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医与“天医星”的降生
2020-01-18周宝银
周宝银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公共基础部,江苏 淮安 223005)
淮医发源地淮安地区,淮河横跨东西,大运河贯通南北。东侧有因海洋而产生的淮盐文化,西侧有楚汉文化影响。南端是长江,靠近吴文化,北端与山东海岱文化紧临,区域境内融合南北多种地域文化。唐宋以来,淮安地区就流传“天医星,落淮阴”的说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教授言:“淮上自古出名医,大医精诚为人民。”[1]从古至今,淮安人面对死亡的威胁、疾病的侵袭,遭遇瘟疫、灾难,千万人生命处于危险中时,那些淮上“天医星”济世于民,救死扶伤,书写经典,拯救黎民苍生于水深火热。多年来,淮安医学影响力逐步扩大。
一、地域文化与医学土壤
淮安是一个历史性变迁的名词。淮安之名最早见于南齐永明年间,当时割山阳官渎(邗沟)以西300户置寿张县。今天地级市淮安的区域包括淮安区、淮阴区等五区三县。在很多时期,淮阴和淮安的行政区划伴随着运河的发展而分分合合。淮阴最早的得名来自于2200多年前,因位于古淮水南岸,因得淮阴之名。秦统一六国,在今天淮安市淮阴区西南的码头镇附近设置了淮阴县。解放后,在淮阴设立专区。1970年之际,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地区。1971年,盱眙县、金湖县2个县划入淮阴地区。1983年,清江市更名为淮阴市。2001年,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如今,淮安市处于运河的南北中心位置,与水结有不解之缘。除运河外,淮安地区主要河道有淮水、泗水、睢水等。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等五湖镶嵌其间。河水、湖水,让淮安显得格外清新、滋润和灵秀。在这片“襟淮带海”的土地上,形成了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医学文化。多年来,淮医精研岐黄,留下了浩瀚的医学典籍和独到的医学技术,展示“仁医仁术”,把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极大的扩大和升华。经过不断历史沉淀,在地域医学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医学境界——“天医星”文化。
二、灾患与医学孕育
淮安,寓意淮水安澜,位于淮河、运河交汇之处,是一座与水结缘的城市。淮安城中的镇淮楼“镇淮”二字正寄托着当时群众平息淮河水患的希望。历史上,黄河经常南犯又使淮河流域成为多灾之地。自南宋初年黄河改道夺淮后,水患不断,特别是明、清两朝,泛滥成灾,淮安地区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洪水走廊”。生活在淮安地域的群众,时常承受着河水暴虐、灾难横行等苦难。
《史记·河渠书》最早记载黄河入淮,“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2]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在原阳决口,由此以后,黄河开始了长期夺淮。到清朝咸丰五年,因黄河改道夺淮河,洪水充斥江淮平原,水患在淮安及周边地区横行700余年。水患打乱了淮北平原特别是淮安地区原有的自然水系,极大地改变了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造成了该地区自然环境演化最快、最剧烈的阶段。黄河夺淮的历史演变,淮河下流的沂水、沭水、泗水等这些河流因阻塞而没了出路,经常性淤塞于淮阴,结果是黄、淮河水并涨,洪水久久不退,给江淮平原特别是淮安地区的民众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清朝顺治至雍正3代共92年中,仅在江苏的淮北地区,中运河的河道变迁达10次,沂水河道变迁达6次,睢水河道变迁2次,沭水河道变迁1次。黄河主河道虽无大的变迁,但减水道变迁达6次。[3]淮安水系遭到彻底破坏,受害严重。《清史稿》有多处记载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关于淮河流域水灾,如:“徐、那、淮、扬亦多冲决。”“黄河下流既阻,水势尽注洪泽湖。”“山阳大雨倾盆,水高丈余,漂没人畜无算。”“山阳大风雨。”[4]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载,1916年“江北淮河、运河一带大水,灾区达三四、○○○方里。”[5]诸河出海不畅,失却去路,盈泛于淮安地区。随着水患,各种“时疫”开始横行。潘德舆的《养一斋日记》载:“大疫流行,由江达淮,由春入秋,死者垒垒相望,……先是春夏间,或时疫右胁痛,或羊毛疹,汗下亦皆死,一变为‘麻症’,……又闻摇头瘟、穿心瘟、‘烂肪瘟’、猴子瘟、兔子瘟,奇名怪症,种种不一。……郡中死者殆以万计矣。”[6]《民国宿迁县志》载,光绪七年“沭河溢,濒河民居多漂没”[7];彭安玉先生在《黄河夺淮后江苏淮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一文指出,光绪二十四年“徐海水灾,沭阳县总沭河北决”[8]。由此知,清朝末年,沭河沿岸因水患,粮食种植停顿,每年岁大饥,出现人相食惨景。海沭地区的水灾更为严重。清朝乾隆年间,“海州所属之赣榆、沭阳,为下游尾闾,被浸失收,而沭阳为尤甚。”“海州之沭阳被淹最先,灾伤亦较他处为重。”“淮安府属之桃源、清河二县,秋间被水成灾,其中惟海州及其所属之沭阳较重。”[9]据《钟爱华传》记载,1931年夏天,中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灾, 大运河宿迁段堤岸被冲毁,清江浦运河边的河堤部分被淹,河岸边拥挤了大量难民,江苏北部七百万人受灾无家可归,在洪灾期间,疟疾和痢疾肆虐。“苏北沭阳,地势低洼,去年惨遭黄水浸渍,益以今夏阴雨连绵,田亩久被淹没,积水退去,人民穷困万状,无力采购种子,依然一片荒芜。”[10]由于沭阳地处沂、沭、泗水之下游,自古以来便是著名的洪水走廊,自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淮河夺淮以来,大量泥沙淤积淮河,沭阳及其下游地区几乎每十年便会爆发一场较大规模的洪灾。此后,“岁岁为灾,良田沉于水底”“沉灶产蛙”“凶罹灭顶”等凶险之语常常见诸报端,令人触目惊心。
民国时期,上海《申报》刊登“沭阳马厂乡被水淹没”的消息,“沭阳马厂乡三里圩堤溃,淹没良田数百顷。西圩门外发现地泉,水涌如注,地面塌陷约三四方丈,居民被水喷腾,上空下堕。刹那间西圩已告陆沉,房屋倒塌,人民死亡甚多。”“沭阳八区马厂乡,因柴米堤决,洪水黄流,千顷良田,尽被漂没。马厂圩坚,未被冲破。昨圩内多处发现泉水,忽涌出高射数寸,顷刻间地势塌陷十数丈。人民惊骇,现圩内亦告陆沉,居民因圩外有洪水包围。圩内有暴泉突出,逃生无路,溺毙众多。”[11]
淮安的灾难不止于水患,灾害之后的人祸,同样侵蚀着淮安人的生活。黄河夺淮以后,水系瓦解造成土质恶化、水利设施被破坏,淮水泛滥也使土壤盐碱化程度严重,耕地荒芜,民田民命损失无从计算。“为硗确者十之七,为斥卤者十之三”,而土壤肥力严重下降,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耕作。农民辛苦耕作,到头毫无收成可获,很多饥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大规模外出逃荒躲避水患及后续灾患。
水灾过后,淮安地区瘟疫蔓延,掠夺了无数生命。造成江淮地区瘟疫非常严重,当地民众苦不堪言,城乡一片萧瑟。加之匪患的伤害,地主豪强的压迫,幸存下来的人的心理创伤也是剧痛,他们只能不停地“跑反”,长期生活在压抑恐惧之中。淮安地区的百姓开始拜各种各样的“神”,也拜各种各样的“鬼”,连狐狸、屋蛇、黄鼠狼、老牲畜等等。民间普遍存在着狐祟、鬼祟现象。每当此时,无数生命呼唤众多医家,盼望“天医星”降世,解救世人。
三、文化交流与医技升华
历史上,淮安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形成了包容开放的文化底色,也形成了世代相袭的厚德载物和中和的特征。“淮医”最先见于《医学摘瑜》的序文,曰:“吾乡襟淮带海,代产名医……淮医亦遂有声于世。”[12]事实上,淮医历史更为久远,有史可考的医家有500余名,医著百余部。2000多年前,枚乘的《七发》,以养生悦性的疗法,镇对楚太子奢侈的病因,汗出病愈。宋朝张耒编《治风方》,创32方。杨介《存真图》传世至今,《存真图》被陈道瑾大力称赞为“我国的解剖学上享有突出的历史地位。”[13]元朝吴心如的《伤寒赋》被朝鲜许浚编入《东宝医鉴》。明洪武五年(1372年)名医卢续祖题授御医,潘彦直任淮安府医学正科,御医潘瑛任阶修职郎,王拳发明“淮安狗皮膏”。清朝时,淮安地区出现了诸多医学世家,最为典型的是程、叶、刘、倪等医学世家。在此背景下,淮安的中医学迅猛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是1793年,吴鞠通赴京医治“瘟疫”,使“淮医”知名度大增。民国时,淮医有了很大发展。1925年,淮安的五港红十字会开办诊所,“主动深入四乡为小儿种牛痘,预防天花”[14],红十字会宿迁分会也积极开展行动,他们“备有各种药品,分赠给贫民”[15]。近年来,程莘农院士被誉为当代中国针灸泰斗,更是照亮淮安医学天空。新中国成立后,该地对旧有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在党的领导下,“淮海医院进入淮阴城,并接收两淮市医院。”[16]淮医发展步入新时代。
美国传教士纪好弼言:“在消除中国人的反教情绪,或者开辟新的教区传教时,医药工作最为有用,对仍旧关闭着的中国内地来说,医药也是打通道路的一种方法。”[22]从医是传教士的一个中套职业。1888年,美国人林嘉善在淮阴办仁慈医院。1914年,仁慈医院为满足病人需要,建成三层西式洋楼三幢,100余间平房。简易病床300余张,有医务人员100人。医院主要设备有2台30毫安X光机、发电机、3架显微镜,是当时淮阴最大的西医医院。[17]20世纪30年代,江苏北部黑热病广泛流行。1934年,淮阴一带农村黑热病肆掠严重。姚永政的《黑热病历史上之回顾》指出:“仅就苏北淮阴区而言,患者当不下10万人,而流行区域尤以淮阴、涟水为最盛。”[18]仁慈医院迅速做出应对措施,黑热病病人得医治的消息在当地不断传播。根据1929年统计:“门诊接诊病人13545人,入住院病人736人,住院病人手术362例,门诊手术239例。”[19]黑热病在淮安流行期间,仁慈医院1931 年共诊治病人3283 人,1932年2904 人,1933年2200 人。[20]1951年8月,淮阴专署接收“仁慈”医院。“仁慈”医院并入淮阴中心卫生院。[21]所以,仁慈医院作为教会医院在客观上助推了西医在淮安的传播,促进了中西医交融。
今天,淮安医星荟萃,星光闪耀,当代“天医星”已陆续降生江淮大地,博爱八方的医学文化不断显现。组建专业医疗队赴南美、赴四川震区援助医疗,抗非典、驰援武汉抗新冠病毒等等。新一代“天医星”正用“中正以观天下”的道义,将淮安建成医学高地。2018年,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天医星”商标注册申请国家工商总局审核通过,享有法律保护权。“天医星”成为呵护人民健康的“大医”象征,已被社会各界不断接受、认可,形成响亮的医学品牌,“淮上天医星”彰显着“医人疗疾”的赫赫道义,引起了医界和学术界的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