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与传达*
——评刘树元教授的《文艺生态的漫步与沉思》

2020-01-18王昌忠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漫步文艺文学

王昌忠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就方法论而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属于“应用”研究。原因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需要理论也具备理论,但不是凌空蹈虚地阐释理论、演绎理论,而是将文艺美学乃至社会学、哲学、文学相关理论运用于作品、作家等具象客观的文学事实,经由解读、评析、判定得出理论见解、收获理论发现。就此而言,在学理观照、审视的基础上对具体而微的文学话语所作的言说,当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最有效、到位的成果形式。湖州师范学院的刘树元教授最近出版的文艺评论专著《文艺生态的漫步与沉思》正是这样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成果。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是一种“有难度”的研究。一方面,研究者需要具备文艺研究必不可少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研究者还需拥有敏锐的文学悟性、丰富的文学感觉。显然,刘树元教授在这两方面都有着充足的准备、丰富的积淀:文艺学专业研究生,造就了扎实的文艺理论功底;亲力亲为文学创作,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的经历练就了超强的文学悟性和感觉。除此之外,刘树元教授还有一个特别的优势,那就是他曾从事多年文学编辑工作,也曾较长时期担任地方文联、作协的领导工作。这除了使他对样式不同、风格各异、题材有别的文学话语都能轻松应对、自如处理,更使得他的研究视线总是投放在文艺生产的“第一线”,从而彰显出活生生的“在场感”。打开《文艺生态的漫步与沉思》,不难发现,他的笔触主要游走于当下的文艺创作,其中既有小说创作,也有散文、诗歌创作,还有电影、电视剧创作。刘树元教授的研究视野不是封闭而是“敞开”的,紧密关注着全国,重点则主要集中在他生活与工作的地域环境,选择的研究对象与作品,往往是他比较熟悉的,甚至与作家互相之间成为了朋友。事实证明,有这层贴合、切近关系是很有利于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及其作品的深入把握,有利于准确解读并得出结论的。

刘树元教授学术态度虔诚、学术经验丰富、学术观念稳健、学术思想活跃,这在《文艺生态的漫步与沉思》一书中有着直接体现。这使得《文艺生态的漫步与沉思》一书有着鲜明的学术特点。具体说来,在研究方式方法和思想收获上,本书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显著特征:

其一,著者在研究中坚持现实主义美学精神,对那些具有深沉的思想含量和叙事宏大的厚重之作,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以此为出发点,倡导艺术真实性,批评了当下文艺创作中存在的伪现实和失真状态。比如《电影改编中的艺术情怀与利益焦虑》《文艺作品既要好看,也要艺术真实》《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影视改编——论析影视改编创作现象中存在的问题》等文章,指出了现实文艺存在的种种弊端,真诚抵制虚假的、滥情的写作,呼唤精品意识,切实坚持现实主义文艺精神。

但著者又不是固守成规的保守主义者。在倡导坚持现实主义原则的同时,对时代经验有着更多的敏感,积极吸收整体主义哲学美学等优秀哲学思想的成果,以及生态文艺美学思想的精髓,用以丰富学术成果。通过《存在主义文论人物描写的启示》等文章,让我们看到其研究具有着“宽广的现实主义精神”特色,试图达到理想的精神交流情境。本书涵盖了文艺研究的多个侧面,以整体的理论和生态的思想,阐发了当下文艺发展的某些基本规律,对当代小说、诗歌、散文、影视等主要门类的代表作品,做漫步与沉思,以发展的眼光和追求艺术真实性的原则,去面对多姿多彩的文艺世界,从而,为文艺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

其二,刘树元教授坚信文学艺术创作自身是有规律的,而且文艺发展必然是生态的,任何的极端都不利于文艺的生长。他也一直在努力寻找这个规律。通过对古今中外主要范本与普遍现象的把握,来寻觅这个艺术的女神维纳斯。著者试图从多个路径到达那个精神的高点,于是我们看到,刘树元先生成为了“杂家”与“通识家,以他的知识储备和学识积累,涉猎并分析了刘熙载的《艺概》等文艺理论成果,赞赏民间文艺强大的生成性和生命力,试图打通艺术门类之间的坚强壁垒,甚至从西方经典文论认真找寻文艺生产的规律。该著以小说研究为主,拓展并涉及其他文艺门类,研究领域比较十分广泛。他以艺术精神批判性地审视创作家及其作品,在研究中将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按美学特性分别对待,分析创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细心的观察文艺作品的“异质性”,给艺术大树培土浇水,为其繁茂盛阔做了实质性工作,准确把握了文艺的时代脉搏。

其三,文艺研究的一个基本目的,在于沟通文本与欣赏者,有效的文艺评论应该从文本出发,看到作家思想深刻和情感深刻的重要价值,让读者体悟到艺术的可靠路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研究者有艺术的锐敏性。刘树元教授做到了对研究文本精细的阐释分析,而且往往能切中肯綮,使研究结论深入独到。比如《艺术的现实超越与近距离描写——评贾平凹的小说〈带灯〉》《在传统意趣中展露民族风情——叶广芩近期小说创作研究》《建构天然去雕饰之美——三毛散文特色研究》等等,都有对作品的深入和有效的分析。

既然文学以作品说话,那么文学研究以作品研究为根本、前提就合情合理了。这不仅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合逻辑性,而且也获得了事实依据和支撑。在中外文学史上,有很多大师为我们树立了精细分析作品的榜样。比如鲁迅对萧红萧军作品的准确点拨,茅盾对茹志鹃《百合花》小说的锐评推介,美国作家S·毛姆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分析等等,许多评论文章就是如此。本书对文学文本的美学特性做精细的揣摩细读,尽量让研究变得抵达现场,贴近文艺作品本身。在文艺研究和文艺实践的关系上,本书的研究尽力触碰时代文艺思潮的涛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文艺研究的空泛与大而无当。在文艺研究的角度,本书顺应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应然路向,并就此提供了一个范例、样本;在文艺实践的角度,本书提供的见解、观念,对增强文艺描摹生活的笔力,丰富作品的人性刻画,促进文艺的繁盛精彩,无疑是一个贡献,一件极好的事情。

猜你喜欢

漫步文艺文学
1942,文艺之春
我们需要文学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漫步春天
月下漫步
忆中伞
□文艺范
我与文学三十年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