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传播视域下广西铜鼓纹饰发展研究

2020-01-18杨明霞

贺州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铜鼓纹饰广西

杨明霞

(贺州学院 设计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广西民间铜鼓作为无可比拟的广西民族文化品牌,在其文化内涵和纹饰造型传承之中为当今社会带来很大的艺术应用价值。铜鼓是广西少数民族世代相传具有独特艺术特征的青铜敲打乐器,历经岁月与习俗的积淀逐渐成为祭祀的礼器以及人们象征权力和财富的代表。铜鼓不仅是我国艺术宝库中极具传奇色彩的民族瑰宝,还凝结了广西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象征着中国少数民族先民们智慧结晶。在当今信息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里,铜鼓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物,不能任之在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里遗失。

一、新媒体传播视域下广西铜鼓纹饰传承现状

20世纪80年代后,铜鼓的研究进入繁荣时期,各地研究论文,专著等纷纷涌现,地区性博物馆的建设及各相关研究会的召开。在新媒体视域下,铜鼓相关的研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停留在以广播、出版物、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传播。

目前, 中国知网上关于铜鼓的相关论文大致5134 篇,关于广西铜鼓相关论文大致有1036 篇。研究广西铜鼓纹饰相关论文有洪声的《广西古代铜鼓研究》、潘世雄的《广西铜鼓纹饰的意义》、石磊的《论铜鼓纹饰的艺术特色》等153 篇。大部分对广西铜鼓纹饰进行解析和探讨铜鼓纹饰的艺术特质,较少涉及纹饰传承与发展及更好地有效传承传统而独特铜鼓纹饰的研究。

研究广西铜鼓的图书著作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蒋廷瑜编《广西风物图志》、蒋延瑜与廖明君的《广西铜鼓文化》等30余本。其中,覃溥的《广西铜鼓精华》、蒋延瑜的《广西铜鼓》(上下卷)、《铜鼓我们的广西》均是精装书,价格高昂,一般的读者可能会止步于价格,无有效的广泛传播。部分关于铜鼓课题研究的报告书与图片资料尚未整理成策,未发售,未得到传播。

关于广西铜鼓的媒体视频处于散落状态,并未形成系统多样化有机整体的新媒体。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动画大放映”栏目原创动画连续剧《铜鼓传奇》,以故事的形式,向大众生动幽默地展现铜鼓的文化内涵与精神, 包括铜鼓的发展与演变的历史、铜鼓精美的纹饰艺术特征、 铜鼓特有的功能等内容。《铜鼓密码》电视连续剧、《广西故事第11 集:千年铜鼓 盛世和鸣》《鼓韵——壮族铜鼓》《壮族铜鼓文化》记录短片等等,并未有效依托数字媒介在网站、公众号、微博、网络App、视频社区客户端展现优秀的铜鼓文化。

现阶段,铜鼓大多是在地方性博物馆与文化馆里展示,或者收藏在村屯文化站,只有人们身临其境才能领略到铜鼓的文化精神及精美绝伦的纹饰,在村民举办喜庆礼、祈福礼、祭祀礼时,才能感受铜鼓的魅力。因此,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铜鼓的传承与传播的空间维度是相当狭窄,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铜鼓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新方式。故铜鼓文化精神和铜鼓纹饰的传承不容乐观,需要各行各业人士共同努力,与时俱进地传承与发展铜鼓文化。

二、新媒体传播与广西铜鼓纹饰融合发展

新媒体被普遍视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媒体、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介质的新的媒体形态, 具有多样性、融合性以及交互性等特点[1]29-47。新媒体传播是使科技信息得以及时高效广泛传播的重要媒介,是一种利用崭新的科学技术作为媒体介质的传播。

广西铜鼓纹饰的装饰图案造型传统又独具一格,不仅在铜鼓艺术中展现其多姿多彩、富于变化的装饰特点, 其中的构成排列和造型又具巧妙简洁、特点明确、夸张有度、生动有神等特征。其主要功能的实用性和审美性中的太阳纹, 对人物形态、动物形象、 自然物体等现实生活描绘概括的羽人纹、翔鹭纹、游船纹、牛纹、青蛙塑像、龙纹、鹤纹、鱼纹、十二生肖纹等具象纹样,以线的长短、粗细、曲折、横竖、交叉和圆点等相互有规则排列构成的圆圈纹、水波纹、回形纹、方格纹、钱纹、席纹、网纹、雷纹、卷云纹等几何纹饰。

至今关于广西铜鼓及纹饰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讯息仍处于散落状态,未系统地依托数字媒介在网站、公众号、微博、网络App、视频社区客户端等媒体平台展现其优秀的铜鼓文化,并且未形成系统多样化的有机整体新媒体。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新媒体传播是有效传播广西铜鼓纹饰艺术的主要路径。一方面,为广西铜鼓纹饰艺术文化传播打开了向世人展示的新路径, 不再局限于时空的限定;另一方面,也为广西铜鼓纹饰艺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添加了新血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结合社会的需要再创造再设计。实行新媒体传播视域下广西铜鼓纹饰传承与发展的举措,将广西铜鼓纹饰艺术进行系统性有机整合,应当能在广西铜鼓纹饰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与时俱进,融合创新发展。

三、 新媒体传播视域下发展广西铜鼓纹饰的举措

新媒体改变着大家对信息的要求、信息获取和阅读方式,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承与发展是传统文化必须经历的过程,那么,怎样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和方式让传统的铜鼓纹饰在当前新媒体的环境中与当今社会融合并创新发展。广西铜鼓纹饰传承与发展依托新媒体传播,落实好协同发展路径,形成系统性的信息源,构建合作共建共享的框架,突破传统的传承与发展的模式,转变思维方式,真正利用好新媒体融合传播,才能满足新时代对创新和发展的需求。

(一)培育多元有效的传承队伍

信息时代,新媒体传播高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传承人,想要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那么就必须建立一支优秀、多元、有效的传承队伍。传承队伍的建设要教育机构、地方关于铜鼓文化的博物馆文化馆、地方文化旅游管理政府机构、专注民族文化商业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协作。

学校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提高文化学识和艺术修养,增强对美的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是艺术教育的目的所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师在做广西铜鼓纹饰研究时,可在专业课上通过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或者引导对课题感兴趣的学生参与研究来获取第一维度的信息。高校艺术类学生独立研究广西铜鼓纹饰创作时,教师要做好引导与把关,这样能快速提高传承队伍的质量。高校非艺术类学生结合各自的专业知识,根据专业的特色,参与广西铜鼓纹饰艺术的传播与传承。中小学教师,根据课程的安排,可组织学生线上或线下参观铜鼓博物馆;或者收集广西铜鼓纹饰通过课堂展示,给予学生引导性学习,制作手工实践活动等方式参与传承传播。地方铜鼓文化的博物馆文化馆专业研究员是铜鼓文化传承与发展“纽带人”;积极倡议地方文化旅游管理政府机构开展活动,与“校园人”及财力丰厚且热爱、专注民族文化的“商人”一起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引导当地居民主动学习,取长补短,发挥本地优势,指导其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和方式让传统的铜鼓纹饰在当前新媒体的环境中与当今社会融合并创新发展;发挥地方关于铜鼓文化的博物馆文化馆的专业研究员的主导地位,是组建培育多元有效传承队伍的关键。

(二)储备丰富多样化的传播内容

新媒体传播方便快捷、传播方式多样化、信息量大,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穿越时空的局限,将广西铜鼓纹饰相关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系统整合传播,传播内容丰富多样化。包括广西各类型铜鼓纹饰来源、造型解析、图形故事表达、艺术特质体现在其形式之美即题材、布局与风格等文字信息;广西各类型铜鼓纹饰全景和局部拍摄图、描摹图、矢量图、创新设计图、民间节日活动记录等图像;关于铜鼓的乐曲、歌颂铜鼓的诗词、传承人的心声等声音;关于铜鼓主题的动画连续剧、电视连续剧、电影、纪录片、新闻报道、大型文艺晚会、民间节日习俗婚丧等视频内容。传播内容多样化,是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方式之一,也是传播过程中的动力之一,源源不断有序地展示广西铜鼓纹饰艺术。

(三)建立优质的传播媒介

在新媒体视域下,广西铜鼓纹饰传承传播的途径可以根据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的数据信息建立优质的传播媒介,如广西铜鼓研究的网站、公众号、微博、网络APP、视频社区客户端等传播媒介,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运用不同的传播媒介进行传播[2]44-47,多媒介多途径融合传播。传播媒介模块设置可分板块建立,铜鼓学术研究、铜鼓纹饰图库、铜鼓衍生产品、铜鼓影音、铜鼓互动学习讨论等板块。传播媒介由热衷并致力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广西铜鼓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传承人”管理,定期有计划地推送各板块信息,定期举行“微课堂”学习,定期召开互动学习讨论, 线下参观学习与收获之谈等,使受众不受时空的限制了解广西铜鼓及纹饰艺术文化。

(四)拓展高素质的传播对象

在新媒体环境下,广西铜鼓纹饰能够有效传承与发展,必然离不开传播对象,传播对象可反转成为“传播者”继续传播,循环扩大化发展。传播对象指关于广西铜鼓纹饰艺术文化的接受者,也是广西铜鼓纹饰艺术文化的“传播者”。高校非艺术类学生也可通过美育选修课的方式“浅学”传统的民族艺术,提高鉴赏能力,做一个合格的受众,进而热衷广西铜鼓纹饰艺术文化, 经过积累沉淀后可成为储备传承队伍中的一员。中小学美术教师亦是可以通过有趣的小故事图画的方式渗透美轮美奂的广西铜鼓纹饰, 引导学生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铜鼓纹饰的奇妙,并付之行动保护与传承。为保证高质量的传播,可根据实际情况多渠道拓展高素质的传播对象。

四、 新媒体传播视域下发展广西铜鼓纹饰的意义

铜鼓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的瑰宝,是人们认识广西、了解广西、发展广西的一张靓丽名片。在人类社会中, 媒介首先是用以交流互动的资源,所谓“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可以说,正是基于媒介所赋予的意义,文化才得以传播[3]59。新媒体传播话语体系多元化,传播内容现实化、碎片化,传播形式开放化,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广西铜鼓纹饰的经济、艺术与社会价值;更有利于深入促进对广西铜鼓纹饰的保护与传承;更方便快捷弘扬广西特色民族文化。

(一)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广西铜鼓纹饰的应用价值

在新媒体环境下,广西民族民间铜鼓作为无可比拟的广西文化品牌,在其内涵传承和造型纹饰艺术传承中,给当今社会带来较大的应用价值。

1.经济价值

对广西铜鼓纹饰这一特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以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使其优秀的纹饰艺术不只是停留于铜鼓本身,而是渗透到各个艺术领域当中,给新媒体的环境下增加直接和间接经济价值。由设计师将铜鼓的纹饰艺术经过创新再设计形成的设计产品,可形成一系列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流向市场形成创收的直接经济价值。如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框架下的河池铜鼓文化旅游开发, 主要措施一是举办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培育铜鼓文化品牌;二是举办壮族蚂拐节,发展与铜鼓相关的乡村旅游;三是通过铜鼓展览,培育铜鼓文化旅游点[4]158。铜鼓本身的精神内涵与其美轮美奂的纹饰带来的文化旅游,为旅游业实现增收创造间接经济价值。

2. 艺术价值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象纹饰对人物动作、动物形象、自然物体等现实生活描绘的概括,是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最直接、最形象的铜鼓纹饰艺术。如羽人纹,舞人头饰四根大蓑毛,身上披着翔鹭尾巴纹样的舞裳,双手模拟翔鹭飞翔停落时的各式姿态,四指与大指分开成“人”字形,生动地展现了乐舞的热闹场面。铜鼓及铜鼓纹饰反映特有的典型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以及地方特色,充分说明铜鼓以及纹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依托新媒介传播的力量将广西铜鼓纹饰相关的文章、图书、报纸,传递广西铜鼓的声音与影像等资料进行集中整合保存,为以后的艺术研究者提供学习与研究的大量资料,存在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

3.社会价值

铜鼓是伟大的壮族先民“濮人”最早铸造和最先使用的青铜器之一,也是古代作战打仗时的指挥工具,振奋士兵的精神,凝聚士兵战斗的力量,提高士兵战胜的信心“武器”。壮族先民对铜鼓有着深厚的情感,明显体现出铜鼓本身的社会价值。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铜鼓更多地用于庆祝节日喜庆的活动。铜鼓以特殊的功能作用,丰富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带来无比的欢乐,凝聚民族精神,文化精神的传承,体现铜鼓具有社会性的特点。铜鼓标志性的太阳纹饰,除了实用性和审美性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即图腾崇拜。广西铜鼓及纹饰独特的文化内涵一直留存至今, 利用好新媒体平台,为社会文化精神传承贡献其特有的社会价值。

(二) 有利于深入促进对广西铜鼓纹饰的保护与传承

在科技信息高度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输入的影响下,我国民族民俗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受到了强大的冲击,有些传统的民族文化甚至濒临失传的绝境。为了保护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多样性,我国各民族也在努力挽救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渴望让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融合并创新发展。

工业化迅速发展,壮族铜鼓赖以存在的农耕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化带来壮族农民大量向城市流动, 铜鼓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明显弱化,铜鼓已不再具有权力、财富和地位的意义,生活中使用铜鼓的习俗已渐渐淡出;与工业化相适应的以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理性化观念及大众文化,几乎彻底改变了铜鼓赖以存在的观念基础。[4]158因此,在新媒体传播的环境下,优秀的广西铜鼓及纹饰艺术,急需釆取切实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措施,唤起和保持社会对铜鼓及纹饰的记忆。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和传播对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5]91-94。基于新媒体传播具有成本低、速度快、力量强的特点,将光芒万丈而又标志性的太阳纹、 头饰蓑毛翘姿飞翔的翔鹭纹、身披鹭裳乐舞的羽人纹、弓背挥桨激情劈浪前进的龙舟竞渡纹、二四方连续繁杂多变的几何纹饰等纹饰实现“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大范围传播,能够更有效地保护与传承铜鼓纹饰。

(三)更方便快捷弘扬广西特色民族文化

在新媒体传播视域下,紧跟世界艺术设计发展潮流,可以实现对广西铜鼓及纹饰进行复制、保存、再现。受众不再受限于博物馆、文化馆等时空的影响,拓展传播传承的宽度与深度,构成一个多维度弘扬广西民族特色文化的媒介平台,致力推动本地区文化艺术的发展。让人们认识世代相传的广西铜鼓,了解铜鼓的文化和精神内涵,让世界众人懂得铜鼓这一传奇的瑰宝。

猜你喜欢

铜鼓纹饰广西
广西贵港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雕漆纹饰的修复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东兰铜鼓响八方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吉利永长——中国传统纹饰之回纹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