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华简《保训》“中”字蠡议

2020-01-17周秋明

关键词:河伯鬼神国语

周秋明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社会科学部,江苏 南京210023)

历来出土文献所载难识字颇受学者关注,实则训释常用字亦非易事。自2009年清华简《保训》内容公布,学界对贯穿全篇、涉及文章主旨的“中”字(凡四处,事关虞舜有“求中”“得中”,事关上甲微有“假中”“追中”,皆由周文王陈述以训诫嗣子)业已提出十数种释义,及今聚讼未弭,即为此例。①参见陈民镇:《清华简<保训>“中”字解读诸说平议》,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9月19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1655;刘丽:《清华简<保训>集释》,中西书局2018 年。据萧圣中先生概括,关于《保训》“中”字目前有三大类观点:“中”是观念,“中”是某种实物,“中”是方位(萧圣中:《<周易>师卦“在师中”与<保训>几个“中”字的解读》,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吉林大学中国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古文字研究》第三十二辑,中华书局2018 年,第472—476页)。这其中,“实物”说、“方位”说需要有明确的指认或互证信息,但我们在该文献里并未发现;“观念”说比较符合训教的语境,却又难以讲清临事外“求/假”而能“得”的文本逻辑。因此,这里“中”应当是指一种来源和授受具有神秘特征、功能具有道德倾向的力量。

按古书有成语“降衷”,若《尚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1]296《国语·晋语二》:“以君之灵,鬼神降衷,罪人克伏其辜。”[2]308又《吴语》:“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2]601孔安国传、韦昭注并云:“衷,善也。”本文将考察证明:清华简《保训》“中”字,均应为“降衷”之“衷”的通用字,②传世文献“中”“衷”亦多通用。如《尚书·吕刑》“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776页)、《论语·子路》“刑罚不中”([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第522页),《后汉书·梁统传》并引作“爰制百姓于刑之衷”“刑罚不衷”([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中华书局1965 年,第1168页)。《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吾欲与之徼天之中”(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62页),《国语·吴语》作“徼天之衷”(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619页)。又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诂》引《左传·成公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云:“中与衷通。”([清]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1983年,第9页)取义天帝、鬼神所降福祉(福佑、善祥)。

《保训》4-7 号简记虞舜事迹:“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设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隹允。翼翼不解,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授厥绪。”[3]143

夫“求中”即“求衷”(《国语·吴语》:“吾欲与之徼天之衷。”[2]619《玉篇·彳部》:“徼,要也,求也。”[4]187故“徼衷”义同“求衷”),谓舜期愿吉福。所以知吉凶、福祸,“稽”也。《保训》详述“自稽”“设稽”,亦《尚书·洪范》“稽疑”之谓。

按《洪范》:“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其“稽疑”结果,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也有“龟、筮共违于人”[1]467-468不等。兹“违”亦见《保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志”与“庶万姓”之间“不违”,喻顺应民意,如同《洪范》“谋及乃心”“谋及庶人”以至“汝则从”“庶民从”。

又《洪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1]467卜筮人,易官也,见《礼记·祭义》:“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5]1859天子本南面,然占问之际易官南面、天子北面,盖《保训》“易位”(此“易”言变更,非指易官)所谓。①古文时有“易位”之语。若《左传·成公二年》“逢丑父与公易位”([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42页);《吕氏春秋·慎大览》“朝不易位,农不去畴”(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第356页);马王堆帛书《经法·四度》“君臣易位谓之逆”(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80 年,第51页)。时舜虽未践祚,“尊天”之意则与天子无别。

舜既北面,俟卜筮而“稽疑”,是《保训》之“设稽”(亦即《周易·系辞上》“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6]261)。至于窥测“阴阳之物”,合乎《祭义》“建阴阳天地之情”;征兆“咸顺不逆”,“顺”“逆”与《洪范》“筮从”“筮逆”[1]468相应,“咸顺”如《洪范》“龟从、筮从”,又如《韩非子·饰邪》“凿龟数筴,兆曰大吉”[7]121。然则《保训》“易位设稽”以下,即《洪范》“谋及卜筮”事。

观舜“稽疑”,察心志而“不违”、施卜筮而“咸顺”。故“得中”者,“得衷”也,言得受吉福,与前句“求衷”相衔。②既“求”而“得”,古人习语。如《诗经·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26 页);《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第265 页);《荀子·天论》“不求而得”([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308页)。然后诉诸行,其“身兹备,隹允”,措辞、义旨俱类《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8]756句,是知“允执其中”亦当作“允执其衷”,谓信守天降之善祥。

《保训》谓舜用“三降之德”,“降”(古音归见母、冬部)为“供”(见母、东部)之通假字(双声、旁转),“三供之德”如上博简《三德》1号简“天供时,地供材,民供力,明王无思,是谓三德”[9]288所言。舜志“不违”庶姓,行之则“民供力”;卜筮“不逆”吉象,行之则“天供时、地供材”。“三供”系乎天命、民心,不劳吏曹驱遣,是以“无思”。《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8]615“无为”“无思”相契。

概云之,《保训》记述虞舜事迹如下:舜为求福(“求衷”),分两步进行“稽疑”,首先“谋及乃心”(“自稽厥志”),结果是顺合民意;其次“谋及卜筮”(“易位设稽”),结果是大吉之兆。既得福佑(“得衷”),舜信守谨行,至于“无为而治”(“三供之德”)。帝尧褒美,禅位予之(“用授厥绪”③按《诗经·鲁颂·閟宫》:“缵禹之绪。”毛传:“绪,业也。”(《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毛诗正义》,第1408页)《保训》谓帝尧“用授厥绪”,意即授帝业于舜。),舜终成“明王”。

清华简《保训》8-9 号简载上甲微轶事:“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追中于河。微寺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汤,祗备不解,用受大命。”[3]143

按《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今我欲徼福假灵于成王。”[11]1597《哀公二十四年》:“寡君欲徼福于周公,愿乞灵于臧氏。”[11]1844“灵”“福”对语(《广雅·释言》“灵,福也”[12]142),“假”与“徼”“乞”义近。其《保训》“假中”实为“假衷”,如前引《国语·吴语》“吾欲与之徼天之衷”之“徼衷”,复如《左传》“假灵”“乞灵”“徼福”诸语。“假衷于河”即徼福于河,谓上甲微乞请河伯赐福“降衷”。

推寻源由,《山海经·大荒东经》:“有易杀王亥。”郭璞注引《竹书》:“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13]106王亥乃上甲微之父,绵臣杀之而结怨,上甲微将复仇,因冀鬼神相佑。又殷商卜辞或称“高祖河”(《合集》32028)[14]3897,对“河”和“上甲微”进行合祭(《合集》32663)[14]4006,这表明“河”非属虚造,应确有其人。《保训》若从之,殆以河伯为上甲微先祖,微诚望其庇荫。①又《山海经》郭璞注引《竹书》:“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晋]郭璞注,[清]毕沅校:《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06页)“假师”言请调兵众襄助。然则此说以河伯当时犹在世,另是一种叙事内容。

夫“有易服厥罪”,谓首恶伏刑,参郭璞注《大荒东经》所引《竹书》:上甲微“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13]。复见前援《国语·晋语二》“鬼神降衷,罪人克伏其辜”之验。

兵诛,古人视之凶事,以为易致祸己身。《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11]26王弼本《老子》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15]77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15]80《保训》载上甲微赖河伯“降衷”得免此厄,是谓“无害”。②该语同《诗经·鲁颂·閟宫》“上帝是依,无災无害”(《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毛诗正义》,第1407页)、《诗经·大雅·生民》“不坼不副,无菑无害”(《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毛诗正义》,第1061页)。按《尚书·大诰》:“天降割于我家。”陆德明释文:“割,马本作害。”[1]506“降衷”“降害”相对。③参见《尚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第307页)上甲微“假衷”而得之,自然“无害”。④另据《山海经·大荒东经》:“河念有易,有易潜出。”([晋]郭璞注,[清]毕沅校:《山海经》,第106页)河伯曾垂慈念于有易,《保训》未表焉。

其后“乃追中于河”,“追中”当作“遂衷”(“追”古音端母、微部,“遂”邪母、物部,盖邻纽、对转而通假)。“遂”有申示之义,⑤韦昭注《国语·晋语八》“是遂威而远权”:“遂,申也。”(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第448—449页)兹谓上甲微昭示福报以祭谢河伯。此福报,包括前句“有易服厥罪,微无害”所云惩恶、助善两方面结果。《周礼·春官·小宗伯》:“祷祠于上下神示。”郑玄注:“求福曰祷,得求曰祠。”[16]1452然则上文“假衷”之谓祷,此间“遂衷”之谓祠。

下文“微寺弗忘”,“寺”(古音邪母、之部)读如“時(时)”(禅母、之部,与“寺”准双声、叠韵),⑥若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弼寺其有肩”(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西书局2012 年,下册第133页),传本《诗经·周颂·敬之》即作“佛時(时)仔肩”(《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毛诗正义》,第1349页)。承也、听也;⑦王引之释《尚书·尧典》“百揆时叙”之“时叙者,承叙也”,“《楚策》‘仰承甘露而饮之’,《新序·杂事篇》‘承’作‘时’,是时与承同义。”([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根据道光七年本影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1页)对读《尚书·顾命》“尔尚明时朕言”、《尚书·盘庚中》“明听朕言,无荒失朕命”([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第724、350页),则“时”亦训“听”。“忘”同“妄”(皆属明母、阳部)。⑧《庄子·盗跖》:“故推正不忘邪?”陆德明释文:“忘,或作妄。”([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第1008—1009页)又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第八》“测意之”条引《韩非子·解老》“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云:“忘与妄同。”([清]王念孙:《读书杂志》下册,中国书店1985年,第12页)“微时弗妄”谓上甲微承听鬼神而不妄为。⑨王弼本《老子》第十六章:“不知常,妄作,凶。”([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第36页)其赅括“假衷”“遂衷”之志业,亦所以“传贻子孙”者也。

要言之,《保训》载录上甲微轶事如下:微将兴兵,向河伯请求赐福(“假衷”),果然罪人伏法、己身平安(“无害”),随之再祭河伯,宣示所受福荫(“遂衷”)。微出入举止皆遵承鬼神(“时弗妄”),后嗣继志,至成汤则积行极厚,乃为天下主(“用受大命”)。

《保训》这种在“降衷”义域内的“中”“衷”通用的情况,我们也能在同属于清华简的《越公其事》一文里发现。《越公其事》12号简,言“天赐中于吴,右我先王”[17]119以攻楚,与《国语·吴语》“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事异而理近,“赐中”当为“赐衷”,与“降衷”同义。

综括清华简《保训》所录帝王故典:虞舜“求衷”“得衷”而翼翼,克堪“授厥绪”;上甲微“假衷”“遂衷”而兢兢,远孙“受大命”(由此可知,此事赞扬者在“微”不在“河”)。前则尊天应民而缵业,后则奉鬼祷祠而修福,俱人君之道,故周文王称引以训子。⑩《淮南子·主术训》:“文王周观得失,徧览是非,尧、舜所以昌,桀、纣所以亡者,皆著于明堂。”高诱注:“著犹图也。”(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 年,第695 页)《保训》叙周文王以舜、微之事教子,其志与兹文王绘图于明堂殆无二致。相应地,《国语·周语上》樊穆仲谓“鲁侯孝”,即以其“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第23页)。《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1]297《左传·成公五年》:“神福仁而祸淫。”[11]675是以《保训》文王于故典之始末,各言“钦哉勿淫”(4号简)、“敬哉毋淫”(11号简)[3]143。

按《墨子》恒言三代圣王尊天、事鬼、利人而有天下。诸如《法仪》篇:“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18]30—31《尚贤中》篇:“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率天下之万民以尚尊天事鬼,爱利万民。是故天鬼赏之,立为天子,以为民父母。”[18]78《天志上》篇:“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祭祀上帝鬼神,而求祈福于天”;“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此顺天意而得赏者也”,“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18]294—295《天志中》篇:“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观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无所不利,是谓天德”,“书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遗后世子孙。”[18]306尽与《保训》所载之道相合,试析如下:

惟“尧舜”“汤”“文武”,皆见诸《保训》。“其利人多”“爱利万民”,若《保训》“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祭祀上帝鬼神,而求祈福于天”,若《保训》“求衷”“假衷”;“天福之”“天鬼赏之”“顺天意而得赏”,若《保训》“得衷”;“三利”之“天德”,若《保训》“三降(供)之德”(以其“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故有《三德》“天供时、地供材、民供力”报之);“书于竹帛”“传遗后世子孙”,若《保训》“微寺(时)弗忘(妄),传贻子孙”。

及《墨子》之《尚贤下》篇:“昔者尧之举舜也”,“唯法其言,用其谋,行其道,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是故推而上之。”[18]97《非命上》篇:“古者汤”,“率其百姓,以上尊天事鬼。是以天鬼富之”,“未殁其世,而王天下。”[18]401-402其“尧之举舜”、汤“王天下”,人、事、因由尤契《保训》所语。审此数端,颇疑《保训》乃墨家者流撰录。

辨别儒、墨,孔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8]236墨子曰:“夫知者,必尊天事鬼,爱人节用,合焉为知矣。”(《墨子·公孟》)[18]704或以远鬼神为“知”,或以近事鬼为“知”,固相异。前引《礼记·祭义》虽亦云“尊天”,值“季路问事鬼神”而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8]449曾不若墨氏凿凿并称“尊天事鬼”。墨子谓“古者圣王皆以鬼神为神明,而为祸福,执有祥不祥,是以政治而国安也”,然“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墨子·公孟》)[18]704—706。《保训》述天鬼降衷赐福之故实,赞先王身动必“求衷”、毕愿必“遂衷”,当非儒者手笔。

猜你喜欢

河伯鬼神国语
“河伯”形象的文化精神透视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浅谈先秦诸子的鬼神观
怎样提高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学习国语的积极性
鬼神
谈上博简《鬼神之明》的学派问题
妈,你好
人神传说之河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