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届淮河文化论坛综述

2020-01-18黄晶慧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淮河教授

黄晶慧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100)

淮河文化是我国重要的区域文化之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融合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已正式提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发掘淮河文化的人文内涵和时代价值,提升淮河文化的研究力、传播力、影响力,积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议题。以此为契机,2019年12月14-15日,首届淮河文化论坛在安徽寿县举行。此次论坛由光明日报社、安徽省委宣传部主办,安徽省社科院、省社科联、淮南市委承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120余人,紧紧围绕“淮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讨。笔者拟对本次论坛略加综述,因笔力有限,难免有挂一漏万,恳请批评指正。

一、追本溯源:论说淮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陆先高(光明日报副总编辑)高度评价淮河文化在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说,中华文明之光,首先就是在淮河流域点燃的。”

王箐(安徽大学历史系讲师)、刘信芳(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认为“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社会本质属性、人与自然关系、人类社会如何走向未来。今后的人类社会文化史,将是一部人的创造与绿水青山和谐共存的文化史。

陈立柱(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从中国文化精神的起源角度,高度评价淮河流域的地位,“淮河流域就成了中国文化精神阐发的根据地,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中原’。”

张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总结了江淮地区的地理特征,分析了江淮地区自身文明化进程的发展、自身特点、在早期中国南北交流中的通道意义,尤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龙山时期,首次将淮河以北地区与长江以南地区进行了紧密的连结。张小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认为,龙山时代总的文化态势是北方文化的不断南下,导致准河流城文化面貌高度一致,已接近后世的王朝文明。

燕世超(南昌理工学院传媒学院教授)认为,淮河文化内涵丰富复杂,其中最重要特质是道家文化和农民革命文化。韩超(安徽省蒙城二中退休教师)分析了先民们在九个大口瓮上刻划的“日”“月”“地”三个字符,认为应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得出淮河流域也是中国文字的发源地。金荣权(信阳师范学院淮河文明研究中心教授)认为,淮河流域是我国稻作农业的主要起源地,盛行于淮河流域史前时代的龟灵崇拜成为我国后代占卜文化与周易文化的源头,淮河流域的史前文字对我国后天汉字体系的产生与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自信:深度挖掘淮河文化内蕴

王福州(原文化部非遗司职员)从资源理念的确立、精神引领的彰显、文化自信的展现三方面着重分析了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陈广忠(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研制过程、体系的创立、到官方历法体系的确立,以及二十四节气与民俗文化、农业文明、文学艺术相关研究,认为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盛行不衰。吴静(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副院长)认为《淮南子》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记述充分吸取了前人智慧的基础,并进行了精密的计算与推演,这是与此前史籍相关记述的最大不同之处,具有既往感性认知基础上的理性认知。

李孝纯(《求是》杂志社会化编辑部历史组组长)就《推南子》与《黄帝内经》在养生思想文化上的论述进行梳理与比较,结合当代生活条件与环境,对传统的养生原则要求进行新的阐释,对我们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具有新的启发价值。崔景明(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认为根植起源于淮南的成语典故,彰显着淮南城市的底蕴。应克荣、方川(安徽省淮南子研究会会长)讨论了《淮南子》对老庄之“道”的扬弃,认为《淮南子》之“道”来源于老庄,又与老庄有所不同。

袁维海(中共安徽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教授)、许振波(蚌埠学院科研处教授)认为,安徽省的红色文化资源大体可分为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红色制度文化和红色行为文化等四大方面。潘宏(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党史军史中心研究员)、李果(军事科学院硕士研究生)认为,新四军及其总部地处江淮,深受江淮地域文化影响,文化建设体现了民族性、大众性、科学性特点。新四军文化建设成就显著,为人民军队培养了骨干力量,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培养了建设力量。王生怀(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理论研究所所长)认为,由于淮南传统文化的治世哲学底蕴深厚,加上淮南红色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是站在全民抗战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使淮南红色文化的哲学基础更为厚重;正是淮南红色文化坚守的是实践性与价值性逻辑的、历史的统一,淮南红色文化在新中国新时代新淮南的事业中必将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李松(淮南师范学院副教授)认为,芍陂(安徽寿县)作为淮河流城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其水利碑刻不仅记述了芍陂水事活动的因果流变,也是芍陂水利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形制数量,图文内容已成为芍陂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为中国水利史和水文化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杨春(安徽省淮南子研究会秘书长)认为,准河流城的推剧以其优美的唱腔,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丰厚的群众基础,体现了淮河流城与众不同的人文特色和风土人情。

三、历史变迁:廓清淮河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疑惑

张崇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从徽州重商文化、宗族文化、公益文化、建筑文化、生活文化五方面对徽商活动进行了分析,认为徽州文化与淮河文化产生了良好的交流和互动。梁家贵(阜阳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通过对淮安丁氏家族的研究,认为丁晏是该家族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为家族后人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吴海涛(阜阳师范大学督导员、教授)、王国栋(阜阳五中教师)以皖北方志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环境和时代背景,通过明清皖北科举状况探寻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变迁趋势。李巨澜(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教授)研究了明清时期的运河漕运与两淮城市发展,通过对两淮地区的深层次研究,分析了两淮运河城市在整个运河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历史的源头揭示城市发展的动力,为今后运河城镇的发展和开发提供历史借鉴。马陵合(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认为,自近代以来淮河流域贸易路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铁路兴起的缘故,体现在南铁路对皖省南北交通起到支撑作用,淮河流域的交通与贸易路线由传统东西水运为主,变成南北向陆路和东西向水路并存的格局;津浦线、淮南线通车,长江港口与淮河流域的铁路通道成为该铁路布线和商贸路线变运的主要方向,蚌埠、合肥成为以津浦铁路、淮南铁路为纵轴的新贸易圈的中心,并形成近代意义的淮河流域经济核心区。楚樵(淮南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从煤炭的最早记载到后来得名及发展,对淮南煤炭产业做了详细的论述。郝宏桂(盐城师范学院历史学教授)认为,历史上两淮地区海盐生产规模庞大、管理完善,曾经是历代封建国家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传统暴利产业盐业本应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但因盐业专卖制度所带来的财富集中与外流,盐业生产却成了两淮地区经济社会长期贫困与落后的根源所在。沈世培(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以民国时期蚌埠为例,论述了淮河流域现代化需要区域中心城市引领,认为把握淮河流域发展脉搏,是发挥淮河文化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中作用的关键;发挥当今文化的作用,必须重视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现代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四、文化软实力:做足水文章,助推经济发展硬实力

程必定(安徽省社科联党组原党组书记、副主席)在2007年第三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上曾提出安徽文化三大组成部分之说,认为淮河文化是“水文化”;在本次论坛上再次阐发此观点,提出要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含量,做好水文章,发挥水文化的功能,抓住水文化特质,培育淮河文化的软实力,加快皖北振兴。杨德才(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教授) 通过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八市的产业发展困境,提出安徽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产业发展对策思考。吴成颂(安徽大学商学院教授)、汪翔宇(安徽大学商学院)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基本情况,以经济辐射、交通旅游及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为方向对合肥都市圈发展现状进行描述,进一步对两者间产业协同发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产业协同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打造淮河特色文化也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孙治安(淮南市国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提出了创建“淮河文化博览园”项目这一重要课题的初步设想。刘怀玉(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汤薛艳(扬州大学)建议将“天下淮盐”特色旅游圈纳入相关规划,整体定位为以淮盐为特色的国内外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实行“口”字型和“十”字型空间布局,全景式展示、全产业链发展。曹天生(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学院教授)认为,作为淮河流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涂山大禹文化和淮河文化的核心内容相一致,这便是水文化,特别是治水文化、治水精神。

五、新视角与跨学科:谋求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与区域协同发展

丁立福(淮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以《淮南子》英译为视角探讨了中国典籍译介出去的众妙之“门槛”,提出国内策划出版之典籍译本应提供副文本,从而使之成为国外兴趣爱好者阅读中国典籍所缺少但也是必需具备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以有效提升译介效果,进一步弘扬中国文化。

冯德连(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认为,几千年的淮河文明发展史形成了优秀淮河文化,包括厚德文化、开放包容文化、奋进有为文化、产业文化、英雄文化、城市文化;要弘扬她的时代价值,营造诚信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开放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企业家精神、促进城市集聚。

本届研讨会以大会主题报告、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8位专家应邀作了学术报告,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研究理念,将论坛推向了高潮。

张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教授)提出要不断深化淮河文化研究,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生态环境,推进淮河文化的对外传播。唐洲雁(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社科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提出要高度重视并深入挖掘淮河文化的时代价值,特别是经济和社会价值,为加快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实现皖北振兴战略提供支撑。侯永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深入阐述了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基础和路径问题。宋豫秦(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提出了建立隋唐运河水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建议,“集中展示和弘扬中华传统水文化,使之成为新的文化地标。”陆勤毅(安徽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省社科院原院长、教授)深刻阐述了新石器时代淮河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推动作用。陈锋(武汉大学中国经济与社会史研究所所长、教授)从区域与流域文化史、经济史的研究理路出发重新检视了淮河文化研究。虞和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原副所长、研究员)认为,应不断拓宽淮河文化的研究视野,进一步厘清淮河文化的概念界定、内在特质及其与国内其他区域文化间的关系。朱万曙(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深刻剖析了花鼓灯灯歌蕴含的淮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特征。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淮河教授
美国参与赈济1906-1913年淮河流域饥荒及其农林、水利措施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淮河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淮河在歌唱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