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感恩教育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途径探析

2020-01-17张军成吴健敏

河西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大学生

张军成 吴健敏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2019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引导人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新时代大学生是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人,需要从家国情怀中汲取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培育大学生的国家归属感、爱国奋斗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感恩教育作为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切入点,对引导大学生树立家国一体意识,强化家国认同,激励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维系在一起,强化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一、感恩教育与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内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感恩教育和家国情怀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各自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性和侧重点,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与发扬,它们也有共同的历史脉络,二者的内在追求离不开人与社会关系的范畴,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为其根本目标,感恩父母、报效祖国作为它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各自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作为人类的情感表达方式之一,体现了个体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一种正确的认知关系。由于人的感恩品质的内化与外显大多情况下并非是积极、主动的,在这一过程中感恩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新时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在明确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前提下,通过运用与时俱进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引导大学生在感恩父母、老师、朋友、党和国家、大自然等的过程中形成系统化的感恩体系,教育其在对一切外部福利的感恩中提升家庭和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及文化自信意识,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感恩教育的内容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从传统氏族社会至今,重血缘亲情关系维系家族的族系传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经久不息,正所谓“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诗经·小雅·蓼莪》中对子辈与父辈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表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父母恩,大于天,这种恩情源于父母对儿女的悉心呵护,如“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源于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付出,如“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源于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盼,如“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是要做到孝顺父母,以真心呵护父母、担赡养父母之责,对父母做到精神和物质需求双向满足。

第二,感恩老师的教诲之恩。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报师恩的传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道德情感的升华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和正确“三观”的引领,而它们一定程度上来源于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倾囊相授。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其背后披星戴月的辛苦却是不为人所知的,熬夜备课、为学生做好学习规划、兼顾每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是老师日常的生活状态。一句“老师,您辛苦了!”看似蜻蜓点水,但实际对老师来说却能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极大满足[2]。

第三,感恩党和国家的培养之恩。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总是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新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党和国家提供的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下,享受着国家给予的生活补助和社会上的优质资源与服务,单纯的索取是不合理的,要懂得饮水思源。大学生感恩党和国家就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道德素质,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指引,要有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怀,锤炼本领,立志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这样才能无愧于党和国家的培养。

第四,感恩大自然的馈赠之恩。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生存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都来自于自然界。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在与自然的互动中获取人所需要的生活与生产资料,自然不仅给人提供物质满足,还为人类带来思想的指引,比如声呐、雷达、宇航服、船体流线等技术的出现,都是大自然给与我们的灵感。感恩自然就是要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以行动落实生活中的大事小情,诸如绿色出行、节约用水等日常化行为的践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开拓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教育者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和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教育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忠实践行者,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珍惜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

(二)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内涵

大学生家国情怀就是大学生在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挑战、新问题时,正确看待个人与国家共同体的关系、以强烈的责任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奋斗并落实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具体来说,它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国同构意识。“家国同构”的内在逻辑一方面可以从“家”与“国”的组织结构去理解,体现为二者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结构上的共通性,其核心是政权的契约性与合法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可以作为维系政治稳定的一种价值理念为我们所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从二者语义构成来解读家国“同构”,即它所表达的诸如“唇亡齿寒”的逻辑意境。“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人”作为其中的核心,做出个体与社会利益与共的价值选择,是人的心理驱使呈现在人的行为中的必然要求。不过对它的理解始终不能超出伦理范畴,它所具有某种道德上的约束或者情感依托功能是历史性的,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

第二,对国家和人民的仁爱之情。“仁爱”思想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早已做了明确的说明,即“孝悌,博爱”,它体现的是一种大爱,泛爱万物,即爱父母、爱他人(爱万物)、爱自己。大学生可以从血缘、地缘、业缘等角度出发,由小及大,在个体所生活的微共同体中表达爱护、同情的感情。

第三,爱国主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4]教育要真正培养一代又一代“听党话、跟党走”的爱国新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精神追求依旧是其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在2020年抗击疫情期间,出现了许多青春的“逆行者”,如“医护专车”志愿者刘灵灵、“戴上妈妈的红袖标继续战疫”的戴权、与父亲一起奋战火神山的徐子扬、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的90后党员群体……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爱国主义是每个大学生应当融入骨子里的精神追求。[5]

第四,对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一代代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和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大学生只有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才会有前行的目标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学会仰望星空。”历史使命具体来说就是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责任与担当,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努力学习,在学习中成就自己,在奋斗中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说,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人都要有感恩的心[6]。这里所讲的“感恩”,其实就表达了一种家国情怀——在家尽孝,为国尽忠。这是对中国传统感恩文化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新时代感恩教育的精神指向和价值旨归。

二、以感恩教育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意义

感恩教育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家国一体的情感共识。感恩教育本质上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教育者通过引导大学生以感性思维认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共生关系,达到其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增强集体主义意识,在面对个人与群体利益发展问题的矛盾与冲突时本能的以群体生存延续为取向,这在人的意识层面就是情感共识的表现。这里所谓“个人”与“群体”就是“家”与“国”的缩影。人是群体动物,但人的生存范围是有限的,所以培育大学生家国一体的情感共识最终要从他们的社会生活圈入手,通过感恩教育激发大学生对社会属性的发觉,自觉将个人行为与社会的发展状况结合,形成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当面对危害社会或者国家利益的行为时,会受到某种心理上“应然”和“使然”因子的调配,激励大学生做出符合共同体特征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思想认同,将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实践积极性。人是一种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斯芬克斯因子由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构成,也就是说人发展到现在其身体里依旧保留有动物性本能[7]。大学生因其所具有的动物性本能而表现出一定的趋利避害,因此,需要通过教育调节和引导,使其更多表现出人所具有的社会性本质。大学生群体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这就需要它们付出努力甚至牺牲他们的个人利益,在这一过程中外界的干扰会影响他们思想境界的提升,这时感恩教育就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通过情感上的引导使他们正视个人的社会角色扮演及激励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共同体的价值共识的认可,并且通过感恩教育功能的发挥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落实到赡养父母、努力学习和工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生活细节中。以今年全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为例,大学生积极参加抗疫行动,参加志愿者服务,他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出于一种本能,更凸显出我国日常渗透性的感恩教育的成功。

三、以感恩教育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8]大学生拥有什么样的家国情怀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事关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作为国家未来的开拓者、建设者,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要求我们放眼全局、着眼细节,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的感恩教育出发,将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过程融入生活、时代的进程,培育心中有国、脚下有力的时代新人。

(一)以家庭感恩教育增强大学生家国一体意识

新时代的家庭感恩教育依旧不能脱离一条主线,就是孝顺父母,报父母养育之恩,但也要有胸怀天下的“大孝之心”,这是对传统家庭孝德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家庭孝德教育最初产生于西周,孝德所含两层涵义,一是“生孝”,即敬重、赡养父母;二是“死孝”,即供奉、祭祀祖宗[9]。这其实就是我国最初家国一体观念的表达,但在今天孝德观又有了发展与衍生。

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生活在新世纪的新青年,没有经历过战争、饥荒,没有经历过国家过去几十年的沧桑,难以体会历经沧桑之后社会和谐、繁荣的巨大意义。这就需要每一个家庭、父母长辈们发挥其言传身教作用,做有底气、有素养的“硬核”父母。以亲身经历向大学生讲述我们国家的峥嵘岁月,通过多种媒介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时事新闻,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不做危害国家利益的事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指导,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理论知识和道德水平,厚积薄发,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充分发挥父母长辈的基础教育作用,为大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感恩家庭、国家为自己创造的美好生活。通过这些日常性的家庭孝德教育,培育大学生个人——家庭——国家一体化的情怀,实现家庭感恩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

(二)以学校感恩教育涵育大学生的仁爱之德

学校是传授知识与社会价值观的场所,教育是传递与传播社会普遍价值与信仰的手段。“仁爱”观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离不开文化的熏陶和知识的涵养,学校感恩教育注重教育大学生的知恩、报恩意识的培养,而仁爱本身就是个体正确对待与社会、他人和谐融洽关系的体现,这反映出二者追求的理想状态的一致性。

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要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4]。要提升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大学生心怀感恩祖国、报效祖国的志向,各科教师要自觉承担育人之责,将被忽视和“遗忘”的育人功能从本课程挖掘出来。“鉴往可以开来。”无论是文史类还是理工科的学生,都要对国家的历史有基本的了解,尤其是对于一些关乎国家荣辱的大事件,比如南京大屠杀,以及国家一些重要节日等。各科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理论素养,提升前瞻意识,因时因地调整授课内容、策略,将知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大力开展国情和党史、国史教育,以感恩为出发点巩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博爱之情。

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0]。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以感恩教育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1]面对2020年的全国疫情大考,教师要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确“疫情就是课堂”,最美“逆行者”就是活教材,因势利导,激发大学生的感恩祖国、感恩党和人民的热情。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想达到更好的感恩教育效果,不但要有过强的教学本领,还要深入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忧学生之所忧,要主动去认识年轻一代新面貌。教师要主动去打造一种和谐的师生交往圈,让学生在身边的“微共同体”中体验到群体认同带来的精神归属感,调动大学生与他人的情感共识能力。

(三)以社会感恩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之情

弗洛姆强调:“一个健全的社会能够让人爱他人,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开拓自己的理性思维和提升客观认识能力。无论哪一历史阶段的社会,都具有一种功能,即要么促进人的精神健康,要么扭曲人的发展。”[12]发挥社会感恩教育在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中的助力作用,要善于捕捉社会亮点,为大学生构造良好的社会感恩教育环境。

公众人物肩负着更多社会责任和公众期望,有着很强的社会带动作用。当前是一个多媒体的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追星成为一种社会潮流,以此为契机塑造内外兼修的公众人物,以他们强大的影响力带动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目前国家正处于疫情防治关键期,社会公众人物应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各类社交APP以视频或者与消息互动等方式呼吁大学生粉丝群体感恩国家在疫情防治中的付出、感恩一线医务人员、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号召大学生尽自己的能力回报国家,从自己乃至每一位家庭成员做起,在气正风清的社会环境中感恩国家。比如在2020年5月4日这一天,微博出现这样一条热搜,“王一博兑现和医护粉丝的约定”,作为人气明星的王一博与医护粉丝李莎的零距离见面似乎是一件很微不足道的事,但事后李莎说这让她更有动力在医护人员的道路上走下去,她会变得更好,做别人的英雄。

主流媒体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与引导是实施大学生社会感恩教育的又一切入点。简单来说,各种主流媒体是国家的“传声筒”、“扩音器”,他们要做的就是“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大学生对社会事件的了解莫过于“两微一端”,各媒体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发布有教育意义的社会事件,如利用国家近年颁布的《基本医疗与卫生促进法》对医生权益的保护,大力宣传对医护人员的感恩,学习他们奉献社会、利用自己所学所知竭力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大力宣传疫情期间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疫苗研发、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全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后的家国情怀;大力宣传国家近来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握时机发布某些劳动模范人物的英雄事迹,利用媒体舆论导向的力量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走出“丧文化”的负面情绪,积极投身祖国现代化建设。

(四)以自我感恩教育砥砺大学生的报国之行

“我想感谢我自己。”[13]这是2020年重大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中援鄂危重症患者救治医疗队队员何许伟对自己说的话,他感谢自己的勇气战胜了内心的软弱,让自己坚守住了作为医务人员的本心,也感谢自己在国家危难时刻与祖国共进退,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不难发现,这一过程何许伟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中兼顾了国家利益,在对自我的激励中,也维护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大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现实的人,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指出,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对自身的否定,事物的发展就是一个在肯定中否定,在否定中肯定的过程。激励大学生自我感恩就是激励他们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提出的挑战,就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自我生命的珍惜和对自我幸福的把握。

首先,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就是要激励他们在自信中成长,要激励大学生在深入领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力量之源中坚定个人自信;其次,对自我生命的珍惜。2020年的疫情防控工作还在进行中,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重复最多的一句就是“我们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承诺,也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生命的尊重的体现;最后,对自我幸福的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我们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学习。在学习中提升自己、回报自己,在学习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其生命、自我价值和幸福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们的实现要以社会为载体,他们在实践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助力中国梦的过程。

新时代呼唤新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中得以实现。高校要以感恩教育作为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切入点,厚植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家国一体思想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教育引导大学生从家国情怀中汲取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坚定“四个自信”,弘扬中国精神,爱国爱家、奋斗作为、担当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青春与活力。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大学生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家国情怀(组诗)
“五老”情怀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