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精准服务路径研究

2020-01-18吴琦磊王祯祯

关键词:江苏省供给农村

吴琦磊, 王祯祯

(1.南京大学 出版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23; 2.南京药科大学, 江苏 南京 211198)

一、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取得的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设施、供给体系等方面有所加强。

(一)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

近年来,江苏省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强。政策方面,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并出台相应的《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并以政策的导向作用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序推进。资金保障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物质支撑。江苏省高度重视资金投入,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民间团体、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建设。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

(二)完善基础文化设施

江苏省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网络体系。在村级,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出发点,以文化礼堂、道德学堂为重点,加快乡镇地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提升工程建设。如无锡市每个村都有农家书屋;南京市各村庄设有文化活动中心;盐城市按照社会化、均等化、标准化、数字化的要求,建设汇集科普、法律、阅读、体育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文化站,全面满足群众的日常文化需求[1]。此外,积极打造市区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共建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文化资源的互联互通能力。一系列的场所建设拓宽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涵,群众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完善。

(三)丰富服务供给体系

江苏省不断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从多方面多角度拓宽服务类型,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公益性和地方性相结合,艺术演出活动异彩纷呈。结合地方特色,依托文化底蕴,各地区让公共文化服务接地气、通文脉。如南京的“共享阳光”、苏州的“评弹艺术节”、泰州的“百姓大舞台”、南通的“通州古沙舞台”、常熟的“江南文化节”,都以公益的方式为群众带去地域特色浓厚、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二是主题文化节层出不穷。江苏各地在传统文化节日的基础上开展主题活动,如桃花节、秋收节等,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内容,还加深了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寓教于乐。三是精品文化作品不断涌现。反映基层生活的各类作品层出不穷,数量多、质量高。其中,淮剧《十品半村官》入选国家文化部“2018全国舞台艺术现实题材创作作品计划”[2]。

二、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层次不高,文化资源有待充实

当前,江苏省部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在建设方面存在选址布局不合理、设施规模小、功能不健全等问题[3]。在选址布局上,一些公共文化设施距离居民生活区太远,不方便使用;还有一部分设施距离居民区太近,容易产生噪音,尤其在晚上进行的活动,影响到附近居民的休息。在设施规模和功能方面,文艺活动、文化学习、体育活动等设施不足。许多乡村没有设置专门的室内电影院、剧院,演映活动在露天进行[4],建设的农家书屋占地面积大多数不足70平方米,此外内部桌椅有限,很少能容纳30多人。虽然村里拥有体育活动场所,但活动器械很少,如篮球、乒乓球、球拍等设施匮乏。另外,有的地方政府配送的图书主要集中在农业技术和技能类,没有考虑农民群体所需要的保健养生、生活常识类书籍。

(二)文化下乡服务不够精准,供给需求失衡

近年来,江苏积极开展农村“三送”(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省政府每年向乡镇赠送1万元左右的科普类图书,根据农村电影“2131”工程在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向每个乡镇每年送4场戏曲演出。“三送”工程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但在发展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农村大量人口进城务工,留下来的几乎都是老人、儿童及妇女,电影播放和戏曲演出等存在题材僵化陈旧、活动遇冷不受欢迎的情况[5]。就整体效果而言,农民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话语权和表达权较少,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务存在供需不平衡、利用率低等问题。

(三)服务内容单薄、形式单一

目前,江苏省农村大部分地区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仍停留传统项目,内容不够丰富,层次不够合理,形式不够多样,局限于农家书屋看书、广场看电影看戏等,而像体育健身活动、广场舞大赛、公益性讲座、美术馆参观、体验拓展等公共文化服务相对较少。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的精神需要也越来越高,不同年龄段农民的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原有的这些活动很难吸引农民群众参与。

(四)产品供给主体单一,社会力量缺失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政府供给,二是社会资本供给,三是群众自我供给。当前,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主体较为单一,主要是政府。政府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服务供给、建设管理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全过程。而以企业为代表的社会资本力量和群众自我供给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并不高。有的参与企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效益[6]。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享有者,一直停留在消费者层面,没有将自身角色由消费者转变为供给者和消费者双重身份。

(五)文化建设融合发展乏力,城乡联动不顺畅

据了解,目前江苏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广度、深度不足,与农业、工业、旅游业及物流业融合不够。同时,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对接难。传统民俗文化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性,但由于未能与现代社会进行有效对接,传统文化的教育娱乐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城乡文化建设互联互通也不顺畅[7]。大多数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乡仍缺乏有效联通渠道和承接平台,未能形成乡村文化振兴与城镇化“共赢”、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六)专业人才不足

在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中,硬件和软件缺一不可。硬件指的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而软件主要是指人才。基础设施是开展文化服务的先决条件,而人才则是内核支撑。近年来,江苏省农村地区的硬件设施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文化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显然不够[8]。以乡村文化站为例,由于资金、岗位设置等原因,文化站人员配备不齐,只能由部分工作人员兼职。兼职者一方面难以全身心投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的技能知识,难以高效高质量地开展相关活动。

(七)政策法规不够健全,评价机制欠缺

虽然江苏省相继出台了《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议事规则》《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但是内容大多偏重于城市,仅有少部分提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总体来看,缺乏以农村命名、专门为促进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法规政策。除此之外,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价机制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评估不及时、评估形式单一。如“三送”文化下乡活动之后没有及时评估活动效果,部分评估活动只有简单的问卷调查,没有进行规范的定量定性分析。

三、精准服务路径研究

(一)合理规划空间,注重选址布局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设置要根据人口发展和分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功能,主要包括选址、布局设计和功能设置。选址方面,要把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场所纳入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不能距离民众生活区太远或太近,要以方便获取和利用为出发点,结合道路交通等因素选址。布局设计方面,要合理分配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中心建设的具体数量和面积要根据当地人口和占地面积来判定。设计上要打破千篇一律的相似性建筑模式,无论是建筑外观还是内部修饰,都要充分结合文化所蕴含的科学、美观特性,发挥文化传播和认同功能。农村地区人口主要是老人、小孩、妇女,因此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在功能设置上要充分考虑该类人口的需求,一般应设置以下三类场所:第一是文化活动中心,用于开展文化体育类活动,如广场舞、体育健身;第二是农家书屋阅览室,更多地提供儿童读物、老年健康读物、妇女读物等,另外可配置少量农业生产类图书;第三是多功能室,方便开展各类集体活动,如文艺汇演、电影播放等。

(二)利用信息技术,精准调研需求

现阶段,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非常突出的问题是刚性供给和需求弹性之间的矛盾。各级政府要深入基层、广泛调研,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立足点,鼓励促进居民积极表达诉求并参与文化建设[9]。要推广智能终端设备的应用,通过微博、微信、QQ等多种方式,组织建立公众号、群聊等平台,与农民广泛互动,及时推送各类文化服务内容。同时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后台浏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准确掌握农民的公共文化需求及其动向。

(三)优化供给内容,发展地域文化

除了传统的看书、看电影、看戏曲等文化活动外,政府要丰富供给内容,优化产品层次。一是资源服务类,包括线上线下的阅读、培训、视频欣赏、地方文化赏析等。二是文化消费类,包括各种文化产品的宣传、制作、销售,文化旅游等。三是集体活动类,包括各类型的文艺下乡演出、乡村运动会、农家书屋、农家学校等。各地区可以借助风土人情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如苏州地区流行苏剧、苏绣、苏州评弹,据此可以举办说唱培训、演唱比赛、家庭苏绣展等。盐城海盐文化、红色军事文化突出,可以开展历史讲座、爱国主题演讲和参观展览等文化旅游活动。无锡的竹刻、惠山泥人、羊尖道教音乐、甘露狮舞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可以开展相应项目比赛、文化汇演活动。

(四)积极鼓励引导,丰富供给主体

江苏农村应打破政府单一主体和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探索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文化供给机制。首先,政府要鼓励、引导包括企业、民间团体或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比如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给予民间团体一定的资金扶持和社会名誉等。其次,要探索多样化的合作形式,激励资本以投资、兼并、重组等形式参与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同时加强管理,形成规范的制度和流程。最后,要注重挖掘其他文化供给主体的优秀案例,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推广,产生“头羊”效应,带动其他主体积极参与。

(五)拓宽渠道,推动融合发展

要以县级行政区为中坚平台,以建制镇为支点,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促进农村文化产业链的延伸,推进文化与农业、教育、科技、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农村发展与现代文化、特色产品、特色经济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新业态。除此之外,要广泛开展一对一以城带村文化帮扶活动,鼓励资本下乡、人才返乡创业、资源互补,推动城市与农村文化深度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重点打造典型农村文化建设示范村,在全省推广成功经验。

(六)设立专人专岗,分组管理服务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迫切需要一支专业、优秀的队伍。首先,要实施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和后备干部培养工程,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建设带头人的激励机制,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年富力强、扎根基层、群众拥护的农村干部队伍[10]。其次,基层政府应明确自身职责,通过对所在区域民众的走访调研分析,总结出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需求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农民分组实施专人管理服务,提升文化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再次,要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如加强对乡镇文化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服务技能和水平,也可以人才特殊待遇和政策优惠鼓励优秀大学生投身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如江苏扬州市利民村以“三治”融合的方式,着力打造农村网格化管理模式,形成村干部、民情信息员、村民齐抓共管、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新格局。

(七)完善政策体系,助力精准惠民

“十三五”时期,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惠民”政策使农村公共文化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也成为各级政府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标准和依据。江苏省各级政府应改变以往农村政策参照城市政策的情形,结合农村实际,加快出台精准服务政策。此外,还应加快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的建立上,坚持定量与定性结合,不搞单一数量考察,更加注重质量。如“三送”工程除了要考察“送”的数量,还应考虑是否真正满足了群众需求,群众是否受益。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要扩大公众参与度,突出农民参与权,广泛听取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江苏是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在基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上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下一步的重点是下沉到精准服务层面上来,动员各方面力量,统筹规划,科学探索实施路径,为全面建设好“强富美高”新江苏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江苏省供给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