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筝乐作品重奏、合奏教学的运用研究

2020-01-18魏婧姝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重奏高师流派

魏婧姝

(合肥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古筝作为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从两千多年前传承至今,经过时代变迁历史转折,一代又一代古筝演奏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守正创新精神,给后辈们习筝和学习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提供了深厚力量。

筝乐作品是古筝传承至今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类别按照历史沿革划分为:传统作品(新中国成立前)、近现代作品(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前)以及现代作品(21世纪至今)。传统筝乐作品是近现代和现代筝乐作品的“根”,它是基础,是筝乐在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前,进入蓬勃发展阶段的有源之水,也是筝乐在21世纪至今展示现代古筝人思考、让现代筝乐与世界音乐接轨的有本之木。在筝乐艺术传承与发展中,教学是筝乐传承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在高师院校里,结合对培养对象的培养目标,高师院校音乐教育肩负着培养符合新时代艺术教育发展要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任务。

如今在高师院校中,传统筝乐作品受到更多的关注,在演奏与教学形式上加入了重奏、合奏形式,丰富了单一的“一对一”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的加入,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演奏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重奏、合奏课程融合了视唱练耳、音乐理论、和声学、民族器乐法、民族乐器技能等多门课程的内容,对学生多声部音乐听觉的建立和立体记忆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舞台实践的多样性。推动传统筝乐在高师院校中的传承与发展,对培养对象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综合素质、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等有着莫大的影响。

一、高师院校传统筝乐作品教学现状

在高师院校民族乐器的选修中,选修古筝的学生较多,但是演奏水平参差不齐。以安徽省为例,高师院校的音乐生首先要通过省级艺术联考和全国统一高考,再达到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才能被录取。省级艺术联考分数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演奏水平的高低。如今在高师院校音乐教学中,古筝的教学形式以“一对一、一对二”居多,重奏与合奏的教学形式则主要应用于参加比赛、展演或者音乐会等。“一对一、一对二”教学,针对学生演奏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可以更好的因材施教。重奏与合奏教学可以促进程度相当的学生在重奏与合奏中相互配合,融合共创造。如今的高师院校不仅有拔尖的古筝学生,同时也有一批批优秀的古筝乐团,以安徽省为例,如安徽师范大学筝乐团、阜阳师范大学筝乐团以及合肥师范学院立方筝乐团等。筝乐团的形成直接反映了重奏与合奏教学形式的运用,在这几所高师院校中传统筝乐作品的学习在筝作品中占有一半的比例,学生一学期会学习筝曲2~3首,其中传统作品有1~2首。

从高师院校古筝教学中传统作品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传统作品演奏形式单一,通常以独奏形式为主,这也就限制了教学形式。这些传统筝乐的授课几乎都采用“一对一、一对二”的形式,较少采用“重奏与合奏”的教学形式,其原因不仅受到乐谱演奏形式的影响,学生演奏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影响着传统作品的学习进程。然而重奏与合奏教学与“一对一、一对二”教学应该是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二、传统筝乐作品在重奏与合奏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筝乐作品是古筝传统流派形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筝流派派别的划分在学术界说法不一,“流派”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本文依据伍国栋和华韵两位学者对流派的定义,以及部分学者对古筝流派派别的定义来认定古筝流派划分。在伍国栋的《岂一个“乐派”了得——传统音乐流派与“中华乐派”刍议》中提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出现‘流派’概念,是对地域化音乐特征的一般性概括。”[1]在华韵的《历史呼唤长安乐派》中提到:“流派是建立在独特风格之上稳定的艺术特征之凝聚,它是艺术成熟的标志,其所以能够确定,须有如下条件,有代表性人物,有代表性作品,有艺术家群体,有自己的理论,有社会的承认。”[2]依据这两位学者的概念和一部分学者的定义古筝流派可分为:山东筝派、河南筝派、陕西筝派、浙江筝派、客家筝派、潮州筝派、福建筝派、内蒙筝派以及朝鲜筝派。不同流派有不同的演奏风格、韵味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新中国成立以后,筝乐在政府的扶植下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后辈们对传统筝乐的学习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孕育演奏家与音乐人才。不少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保留传统流派所独有的特点以外,加入了不一样的重奏与合奏演奏形式,这丰富了筝的表现力。

以河南筝派作品《汉江韵》(王中山改编)重奏曲为例,这首具有代表性的河南筝派乐曲,最早由乔金文创作,后由王中山改编。作品表现了劳动人民气氛高涨的劳动场面、向往美好新生活的激动心情,展现出河南当地人民朴实、干练的形象。单从作品谱面分析,王中山将原曲改编成古筝三重奏,增添了许多和声效果,丰富了古筝的音效。演奏技法中的右手技法在保留河南筝派特有的“游摇”“大托劈”“夹弹”以外加入了现代技法“轮指”“多指摇”和“快速指序”;左手技法依然为“上下按滑音”与“颤音”,这展现了更多的古筝演奏技法。在韵味上,除了独特技法以外还有源自当地的“大调曲子”中的“板头曲”。各地方戏曲与民间音乐会直接影响当地的筝乐作品,这也是流派作品的特别之处,例如陕西筝派的作品《秦桑曲》来源于陕西特有的“碗碗腔”、山东筝派的《凤翔歌》(小板筝曲)来源于当地琴书的唱腔。《汉江韵》(三重奏)在教学中,学生要同时掌握视唱练耳、音乐理论、和声学、民族器乐法、民族乐器等多门课程的内容,同时也要通过“一对一”的针对性教学辅助重奏、合奏教学。教学过程中师生要有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教师要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弹奏、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声部与声部之间的音程和弦要协和、各声部旋律要清晰、声部之间不越界、每个声部的同学都要彼此好好配合。

《汉江韵》(三重奏)在保持原曲韵味的同时,又加入了许多现代的元素。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是一种创新,老曲新编的创作方式展现了传承这一时代精神,无论是改编作品的演奏形式还是增添现代感的演奏技法,其目的都是更好的展现作品,是对传统筝乐文化的发扬。传统筝乐作品的重奏与合奏教学中,演奏者们要有基本的音乐素养与文化积淀,演奏传统流派作品时要了解传统流派的知识,演奏能力上要掌握传统流派的特殊技巧。除此之外,重奏与合奏练习时对作品的声部把握以及个性融入、彼此的合作精神以及对作品精神的理解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演奏者们除了要熟练掌握技法以外,还要深知传统的文化和时代精神。

三、传统筝乐作品重奏与合奏教学在高师运用价值体现

古筝教学不仅仅是为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担负起古筝普及教育的责任而打下良好的基础。掌握古筝演奏技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其技法严格、技巧性强,学习者不仅要了解古筝的历史流变、流派的风格及技巧的发展等诸多理论知识;其次,要熟练掌握各个时期的经典曲目、具备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条件,还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和学生长时间的技术训练。因此古筝教师不仅要善于把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还要根据高师艺术专业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进行系统的训练。具体的训练方法可以通过加强古筝技法的训练、侧重中国传统筝乐的练习、注重各流派的演奏风格等,同时也要时刻总结经验教训,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

传统筝乐的重奏与合奏丰富了独奏作品的视听效果,增添了学生学习传统筝乐的兴趣,也体现出合作精神、平等精神、创新精神、文明精神。合奏与重奏教学并不是要取代“一对一、一对二”教学形式,而是用多元的教学形式表现传统筝乐的更多的音乐艺术性,在重奏与合奏的演奏形式中要求演奏者们要具备多声思维,注重整体与个体的融合性、声部之间的平衡。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在重奏与合奏中体现了个体性与整体性,个体性即是要演奏者完成好自己的声部以及掌握作品的背景、韵味、演奏特点等,整体性是每个合作的演奏者都要相互配合以至于达到共同的整体。在演奏过程中要做到声部的相互协调,做到不出头、有默契、有配合、有合作精神。

四、结语

重奏与合奏教学是一种充满合作精神、平等精神、创新精神、文明精神的教学形式,顺应了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不同的个体共同创造出更多元、更丰富的音乐艺术,展现出不一样的音乐效果,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已经融入到高师传统筝乐课程中。传统筝乐是我国古筝艺术的精髓,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一部分。无论是学习近现代筝乐作品还是现代筝乐作品,都是他们学习传统筝乐作品的根基和关键。“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在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引导培养对象在新时代基础教育中如何成为一位“好老师”,如何做一位拥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并学习掌握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对传统国乐进行传承的“好老师”。守正创新是高师院校对培养者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必然责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高师院校的培养对象在基础教育工作中将传统国乐文化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重奏高师流派
恭喜中签“京”喜EU见-北京汽车推钜惠3重奏+无忧7项礼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阮重奏作品的演奏与教学探微——以阮八重奏《剑器》为例
俄罗斯藏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成就
高校民族器乐重奏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研究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当代诗词“实验体”流派与艺术风格的建构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初探
地方高师钢琴专业课考试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