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为例*
2020-01-18孙洪凤
孙 洪 凤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教务处, 广东 广州 510430)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由此,乡村振兴正式成为国家战略。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为了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相应法规、指导意见或行动计划。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契机[1]85。不少教育专家开始探讨涉农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分析涉农高职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使命与担当等问题[2]82。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提出:“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作为涉农高职院校的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为了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涉农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融合,涉农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衔接,涉农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提升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了“育训结合”的涉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满足“三农”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及应用型本科衔接通畅、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结合的广东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一、涉农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涉农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融合有待加强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农业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新时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技术技能人才等问题。同样,涉农职业教育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培养规格不明确、培养过程缺乏针对性、人才培养达不到目标要求等问题。另外,因为原有涉农职业院校学历教育门槛较高,“三农”人才培育照本宣科不接地气,导致教学与实践、实训与实用相脱节,出现了培养出来的学生“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根据现代农业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从职前、职后两个维度确立“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采取分类分层培养的方法来开展教学组织与计划实施。
2.涉农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衔接有待畅通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许多优秀农村青年希望继续深造,但是受到学历、户籍等条件限制,无法如愿,导致涉农学历教育出现“断头路”问题。另外,有些学生入读高职后,对专业、实践研究等方面兴趣较为浓厚,有着强烈的升学愿望。然而“专升本”考试的通过率相对较低,不能满足广大涉农学生继续提升学历的需求。
3.涉农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有待提升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普通高校的三大重要职能。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其社会服务功能不言而喻。涉农高职院校应围绕“三农”新形态和新特征开展社会服务,应注重涉农职业教育对“三农”发展的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的新变化。当前,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存在着差距[1]85:(1)有些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当前“三农”需求。(2)涉农课程设计较单一。(3)“三农”专家型教师较少,不能满足培训农业职业经理人、科技助农等新需求。另外,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在学历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亟需引入农业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职业技能培训中亟需由懂农业、爱农村、善实践、接地气、能用农民语言沟通的教师授课,涉农高职课堂应该直接开设在田间地头,专业学者应该深入乡村,在猪场禽舍授课。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接地气、懂农技的“三农”人才。
二、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1.依托平台,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1)学校牵头成立了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下文简称集团)。集团成立以来,与紧密型合作企业共同开展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共享机制。集团成立了6个委员会、3个分集团机构,整合力量,扩大集团化办学范围;集团内行业企业专家被聘为专业产学研用委员会成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中高本衔接、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试点;推动集团内成员单位开展深度合作,推广协同育人成果,实现人才培养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成果转化链、利益链等各方面的深度融合。(2)以“基于校企所协深度融合的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园”建设项目为依托,搭建“校企所协深度融合”推广平台。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与学校协同共建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园,在园区内率先建设生态茶园、“广东茶叶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基地”,以及3个“校中厂”生产实训基地、2个“厂中校”教学基地、3个企业专家工作站和3个教师工作站。
2.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实现中高本通畅衔接 (1)根据产业发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按照“精一产、拓二产、强三产”的专业建设思路,与行业企业及相关院校协同共建专业及课程体系,逐步拓展新工科专业,为发展大农业储备人才。(2)搭建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立交桥”。纵向通过中高职涉农专业“三二对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的对接、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的对接;横向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现代学徒制”双元协同育人。(3)完善“双证书”制度,以赛促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为学生提供几十种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服务。建立“校、省、国家”三级技能竞赛体系,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进”,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依托团队,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之源[3]49。根据职前与职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培养规格,探索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有效结合,开展了“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是:(1)利用“一园三平台六协会”开展社会服务活动。(2)以八大团队为依托实施百师进百村进百场活动。(3)助推广东省县级(及县级市)职业教育示范县建设。(4)承担两个县“五位一体”建设工作。(5)积极开展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三、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效
1.创新了体制机制,深化了育训结合改革 学校通过整合政、校、企、协、所相关资源与力量,不断深化“政校企所协深度融合”办学模式:以广东农业职教集团为依托,深化产教融合;以广东省高职农业教指委为抓手,推动改革;以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为载体,培养人才;以广东省创新中心为突破,协同发展,巩固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和深度合作,实现了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形成适应社会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及应用型本科衔接、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广东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培训体系[4]86。通过“一中心、两平台”建设,学校进一步增强了服务“三农”的能力,全面推广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2.搭建了“立交桥”,打通了人才培养通道 学校开辟了高本“三二对接”、“现代学徒制”试点、自主招生、高技能学历提升计划、职业经理人培训等多类型育人途径。学校对接的中职院校从2012年的3所增加至17所,专业从3个拓展至17个;对接的本科院校增加至3所,专业从涉农类拓展至非涉农类。对接院校和试点专业在专业标准与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申报等方面协同合作,共同发展。
学校在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进程中,凝练形成了3个省级标准,推动和引领了其他涉农类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建设统一化标准建设。其中,“中高职衔接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制”通过了省级验收,出版了《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畜牧兽医专业》;“高职本科一体化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获省级立项并通过验收;“基于现代学徒制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标准研制”项目获省教育厅立项。
学校通过积极承办或参加省级以上涉农类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以来,学校承办省级涉农赛事60多次,在校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涉农技能大赛100多个奖项。与2015年相比,2019年学生专业就业对口率上升了8.25%,社会对学生的满意度提高了3.1%,学生薪酬增加了61.5%,创业比例提高了20%。
3.夯实了内涵建设,凸显了示范推广效应 学校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农业类专业教指委理事单位的作用,在涉农类专业及其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协同育人构建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及涉农类技能竞赛等内涵建设方面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
截至目前,学校已建设完成2个央财支持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二类品牌专业、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5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平台、20多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多项省级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1个协同创新中心以及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等标志性成果。
4.开展了社会服务,彰显了示范推广能力 学校积极参与广东省农业厅和教育厅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承担了从化、施兴、清远、乳瑶等11个县(市、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从2014年到2019年这5年间,开展了55场次的培训,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 000余人。学校组织实施了“百师百村百场”工程,以八个省级农村科技服务团队的农业专家为主体,组织100名教师对接100个农村(社区),深入100多个农场、公司(鸡场、猪场、鸭场、果场、菜场、茶厂、花场、家庭农场、公司等),开展了20 000多人次的技术培训。学校有2名教授被广东省教育厅聘为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示范县的指导专家,指导广东省有关地区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为示范县建设提供咨政服务。学校完成了《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研究》课题,还为政府部门起草了多项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文件。
四、广东涉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未来趋向
学校作为涉农高职院校,以推进“三农”工作为己任,为助推广东涉农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多措并举,开展了需求导向、平台搭建、标准引领、分类实施的“育训结合”“三农”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广东省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实践支撑,并在省内外开展了广泛的应用推广。但是,在改革之路上仍需结合新时代区域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统筹各类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不同培训,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乡村振兴人才需求。
1.加强对广东农业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据了解,江浙等地已采取了对农业类高职学生减免学费的支持政策。但是,广东省尚无这方面的政策措施。这影响了部分贫困学生报考农业类院校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类院校的发展。因此,广东省应该借鉴其他省市可行的做法和经验,加强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2.进一步完善广东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等方面主动适应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需要,将农业高职教育功能延伸到二、三产业。进一步探索中职与高职、高职与本科的整合、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训等协同育人的途径和方法,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促使中职、高职、本科教育有效衔接,高职整合引领中职发展,着力解决现代学徒制招生中的“户籍”问题。
3.出台鼓励行业企业积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学校站在高职的角度谈校企合作,对行业企业有一定的吸引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说,还是处于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赋予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权、利的政策法规,导致企业没有持续合作的积极性。为此,必须学习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如对参与高职教育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或税费减免;对进课堂的企业能工巧匠,把他们的工作纳入企业工作或绩效考核的内容;对行业协会,赋予其参与职业教育的职能等。
4.寻求企业全方位参与校企合作 近年来,学校根据行业企业要求,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拓展为专业产学研用委员会,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校企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企业广泛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学团队的构建、项目的研发及推广、员工的培训等。通过师资相互兼职、共同申报基地及项目等加强合作方式,校企未来将在“研”与“用”方面拓展更大的合作空间,进一步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动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实现“四个合作”。
5.加强对广东农业职教集团化办学的支持 广东农业职教集团是广东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平台[5]64。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加大共建广东农业职教集团的力度,以服务现代农业为目标、以行业产业为纽带、以资源共享为核心、以互利共赢为基础的原则,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整合教育和行业资源,引导各成员单位在人才需求分析、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教师培养培训、学生实习就业、企业职工在职培训和产教研一体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广东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对区域“三农”发展的贡献率。
总之,未来,学校将依托广东农业职教集团平台,牵头促进学校之间、学校与科研院所、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等各类各层次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开放共享,统筹好各渠道资源,提升广东农业职教集团平台下各成员协同育人;聚焦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未来需求,优化学校传统专业及专业群结构,推进产教融合,加快“新农科”“新工科”“新商科”专业建设,努力促进学校“扩容、提质、强服务”发展,拓展服务广东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事业,构建涉农高职人才培养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