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资本视角下对贫困大学生学业发展影响研究
2020-01-17李金
李 金
(中南民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从认知资本的角度,将认知资本细分为共同语言、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观以及成员之间相似的文化水平和文化背景四个部分。探讨认知资本对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学业目标的规划、社会实践能力、学习行为和学习热情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认知资本的要素构成[1]
(一)人们之间的共同语言
人们之间如果在一定程度上有共同语言会相应的提高他们接近和获取信息。如果人们之间的语言存在差异就会相应的产生彼此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共同语言能够让双方顺利的交流。语言是沟通的基础。因此,交流的双方在有共同语言的基础上,可以能够进行有效的合作和沟通。同理,在贫困大学生内部有着共同的语言,他们就会促进沟通和交流,更好的进行语言传递。认知资本的共同语言可以促进成员间共同理解。共同语言成为成员间沟通和交流的基础。
(二)共同目标
共同目标是贫困大学生内部合作的共同愿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引导大家为同一个方向而努力,有助于为学生的学业发展指明方向,有助于大家为了共同目标的统一行动。目标有一种激励作用,在确立目标以后,有助于调动潜在的努力,为了目标而不懈奋斗,创造最佳的成绩。共同的目标同时有一个凝聚作用,它可以将贫困大学生紧紧凝聚在一起,而不是像一盘散沙。当共同的目标充分体现大家的共同利益,就能够极大地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如果学生之间没有共同的正确的目标指引,共同的愿景不能达成一致,就会导致学业的低效率。因此,共同的愿景也是提高学业发展的基础,共同愿景是支撑贫困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基石和保障。因此,共同目标作为认知资本的一部分,对学生内部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
(三)共同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某种事物的基础上形成对具体事物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和评价事物产生引导作用。共同的价值观如果是积极正确的,能够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和引导作用,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积极主动地进行资源共享和知识共享。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群体价值观的变化,价值观往往因人而异。因此,在不同的个体之间构成共同的价值观,有助于形成统一的价值观的认可程度。如果学生个体之间价值观不同,会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共享产生冲突,进而影响学业发展。价值观作为人们选择行动的判断标准,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在成员之间分享着同一价值观念,并对同一事物有着共同见解,使自身与他人同时产生共鸣。
(四)共同的文化
在学生之间的认知资本除了体现在共同语言、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外,还可以共享文化。共同的文化水平、相似的文化水平和相似的文化背景,能减少文化的冲突。成员之间共同的文化背景,是成员普遍认同的规则制度。成员之间共同文化的相似度越高,学生之间共享的心智模式更容易建成,有利于推动相互联系和有效沟通。因此,学生之间相似的文化水平和相似的文化背景,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减少之间的文化冲突[2]。
综上所述,本文将从共同语言、共同愿景、价值目标和文化背景四个方面研究认知资本对贫困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即学生内部的共同语言、认知目标、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等对贫困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针对性的引导和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技能,增强沟通能力,提高学业发展,获得健康成长。
二、贫困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内涵
在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学生中,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在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差异。来自农村、西部偏远地区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不容乐观。由于经济困难、物质条件缺乏,使得学生就学期间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者支付教育费用较为困难,这部分学生在支付学费、住宿费、教材费和生活费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目前,学生的学业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业成绩,还体现在学生追求个性发展、培养健全人格、满足个体差异需要的发展,这些方面主要反映了学生的学习适应情况、掌握知识的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学习知识技能、沟通管理能力、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学业发展过程。
三、认知资本对贫困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途径
(一)通过共同语言对学习兴趣产生影响
相似的生活环境让贫困大学生之间更有共同语言和共同的话题。共同语言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促进了解。沟通语言成为交流的载体,有了深入了解的载体,会有共同的思想,拉近了贫困生之间的距离,更容易有共同感兴趣的事情。语言成为贫困生之间联系的纽带。共同语言会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共同的价值观,共同语言,共同的相似点,让学生之间感到被认同被认可。有共同语言学生之间容易获得被认可感、自重感。有共同语言有利于贫困生之间的共同理解和共同认可。来自同伴的关爱和同伴的激励和赏识,让贫困生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由于他们的生活范围、学习环境较为单纯,他们往往能够结成朋友,丰富学习生活,同时为将来的就业共同奋斗和做好规划。学生得到了外部条件的支持,获得了被认可的心理感受,容易产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更好的发挥优势,促进学业发展。
(二)通过共同目标对学业规划产生影响
贫困家庭的子女大多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他们所处的环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其家长受教育程度偏低、家庭收入较少,经济条件、物质条件不充沛,家中一般子女较多,生活困难,家长缺少一技之长,观念落后,大多依靠出卖廉价劳动力、从事勤杂工、体力活,家庭收入渠道单一,靠微薄的收入支撑家庭开支。贫困的环境使贫困大学生背负沉甸甸的包袱,知识改变命运是他们的唯一途径。来自贫苦农村地区的贫困大学生,可以说家庭把所有的开支都拿来支撑孩子学习,把家庭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儿女能够通过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出人头地,为父母争光、为家庭争光是他们学习的共同目标。[3]
在共同目标的激励下,调动学生潜在的努力,为了目标而不懈奋斗,创造最佳的成绩。来自贫困的环境,生活的苦难使得大部分贫困大学生都能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的学习动力。2018 年,流行于网络的一篇文章感谢贫穷:考入北大的王心怡,是个家境贫寒女孩儿,她身上表现出来的乐观向上精神,深深感染了大家。在贫困的环境中,让她坚信教育和知识的力量。对教育和知识充满执念,知识改变命运,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心中。生活的压力变成学习的动力,信念激励着他们一路向前。自立自强的品质指引他们把取得好成绩、找到好工作作为大学期间的奋斗目标。通过学习改变现状,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这部分贫困生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拥有明确具体可行的行动目标,为了实现目标进行合理的规划。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认真、踏实,并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对人生、对未来发展作出具体的规划。
(三)通过文化背景对学习能力产生影响
贫困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贫困的物质条件影响了贫困生们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他们从小接触到的世界和接触的范围就是他们的村子和周围的事物,没有走出身边环境去见更大的世界和更美的风景。接触的范围、接触的事物相对简单,对学生心智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都产生不利的影响。贫困生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和思想观念落后,对子女的教育不能给予科学的引导。同时很多贫困生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需要支付家庭负担,不得不外出打工。学生跟着年迈的老人受到心理的关爱较少。在偏远农村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中,贫困生从小接受到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教学质量较差,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在他们的小学教育的学习环境中,教师资源缺乏,可能一个老师同时担任多个科目。并且很难接触到外语和计算机的科目,更没有参加课外辅导班、兴趣班的机会。
在学习资源相对不足的农村成长环境下,这部分学生比较踏实勤奋、认真,希望通过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比较注重专业成绩,而相对的忽视了综合能力和课外拓展能力。由于他们成长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生活观念和生活经历的局限,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以及适应性相对较差。同时,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来到大城市,看到自己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与其他学生的悬殊,同时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容易引发学生自卑心理,有的学生脆弱、敏感、抗挫能力较低,常因学习和生活的小事而敏感、脆弱,甚至同学的一句话都会怀恨在心。他们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课下也不愿意互动,不愿意做口头报告,很少发言,参与讨论的频率较低,做口头报告和上台发言的频率较少。习惯于听从老师的讲授,不愿意在学生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喜欢坐在角落里,不希望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严重影响了自我能力的提高,对全面发展和学习行为造成不利影响。在新冠肺炎的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学生们在家中上网课,就可以开展教学活动。但河南郑州一名初三学生,姐弟三人家里只剩一部智能手机,这名学生能用手机的时间很短,落下功课很多,面对老师和同学们的质疑,心理脆弱,选择了吞食药物自杀。在疫情期间,一个智能手机、一根网线对于农村及偏远山区的贫困生成为上课的奢望,更多的贫困生跑到山顶才有信号。生活的压力孕育的环境可能使人瞬间崩溃。品评下的文化环境可能会是人思想扭曲甚至心态失常,在贫困的挣扎里陷入绝望[4]。
(四)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对学生成绩和社会实践能力产生影响
价值观是人们对具体事物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和人之间有着共同的价值观,能够产生一种引导作用。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来自贫困地区、通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进入大学校园的贫困生的愿望。在正向价值观的激励和引领作用下,贫困大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优于非贫困学生。贫困大学生在共同价值观的指引下,在某种程度上会促进他们的共同活动,为实现他们的共同目标而努力,从而达成他们的共同目标。俗话说,要想走得快,一个走;但要走得远,必须多人同伴而行。很多贫困生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努力方向和努力目标更能促进他们扭成一股绳,抱成一个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良好的努力氛围往往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很多贫困生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和泡图书馆。他们的专业课成绩拔尖儿的几率相对较高。激励学生勤奋、上进。贫困学生学习专业成绩较高,并且考研几率较高。但是贫困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几率又稍差于非贫困生。一个国家奖学金不光考察学生专业成绩,同时考察社会实践和综合素质。而贫困生在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方面能力较弱,在创新发明、创新能力上表现相对较弱[5]。
贫困生通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走上高中,进入高等教育。知识改变命运是他们的唯一出路。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上。同时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大多数贫困生会进行勤工俭学,缓解经济压力。他们做过的兼职和勤工俭学,大多程序不复杂、工作性质难度不大。例如周末和假期的发传单、短期销售和小饭桌辅导等简单重复的工作。对于任务重、挑战性较大、工作能力要求较高的工作往往不能胜任。同时,也有很多贫困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除了为了取得相应的报酬之外,还能够提高其能力,拓展生活、陶冶情操,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锻炼机会,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认知资本作为一种无形资本,对贫困大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目标、价值观以及相似的文化水平和文化背景,对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学业目标的规划、社会实践能力、学习行为和学习热情产生重要的影响。认知资本作为一种外部条件对学生可以产生正向和负向的双重影响。相似的文化水平、共同的语言可以营造相互沟通交流氛围,通过共同的正确向上的愿景,营造共同的目标;通过共同价值观,可以营造共同乐观奋斗的氛围,取得较好的学业成就。在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目标、价值观以及相似的文化水平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也能使一部分贫困生陷于无奈,处处困难,不利于学业的发展。
因此,应激发贫困生的内生动力,促进学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给予其更多地理解关怀和帮助,为其提供心理指导,开展自信的自我教育,赏识自己和悦纳自己,贫困生有意识的自我改造,给予自己生生不息的希望和永不低头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在贫困中乐观向上、自立自强、勤奋能干的品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取得良好的学业发展,坚定的走好人生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