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及引导策略探究
2020-10-17杨海平梅鹏飞
杨海平, 梅鹏飞
(南京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 ,南京大学 出版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一、引言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对农民群众集体脱贫、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和文化支持。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人均收入较高的省份,农村农民的物质生活质量相对较高,但是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仍需要改善和提高。因此,进一步完善江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是保持江苏作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排头兵地位的重大举措。
二、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象概貌
江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主要是指在江苏省农村地区生活、工作的人员,也包括祖籍为江苏农村,在省外地区务工的农民。截至2018年末,江苏全省农村人口为2 446.61万,占全省总人口数的30.4%[1]。笔者通过对《2019年江苏统计年鉴》《江苏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江苏公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访谈调查报告》《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样态调查:需求—供给状况》《2019上半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等进行整理分析,对相关指标分解归纳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以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中老年男性和女性为主。他们具有较好的物质基础,有较多的休闲时间,喜欢体育活动,重视文化消费。满足以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是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工作的重点。
表1 江苏省农村及农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2]
三、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展、交通工具便捷程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民,尤其是中青年农民选择在家乡就业。这种新的转变,形成了新时代农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需求。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程萍老师的调查研究,江苏省农村农民文化生活中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并存,休闲时间逐渐增多,休闲理念更加开放。但农民对政府主导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不高,对农村公共文化的硬件设施、服务内容等满意度不高。
(一)农民本地就业率高,有较高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根据调查,由于江苏省经济相对于全国平均来说,发展水平较高,无论是富裕的苏南地区,还是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苏北地区,外出打工的农民比例都比较低,有84.65%的农民在家乡所属的城市工作,很少外出打工。江苏大部分农民都已解决温饱问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有60.73%的受访农民认为“工作与休闲同等重要”,有9.31%受访农民认为“休闲比工作重要”,仅有两成不到的受访农民认为“工作比休闲重要”[3]。当前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着以下几大问题: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够完善,部分地区的文化场所较少,网络数字化覆盖也不够全面。二是多数农村公共文化场馆功能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三是现有的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都较为单一,基本局限在传统的文艺演出、放电影、送书下乡、唱歌跳舞等形式,对多数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缺乏较强的吸引力。四是多数公共文化活动流于表面,未考虑农民的深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城市相差较大,未及时跟上时代潮流[4]。
(二)现代农业使农民拥有更加充裕的休闲时间
由于江苏省农村农民普遍已解决温饱,较大部分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受访农民平均每天的休闲时间约5小时,因而他们比较注重休闲娱乐。随着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江苏省农民的休闲时间将会更加充裕。甚至有9.16%的受访农民表示“休闲时间太多,不知如何打发”。按照江苏2 446.61万的农村人口总数来推算,有近224万农民存在这一困惑[3]。
(三)江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需求
1.更高质量的设施。尽管江苏省农村地区在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覆盖率,但农民普遍反映这些设施存在“功能不符合实际需求””区域分布不均衡”“开放时间不合理”“工作人员素质低”等问题。
2.更加丰富的活动。目前,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存在难以吸引公众参与的问题,主要原因有:公共文化活动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开展的文化活动没有契合公众的兴趣爱好;文化活动本身的“吸引力弱”。这就需要根据相关调查的结果,把体育健身、唱歌跳舞等较受欢迎的活动广泛开展起来(具体指标见表2)[5]。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上海创图公共文化和休闲联合实验室2019年上半年的调查,近些年,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比以往有较大提高,认为文化消费等同于生活必需品甚至比衣食住行更重要的占比达到8成。相比之下,认为文化需求可有可无甚至暂时不考虑的农村居民占比不到两成[6]。这就显示,越来越多的农民渴望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表2 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调查
3.更为广泛的数字化覆盖。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江苏省农村大部分地区实现了网络的覆盖,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但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居住较为分散,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部分偏僻地区还未覆盖网络。同时,由于农民自身文化水平较低,适合农民的数字化公共文化内容比较欠缺。
四、教育引导策略探究
(一)充分重视农民需求,建立健全反馈机制
目前,平庸的服务供给和多样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最突出的问题。解决矛盾的关键是,政府要以群众文化需求为立足点,加快推进居民参与表达诉求,让民众从公共文化服务的消极被动服务对象转变为积极主动的需求者、参与者,发挥主体作用。一是要提升公众的参与能力,努力提高公众的需求表达意识、信息反馈能力。二是要创设多样化诉求渠道和途径。比如,通过走访村民、设置群众意见箱、召开村民座谈会议等形式了解需求。三是对于收集上来的信息要及时反馈,让群众感受到被重视,从而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使得表达机制良性循环。四是针对农民实际需求创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五是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对政府提供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进行评价考核,充分发挥农民的监督权。
(二)加强文化教育,提升文化水平
根据《江苏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统计,江苏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偏低,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民仅为26.5%。这对其接受各种公共文化服务有较大影响。所以,加强对农民的基础文化教育、提升文化水平是进行公共文化精准服务的前提和保障。可通过定期集中开办“培训班”“文化课”等线下形式,结合不定期的文化学习内容推送、网上问答等线上教育形式,为农民开展“义务教育”,提升其文化水平。同时要让农民从改变自身出发,自主、自愿地学习文化知识,主动参与农业技术改造,了解国家政策,完善个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可以通过各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培训农村党员领导干部、返乡农民和乡镇企业员工,以“乡村振兴培训”带动农村的文化振兴。
(三)以需求为导向,加强价值观引领
注重农民的精神文化建设,满足其不断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是当前江苏农村发展的着力点之一。江苏作为我国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普遍较高,容易出现人心浮躁、价值观扭曲等社会现象,也容易产生文化生活低俗、消极的倾向。例如打麻将、赌博、观看低俗表演等一度成为农村的常见文化活动。这就是典型的“肥了腰包”“瘦了脑袋”。为此,各级政府应在充分了解和满足农民公共文化需求的同时,努力端正方向,提升农民的思想意识,积极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完善文化服务多元供给系统
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一般都是由政府牵头实施,公众作为受益者,往往都是被动接受。但是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的现实需求显示,单一依靠政府提供服务支持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多元化、多样性的服务供给是保障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必要措施。各地政府应协调好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农民个人等各供给与参与主体的关系,建立起一套具有时代特点和当地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系统。打破政府单一主体自上而下的单向供给模式,探索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文化供给机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的发展,支持社会资本在娱乐、文化旅游等领域进行投资。二是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的激励机制。对于通过资助项目、提供文化设备设施等方式参与建设的企业,应予褒奖或税收优惠。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以捐赠图书或其他方式与当地政府共建图书馆(图书室),让农民朋友享受免费阅读等文化服务。还可以围绕特色农产品,鼓励产品深加工,打造集生产、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五)推进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满足农民就近体验文化的需求
根据《2019下半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的调查,目前各地的文化休闲以都市商圈为主,游客未来最期待的文化消费地点更多的是乡村周边,占比达31.49%。因此,未来文化服务质量提升应重点关注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满足游客就近体验文化的需求,继续推进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民和游客营造更好的文化空间[7]。
目前,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呈现出本土化、多样化、充裕化、科技化等方面的特点。各级部门应当充分重视农民需求,提高农民参与意识,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正面引领农民的价值观,努力吸引社会资源,构建多元供给系统,推进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更高质量、更为全面地满足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以实现农村农民精神生活上的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