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别山区县域乡村教育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向
2020-01-18谭细龙王慧玲
谭细龙,王慧玲
(1.信阳学院 教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2.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武汉 430205)
振兴乡村教育是扶智脱贫促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要求“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1]重视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以扶智为重点,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整体素质,是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促进大别山区县域乡村教育振兴的意义
大别山区横贯鄂豫皖边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黄麻起义,点燃了革命的烈火,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全国解放的序幕,大别山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然而,在2019年1月国家级贫困县名单中,湖北省的孝昌县、大悟县、团风县、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麻城市;河南省的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淮滨县;安徽省的潜山市、太湖县、宿松县、 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等这些地处大别山区的县市赫然在列[2],地处大别山区的县市几乎全部是贫困县!我们决不能忘记大别山区儿女为中国革命做出的牺牲和贡献,一定要让他们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2月4日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3]只有振兴乡村教育,使农民有知识、有技能,他们才有能力脱贫致富,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所以,乡村教育振兴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构建教育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迫在眉睫。要“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大别山区的贫困问题无疑具有标本意义。大别山区地处东南丘陵地带,与湘赣闽粤等苏区、山区贫困县在自然地理、人文环境、水热气候条件、交通状况等都有相似之处,解决大别山区的贫困问题对于摘掉我国秦岭淮河以南中东部贫困县的帽子、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推广意义。我国主要以县域为行政治理单元,探索出一个县的教育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对于其他县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工作更有直接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推广应用前景。下面以大别山区新县为例,探讨县域乡村教育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二、县域乡村教育振兴的发展路径
新县位于豫南大别山腹地、鄂豫两省交接地带,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4]振兴教育是扶智脱贫促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是通过教育“扶智”“治愚”,更好地“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一)振兴乡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办好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切实履行省级和市级政府统筹实施、县级政府为主管理责任。”[5]义务教育的发展和管理责任是“县级政府为主”,我们首先看看新县义务教育的发展现状。
新县有普通初中21所,在校生16397人,教职工848人,生师比19.34∶1;小学36所,小学教学点99所,小学在校生26430人,小学教职工1504人,生师比17.57∶1。小学教学点多,是新县义务教育的突出特点。单纯从教师总量和生师比来看,好像能满足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需要。但事实上师资问题是乡村义务教育振兴的最大障碍。一是年龄老化,“爷爷奶奶教小学”的现象非常普遍。二是结构性缺编严重,尤其缺少体育、音乐、美术、英语教师。三是教学点多学生数少,每个教学点有2-3个年级,学生只有几十人甚至十几人。四是特岗教师、外地教师“留得住的教不好,教得好的留不住”。要振兴新县的乡村义务教育,必须立足新县义务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教师队伍建设入手,探索适宜贫困山区“点多人散”的义务教育管理制度。笔者认为,走“联、培、流、拓”的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之路比较适宜,即建立“联校走教、师资共享”的小学、教学点教师任课制度;“县来县去,定向培养”的乡村小学教师培养制度;“县聘校用、学区流动”的乡村小学教师任用制度;“教科文卫、功能拓展”的乡村学校建设制度。有好教师,才有好教育。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只有为乡村学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合格教师,[6]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振兴乡村义务教育,才能提高乡村人口的整体素质,真正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
(二)振兴乡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对于乡村振兴来说,义务教育是基础,职业教育是推手,只有高度发达的乡村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推动乡村快速发展。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7]乡村职业教育发展不仅仅依赖于中等学校教育,更有赖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职业培训。新县有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7567人,教职工387人,生师比19.55∶1;职业高中2所,在校生6761人,教职工337人,生师比20.06∶1,存在教师不足现象。
根据新县的资源和区位特点,新县职业教育应该从“两向三并举”入手,探寻贫困山区县域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一是“向农教育”,研究在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如何有效开展扎根乡村发展的“向农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愿意扎根家乡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情感。二是“定向培养”,在高等教育招生的部分名额中对贫困县的紧缺人才实行“县来县去”的定向招生,免费培养,学生毕业后回原县乡村工作。三是“培养与培训并举”,不但在普通中学开设职业课程,更要在职业中学根据当地特点开设相应专业,大量培养有一技之长、能适应当地工农业生产需要的毕业生,还要根据当地发展需要加强成人职业培训,培养一技多能的现代农民。四是“就业与创业并举”,既要通过培养培训促进就业,又要指导创业。五是“农牧业与工商旅游并举”,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农牧业,也要关注工商旅游业,促进乡村农牧工商旅融合发展。
(三)乡村教育振兴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发展路径
乡村教育只有能够扎扎实实地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让农民看得见教育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物质福利”,乡村教育才能真正得到农民的支持和拥护,乡村教育振兴才有了基础。新县乡村教育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教育目标错位——把升学率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二是教育内容错位——以“升学”、“离农”为特征的教育内容;三是教育评价错位——以中考、高考、学年统考成绩为标准的教育评价机制。为了实现乡村教育振兴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县情教育。县域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了解县情。学校要开好开足“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结合新县的自然地理环境、水热条件、气候特点、植被特色、种植养殖传统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县情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向农”精神和服务家乡的志向,提高学生为家乡发展服务的能力。
2.改革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要按《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开好职业教育课程,职业高中要开设适合新县特点的农、牧、工、商、旅游专业,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3.改革职业教育内容。职业高中要结合新县的资源特点改革职业教育内容。新县的乡村职业教育要围绕“红”(红色旅游)、“绿”(绿色果蔬)、“特”(特色农牧业)、“实”(实训实习)四字做文章,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强化实训实习教学,不能只在“黑板上种庄稼”。
4.实施分类评价。不同类型的学校承担的教育任务不同,在评价上不能“一刀切”。政府对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高中教育、成人职业培训等不同教育机构要按其担负的不同任务实行分类评价。
三、乡村教育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乡村教育振兴的目的是扶智脱贫促进乡村振兴,根据大别山区新县的特点,我们认为新县在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指引下,走“强村、显红、培绿、创特、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比较适宜。
1.强村——强化村级政权的领导力。乡村教育在完成好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任务的同时,要加强村干部和党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和领导力,强化村级政权建设,发挥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
2.显红——凸显红色旅游的带动作用。新县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新县境内有革命历史遗迹和纪念地200多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7处,省级保护单位12处,市级保护单位7处,县级保护单位60多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些都是新县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2019年9月,新县被文化和旅游部正式认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8]这些红色资源为新县全域旅游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但真要达成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目的,必须加强乡村红色旅游人才的培养,有了充足的旅游人才,才能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充分整合红色资源,凸显红色旅游开发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作用。
3.培绿——培植绿色产业群。新县是一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县,全县植被覆盖率93%,森林覆盖率71.2%,空气中每立方米负氧离子含量1.4万个以上,有“天然氧吧”之称。[9]新县林产品非常丰富,其中,板栗、银杏、茶叶、野生猕猴桃品质和产量均居河南省首位,被国家林业局誉为“板栗之乡”、“银杏之乡”。2019年,新县成为全市唯一实现PM2.5和PM10双下降的县区,空气优良天数位居全省第一,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实现百佳深呼吸小城“四连冠”。[10]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着力培养林牧业人才,利用新县丰富的森林草地绿色资源和丰富的林产品,建设“绿色氧吧”,生产“绿色食品”,培植绿色产业群,开发绿色乡村旅游。
4.创特——创建特色农牧业。新县农牧特产资源丰富,创建特色农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发展特色农牧业需要大量培养乡村农技人才,利用新县“三省通衢、中原南门”的区位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牧业,带动开发蔬果采摘旅游、特色农牧产品购物游等旅游产品。发展新县特色的无公害水稻、“双低”油菜、茶叶、油茶、中药材、食用菌、淮南猪、黄缘闭壳龟等农牧产品和乡村绿色旅游等特色产业集群。
5.融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新县西距信阳116公里,南距特大城市武汉170公里,东距合肥301公里,北距省城郑州440公里,京九铁路、106国道、大广高速公路纵贯全境,交通便利,距离城市近,有利于农产品销售和劳务输出,非常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培养大量的销售和网信人才,沟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先导性功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高达0.562,受教育者不同学历层次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差异明显:本科为300%、初高中为108%、小学仅43%。只有教育才能彻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此,乡村振兴必须以教育振兴为先导,教育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是长效性的、可持续的,也是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