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龙舞生存现状与未来发展探索*

2020-01-18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龙舞江南艺术

崔 伟

(湖州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龙舞是由古代祈雨祭祀活动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江南龙舞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受江南地区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中国龙舞文化里一个独具特色的分支。与国内其他地方的龙舞文化相比,既突出了共性的一面,又具有独特的江南韵味。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江南龙舞的生存和发展现状并不乐观,系统了解江南龙舞活动的文化特征,并针对性地予以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沿革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龙被尊奉为一种高贵的神灵,具有行云布雨的本领,掌管着司水理水的大权,受到万人敬仰。因此,中国文化里很早就有祈雨祷龙的习俗,尤其是旱情严重时,人们通过祈雨祷龙的方式祈求天降大雨,而普降甘霖之后,人们用奔走舞蹈来表达对龙的酬谢和感恩之情。除此之外,龙在中国文化里还具有祥瑞的象征,能够给人带来幸福和好运,这一点从大量关于龙的成语中就能看出来,如龙马精神、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成语,无不彰显了龙的祥瑞与尊贵。

“龙舞起源于古代的祈雨祭祀活动,每逢遭遇旱情,古代人就希望以舞龙这一方式获得天上‘真龙’的感应,以达到求雨的目的”[1]245-246,慢慢地,这种祭祀活动就演变成为龙舞文化传承下来。总体来看,龙舞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春秋以前。这一时期的龙还比较“原始”,在外形上更像是一种爬行动物,也不具备腾飞的能力,人们也只是用泥沙等在地上制成龙的样子,然后围着龙做一些简单原始的祈雨动作,这可以说是龙舞的雏形。其次,从战国到唐代。该时期龙的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龙身呈S型,且龙头奋力高举,给人一种即将腾空而起的感觉,这时的龙已逐渐脱离爬行动物的范畴,舞龙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关于汉代的史书杂记中,提到了一种‘鱼龙漫衍’的杂技活动”[2]42-46,其作为元旦灯节的一种游戏出现,含有斗兽、鱼龙幻术等表演情节。在隋唐时期的元宵节,开始出现一种“龙灯”的游戏形式,这种龙灯游戏便是“舞龙灯”的前身。再次,宋代以后。龙的形象基本固定下来,与现代国人认知的中国龙形象几无差异。与此同时,与龙舞相关的其他元素如鼓乐伴奏、龙珠伴舞也逐渐完备起来,在祈雨祭祀活动中,龙舞逐渐成为主要的活动项目。该时期的龙舞活动,不但龙姿造型变化多端,而且热烈奔放的龙舞动作与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彼此交织配合,气势非同凡响。此后,一直到明代,龙舞文化不断改进和发展,在元宵节的“龙灯”游戏里也出现了“舞龙灯”活动。最后,清代。此时龙灯的制作技术日臻成熟,龙舞的表演规模也越来越大,此时的龙舞活动已经脱离了祈雨祭祀的范畴,具备了健身娱乐、表演欣赏等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龙舞活动的审美效应日趋凸显,成为人们庆祝佳节的一个必备项目。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在龙舞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受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方的龙舞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例如,北方天气寒冷干燥,人们在举办龙舞活动时为了抵御寒风,必须连续快速地进行激烈运动,加之北方人刚强、豁达、憨直的性格特点,如此使得北方的龙舞文化较为粗狂豪放、激烈奔放,在表演风格上讲究气势豪壮、大起大落,所用的道具也比较高大粗重。而“江南地区湖泊星布,气候条件优越,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人们衣食无忧、富于幻想,进而形成了江南人敏慧、婉约、活泼、柔和的性格特点,再加上江南人口密集,室外活动空间相对有限,使得江南龙舞更倾向于技巧展示,在表演风格上注重变幻多端、灵动矫健,所用的龙舞道具也相对轻巧、秀丽、纤细。”[1]245-246

二、艺术特征

首先,艺术技法方面。“江南龙舞包含游、腾、跃、盘、缠、绕、翻滚等多种技法,动作活灵活现,将龙型道具的静态之美演绎成栩栩如生的动态之美”[3]54-58。在江南龙舞的舞蹈编排中,各种技法彼此穿插使用,将龙翻腾飞舞的形态、气势表现得美妙绝伦。较之北方龙舞,江南龙舞对技法的把握更为细腻、精准,不但做到了多种技法的平滑衔接与综合运用,而且每一种技法都有其独到之处。例如,江南龙舞的“游”就像是一条快慢相应、错落起伏的流动“线”,不但轻盈灵动,而且威风凛凛、节奏感极强;在“游”的过程中还保证了首尾呼应、穿插有序,真正游出了龙的动态美感。同时,江南龙舞的“滚”具有浑圆顺畅的特点,在整个“滚”的过程中,龙体不阻、不滞,龙衣不拖、不皱,令人啧啧称奇。此外,江南龙舞的“缠”和“绕”是以表演者为中心缠绕出各种形状,构图变幻莫测,动作转换灵活,真正舞出了龙的腾云驾雾、翻江倒海之气势,展现了江南龙舞活龙活现的艺术境界。

其次,表演风格方面。龙舞表演中,“线”的流动、“圆”的呈现是决定表演效果的关键所在,而江南龙舞在这些方面很有自己的特色。在“线”的流动上,整个龙舞队伍以龙头为引领,统一跟随一个动作、一个节拍,龙头、龙体、龙尾翻腾起伏,前后呼应,动作协调一致,舞出了一条活的“线”,既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巨龙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画面,又传达出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江南龙舞的“线”变化多端、气势宏大,极具审美意蕴,以“游龙”类动作为例,从一开始的直线前行、曲线前行,到走圆场,再到后来呈现空中造型的游龙动作,“表演者的身姿跟随龙节的高低起伏而变化,通过线条的曲直运动和构造变化,展现出了龙的不同气势;当‘慢行进’‘跑圆’时,整个线条呈现一种阴柔、婉约之美,当‘穿梭’‘腾跃’时,又呈现一种阳刚、雄壮之美,充分展现出了龙舞的意境美、韵律美”[1]245-246。

在“圆”的呈现上,江南龙舞也别具一格。圆作为龙舞的基本动作之一,体现在龙舞表演的方方面面,如顺逆走圆的行进步法、双臂画圆的动作、龙头咬龙尾、滚圆的龙珠等,处处都展现着圆的造型,这其实反映的是江南地域的一种柔性精神。与北方游牧民族不同,几千年来,江南劳动人民周而复始地在田地里劳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个循环的过程,在他们看来,这种循环是合乎天地的,就和天上的太阳围着大地旋转一样,因此,圆不仅本身具有形式美,而且还象征着天道和美好,久而久之,这种对于圆的认知也自然而然地被融入到了龙舞的一举一动之中。以浙江浦江板凳龙为例,当顺时针方向盘进时,整个龙灯队伍在龙头的引领下,从圆圈中央开始向外盘转,逐渐将龙尾盘到了中心;经过来回的盘旋,龙头、龙尾分别沿特定的路线在圆的内外行进,仿佛能够无限地延伸下去,极具流动感和运动美,并且给人以柔和、圆润之感。

最后,道具造型方面。道具造型、表演形式集中体现了江南龙舞的文化审美价值。以浙江长兴百叶龙为例,百叶龙的做工十分精良,整个龙体由数百个粉红娇嫩的荷花瓣构成,每九个花瓣组成一个大荷花,龙体浑身散发着一种柔美的气息,极具观赏价值。而且,荷花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反映了江南地域婉约、清雅的文化特点。百叶龙表演的最大特点就是龙与荷叶的相互转换,尤其是开场的“荷花变龙”是一大亮点,如聚宝盆花灯变龙头、荷花灯变龙身、蝙蝠灯变龙尾等,这种荷花与龙的转变,勾勒出了一幅湖水荡漾、荷叶摆动、蛟龙戏水的场景,为观众呈现出江南水乡的绝美意境。除此之外,江南龙舞还经常与烟火作伴,可以说,龙舞表演得好不好,与烟花爆竹的燃放有密切的关系。烟花燃放得越多,舞龙人的兴致就越高涨,舞起来也更加精神抖擞,同时观众的热情也会被调动起来,将整个龙舞现场的氛围烘托得更加热烈。在烟火的衬托下,龙体金光耀耀,再配上锣鼓声、唢呐声和鞭炮噼里啪啦的爆裂声,构成了一幅声色俱茂的美丽画面,赋予了江南龙舞无穷的艺术魅力。

三、生存现状与未来发展

(一)生存现状

江南龙舞作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国家文化传承保护的重点对象之一,近年来各地频繁举办的龙舞表演和竞赛活动,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龙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客观而言,当前江南龙舞文化整体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在弘扬民族艺术、民族文化自信的前提下,传承和发展龙舞文化过程中经费短缺。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大量的经费支持,但当前江南舞龙文化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地区,恰恰是那些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甚至是一些国家重点贫困县,这些地方的财政收入十分有限,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进行龙舞种类普查、龙舞文化挖掘等工作,其严重影响了龙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其次,传统社会结构的改变导致龙舞文化阵地的萎缩。江南龙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其生存和发展严重依赖于传统的社会土壤和人文环境。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多是一些老人和妇孺。与此同时,许多民间龙舞艺人的后代也失去了对这门艺术的学习兴趣,因为与进城务工相比,龙舞演出带来的经济收入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此外,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使得农村的社会结构越来越向城市靠拢,越来越多的农民喜欢上了新潮的西式运动,对传统的龙舞则不再关注。

再次,文化传播形式的丰富多样使受众群体兴趣弱化。龙舞文化深受传统信仰、祖先崇拜等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而随着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日趋多元化,传统信仰逐渐弱化,人们对于祭祖、庙会等传统仪式不再重视,这也使得舞龙的机会大大减少。此外,在过去,龙舞运动是人们为数不多的娱乐选择之一,而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渠道获得娱乐资源,同时不再受地点、时间、人数等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选择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这也大大压缩了舞龙文化的生存空间。

最后,当前江南龙舞艺术发展无法摆脱陈旧传承方式的制约。龙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千百年来均采用口口相传的方式,鲜有书面化的谱本留存。在市场经济社会大背景下,年轻人对自己物质生活的追求不会停留在温饱水平,他们走出农村、奔向城市,成为新时代的农民工或城市建设者,鲜有几个能够坚守农村文化阵地,因此很容易出现龙舞文化传承的断层。一旦这种断层达到两代以上,很快这门艺术就会随着老一辈艺人的逝去而烟消云散。于此背景下,江南龙舞的当代传承亟须一种新的传承方式。

(二)未来发展

在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江南龙舞为丰富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江南龙舞也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发展和创新,摆脱以往封闭、原始的文化发展状态,逐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目前,江南龙舞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发展前景。

第一,新形势下传统艺术形式的常态化传承。国家、政府各级各类文化部门加大力度保护好现有的龙舞技艺传承,要广开筹资渠道,为江南龙舞文化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使其能够在一定的政策和资金保障下健康运转。目前的龙舞演出团体包括业余和专业两类。就专业演出团队来看,其通过商业演出赚取的费用基本能够满足队员的日常开支,但用于排练、培训的费用远远不足,为了提高演出水平,地方政府应为这些专业龙队提供适当的补助,帮助他们强化专业培训,打造优质龙舞品牌。就民间业余龙舞团队而言,考虑到地方经济条件的限制,政府可以发挥牵线搭桥作用,寻找当地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与民间龙舞团队联合,由企业提供资金赞助,龙舞团队以企业冠名的方式回馈企业,创建优质企业品牌,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第二,集思广益进行优质传承人才培养。集社会之力培养龙舞队伍,培养后备力量是真正落实中央政策和培育真人才的当务之急。由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城市化脚步加快,传统龙舞文化技艺在传承过程中的艺人越来越少。而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江南龙舞的文化源头就在农村,因此加强农村龙舞的原生态保护十分重要。对此,政府应加强对民间龙舞艺人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对一些濒临灭绝的民间艺人进行重点关照和保护,通过提供生活补助、教学资助等方式,努力将其技艺传承下来。在具体传承过程中,可以改变以往口口相传的原始方式,大力推进龙舞进学校建设,还可通过开设龙舞体育课、龙舞培训班等方式,让更多青少年接触和了解这门艺术,为培养龙舞后备人才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地方高校也可以通过开设龙舞选修课、组建龙舞社团、设置龙舞专业等方式,将民间龙舞文化引进大学校园,逐渐形成龙舞文化传承、保护、管理、研究的多元化、多层次人才体系。

第三,实施走出去和迎进来发展战略,实现活态化创新。传统艺术形式是薪火相传的历史精品,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优势和较强的艺术生命力。用发展的眼光创新几经时代沧桑变化的艺术精品,可使其成为时代发展的印记,更好地讴歌新时代,为当今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贡献力量。活态化的创新发展江南龙舞艺术已经刻不容缓。文化部门应加强龙舞文化艺术团队管理,加大力度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江南各个龙舞艺术团在政府支持和社会大力帮助下,乘“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使传统龙舞文化又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各个江南龙舞文化发展公司带着优秀表演团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们依托传统龙舞表演模式,改进设计更加现代方便的龙舞艺术道具,创编适合新时代审美需求的文艺节目。同时,面对江南龙舞具有的传统性和原生性特点(龙舞表演目的和具体内容摆脱不了一定的迷信色彩,也不乏先民们惩恶扬善、欢庆丰收和盛装节日之功能),广大文艺工作者和龙舞艺人摒弃传统观念,坚持文艺创新原则,创作出新的龙舞文艺节目。例如,歌颂伟大祖国繁荣昌盛,书写新时代绿水青山美丽画卷,描绘坚贞不渝的爱情等。总之,跟着时代走,坚持创新路,方能迎来江南龙舞大发展。

第四,加强竞技运动和旅游开发的动态构建。文化搭台吹响经济号角,凝练江南龙舞艺术的文化品牌,打造一系列龙舞文化精品。江南龙舞是融音乐舞蹈、美术设计、竞技体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随着竞技运动的兴起,龙舞运动也出现了竞技化趋势。龙舞竞技为这门艺术的宣传、推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向,是将龙舞文化长久传承、发扬的理想选择。竞技龙舞以传统龙舞为基础,规定参赛者在指定时间、地点内,展示走、跑、翻、滚等基本技术动作,并利用丰富、高难度的运动技巧和姿态变化展现龙的各种构图和造型,传达龙的精神气韵,极具体育观赏价值。而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的出台,也为龙舞竞技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和依据。相信随着龙舞竞技的不断发展,江南龙舞必将跨出国门,走向国际体育舞台,在世界体坛大放光彩。我们还应看到,龙舞文化源于民间,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这决定了龙舞文化在表现民风风俗、彰显地域特色上的巨大优势,并奠定了龙舞文化在民间人文旅游资源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合理手段挖掘出江南龙舞文化的旅游价值,就能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提高龙舞文化本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当前,部分旅游城市的决策者已经认识到了民间文化的巨大价值,开始开发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以提升旅游服务的品质和内涵,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其中江南龙舞文化就是重点开发的项目之一。

第五,打造江南龙舞艺术新态化传播和整理模式。依托互联网+、多媒体、大数据技术等,积极推进龙舞普查工作,建立龙舞资料数据库。各级文化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和加强江南民间龙舞艺术文化调查工作,进行“云服务”“云媒体”和“云整理”,广泛采集并整理优秀的民间龙舞作品,对现存民间龙舞的舞体形态、传承人等进行登记、建档,同时记录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事项等,形成真实、详细的龙舞资料数据库,切实掌握民间龙舞技艺的留存和发展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抢救与保护工作。

综上所述,江南龙舞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宝库中最璀璨夺目的瑰宝之一,加强江南龙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江南龙舞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对此,除了广开筹资渠道、加强原生态保护、开展龙舞普查之外,也要积极引导龙舞文化的自觉传承,并将江南龙舞从乡村推向城市,不断扩大龙舞文化的影响范围。与此同时,大力推进龙舞文化“申遗”之路,也可为江南龙舞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猜你喜欢

龙舞江南艺术
断龙舞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纸的艺术
浅析栖霞龙舞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构想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