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写作课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路径与措施

2020-01-17

河西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思想

王 百 玲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全民写作成为可能,也给高校写作教育带来了挑战。2018年5 月,清华大学首开《写作与沟通》全校必修课,《人民日报》对此颇为重视:“我们之所以对大学写作课拭目以待,是期待它能用好写作训练的杠杆,推动更全面的人才培养;我们之所以对广义的写作提升热切关注,则是期待写作能回到清晰表达,回到忠实沟通,期待写作反过来倒逼阅读与思考,成为当代文化真正的建设力量。”[1]由此看,至少在重点高校,已把写作课程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认为它对人才培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事实上,高校的写作学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尤其是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及方式方法层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据调查,不少教师觉得写作课相比专业课而言不重要,也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探究写作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学生大多认为写作课死板枯燥,死记硬背文体概念、特点和写作方法后仍然不会写作;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对写作本身没有正确的理解,觉得天下文章照抄了事,这样的认识会对其将来的就业和个人发展,尤其是对社会风气甚至价值观念均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当今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教育强国和立德树人新思想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写作类课程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努力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这既是高校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更是新时代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一、大学写作类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18 年12 月7 日至8 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不仅仅是针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也是指导高校在新形势下做好“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纲领性文献。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尤其重要。高校写作类课程属于基础课,需要处理好学生作文与做人的关系,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从历史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类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从孔孟的“仁义礼智信”教育到朱熹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再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育等,均重视政治理想、思想观念、人生智慧。而文章作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历代文人都将写好文章、为国家效力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如今要想实现中国梦,就需要更多的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正确表达自己或为别人代言,唱响生活的主旋律,为时代谱写新华章。因此,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写作类课程在这方面的作用就显得愈来愈重要。

另外,写作类课程本身的研究对象除了写作本身,还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古今中外的文章。那些作为文化载体的优秀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元素,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食粮。因此,要在各类写作课程中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精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其感受先贤笔下的天下为公、积极入世、位卑不忘忧国、为天地立心、立己达人、养浩然之气等精神和理念,促使他们逐步拥有人文情怀,最终树立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在当今高校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写作类课程责无旁贷需要重视和加强思政教育内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以期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和精神家园,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做出努力。

二、教师要明确写作类课程的人文综合性,融思政意识于教学过程当中

从课程性质角度来分析,学界认为写作类课是专门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基础课程,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高校,无论是为中文、文秘、新闻等专业开设基础写作、新闻写作、公文写作课程,还是为本科生开设通识类的应用文写作、科技写作、毕业论文写作等课程,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工具性。因此,在传统的写作课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注重基本概念与知识的讲解,要求掌握重要文体的写作特点与方法。但是,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与思考,认为这样理解定位课程性质是非常狭隘的,既不利于写作学科的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写作素养;同时,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在育人效果方面更是差强人意。笔者认为,写作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跨学科的性质很明显。首先,在写作学理论方面,教师应该深入思考辨析,进一步廓清写作学与文学、语言学的关系,同时要厘清逻辑学、心理学及认知科学及各类专业知识等对写作过程的具体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本身的复杂性和高级性,意识到学养积累和社会阅历及现实经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和有效表达的习惯;其次,在教学实践方面,需要教师思考如何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专业背景下开展具体而复杂的应用性的高级写作实践活动,既要突出其写作技能,还需要明确综合写作与沟通技巧中的人文性、伦理性、价值观等内涵,而这些才是高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必备要素。

事实上,写作不仅仅要写出各种应用文或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思想和各种信息的综合技能,以及心智健康、独立自主、善于沟通、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大学生需要通过语言文字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表达与沟通,除了需要各种文体知识与写作技巧,还需要正确的语境意识、换位意识、对象意识、共情意识等,需要合理的知识架构、逻辑推理、科学伦理、道德底线、价值判断等,需要调适自己的个性、情绪、感受、认知习惯等,需要接受和分辨外界对自身的影响、规训,学会有效输出和传播自己的信息,由此更有效、更合理地应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凡此种种,均可在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最终具象化为文字或视频、音频、图画等作品。因此,教师应该强烈认识到写作学科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在写作课堂中应该体现知识传授和全面育人的现代教学观念,力求全方位思考写作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写作课教学中,任课教师往往更重视写作知识与技巧的讲授,缺乏在课堂中进行育人的自觉与习惯。究其原因,主要是写作课教师只认定课程的工具性与实用性,于是不能够像文学史、文学作品、文艺理论等课程的教师那样自然地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笔者认为,写作课教师必须逐步转变观念,消除思想误区,提升对写作课程思政的认同感。“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教师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与写作课程之间的关系,要认识到必须在课程内容和方法中渗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看重知识和能力,同时还必须要重视思想教育,明确对于写作本身而言,学生的理性思维、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塑造非常重要。同时,教师必须全面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理解各类学生和包容学生差异的心态,注重自身人格魅力和精神引领力量的强化与提升,真正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受到感染和教化,潜移默化地做好学生的精神导师与心智成熟发展的引路人。最后,写作课教师还应该积极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开阔视野,精研教材,加大和加深对写作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开发,努力将课程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服务社会的意识融入写作教学每个环节当中。

三、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政内涵渗透于课堂当中

从古至今,文章合为事而作,诗歌合为时而发,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公文书函,接地气的写作及其作者本身,总是会带给读者鲜活的感受和深切的共鸣。我国古代文章学理论中,有“文以载道”“作文存道”的观点,看重写作与文化传承、思想道义的问题,比如《文心雕龙》中讨论原道、征圣和宗经问题。同时,古人都很看重文章所传递的人文精神,比如“文以明心”“文以见志”等。好的文章可能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取得一呼百应的激励和凝聚人心的效果,引导人们共同创造风清气正的社会。因此,在写作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各类优秀文章的阅读,应该深度剖析文章中感动人、启发人、陶冶人的部分,理解作者关注社会现实的视角与眼光,感受文中弥漫的家国情怀,品味文中透露的理想信念、人生感悟与人格魅力,要通过阅读范文,引导走出书斋,走向民众,走向真实丰富的现实。那么,我们的大学生不仅仅能够学会新闻、论文、报告、电子邮件等的写作,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受到思想的触动和灵魂的净化,逐步获得心灵的成长。

在各类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应该精选不同领域有代表性的文章,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内涵的渗透性教育。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品评赏析范文,引导启发学生加深感悟,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让学生明事理辨是非,把培养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如何做人做事紧密结合起来,并在学生心里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比如,可以通过剖析优秀例文中语言的简明性、内容的有序性、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写作流程的规范化,来引导学生欣赏写作中的语言美、和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遵章守纪的诚信观念;可以从名人作品中进一步挖掘其内在哲理价值,教会学生识人识文,学会做文与做人;可以通过教学生在推敲用词造句和文章层次结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做事的严谨性和思考的逻辑性,并由此逐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和思维习惯;可以通过范文赏析,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加深对当时文章所反映社会现实的透彻感悟;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应用文的社会功能,由此能够理性认知和看待世界,客观对待人事,尤其是要从中感受到“文章乃经国之大业”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感。能够如此坚持,写作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也可润物细无声地慢慢达成了。

四、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当中

写作课教学通常运用案例教学法,传统的教法是就事论事,拘泥于各类文体例文的篇章结构、格式流程等,很少关注学生的精神情感教育、心智健康教育和价值导向教育。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强化过程教学法,将案例教学法灵活运用于课堂当中,将每一个写作过程环节均融入或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如,在课前预习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要动笔,逐步养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勤奋写作习惯;在课堂中点评时政、讨论影视片、针砭时弊、臧否古今人物时,引导学生能够真正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分析例文或病文环节,要求学生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理性,并能够独立思考,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在命题作文和点评作业环节,要引导学生体会思维和表达的乐趣,感受到平凡生活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看重精神享受,从写作与口语表达中获得成就感与获得感,并体悟语言的魅力和人际沟通的快乐等等。

同时,要积极在课堂中运用互动法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选定需要思考辩论的话题或习作,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小组内互相点评、小组间交叉评价、教师穿针引线或最后点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积极交流,在即兴发言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客观分析思考能力、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团结协作和勇于接纳别人意见的意识、善于让别人接受的换位意识及同理心等等。这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必要。

在课堂限时习作时,要培养良好的表达与沟通习惯。教师可先给出具体写作任务,说清楚要求与注意事项,而后让学生花几分钟酝酿思考,理清思路,然后动笔。对大多数学生迟迟不愿动笔的现象,要积极引导,可说服学生摒弃畏难情绪,鼓励他们先迈出一小步——比如写出开头,或者写出提纲,或者画出思路图,写出关键词等,然后坚持尝试把初稿写出来。这个过程中要教育学生认准目标,不怕失败,要不断尝试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安排层次结构,然后要耐心细致地反复修改。可以安排学生互相修改,诚实地指出别人习作的不妥,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坦诚交流互动,互相帮助提高。最后教师应该统一点评,先总体评价学生习作的优劣之处,然后具体分析存在的错误或不当之处及改进办法,要求学生立即修改完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勇于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也可以强化团结协作的意识。

此外,在进行课外写作训练时,可以加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有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可设定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写作任务或题目,比如,关于大学生消费意识与观念的调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或者是可针对某个地区要打造民俗旅游文化品牌进行方案设计等等。在这类题目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组团进行,学会合理有效地分工与合作,强化每个人的责任,同时要及时解决实地调研、资料搜集、数据整理分析等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尝试与不同的人群打交道,及时协调沟通,以获取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在评阅这类习作时,要及时肯定学生能够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现实的勇气和投入,引导学生善于用心思考、发现问题、鞭辟入里地分析问题,最终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有可行性的建议或措施。

总之,根据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八个统一”原则,大学写作课程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方位、多层次地融入育人元素。要重点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教学原则,力求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启迪学生,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要把写作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文章写作与正确做人做事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关注时代和社会,拥有和保持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最终成为具有广博知识和健康心智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育人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