡村是生命的开始。乡村文化形成和发展于农民共同的生产生活中,承载着农民的纯粹、质朴和快乐。因此,农民对乡村文化所体现的共同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风尚、行为规范有最普遍的认同。在广大农民的精神世界里,乡村具有最深沉的厚重感,乡村文化寄托了敦厚单纯的情感生活。他们对乡村和乡村文化有天然的归属感和依赖感,乡村文化甚至决定了农民的生活态度和性格特征。对农民而言,乡村和乡村文化是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乡村文化的振兴,是对农民精神世界的救赎,避免了农民精神家园的失根和心灵的失落。为了让农民最后的精神家园不被摧毁,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激发广大农民积极向上,建设家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热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二、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文化固有的根基和载体被不断侵蚀和动摇,因此,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巨大挑战。
1.乡土的抛弃:乡村文化主体在流失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发展潜力被释放,城市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获取更多的收入,广大农村出现了大规模、大范围的“离土进城”潮流。直到今天,这个趋势还没有缓解。当前,踏上“背井离乡”之路,在城市打拼并梦想着能够拥有一席之地,仍是大部分乡村居民的选择。大量乡村青壮劳动力涌入城市,使许多乡村地区形成了“空心村”,或者形成了大量的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为主的“留守村”。乡村居民的离开直接造成了乡村文化主体的缺失,使乡村文化的可持续性传承遭到严重破坏,乡村文化的建设主体随着乡村的空心化也被空心化。文化在村但文化主体不在村,导致当前很多乡村变得冷冷清清,呈现一片荒凉景象。失去昔日的活力与生机的乡村社会,给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乡音的断层:乡村文化载体在消失 乡音是家乡话,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体系,是寻根问祖的桥梁,是乡村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但是,在当前,乡音的学习和使用正呈现出一种锐减的趋势。乡音断层的主要原因有两个:(1)当前的乡村小学教育基本上都以普通话为主,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和使用乡音的机会。(2)农村的家庭教育,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融入城市,在和孩子的日常交流中刻意避开使用家乡的语言而使用普通话,以至于现在的乡村儿童大多不会讲家乡话,更不会写家乡字。很多的乡村文化形态,如传统的地方戏曲、传说故事、宗亲族谱的记载都以地方文字、地方语言的方式呈现。这样,乡音的断层使乡村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危机。除此之外,乡音是最强烈的情感纽带,用乡音承载的乡村文化能够增强亲近感,唤醒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乡音的断层,实际上就是乡村文化的断层。
3.乡情的漂泊:乡村文化情感在淡化 当前的乡村社会已经从封闭的、不流动的“熟人社会”走向开放的、大流动的“陌生人社会”[5]86-96,邻里之间的距离和亲密程度由亲近变得冷漠疏离,人们固有的乡村价值观念也在流动中动摇和错位,乡村的情感随着故土的远离也变得飘渺。当乡村的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谋生,原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里乡亲被迫天各一方。他们之间微乎其微的交流和碰面,让本该亲近的关系变得尴尬和陌生,这导致乡村文化中固有的道德礼仪、相处之道被逐渐淡化和遗忘。远离乡村的漂泊促使人们在行为上直接丧失了和乡村文化的联系,不断接受甚至认同城市文化价值;在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上越来越向现代化的城市文明看齐,使原本最熟悉的乡村文化的朴素情感被封尘甚至被主动放弃或抛弃。在和城市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乡村文化越来越难以得到认同和接受。对乡村文化行为和情感的疏离与淡漠,使乡村文化失去了吸引力和魅力,从而使乡村文化的发展走向无可奈何的境地。
4.乡景的改造:乡村文化寄托在瓦解 乡村文化寄托在田园风光、传统建筑、文物古迹、古树古木等景观当中,随着主体的不断流失以及城市文明的不断渗透影响,乡村景观也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变异。当前,除了少数被原汁原味地保护起来的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外,大多数的乡村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农田的大量闲置荒芜让“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景象成为梦境,千篇一律的砖石结构楼房让乡村失去特色,这让为数不多但年久失修的传统建筑显得格外的荒凉和悲哀。当乡村的景观越来越向城市看齐,越来越随心所欲地改造,乡村自然淳朴的风土人情和独具特色的原乡韵味就可能在改变和发展的过程中被逐渐瓦解,能够承载和寄托乡村文化的载体就将被破坏得满目全非。事实上,这样的局面,会让乡村文化难以循迹、难以生长、难以生存,乡村文化振兴也更难实现。
三、乡村文化振兴的提升路径分析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文化兴,则乡村兴。面对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和巨大挑战,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多管齐下,要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多方面下足功夫。只有对症下药、共同发力,才能早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恢复乡村的生机与活力。
1.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 产业兴旺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产业兴旺能充分挖掘和开发乡村文化,不断激发乡村文化发展的活力和生命力。产业兴旺能为乡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增加村民收入、留住乡村居民,这是最终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与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最终目的是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加强政策和财力的支持,大力吸引和鼓励乡村外出劳动者和热爱乡村文化的劳动者下乡、回乡,培养新型的乡村事业建设者,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要大力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推动乡村传统工艺产业的开发,推动特色村落、特色乡镇的建设,不断挖掘乡村文化的旅游和经济价值,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生态宜居是释放乡村文化振兴的生机活力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造就文化,不同的生态环境能够孕育和形成不同的文化形态和风俗习惯,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就必须解决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推进乡村绿色宜居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当中,一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守住乡村的绿水青山,树立“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理念,在发展过程中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保护机制,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在保护生态文化的同时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自然环境优美的乡村可以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文化园,不断激发乡村文化发展活力。
3.乡风文明是培育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 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保障。乡风文明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体现在乡村的自治、法治、德治等方面。培育文明的乡风、淳朴的民风、优良的家风,营造风清气正的乡村社会环境,就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表现。当前,不良乡村文化风气主要有封建迷信、赌博、打架斗殴等。要改变这些不良风气,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乡村文明的引导,增强广大村民建设美好生活的自觉性;需要不断加强乡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村民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引导广大村民成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乡村建设者;还要不断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变村民文化生活匮乏、形式单一、内容不丰富的现状。
4.治理有效是完善乡村文化振兴的政治保障 乡村治理有效主要体现在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上。治理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公民等,治理的方式主要有政策实施、群众教育、决策、管理、监督等。(1)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的治理能力,提高治理热情,要真正理解乡村、热爱乡村,为乡村办实事,要通过培训、接受教育、调研、深入村庄等方式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让政策充分实施。(2)政府机构、村两委及其他民间组织要鼓励和举行地方性的文艺演出,让乡村文化焕发生命力。(3)学校和家庭教育应适当开展乡村文化教育,如以兴趣班、选修课的方式进行家乡话、家乡风俗等校本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乡土情怀,让传承的断层现象得到遏制。(4)应该积极发挥乡贤的引领作用,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并完善乡贤的培训、组织和管理,积极鼓励乡贤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带头人。
5.生活富裕是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物质基础 生活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乡村富裕就是让村民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衣食无忧,生活美好。这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前提,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只有村民的物质文明得到保障,才有重视精神世界的积极性,重视对文化的需求,才有精力去关注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生活富裕能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和人才保障,能更好实现乡村文化的保护、开发和传承。为此,(1)需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鼓励乡村地区实现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实现村民的多元化增收。(2)要加大对返乡人员的支持力度,对返乡创业的村民提供资金、技术、政策的支持,解决返乡人员的后顾之忧。(3)要结合实际积极引进绿色环保、效能好的企业,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社以及各行业龙头企业,为农村居民增收开辟更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