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瑗“明体达用”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其当代价值*

2020-01-18沈江龙陈友益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湖州思想教育

沈江龙,陈友益

(湖州师范学院 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胡瑗(993—1059),字翼之,一生从事儒学研究和教育工作,是北宋初期最有影响的经师和教育家。在经学方面,他强调义理,成为宋代理学的先驱;在教学方面,他以创新精神,对当时的教学理念、体制、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实践,提出了“明体达用”教育思想,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值得教育界、史学界深入探讨。

一、“明体达用”教育思想的形成

胡瑗自幼聪敏好学,泰山学成后,他没有去科场追名逐利,而是回到吴中(苏州地区)设学授徒,传授经术。这是他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始。在范仲淹的支持下,胡瑗把苏州郡学办成各地学校的楷模,“自是苏学为诸郡倡”[1]8283。苏州郡学的创办成功,为他日后主持湖州州学,创立分斋教学,最后确立“明体达用”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康定元年(1040)至皇祐四年(1052),胡瑗主持湖州州学,先后共12年。胡瑗以创新精神,大胆地对当时教学思想、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试验,确立了“明体达用”教学思想。

自隋唐五代以来,科举考试把《五经正义》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不准有任何发挥,这样在学校和儒生中,形成了一种脱离实际、专尚文词、僵化死板的学风。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北宋初年。“国家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偷薄。”[2]14对此,胡瑗非常担忧。为了对当时衰败的教育状况进行改革,他提出“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2]25的“明体达用”教育思想,这一思想也成为其从事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

为了提倡实学,反对崇尚浮华的空疏之学,贯彻“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胡瑗在湖州州学任教期间,首创了分斋教学法。这是胡瑗“明体达用”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实施,是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一项重大革新,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分科教学和主副科教学制度。分斋教学法的建立,标志着胡瑗“明体达用”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二、“明体达用”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胡瑗创立分斋教学法,提出“明体达用”教育思想,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

(一)适应了宋初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天圣五年(1027),宋仁宗下诏,允许一部分佃农在收割庄稼和缴清地租后,脱离之前的田主,田主不得阻拦。如此,佃农的人身依附关系被大大削弱,许多佃农涌向城镇,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北宋时,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达40多个,开封、杭州、苏州都是繁华的都市。而城市发展最快、最为繁荣的则在太湖流域。经济发展促进了行业的分工,行业越划越细,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专业化。原来培养“通才”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历史呼唤学校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这就为分斋教学法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顺应了北宋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政治需要

建立不久的宋朝,面临着尖锐复杂的阶级和民族矛盾;加上辽、金、西夏不断的武力侵扰,开国之初的宋朝面临着严峻的社会和民族危机。为了巩固统治,统治者迫切需要重建被破坏了的封建伦理纲常,复兴儒学,使之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的理论支撑。为此,宋初先后在开封、曲阜等地修复孔庙的同时,开始重视经学教育。经学教育的加强,为胡瑗进行教育改革提供了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而胡瑗“明体”教育思想要求学生实践“君臣父子、仁义礼乐”的主张,旨在为朝廷培养通晓儒学并具有较高封建道德修养的统治人才,也顺理成章地得到了宋王朝统治者的认可和支持。在范仲淹推荐下,朝廷让胡瑗主持太学工作,还下令效法湖州学法来订立太学制度,如此使胡瑗的“明体达用”教学思想在全国得以贯彻。

(三)宋初“右文”重教政策为“明体达用”教育思想创造了良好条件

宋朝建国后,尚文抑武,推行“右文”的文教政策。因此,建国初,对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大多采取鼓励政策。朝廷推行的“右文”政策,使宋朝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起来。

宋初重科举,但不重视考前教育,学校有教育之名、无教育之实。随着大量文人参与科举考试,徇私舞弊、不务实学的风气愈演愈烈。对此,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为了改变重考不重教的弊病,仁宗即位后,开始支持地方官和士大夫提出的办学请求,“赐兖州学田,已而又命藩辅皆得立学,其后诸旁郡多愿立学者、诏悉可之,稍增赐之田如兖州,学校之设遍于天下”[3]431。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实行新政,庆历四年(1044)三月,“诏州县皆立学”,从此兴起了以朝廷为主导的北宋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兴学运动。

主持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对胡瑗教育才能十分赏识和器重,大力向宋仁宗推荐。“臣窃见前密州观察推官胡瑗,老穷经典,力行礼义……伏望圣慈特加恩奖,升之太学,可为师法。”[4]615宋仁宗下令让胡瑗担任太学教授,如此使胡瑗的教育才华得到充分施展,他创立的以“明体达用”为核心的“苏湖教法”也得以由地方推广到全国。

(四)胡瑗力纠时弊的胆识和创新精神,使“明体达用”教育思想最终得以形成

北宋初期“右文”重教的客观环境,为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制度的诞生提供了条件。但如果没有一位忧国忧民且具有批判创新精神的教育家去探索、实践、总结,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是无法形成和建立的。此时,生活在北宋初期的胡瑗脱颖而出,他以其超乎寻常的睿智和对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励精图治,锐意改革,通过对几十年教育实践的思索、总结和提炼,终于使教学实践上升为教学理论,形成了一套以“明体达用”为核心的崭新教学思想、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为中国古代教育作出杰出贡献。

胡瑗认为,自三代以后,世人论及教化必称汉唐,但实际上“汉之士则党同妒道;唐之文,则天宝之风尚党,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5]136-139,如此违背了“先王教化之意”,宋以后这种不求实学之风仍然积习相沿,如果不彻底改变,是造就不出“经世致用”人才的。他认为,学校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良好的学风,而良好学风的形成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做保障。为此,他在任湖州州学教授时,就制定了详尽的学规,“科条纤悉备具”,并确定以经义和时务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最后,又在总结历代教学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明体达用”教学思想,创立了分斋教学法和因材施教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中国古代教育发生了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三、“明体达用”教育思想对后来教育和思想的影响

胡瑗提出的“明体达用”教育思想及其分斋教学法,理念先进,成效卓著,无论在古代还是近代,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改变了北宋初期崇尚词赋、学风浮靡的状况,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

宋初“尚辞赋而遗经业”,学风浮靡。胡瑗深知这种学风的危害,努力提倡“明体达用”之学,重视学有专长,学以致用,深受学者的欢迎,出现“学者自远而至,太学不能容,取旁官署以为学舍”[6]68的盛况。由此,胡瑗探求义理、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再经弟子们的转相传授,改变了宋初只重词赋不重实学的浮华学风。对于胡瑗“明体达用”思想改良学风所起的作用,其学生刘彝曾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故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政教之本,皆臣师之功”[2]25。总之,胡瑗的教学观念得以贯彻,教学制度得以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果,为北宋王朝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训练有素的高级统治人才和具有一技之长的专家型人才。因此,当时社会上盛赞胡瑗培养的学生:“湖学多秀异,其出而筮仕,往往取高第,及为政,多适用于世用,若老于吏事者”[7]318。如此也为北宋经济繁荣、科技领先于世界,提供了人才。

(二)为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理学以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核心,批判吸收了佛、道两家的思想,是为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一种唯心主义理论。它的哲学观点与胡瑗“明体达用”思想十分相似。事实上,北宋许多理学家都师事胡瑗,受到胡瑗思想的熏陶。程朱理学创始人之一的程颐,更是胡瑗的得意门生,两人有深厚的师生之情。《安定学案》描述他俩的关系为“知契独深”。胡瑗长于易学,属于义理学派,而程颐所著的一部系统论述理学的著作《伊川易传》,其中许多见解取自胡瑗的易学,如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安定言行录》中认为“胡安定《易》,分晓正当,伊川多取之”。鉴于胡瑗在理学形成中的重大贡献,明代学士程敏向朝廷上疏,请以胡瑗和周敦颐一样从祀孔庙,明嘉靖九年(1530),下诏胡瑗从祀孔庙,称“先儒胡子”。

四、“明体达用”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明体达用”教育思想是我国宝贵的教学遗产,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时代转换,吸取其合理的内涵,对今天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均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2006年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湖州师范学院视察时,对“明体达用”校训做出评价:明体,就是教育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志向的这样一群人;教书育人,就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即培养出来的人应该具有基本的要求,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高素质的人;达用,就是有用,做有为之士;明体达用,符合我们教书育人的要求。

(一)“明体达用”之“明”的当代价值

湖州师范学院的办学源头可追溯至胡瑗创立的安定书院。多年来,学校一直秉持并延续着胡瑗的教育思想,以“明体达用”为校训,在发展中赋予其“明德立志,学习做人,学以致用,学会做事”[8]2的现代意义,在教育改革发展的今天,将其内化为学生和教师共同追求的价值。明体达用当中的“明”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包括:一是学校使用各种符合学生需求并且科学的教学方法,进一步促使学生“明”,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储备丰厚的知识;二是可以让学生自己“明”,也就是完成自我领悟,让学生在学习中自我更新知识;三是学生互相“明”,即学生之间互相学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今时代属于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知识和新观点不断涌现,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使学生储备丰厚的知识。而在教学过程当中,也要结合教学的对象和专业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从而提供更好的、更适合学生的教育内容。湖州师范学院已有百年的历史,不管是其校训,还是办学历史,都体现了学校一直以来不忘初心,努力培养“明体达用”人才的教育使命。

(二)“明体达用”之“体”的当代价值

北宋时期,胡瑗的弟子认为“体”指的是“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9]301。而当代“明体达用”中的“体”,逐渐演变成综合“体”。这个综合“体”包含了天地人一体、知行一体、集体社会一体、情理法一体等。从天地人一体这个角度来说,主要是指在对人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并且关注三观方面的教育,进一步对人的审美意识、生态意识进行培养。从知行一体这个角度来说,主要是指要对事物的根本原理进行掌握,同时能够转化成理论和实践。从集体社会一体这个角度来说,主要是指对学生的家庭、集体、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并进一步对其职业和社会公德意识进行提升。从情理法一体这个角度来说,主要是指使学生的行为符合情理,合乎法律。例如,湖州师范学院一直贯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包容求新,博雅笃行”的师院精神,同时在学校倡导君子之风的校园文化,这些都是“明体达用”中的“体”在当代的具体应用。

(三)“明体达用”之“达”的当代价值

“明体达用”的“达”主要指通达,如博学成才,这一成才途径快速缩短了学生的奋斗历程,使一届学生能够胜过一届学生;而自学和实践成才途径的提出,也使得学校培养出了更多的优秀人才。湖州师范学院“明体达用”的校训,以及“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包容求新,博雅笃行”的师院精神,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办学内涵,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引领师生形成和大学精神文化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

(四)“明体达用”之“用”的当代价值

“明体达用”的“用”主要是指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小的方面来说,主要指培养学生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能够办成事;从大的方面来说,指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湖州师范学院“优良师范传统、鲜明应用特色”是对“明体达用”当中“用”的最好诠释。作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湖州师范学院总共设有13个学院,拥有53个本科专业。学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如此也进一步提高了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2018届毕业生本科就业率96.24%,专科就业率100%,研究生就业率94.59%。从就业率来看,我们发现合理的“用”能够进一步地提高人才素质,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就业率,为社会做出更多和更大的贡献。

此外,“明体达用”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必将在未来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作用。湖州师范学院作为地方师范院校,能结合大学生身心特征,将“明体达用”进行当代转化,从培养学生的君子之风着手,让学生能够身体力行地认知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责任感。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当中,校训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弘扬,如此又赋予了“明体达用”以新的时代内涵。从上可知,胡瑗的教育思想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不仅示范于当时,而且垂法于后世。

猜你喜欢

湖州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