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跋帝陵祁皇墓守墓人调查*

2020-11-27许孝堂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匈奴

许孝堂

(山西大同大学 北魏历史文化研究所,山西 大同 037009)

祁皇墓、靳圪塔梁村的村民自称祖上是祁皇墓守墓人,以及村民厍、张等姓氏来源于乌桓部族的一些与祁皇墓守墓人相关的信息,引起了课题组重视,随后围绕祁皇墓守墓人在祁皇墓周边的祁皇墓、靳圪塔梁、户部、镇虏堡、西寺、马家嘴、万泉庄、镇川、三百户营等二十多个村展开调查,初步理清了祁皇墓守墓人的来源及迁徏路径。祁皇墓守墓人分布在祁皇墓村、靳圪塔梁村两个村子,从守墓开始,一千七百年来一直在这两个村子繁衍生息至今,而后形成了现在的村落。

一、祁皇墓村守墓人调查

祁皇墓村主要是赵姓、张姓、马姓等三大姓,祖上相传都是祁皇墓村守墓人,先有祁皇墓而后才有了祁皇墓村落,其余则是后来迁入的小姓。祁皇墓村有新旧两个村子,旧村位于祁皇墓地南的山坡上,现已荒废了,村民已全部搬到了祁皇墓西南的山坡之上,更便于生活和出行。祁皇墓守墓人开始居住在祁皇墓所在的野狐岭山脉的阳坡之上,以祭祀的祠堂为中心,东至御河边,西到支流尽头的阳面的半山坡上。从自然地形看守墓人居住的村落,戏台、祠堂、祁皇墓,地势依次抬升,层次分明,完整的融为一体,守护、祭祀、生活都很方便。课题组看了祁皇墓及周边,祁皇墓封土堆虽然已成耕地,但坟堆形状仍清晰可辨。随着守墓人的繁衍生息,人口不断增加,山坡上已全部住满,20世纪80年代左右在村书记赵升的带领下,村民陆续的由现在山坡上搬到了现在山坡顶上平缓地带,形成了现在新的祁皇墓村。赵升今年已88岁,妻子马氏已84岁,夫妇二人虽已耄耋之年,但身体硬郎,思路清晰,他详细地讲述了祁皇墓、祁王墓、侯家坟、新村、旧村的来龙去脉。现耕种侯家坟耕地的是马凯、马喜兄弟,马凯已过世,由其子继承,马喜78岁仍在耕种侯家坟这块耕地。马喜说村南有块地叫康家坟,是因为外村一康姓人埋入此地,而且只埋过一人,一个坟冢,因此得地名康家坟;同样道理祖上传下叫侯家坟的地,肯定也有个坟冢,而且是侯家的坟或埋过侯的官。马喜的说法村民们普遍认可,村民们也都这样传说着。赵升老汉曾担任村长三年多,村支部书记二十多年。他说村民在八十年代前都住在半坡上的旧村,生活特别困难,吃水要到御河边上挑,生活用品都驴拉肩抗。80年代左右,是赵升带头第一个把房盖在坡上,后来人们才逐渐全部搬到坡上。旧村已经全部荒废,只剩残垣断壁,只有戏台孤立在山坡上,祠堂遗址仍清晰可辨。只有身临祁皇墓旧村,才能感受到祁皇墓的风水,体会到守墓人居住在半山坡上的太阳照耀的曾经美好时光。

(一)张姓考

祁皇墓守墓人张氏,按姚薇元考证来源有三,一是南皮张氏,本乌丸族;二是西河张氏,本匈奴屠各族;三是上党张氏,出自匈奴羌渠部,羯族人也。南皮、西河、上党张氏,来源广,起源早,人口多,传承有序,到现在仍在祁皇墓村、镇虏堡村的周边村大量分布,成为这一区域之大姓。户部村位于祁皇墓西部,村里的辽代祁雨记事碑“张永成”造,说明张姓人在辽代仍在此地生存,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揭示了张姓人在这块土地的历史传承关系。户部村只有魏姓大户,其它姓均为小户,也没有厍姓居民。村东有戏台、龙王庙遗存,戏台东的石泊地有一辽代祁雨石碑,高78公分,露出地上部分宽90公分,厚22公分。碑上正面雕刻男女并座两人,两人头部中间为碑文,石碑的两个侧面各雕刻一个人物,所雕人物轮廓清晰,细部难辨,碑阴素面,没有雕刻。正面碑文初步识读的碑文:“天喜神亦感,堪叹此坤沱,祁雨显灵,万民并乐业,春秋寒暑。太康四年六月一日张家成造。”西晋和辽代均有太康年号,此石人碑从石人来看,男的山羊胡子,手捧寿桃,女的头梳团髻,身穿宽袖襦,是辽人无疑,石碑风格和辽金碑相同,地里残落的辽代瓷片,都在印证是辽代太康四年(1078年)记事碑,距今已有942年历史。这块辽代记事碑非常难得,现在仍然孤独的耸立在户部村的田野中。

2007年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姚薇元著《北朝胡姓考》(修订本)东胡诸姓载:“张氏:南皮张氏,本乌丸族。晋书卷一0四石勒载记云:‘乌丸张伏利度有众二千,壁于乐平,(刘)元海屡招而不能致。勒伪获罪于元海,因奔伏利度,伏利度大悦,结为兄弟。’又魏书卷二太祖纪云:‘皇始二年七月,(慕容)普隣遣乌丸张骧率五千余人出城求食,寇常山之云寿。……天兴元年九月,乌丸张骧子超收合亡命,聚党二千余家,据渤海之南皮,自号征东大将军,乌丸王。’”据此,可知东晋、北魏时南皮(今河北南皮县)张氏,本鲜卑乌丸族[2]。

同书匈奴诸姓载:“张氏:西河张氏,本匈奴屠各族。晋书卷一一三苻坚载记云:‘屠各张罔聚众数千,自称大单于,寇掠郡县。’又同书卷一一五苻登载记云:‘(登将苻)纂乃受命讨姚苌,居各张龙世、新平羌雷恶地等尽应之。’又太平御览卷四二八引后赵録云:‘张进,元城屠各人也,为刺奸外部都督。’又魏书卷三太宗纪云:‘神瑞元年六月,屠各帅张文兴等率流民七千余家内属。’据此,可知屠各胡自晋时有以张为氏者,魏明元帝时来归。按晋书卷九七匈奴传,屠各乃十九种匈奴中之最贵者,得为单于,是张氏固匈奴之贵种也。又魏书卷二太祖纪云:‘天兴元年三月,西河胡帅张崇等聚党数千人叛。诏安远将军庾岳讨平之。’同书卷三太宗纪云:‘永兴三年六月,西河胡张贤等率营内附。’按西河即今山西汾阳,汉茲氏故县,曹魏置西河郡,以匈奴左部居之。在部即屠各族。是此西河胡即屠各胡,故曰西河张氏,本匈奴屠各族。”[2]

(二)赵氏考

《北朝胡姓考》(修订本)匈奴诸姓又载:“赵氏:匈奴赵氏,本匈奴酋王之后,以名为氏。汉书卷一七功臣表云:‘翕侯赵信,以匈奴相国降,侯。元光四年封。元朔六年为右将军,击匈奴,兵败,降匈奴。’按同书卷五五卫青传:‘赵信故胡人降,为翕侯。’卷末附赵信传云:‘赵信以匈奴相国降,为侯,武帝立十八年,为前将军,与匈奴战败,降匈奴。按武帝立十八年,即元朔六年,与功臣表所记符合。是赵信本匈奴相国,降汉为翕侯,后以兵复归匈奴。’汉书功臣表又有‘武昌侯赵安稽,以匈奴王降,侯。以昌武候从骠骑将军(霍去病)击左、右王,益封。(元朔)四年七月封。’按霍去病传:‘昌武侯安稽从票骑有功,益封三百户。’是赵安稽本匈奴王,降汉,封昌武侯,又以从击匈奴有功益封。据此,可知武帝时降汉之匈奴酋王有以赵为氏者。匈奴俗无姓氏,此特胡名之首音译为汉姓耳。又晋书石勒载记,石勒十八骑中有赵鹿。御览引赵书有陈安将赵牢。”[2]

(三)马氏考

《魏书》卷八十七载:“马八龙,武邑武强人也”[3],说明马姓也始于北魏。村民马喜向我们介绍,根据马姓人耕种的土地和祖上相传马姓来村最早,至少也是同时来此的守墓人,由此推断马姓也是和赵、张同时成为祁皇墓的守墓人。

二、靳圪塔梁村守墓人调查

靳圪塔梁村位于祁皇墓村西约一公里处,是祁皇墓守墓人形成的村落,村名是按照村所居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此山梁地名“晋屹塔梁”而得名。屹有两个发音,一是yì,二是gē,在晋北方言中屹通圪。清《大同县志》载城北村名为“晋圪塔梁”。“靳”“晋”是大同方言全部的意思,圪塔指比梁小的山梁或大的土堆(梁本义山梁、土梁),在晋北地名中常见,如黑圪塔洼、二猴圪塔、圪塔铺等。祁皇墓村民守祁皇墓,靳圪塔梁村民为什么也是守祁皇墓的呢?靳圪塔梁村位于祁皇墓周围的最高点,从地形看,靳圪塔梁村守护祁皇墓更为重要,才真正实现了守护祁皇墓的目的。桓帝和帝后祁氏所处年代动荡不安,战争频发,特别是祁氏在北魏早期代王时代的部落战中,或者说是在率子争夺拓跋部族代王位中逝去的,处在争位、部族战争频繁的拓跋代时期。祁皇墓旧村地处低洼,视野局限,三面环水,只有西面一条出入通道,若有敌寇来袭,一是发现时已晚,无法备战,二是只能背水一战,没有退路,面临的是全族覆灭的危险。因此辨证的讲祁皇墓旧村是守墓的好地方,是屯兵的兵家大忌之地,居住极不安全,因此在山坡上的最高处,又设置了守墓人,便于瞭望,便于出战,即守墓又保护祁皇墓村的守墓人,所以守墓人布局两处,相互照应,这就是在两村设置祁皇墓守墓人的缘由。村民祖上相传,因靳圪塔梁村在这一地域内是最高处,通风、光照好,历史上村里人、畜从未有过疫病,而且即使附近村有疫病也传染不过来。当站在靳圪塔梁村东北角残留的烽火台上环顾四周,回望祁皇墓,就可真正领会靳圪塔梁村守护祁皇墓的重要性。靳圪塔梁林守墓人才真正地实现了守护祁皇墓的目的。

厍姓是靳圪塔梁村的立村之姓,二百余居民中,有一半多厍姓村民。厍姓村民说祖上相传他们从镇虏堡村搬过来和祁皇墓村人一起为祁皇墓守墓,都是守墓人形成的村落。世居靳圪塔梁村77岁的厍宝财、70岁的库宝发介绍了靳圪塔梁村厍性村民的情况,他们说厍姓人读本姓为舍音,不读库音。祖上口口相传,该村厍姓与祁皇墓村赵、张、马姓等,同为祁皇墓的守墓人,是这一带最早有的姓氏。秦姓、曹姓等姓来源清晰,都知道是已经有了靳圪塔梁村之后,祖上才迁来定居。祁皇墓村赵、张、马姓直接守墓并负责祭祀,按晋北的习俗,说明赵、张、马姓与桓帝为一个部族,靳圪塔梁村厍姓守墓人是在祁氏合葬后,祁氏的母族乌丸部落又派人在制高点靳圪塔梁处设置了守墓人,这与当时征战、夺位,战争频发的形势相吻合,厍姓守墓人负责外围瞭望、防御,也佐证了厍姓族人与祁氏同为乌丸部落人。

三、祁皇墓厍姓守墓人调查

靳圪塔梁村的厍姓守墓人,是从镇虏堡村搬过来守墓的,那么镇虏堡村的厍姓人又是怎么来的呢?课题组围绕厍姓守墓人追根朔源,以厍姓为主线钩沉出被历史浸埋了的史迹遗存。

(一)厍姓守墓人

靳圪塔梁村厍姓守墓人祖上相传是从镇虏堡村迁来守祁皇墓的,有的厍姓人祖坟仍在镇虏堡村,每年还回去上坟祭祖,也有的把祖坟从镇虏堡村迁到了靳圪塔梁村。为了全面掌握厍姓的迁徏情况,我们以镇虏堡村为中心,对周边的户部、李华庄、七里村、西村、鸡窝涧、畅家岭、外场沟、里场沟、赵家窑、西寺、万泉庄、马家嘴、黑圪塔洼等村子展开了全面的调查和走访。新荣区西村乡镇虏堡村现有厍、张、刁、崔、常五大姓。村民介绍五大姓从祖上世居该村,是五姓立村,这在晋北的农村是罕见的。晋北农村大部分是一大姓或二大姓同居一村,较大的村子也有三大姓同居一村。七十多岁的村民厍培胜听说调查厍姓村民的情况,热情的把我们邀请回家,他说“我们祖上世居镇虏堡村,祖上传北魏时我们厍家人就定居这里,有两户厍家人后来从镇虏堡村搬到靳圪塔梁村,有的说去守墓,有的说去开店,有一户的坟地还在镇虏堡村,另一户将祖坟也迁到了靳圪塔梁村”。这与我们在靳圪塔梁村掌握的情况相吻合。

镇虏堡村是明代筑长城堡之后的村名,在此之前叫户部村,户部应该是因年代久远由库部村讹名而来,现在的镇虏堡村就是北魏早期乌桓王库贤所居之地,而后在北魏时离散部落时,融入北魏,成为北魏的编民,所居之地便名为库部,而后因库、户读音相近,老乡们将库部读作户部,直到明代筑堡才叫成镇虏堡。

(二)厍姓墓地

厍姓镇虏堡村的两座清代墓地、靳圪塔梁村的一座清代墓地、西寺村的七座延用了七八百年的坟地,向人们诠释了厍姓曾经繁盛的历史和迁徏路径。课题组与镇虏堡村今年已经85岁厍培胜,大儿子厍存景66岁、二儿子厍存源61岁进行座谈,他们介绍厍家始世居该村,清代有在府里做官的,所以坟修的比较讲究。厍存源带领课题组查看厍姓祖坟。位于村东北的厍家祖坟,现存有四块碑,其中一通是大清嘉庆十五年立的厍大财和妻郝氏墓碑,另一通是道光四年立,另两块字迹无法识读,现存有一个角桩。厍存源说去年还有两个门桩,特别高大,两门桩上有两个石狮子,角柱四个,墓碑七块,去年至今一年时间里丢了三块墓碑、三个角桩、两个门桩。厍存源介绍了村东南向较远的厍姓清代同样情况的另一处坟地,由于两坟地形制相同没有前去实地考证。镇虏堡村西有两块寺庙清代道光四年的石碑,还有一个龟座,石碑有厍姓捐款记载。祁皇墓村与靳圪塔梁村之间,也有一处道光十四年和咸丰元年所留厍天亮、厍天喜等厍家坟地。农民魏武向课题组介绍了他的同村好友厍家兄弟的情况,他说厍姓祖上是西寺村最早来的是一户厍姓村民,是从靳圪梁梁村迁来的,至今已经有七座坟莹了,每个坟莹埋五代人,也就是五代人一盘坟,大约使用100~120年,厍家已经在西寺村大约居住了700~840年,就是说他们在1178—1318年之间,金元年间迁居西寺村。

厍姓在大同地区不是太多,比较特别,源头是镇虏堡村,而后期则是靳圪塔梁村厍姓不断外迁至西寺、黑圪塔洼等多个村庄,而且包头、呼市、大同市等都有靳圪塔梁村的厍姓后人。

(三)厍姓源考

厍培胜孙子去年在四川巴中参加厍氏家族大会带回的家谱记载:“库通厍,起源有三:一、库姓系出厍狄氏所改。北周时有厍狄氏,后改为厍姓。《后汉书》载有金城太守厍均。《后汉书注》:羌中有厍姓,音舍”,王先谦《集解》载,厍,即库之俗音,但读音不作Ku,而读she,与舍同音。二、出自鲜卑族和羌族,以官名为氏。周代(一说汉代)有守库大夫,其后人以厍为氏。据《风俗通》载:古守厍大夫,因官命氏。厍字于隋朝初年改为库,读音与库(Ku)相同,因出于鲜卑族和羌族,讹书为厍,隋朝以后通库字,厍姓也就并入了库姓。三、出自库傉官氏,南北朝时,北魏有库傉官氏,入中原后汉化为厍氏。”该家谱又对厍姓始祖进行了考证:“厍姓得姓始祖:厍姓始祖厍钧,生于西汉年间,(父、祖父、曾相父姓名不祥,查无史料记载)东汉著名金城太守,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厍氏鼻祖。《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第十三回载:‘初,更始时,先零羌封何种杀金城太守,居其部。隗器(东汉驻守天水最高长官)使赂遗封何,与何结盟,欲次发其众。融进击封何,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得牛、羊、马万头,谷数万斛。帝以融信效著名,益嘉之。后平乱,帝高融功,帝下诏融辖四县为安丰侯,弟友为显亲侯。遂以次封将帅,武锋将军竺曾为助又侯,武威太守梁统为成义侯,张掖太守史苞为褒义侯,金城太守厍钧为辅义侯,酒泉太守为扶义侯。封爵即毕,乘辇东归,悉遣融等西还镇守。’历史雄辩地证明了,当年厍钧随大司空窦融平判零羌和小月氏的叛乱,打击隗器叛军,慎守凉州地界,立有赫赫战功,被东汉光武帝刘秀封为辅义侯,官拜金城太守。他与东汉大司空窦触交情甚好,又为大司空窦融之部下,当平定河西后,他俩出入长安,弹琴作诗。又长得端庄,身材魁梧,颇受刘秀喜爱。‘金城英雄,汉室典仓’就是对他的最高赞誉。”

《北朝胡姓考》(修订本)四方诸姓载:“库氏:官氏志:‘北方库褥官氏后改为库氏。’姓纂十一暮、氏族略四及五,並与志同。按晋书慕容垂载记,‘农西招库辱官伟。’又慕容宝载记,‘库辱官骥守中山。’又魏书太宗纪云:‘泰常元年冬十月,徒何部落库傉官斌先降,后复判归冯跋。骁骑将军延普渡濡水讨击,大破之。斩斌及冯跋幽州刺史、渔阳公库傉官昌,征北将军、关内侯库傉官提等首,生擒库傉官女生,缚送京师。幽州平。’据此,可知库傉官氏为鲜卑徒何种,本慕容燕所属部落,其先有附魏者,后判归北燕,泰常元年(416年)复并入代魏也。”[2]《魏书》同时也说明厍姓人的乌丸部落融入了北魏编民,厍氏仍然活跃在北魏王朝的政治舞台上。

同书四方诸姓又载:“狄氏:官氏志:‘次南库狄氏后改为狄氏。’姓解三,库作‘厍’,列厂部下,注云音‘舍’。按说文厂部无‘厍’字。释名:齐鲁谓库曰‘舍’,唐韻:库音始夜切,李善注后汉书云:‘今羌中有姓库,音舍。’可知库本亦音‘舍’,后人因除一点,以识音别。北齐书有厍狄干、厍狄迥洛、厍狄盛等传,周书有厍狄昌、厍狄峙等传,隋书有厍狄嵚传,字皆作‘厍’。可知‘库狄’当读作‘舍狄’无疑。”[2]

北朝胡姓考对库氏、狄氏的解读,恰好诠释了祁皇墓守墓人厍姓的来源。镇虏堡、靳圪塔梁等附近村落的厍姓不读库,而读厍,音‘舍’,和姚薇元先生考证的一致。田余庆著《拓跋史探》载:“从这个线索看来(指祁皇墓守墓人),祁皇墓村近处大量库姓人口被认定为乌桓库傉官氏之裔,应当是可以成立的,而这也可引申为桓帝祁后本出于乌桓族的一个旁证。祁皇墓村近处乌桓库傉官氏部民伴祁皇墓而生息,竟达一千七百年之久,确实令人惊异,应当能够增加祁后出于乌桓这一假说的分量。只是时间隔得太久,过程史料缺失,不敢直接引为铁证。”[4]从以上姚薇元、田余庆的考证和厍姓村民祖上相传一致。

(四)厍姓与乌丸王库贤

《魏书》卷一《序纪》载:“五十六年,帝复如晋;其年冬,还国。晋遣帝锦、罽、缯、綵、绵、绢、诸物,咸出丰厚,车冲百乘。行达并州,晋征北将军卫罐,以帝为人雄异,恐为后患,乃密启晋帝,请留不遣。晋帝难于失信,不许。瓘复请以金锦赂国之大人,令致间隙,使相危害。晋帝从之,遂留帝。于是国之执事及外部大人,皆受灌货。五十八年,方遣帝。始祖闻帝归,大悦,使诸部大人诣阴馆迎之。洒酣,帝仰视飞鸟,谓诸大人曰:‘我为汝曹取之。’援弹飞丸,应弦而落。时国俗无弹,众咸大惊,乃相谓曰:‘太子风彩被服,同于南夏,兼奇術绝世,若继国统,变易旧俗,吾等必不得志,不若在国诸子,习本淳樸。’咸以为然。且离间素行,乃谋危害,並先驰还。始祖问曰:‘我子既历他国,进德何如?皆对曰:‘太子才艺非常,引空弓而落飞鸟,是似得晋人异法怪術,乱国害民之兆,惟原察之。’自帝在晋之后,诸子爱宠日进,始祖年踰期颐,颇有所感,闻诸大人之语,意乃有疑。因曰:‘不可容者,便当诛之。’于是诸大人乃驰诣塞南,矫害帝。既而,始祖甚悔之。……其年,始祖不豫。乌丸王库贤,亲近任势,先受卫瓘之货,故欲沮动诸部,因在庭中砺钺斧,诸大人问其何为,答曰:‘上恨汝曹谗杀太子,今飲尽收诸大人长子杀之。’大人皆信,各各散走。”[5]

乌丸部落与鲜卑拓跋部在代地相伴而生,与拓跋力微共处而‘‘亲近任势”的乌丸王库贤,就应该是镇虏堡村厍姓之始祖,库即库傉官的姓氏,库贤在《魏书》中就可以写成库傉官贤。镇虏堡村厍姓人是乌丸王库贤的后代,与桓帝后祁氏同出一族,与鲜卑人相生相伴,逐步融合,逐步汉化,并繁衍生息至今,足见姓氏在偏远山村世代传承,也是晋北农村的一个普遍特征。

《魏书》卷二载:“渔阳群盗库傉官韬聚众反。”[6]卷三十载:“乌丸库傉官鸣聚党为寇,诏建讨平之。”[7]北魏建国后,乌丸的库傉官韬等部落民仍然有聚众谋反,自称乌丸王的,但随着拓跋珪的南征北战,不断的征服、离散部落,乌丸部落这时才被彻底征服、离散,随着拓跋珪的离散部落而融入北魏,其中乌丸王库贤的后人作为北魏厍姓编民散居在平城一带。

《魏书》记载的库狄氏称狄氏却在《北史》人物传记中仍为厍狄,如厍狄迴洛,代人也;厍狄盛字安盛,怀朔人也;代人厍狄伏连,字仲山,本名伏憐,讹音连;厍狄干,善无人也;厍狄昌字恃德,神武人也;厍狄峙,其先辽东人,本性段,因避难改焉。后徙代,世为豪右。说明峙徙代后进入厍狄部落而随部落姓厍狄。从《北史》厍狄姓氏佐证靳圪塔梁村厍姓为乌丸厍姓之后,而不是库狄氏。

守墓人制度是北魏陵寝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史料和考古材料的发现,祁皇墓设守墓之后,葬入鸣鸡山的常太后守墓人设二百户,葬入宁陵的文昭皇后设五百户,灵太后为其母先置十户,后又置三十户,葬入方山永固陵的冯太后因宁墓人而设置永固县等等。守墓人制度始于西汉时期,但是像祁皇墓守墓人一千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担负着守墓的职责,使祁皇墓完整的保护至今,是中国历史上守墓人创造的一个奇迹。

猜你喜欢

匈奴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北匈奴西迁历史及帝国建立
西游新记7
飞将军抗匈奴
匈奴后裔今何在?
霍去病:热血青年横空出世
匈奴的最后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