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看“八桂书风”的传承与出新
——广西书法文化、地域生态简论兼第九届广西铜鼓奖书法项目获奖作品评述

2020-01-18李方重

贺州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书坛书风石刻

李方重

(广西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如果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民,那么悠久的文化遗产则生发了多彩的艺术形态。2019年9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文艺铜鼓奖获奖名单公布。在十大文艺项目中共有49 件作品摘取桂冠。此次铜鼓奖无论是从举办规模、获奖人数,还是从作品质量、社会影响来看,都具有强烈的乡土特色和时代特征, 标志着广西的文艺创作进入了新时代。尤其是作为广西地域文化生态的核心代表——书法艺术的创作,在本届三件中青年的书法作品上得到典型体现。他们作为广西本土代表性书法家,创作的作品不仅与传统古典书法一脉相承,而且还充分吸收桂林石刻书法的丰厚营养,又经过多年的领悟与实践,分别以篆、隶、行草三种书体表现,展示出了广西书坛“八桂书风”[1]88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从书法文化资源及地域生态的角度,以获得书法项目铜鼓奖的三位中青年书法家的作品评析为例,简要研讨广西书法近百年来的地域特色、文化背景、艺术风格、传承渊源及发展态势。

一、广西传统历史文化生态和丰富本土石刻书法资源的有机融合

广西桂林不仅山水风光甲天下,摩崖石刻文字资源也震惊文坛。早在唐宋时期,士大夫皆“度岭南来,题名赋诗,摩崖殆遍”[2]22,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桂林摩崖石刻群。清末民初,由于金石学大兴,碑学等古物学盛行,广西丰富的摩崖石刻文字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享有“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桂海碑林”的美誉。但是,桂林石刻书法的拓片仅仅在少数碑帖收藏圈和书法圈流传。民国初期,书籍的新式印刷技术普及,大量的书法家们可以轻易地获得制作精良的碑帖复制本,广西的书法艺术随之也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广西书画界在徐悲鸿、马万里、林半觉、张安治、尹瘦石等书法名家的大力倡导和积极引领下,广西美术会(1934)、春秋画室(1938)、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1938)、广西省立艺术馆(1940)、桂林美术工作室(1940)、集美书画社(1943)等书画社团也相继成立[3]26。广西还先后举办了《战时美展》《广西全省美术作品展》《工商美术展览会》《建设画展》《义卖画展》《艺术馆成立两周年画展》《春秋画社画展》 等数十次书画展览。参展艺术家由原先的本土书画家扩展到吴昌硕、于右任、张大千等在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其他名家。由此打开了广西书坛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为团结、最为活跃的局面。其中梁漱溟、马君武、林半觉、徐悲鸿、丰子恺、马万里、张安治、谢顺慈、尹瘦石等书家在当时的广西书坛影响很大。据《桂林市志·文物志》20世纪90年代的调查, 广西桂林地区自南朝至民国时期拥有石刻壁书1643 件[4]231。其摩崖文字数量之多、艺术水平之高世所少见,可谓是唐宋书法具体而微的代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广西当地书家的积极挖掘、大胆探索及创作实践,为当今时代书法界“广西现象”“八桂书风”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积淀与人才根基。

二、广西书坛成熟的思想认识和自由的创作风气充分展现

广西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调整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大觉醒,经历了深刻的文艺变革,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思想认识和自由的创作风气,这为“广西现象”[5]13-17和“八桂书风”打下了深厚的思想基础。纵观广西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广西书法在全国范围内,相对于海派、浙派、长安画派、岭南画派、京津画派等,在社团组建、活动规模、社会影响等方面并无出色表现,作品尚未形成鲜明的本土特色和地域风格。因此,广西书法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作团体或流派,在全国范围内还处于发展中阶段。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书法的这种不利局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1980年3月广西书协成立,广西的书法发展逐渐复苏。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在南宁书法夜校的影响下, 参加学习的学生人数达到五万之众,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如今活跃在广西的许多书法骨干就是在那个年代培养出来的[6]96-98。

1980年,广西籍书法家李雁被聘为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评委主任。1981年,李雁的作品首次在国际书法比赛中获奖,并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媒体刊物的竞相报道,在全国书法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这客观上加强了书法界对于广西书法的关注。1985年,“中国现代书法首展” 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在入选的10余位书法家中广西占有2 席, 这充分体现了广西书坛的整体实力[7]33。1988年5月,“首届中国新书法大赛”和“中国新书法研讨会”在广西桂林成功举办,这是广西书法界首次策划的全国型书法活动[8]48。这一活动引起了全国书法界的高度关注与热烈讨论。1992年10月,由蒋振立主编,广西美术出版社主办《现代书法》 杂志在南宁创刊。《现代书法》是国内公开发行、正式出版的第一份研究、报道现代书法的专业期刊,标志着广西现代书法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三、文艺新形势下“广西现象”与“八桂书风”的前赴后继

1993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上,广西共有19 位书家的作品入选、获奖。其中,一等奖10 个中广西占了4 个[8]8。这种现象在全国历届大展中绝无仅有,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被书法界称为“广西现象”。自“广西现象”出现后,广西书坛在全国书法界掀起了一股广西书风的热潮。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广西现象”只是惊鸿一现,并没有在本地扎根发芽,开枝散叶,也没能得到可持续性、可继承性发展。

直到2008年, 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的潘琦先生在与原中书协主席、书法评论家、书法家沈鹏交谈时,顺应时势发展,高屋建瓴地提出“八桂书风”的战略构想。在潘琦看来,“八桂书风”即生活和工作在广西的书法家们在从事书法艺术创作实践中,受广西自然、人文、生活环境的影响,受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熏陶,形成得一种对书法艺术追求目标一致、书法审美的心理相通、书法理念相似、价值观念相同的书法艺术风格[9]89。“八桂书风”的提出将广西分散的书法力量重新聚集,进而将地域的影响力向更广更深的维度发展。仅这一点就获得了广西本土大多数书家的认可与支持,后来也得到了整个广西书坛的热烈响应。广西书法也逐渐展现了百花齐放、人才辈出,佳作纷呈、群星璀璨的繁荣景象。总之,“八桂书风”使广西书法有了一个具体的定位。它从广西的人文、地理、民俗、习惯出发,加强了对广西书法的风格特征、审美倾向和脉络源流的清晰认识。从此,“八桂书风”成为广西书法的一面旗帜,引领了一个地域性书法流派的形成。

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早期广西书法复古传统运动的开展, 还是后来广西书法研究会的成立,抑或是90年代中期“广西现象”的出现,直至如今“八桂书风”的提出。表明了广西得天独厚的环境,孕育了当地瑰丽的文化,体现在书法上则透显出的是一种率性、谨严、默会的风格特性。广西书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大批先行者在不断引领广西书坛的前进。这也给予我们书法界一份信心——广西书法的道途终将走向深远与光明。

四、新时代背景下,本土书法资源的利用与“八桂书风”的积极践行

广西桂林的石刻艺术资源分布于桂林市区及近郊三十余处名山洞府的山崖上。按艺术形式划分最集中的主要有两种类型:摩崖石刻文字和摩崖造像,其中以摩崖石刻文字为最多。他们被雕刻的起始时间据考证始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经明清以迄民国,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令人叹为观止。石刻文字的文本内容有:唐代韩云卿的《舜庙碑》、宋代黄庭坚的《五君咏》、蔡京的《元祐党籍碑》、陆游的《诗札》、张孝祥的《朝阳岩记》等历代文化名人佳作,文体涉及题名题记、诗词曲赋、赞颂歌铭、论说评议、序跋书札等。作为石刻书法资源来说,篆、隶、行、真、草五种书体俱全,各种字体组合丰富多变,风格面貌古雅朴拙、天真自然,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总之,桂林石刻文字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其中在中国书法史上较著名的书法作品有:唐代《张浚刘崇龟杜鹃花唱和诗》、宋代《元佑党籍》、清刻《五代贯休画十六尊者像》等。近半个世纪啊以来,一部分富有远见和创新精神的广西书法创作者一方面从传统书法经典中吸收营养,另一方面拓宽视野,积极挖掘桂林石刻书法资源, 从本土文化中寻找灵感。作为代表广西书法高水平的三位铜鼓奖获得者,他们在承接传统正脉的基础之上利用广西本土石刻文字资源,实现了一脉多途的发展。

韦渊,1964年出生于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可谓土生土长的广西人。此次获得铜鼓奖的篆书作品《孟浩然诗一首〈过故人庄〉》是其近年来在篆书领域探索的成果之一, 观韦渊书法的笔墨、 线条、间架,字里行间透出澄净、稳健、静穆得气息。据说韦渊习篆之初,曾从西周的《毛公鼎》《散氏盘》等古文字入手。后来又从秦《泰山刻石》、唐李阳冰《三坟记》之中汲取营养,最后是在清代赵之谦、徐三庚等人的小篆之中提炼精神, 形成自己独特篆书面貌的。韦渊此次获奖作品《孟浩然诗一首〈过故人庄〉》恰为小篆作品,在笔意、结构中兼收赵之谦、徐三庚等人之长,线条厚重、结体宽博。在用笔方面,多以中锋为主,笔势正大,具有中和之美。整体作品风格在平衡中孕育张力,做到了“把徐三庚流美有余而遒劲不足的遗憾克制住”(包俊宜), 这在其同龄书家中殊为难得。

黄河,1968年出生于广西都安县一个山水秀丽小山村,自小热爱书法。后从隶书的方块感中获得乐趣。工作后即便是从医,也仍未放弃对于书法的喜爱,或许正是这份坚持,他最终实现了由书法爱好者向书法专业者的转变。黄河擅写楷书,兼能行草、汉隶。从此次黄河获得的铜鼓奖作品《“探幽、求道”联》中不难看出,黄河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造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传统与个性的交辉之中,他用老辣的笔墨,抒写心快意,其结字欹侧,线条厚重饱满又不失骨力,朴拙之中颇具秦汉遗风。值得注意的是,黄河在取得可观的成绩之后,并未将其经验作为秘诀,秘而不宣,而是兴学授课,将自己的所思所悟慷慨地传授于自己的学生,这一点无疑对于未来广西书法的传播与发展有重要影响。

唐明,1998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艺术系。他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且在艺术感觉上有灵敏的嗅觉。这些作用到其自身书法创作道路的探索上时, 往往会使其更加自觉、 自省、自明。他初学行草,后研汉隶。其隶书作品立意高古,古拙简约,隶篆的融合使其字体颇有朴中见智的意味。观其行草作品,字间笔意流畅、点画提按之中尽显经营。此次获得铜鼓奖的作品《西湖“平湖秋月”联》正是他行草的代表之一。唐明在《西湖“平湖秋月”联》中注重在章法中处理纵向与横向的张力,取势中多了一些篆隶的方正。唐明近年来收获颇丰,面对朋友的调侃,他总是打趣道:“只是抄诗”。风趣之余,我们也无法真正回避他于书法创作上所做的努力。装饰设计出身的他,开始只是忠实的依托字帖进行临摹, 待基本的章法与法度了然于胸后,他开始将设计的思维,融入书法的创作之中。我们从他的众多作品之中可以看到其中的“设计感”,大到字体的布局,小至点画的安排,装饰感、形式感、时尚感较为直观。

艺术创作从来不具有绝对自由,“带着镣铐跳舞”才会愈显智慧与动人。书法创作亦是如此,除了积极吸收传统优秀的书法遗产外,还要注重挖掘本土书法艺术资源,传承民族性、地域性文化艺术的精华。文艺作品中民族化、乡土化、文艺化气象与风神的呈现往往是由创作者立足于时代的潮流中,扎根在家乡的土地上,服务于百姓的需求里,在满怀激情和热爱的基础上内充分反映和引导了大众的审美所致。除此之外,艺术创造者的才情、性灵、生活经历等方面也都对文艺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广西这三位中青年书法家均在各自的创作探索上为广西书法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并提供了一套可借鉴的模式,这无疑是值得提倡与肯定的。

五、九届文艺铜鼓奖之后,“八桂书风”文化身份的系统构建

特定的民族文化符号、民族心理结构、野性思维特征、深厚的地域民族文化积累、多样的书法历史文化资源为民族文化身份符号功能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中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对于发展文艺事业亦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书法在每一个时代,都是文化交流、融合、对话的核心竞争力。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书法作为人类精神创作、文化创作的产物,他的理论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八桂书风”现已发展成为广西书坛创作模式及风格的“新常态”,这即是历史的机缘,也是时代的挑战。广西书法创作者有必要加强团结与合作,凝聚本土力量,吸收传统特色,因地制宜、顺应时势将“八桂书风”品牌化,标杆化、规模化,以实现桂地书法文化身份的构建与认同。广西的书法建立在民族文化、族群文化与区域文化基点上的“文化自觉”与“身份认同”基础之上,有助于其功能得以更加清晰地实现。目前,在广西书坛上越来越多的书法家大胆求索,创造出了大量的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书法艺术作品, 为我们传扬“八桂书风”提供了丰富的践行经验。

桂林摩崖石刻文字不仅是广西重要的人文景观、 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广西珍稀的文化艺术宝库。文化的传承的重点是人才的培养。广西桂林石刻书法资源的利用与“八桂书风”的传承,关键在于青少年书法人才的教育与培训。我们要大力开展桂林石刻书法资源进校园、 石刻书法艺术青少年培训、石刻书法专业化创作等活动,这将对广西书坛新生态“八桂书风”的传承与推广,桂林石刻书法创作新生代的培育和养成都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同时,积极推进广西桂林摩崖石刻文字的学术研究及文旅开发对于广西地域书法史的填补和完善;广西“八桂书风”的倡导与践行;广西桂林地区文旅的融合与强化;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海内外传播有着新时代继往开来的创新意义。

猜你喜欢

书坛书风石刻
西狭颂摩崖石刻
纵横有象
——晚清以降颜氏书风在湖南特展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衣雪峰:盛世书风与理想人格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