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对湖州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启示*

2020-01-18杨林林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梁漱溟湖州美丽

杨林林

(湖州师范学院 党委、校长办公室,浙江 湖州 313000)

被美国学者艾恺称为“最后的儒家”的梁漱溟,是20世纪中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梁漱溟从小受到良好且开放的教育,特殊时期的国情也对其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他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特殊社会结构的分析去寻求改造中国社会的道路。梁漱溟认为中国的根在乡村,他的乡村建设理论成为其解决中国未来发展问题的主要构想,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梁漱溟将这一构想付诸于艰苦探索和实践之中。

一、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基础及其内涵

经过河南村治学院的实验以及多次考察,在国民政府支持下,梁漱溟于1931年在山东邹平、菏泽两县划定试验区,成立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启了他对乡村建设和民族复兴之路的艰难探索。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带有非常浓厚的新儒学气息,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被称为“邹平模式”。

(一)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

1.伦理本位

梁漱溟作为精通中国儒学的代表人物,认为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伦理基础,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何谓伦理?“伦理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生下来即与人发生了关系(至少是父母,再或许有兄弟姊妹),从出生一直到老死,一辈子总是有与他相关系的人,一辈子总是在与人相关系中生活。”[1]659梁漱溟认为,中国的伦理本位体现在社会、经济、政治三个方面,“伦理关系本始于家庭,乃更推广之于社会生活、国家生活。”[1]253社会方面,梁漱溟高度重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人生之美满非他,即此家庭关系之无缺憾;反之,人生之大不幸非他,也即于此种关系有缺憾”[2]27。他认为,近代中国与西洋相比较,一个在法律,一个在情和义。经济方面,伦理本位体现在夫妇、父子共财,乃至祖孙兄弟等也共财,认为西洋人是个人本位的经济,而中国人是伦理本位的经济。由此而延伸,伦理本位的社会体现在政治方面,就是整个社会都在一个庞大的伦理关系中,君臣、官民都有相互伦理的义务,这与近代西方的自由主义截然不同。

2.职业分立

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由于土地自由买卖、人人得而有之以及遗产均分,而并非长子继承制,使得中国没有土地垄断,土地比较分散,难以集中。到了近代,没有蒸汽机、发动机等发明创造,小规模生产非常方便,资本垄断更加难以形成,没有垄断就难以有资产阶级的产生。“各人作各人的工,各人吃各人的饭,只有一行行不同的职业,而没有两面对立的阶级。所以中国社会可称为一种职业分立的社会。”[2]29这种职业分立的社会,反映到经济上,典型写照就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反映到政治上,就是“士农工商”中的官吏也是一种职业。中国社会的这种职业分立性,使得“行行出状元”成为可能。

3.礼俗文化

社会生活能够正常进行,必须要有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其实就是社会文化或者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梁漱溟认为,由于中国社会伦理本位和职业分立的社会构造,使得中国人“人人向里用力”成为一种必然。“从来中国社会秩序所赖以维持者,不在武力统治而宁在教化;不在国家法律而宁在社会礼俗。质言之,不在他力而宁在自力。”[3]178所谓教化、礼俗、自力,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其核心表现在“理性”上,无论任何事情都表现在一种人情、一个道理、一种秩序上。所谓“有理讲倒人”“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什么都大不过一个理去”[2]40。而代表这种理性维持社会秩序的人就是“士人”,也就是读书人,“读书明理”,这也正是梁漱溟如此重视文化教育的原因所在。

(二)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主要内涵

1.建设新礼俗

梁漱溟认为,西洋社会秩序的维持靠法律,中国过去社会秩序的维持多靠礼俗。“不但过去如此,将来仍要如此。中国将来的新社会组织构造仍要靠礼俗行著而成,完全不是靠上面颁行法律。所以新礼俗的开发培养成功,即社会组织构造的开发培养成功。”[2]131新的礼俗是什么?梁漱溟认为是中国固有精神与西洋文化的长处在具体事实上沟通调和而形成的一种新礼俗。中国精神和西洋文化在很多道理上是相通的,不通的大多数是习惯的问题,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西文化的沟通融合是必然趋势。中国人讲礼俗,西洋人讲法律,礼俗是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法律也要根据礼俗来,这两者很接近。西方法律讲自由,其实自由也是相对的,这与中国伦理社会教人向上的观念不谋而合。所以中国要建立一个团体组织,这个团体组织是一个伦理情谊的组织,而且以人生向上为前进的目标。整个组织即是一个中国精神的团体组织,可以说是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而吸收西洋人的长处形成的。而这个新的团体组织的构造必须从乡村入手,并且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复兴农村入手,中国新社会组织的萌芽一定要在农村最先生长。“中国这个国家仿佛是集家而成乡,集乡而成国。我们求组织,若组织家则嫌范围太小,但一上来就组织国,又未免范围太大,所以乡是一个最适当的范围。”[2]165

2.建设新乡约

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的新组织就是对中国古人所谓“乡约”的补充改造。这个“乡约”是宋代吕和书先生与他的兄弟及其邻里族党所发起的,主要包含四大纲领:德业相劝,意思就是邻里要互相规劝做善事、立正业;过失相规,意思就是犯了酗博斗讼等十五种过失要受到相应的惩戒;礼俗相交,意思就是遇到婚丧嫁娶等事宜要按规矩来办;患难相恤,意思就是遭受水火、盗贼、疾病、死丧、孤弱、诬枉、贫乏等灾难要互相帮助。梁漱溟认为,这个“乡约”是非常好的一个自治组织,它既是一个伦理情谊化的组织,又是一个以人生向上为目标的组织。当然,既然是补充改造,说明梁漱溟对其不足还有更深的认识。他首先特别认同清朝陆桴亭先生对乡约的改造,即乡约就是要大家相约来办这三件事:社学、保甲、社仓。“乡约只有精神不行,必须见诸实际。他谓社学即一教育机关,社仓是经济机关,保甲则是自治自卫的政治机关。教育、经济、政治都包含进去,这真是一个很积极的乡约。”[2]181同时,梁漱溟认为要从四点去进一步改造这个乡约:一是要将消极的彼此顾恤变成积极的有所作为,这一点主要强调的是要积极主动,合作生产、合作营销;二是必须注意引导人生向上和志气的提振,这一点主要强调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激发每个人的内生动力;三是非只一乡之约,要扩大到县与县、省与省的联络,这一点主要针对的是要改造社会,创造一种新文化;四是乡约组织不能以政治力量推行,要以社会运动的方式推行,这一点主要强调的是政治力量解决经济问题,但归根到底还在于人的解放,这是文化问题,政治不能强加干预。

3.建设乡农学校

梁漱溟主张,补充改造后的乡约必须要有一个组织去实施,这个组织被称为“乡农学校”。这所“学校”不仅是一个学校,更是一个讲求进步的组织,这个解决乡村问题的组织主要靠两类人:一类是乡村里的人,一类是有知识、有眼光、有新的方法与新的技术的人。这两类人必须相互协作,缺一不可。这个组织的作用是启发乡村人的自觉,把乡村人聚合在一起,并安排有知识、有眼光、有新的方法与新的技术的人去传授知识、解决问题。梁漱溟十分重视发挥这个组织的真正作用,“如果能借着这个安排,大家齐心合作,以切实实用的方法解决一点问题时,则乡农学校的组织才不是空的。若只安排了谁是校长、谁是校董、谁是学生等等,而不能解决问题,则等于无组织,没成功为乡村组织”[2]203。因此,梁漱溟把乡农学校放进一个系统中去建设,这个系统是一个社会运动或文化运动的系统,通过加强与外界的联合,搭建一座乡村与外部沟通的桥梁,把农村的问题传递出去,把新的知识灌输进来。为此,梁漱溟为这个组织配置了四项重要内容:一是乡长,其作用相当于监督教训机关;二是乡农学校,其作用相当于推动设计机关;三是乡公所,其作用相当于行政机关;四是乡民会议,其作用相当于立法机关。可见,梁漱溟的良苦用心是通过乡农学校建设乡村组织,进而达到救济乡村并建设新国家的目的。

二、湖州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基础与典型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湖州地处三角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自身良好自然环境的生态优势,为其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基础。

(一)得天独厚的基础优势

湖州区位优势独特而优越。湖州地处长三角中心区域,是沪宁杭三大城市的共同腹地,是连接长三角南北两翼和东中部地区的节点城市,距离杭州75公里、上海130公里、南京220公里,高铁、高速通达,与三大城市构建起了1~2小时交通圈,交通十分便捷。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湖州的区位后发优势将更加显现。湖州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绿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宋末元初诗人戴表元对湖州宜居环境的赞美延续至今。湖州三县两区各具特色,主城区位于太湖南岸,发展潜力巨大;南浔区是南浔古镇所在地,是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长兴县拥有十里银杏长廊、扬子鳄、金钉子等古生态奇观;德清县拥有避暑圣地莫干山和下渚湖湿地;安吉县是中国竹乡和全国首个生态县。此外,湖州还拥有重要的思想理论优势。2005年,习近平同志来到湖州安吉余村调研,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州历届党委政府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由此开启了湖州“两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生态+先行地、太湖流域生态涵养地的生动实践。

(二)独具特色的建设模式

注重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湖州历届政府坚持统筹规划、科学规划,立足“山水名城、特色乡镇、美丽乡村”的发展定位,编制示范村建设规划。2016年出台《湖州美丽乡村建设“十三五”规划》,系统设计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同时,注重因地制宜,开展多模式、多形式的建设,不搞“一刀切”。在系统规划引领下,湖州“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现代新农村基本形成,湖州安吉还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以法治建设保障美丽乡村建设,湖州一直致力于探索美丽乡村建设与民主法治村创建互促互进的新模式,打造“美丽乡村、无法不美”的独特模式。2017年出台全国首个《美丽乡村民主法治建设规范》,内容涉及村组织机构、人员和制度建设、依法自治、民主建设的规范;法治宣传活动的有效开展以及法律服务保障的落实到位等,共分6大类,并细化到22项二级指标、129项三级指标。截至2019年,已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56个、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858个[4]。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红利。一切建设最终都是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理念指引下,湖州全力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以生态优势带动产业优势。目前逐步形成了“洋家乐”带动的“洋式+中式模式”,以旅游景区带动的“景区+农家乐模式”,以美丽乡村带动的“生态+文化”模式,以休闲农庄带动的“农庄+游购模式”乡村旅游发展四大模式。2019年,湖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 803元,增长9.6%,城乡收入比为1.7∶1,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5]。

(三)与时俱进的持续影响

湖州美丽乡村建设具有辐射全域的带动作用。湖州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完美互动,把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建设高质量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发展道路。2019年,湖州国内生产总值3 122.4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 393.2亿元,增长8.7%[5],湖州的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和幸福感均居于全省前列。湖州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引领全国的示范作用。湖州牵头制定全国首个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安吉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品牌已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2019年3月28日,《湖州美丽乡村建设条例》经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于5月1日正式实施,该条例在生活垃圾分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公共空间治理、村庄美化等多方面提出了许多高于全国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湖州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引领性。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重访安吉余村,对当地发展模式给予充分肯定,湖州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进一步放大。

三、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对湖州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湖州是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其美丽乡村建设独树一帜,且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成效和影响力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倡导伦理情谊、人生向上等理论以及建设乡村组织、重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等思想,对湖州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湖州美丽乡村建设经历了从环境整治阶段、美丽乡村建设阶段到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再到目前“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演变。按照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并重,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大花园的新要求,我们可以从梁漱溟的乡村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得到重要启示。

(一)借鉴梁漱溟对独特国情的理解和把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梁漱溟是一位开放的学者,他在讨论如何解决中国问题的时候,主张不存成见。凡是可以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都可以接受。他不排外不保守,认为天下原本就没有直接的模仿,要真正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设道路。尤其是谈到解决乡村建设问题时,他特别指出,“问题的解决固然必须靠有眼光、有新知识新方法的人,没有这个则解决不了问题;可是我们要知道新的知识、新的办法,不经过一种切磋陶炼是没用的。如果勉强去用,更与乡村人添问题。好法子的产生,一定要经过:一面是对问题顶亲切的乡村人,一面是新知识、新方法的有心人,两面接头,两边逗合;他们的意见、他们的方法,经过切磋,经过陶炼,然后才能是一个合用的法子。这个法子,从其效用上说,因其是新的,一定有效用;从其切合实际问题上说,因其是经过切磋陶炼的,一定能行得通”[2]202-203。在当前强化省域治理和内部治理能力提升的背景下,梁漱溟的这一做法对当下湖州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就是要继续坚持顶层规划、细化一村一策,不搞简单复制的“一刀切”;要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特色,打造个性品牌,走出一条百花齐放的建设道路。

(二)借鉴梁漱溟“建设乡农学校”的实践,注重发挥教育的引领作用

梁漱溟高度重视教育,把乡村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核心确定为教育,指出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的关系在表面上是以经济建设为主,本质上却是以教育工作为主。“从人一面说,就是教育;从物一面说,就是建设。物待人兴,建设必寓于教育。乡村建设本没旁的意思,就是要求中国社会的平均发展真实进步,其不能不归于教育一途,势所当然。”[3]471-472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湖州美丽乡村建设中,必须更加长远考虑,注重发挥教育的持久引领作用。这个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等。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强农村教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对已出台的规划、条例的宣传培训,提高知晓率;要重视基层人才匮乏问题,在大力度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设计专门政策,引导有志向从事乡村工作的大学生回到乡村、投身乡村,积极从事乡村建设事业。

(三)借鉴梁漱溟“建设新乡约”的理念,重视基层组织建设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依赖于乡村组织的重构,他认为通过乡村组织的建设可以解决乡村的散漫无序、自身腐化等问题。他试图构建的乡村组织是以中国的“老道理”为基础,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而形成。具体来看,乡村组织建设是对旧乡约的补充和改造,梁漱溟在其基础上创建了村学、乡学和乡农学校,通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达到“政教合一”的目的,从而让乡村自觉走上团体组织生活。湖州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直注重发挥基层组织的带头作用,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基层组织建设不平衡不充分、行政管理人才匮乏、领导力和执行力不足等问题。今后应更加注重提升基层组织建设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通过内培外引、组织交流培训、吸引高素质管理人才等多种方式,不断健全基层组织架构,提升基层组织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

(四)借鉴梁漱溟“激发个人向上动力”的思想,注重有效激发人民群众内生动力

梁漱溟十分看重对民众的组织,强调解决问题的根本是激发人的向上动力,并将其与民众生活改善充分结合起来。他在山东邹平的实验,成效显著的有美棉推广、合作事业以及乡村自卫。自1931年开始,他主持在邹平孙家镇及其附近18个村实验纯种脱里斯棉的种植,1932年实验成功后推广到 27个村,到 1935年,全县能种棉的基本都改种了脱字棉。同时,邹平还组织了美棉运销合作社,减少中间商盘剥,增加了农民收入。在乡村自卫方面,他主张利用古代乡射制度,训练民众,组织民众,组织联庄会。1935年,邹平的民众自卫组织发展成为拥有2 500人的正规民团,从而在根本上杜绝了匪患,偷盗流氓犯罪现象等也大为减少。当然,在现代法治社会,乡村自卫已然不必要,但其中蕴含的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建立合作关系,让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和经济建设的思想仍然十分必要。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事业,除了政府规划、基层组织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必不可少。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群众的参与性还不均衡,面对新鲜事物、新兴业态的冲击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束缚,很多村民仍然比较保守,缺乏理解合作意识,主动参与性不足。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建设中付出更多心血和更大努力。

四、结语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关心的重要工作。湖州新农村建设也迎来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全域美丽标杆”的新机遇。梁漱溟先生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以自己的报国热忱、理论知识和亲身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遗产。梁漱溟先生特别有远见地指出,“要积极使农业进步必须把握三个要点:一、流通金融;二、引入科学技术;三、促进合作组织”[2]353。2020年4月27日,湖州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这与梁漱溟先生提出的三点主张是如此契合,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可贵之处。在当前湖州加快高质量赶超发展,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我们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实比较,探讨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对湖州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启示,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当然,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久久为功的事业,仍需要我们付出更多思考和持续努力。

猜你喜欢

梁漱溟湖州美丽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谁更需要读书
一块钱听课费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湖州练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