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及振兴策略探究
2020-01-17姜昆
姜 昆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110169)
前言
从历史上来看,近代以来东北地区工业发展较快,曾是国民经济的先行者、排头兵。但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持续深入,东北地区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工业一度发展滞缓。而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东北地区作为短板必须补齐,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同时,在地理区位上东北又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且与东北接壤或隔海相望的日、韩等国也是工业先进的发达国家,从国家安全和稳定角度讲,东北也十分有必要跨越赶超,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东北支柱产业如化工、黑色金属冶炼、化工等相继被江沪浙等东部发达地区赶超,在全国的占比不断萎缩,自2013 年以来东北三省GDP 增长速度滞于全国后十位,2017 年以后东北三省GDP 增长速度均在4%以上,东北经济出现回暖趋势,但仍低于全国水平,从全局角度理性分析,东北的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东北振兴仍任重而道远。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老化
建国之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工业基础良好的东北地区成为首批幸运儿,随着钢铁、能源、化工、军工等重工业的相继落地,东北迅速崛起,不仅成为国民经济的排头兵,还涌现出孟泰、王进喜、雷锋等享誉全国的英雄模范人物,像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至今仍是鼓舞国人奋进的精神力量[1]。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到来,东北三省作为全国工业原材料,装备制造的主要提供者,实行指令性计划的统一指导价格,国家投资制度采取“拨改贷”造成东北三省经济环境日益趋紧,由于资金紧张而错过了东北重工业转型发展最好时机。自从中国加入WTO 以后,以往享有北大仓美誉的东北粮食产区也面临了粮食产业结构失衡,产品质量竞争力不足的情况[2],作为重要粮食产品基地的东三省粮多价低,农业经济发展不容乐观,东北经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承受经济突变能力变弱,以致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中遭遇发展瓶颈。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能力不足
建国初期东北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调配以及生产、消费等都由政府决定并以指令的形式下达,而地方只需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东北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因此当改革开放的大旗拉开,经济体制由以往的上级指令下达为主逐步转为地区自由竞争为主,东北便在一轮又一轮的不适应中发展速度趋缓[3]。与此同时,东北三省国有企业比重占优,拥有丰富的企业科研资源,然而科研能力不足不能创造高价值的市场价值,这些企业没能形成产业创新思路、产品研发推广、经验技术应用及转化的有机主体,打造适合东北地区企业生存的创新体系、研发成果培育与转化体系更急需加大力度。其次,对作为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力保护度还不够,申请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等方面知识产权情况均处于全国落后水平。[4]
东北因思想固化,逃避市场竞争,依然一味地等、靠、要,再加上传统工业信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不思变,自后退,重重因素叠加,东北走向落后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思想保守、缺乏品牌市场竞争力
东北地区在传统的公有制经济体制枷锁下负重前行,特殊的经济基础决定具体的上层建筑,在思想观念上造成东北地区人民群众在择业、就业、工作流动、生产生活中对公有制企业、政府、机关等事业单位趋之若鹜,落后的“平均”思想、“大锅饭”思想、“等要靠”思想,“官本位”思想等,限制了东北地区企业改革、品牌研发、市场竞争、经济发展的生存空间。
相对比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工业、轻工业、信息产业,如:格力、海尔、华为、小米等品牌致力于改革创新、积极研发、开创树立品牌,发展市场的优势不在于能在当下为企业赢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在于它是一个长线收益,一旦品牌打响就拥有了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就会在很长的时间内形成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带来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收益。但是反观东北,一直死守传统产业,不仅世界知名品牌较少,甚至不思进取,心甘情愿做“代工厂”、“套牌生产”。在东北,由于长期的粗放型发展,致使品牌意识薄弱,不懂得保护品牌,也不善于创建品牌,最终导致自身长期处于国际工业链条的中低端。
(四)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流失严重
东北人才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国有企业缺少竞争机制普遍遵循平均主义。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计划、科研经费支持、人文关怀,以及相关的住房、保险、医疗,出行等配套设施又跟不上,不能较好满足人才工作、生活所需的物质、精神方面的追求,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本地人才背井离乡到相对经济发展更好的地区求职就业,而外来人才看不上招不来的尴尬局面;二是东北“官本位”思想严重,歪风邪气盛行,裙带关系根深蒂固。政府对市场、对企业大多依然延续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管制、指令模式,而不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之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并做好服务和指导。很多年轻的优秀人才在其大学毕业后,不是选择自主创业,而是想方设法进入公务员队伍,或挤进国企,使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很难得到坚实的人才保证。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途径和举措
(一)推进经济转型,完善产业结构
要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钢铁、化工等重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并整合传统产业,从以前的粗放发展型向更加注重市场供给结构的精细化发展方向转变[5]。要以《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在巩固发展、整合提升传统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信息化、智能化等新兴产业,争取做中国制造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东北地区的制造业历史悠久、基础良好,这是其他省份都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果能抓住当前《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就可能实现重新崛起。
此外,在不遗余力壮大第二产业的同时,还应进一步补齐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短板,充分发挥东北的农耕优势,坚持集约发展,推动先进农业技术在种植、培育、采收中的应用,打造高品质农产品以求增产增销,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革新跃升;同时依据当地实际,借鉴其他发达先进地区的经验措施,以当下的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扶持餐饮住宿、金融、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落地并壮大。只有三大产业同步、均衡发展,实现互补和反哺,才能真正提高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二)建立竞争机制,以创新驱动发展
要从观念入手,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引擎,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振兴,就必须摒弃过去等、靠、要的思想,提升创新求变能力。一是要从教育入手,一方面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下一代创新思维;另一方面要建立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会,鼓励在职接受教育或营造自学自究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形成人人爱学习、人人善思考、人人能创新的局面。二是充分挖掘并发挥领头人作用,将思维活、善创新、能创新的干部员工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以此带动全员增强干劲,实现跨越发展。三是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将发达地区领导力强的领导干部调换到东北地区就职,用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和思维倒逼东北地区创新能力提升。
要从机制入手,实行有效激励,比如薪酬奖励、员工持股等,千方百计盘活内在竞争活力。创新源于实干,只要干与不干不一样,就必然会形成人人竞争上岗的局面,创新的苗头也便在其间孕育而出。[6]要从引进入手,将高端创新人才引进过来,发挥其鲇鱼效应,不仅为东北的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也复苏了当地内在竞争意识。要从借鉴入手,坚持“走出去”战略,认真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并纳为己用,同时在学习借鉴当中要善于总结经验,开阔眼界和视野,培养世界眼光和灵活思维。
(三)强化品牌意识,提高品牌市场竞争能力
品牌是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实力、企业综合发展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指标之一。[7]辽宁忠旺集团凭借铝挤压产品及铝压延产品的生产效率持续提升,仅2019 年前三个季度收益纯利为22.2 亿元人民币,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因此,必须高度把“品牌”重视起来,既要保护已有品牌,也要创建推广新品牌。一是要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站在保护专利权和知识产品的高度保护已有品牌不被盗用、滥用,使品牌意识深入人心。二是要坚持品质策略,推广并提高品牌知名度,以海尔砸冰箱和格力“小海绵”事件的执着和魄力推进产品质量,守信、守法经营,用真心和诚心赢得客户信赖、扩大市场份额,进而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建立品牌维护机制,品牌重在维护,创建、推广一个品牌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努力,但要毁灭一个品牌只需要几分钟。因此必须在企业内部制定品牌维护方案和规定,督促全员参与到维护企业品牌当中,自觉约束自己的每一处言行,做好每一个细节。只有人人重视、人人参与,企业品牌才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可和更长久的生命力。
但是,对一个企业来讲,仅仅有了品牌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品牌不能转化为销售力,不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那有等于无,一切都是空谈。品牌的价值有多大就在于其销售力有多强。
首先,要充分调研本行业以及上下游行业的市场,找准市场空白,摸准客户需求,把脉预测行业前景,并依此创建最大限度符合市场和客户预期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品牌。然后,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品牌经营战略,一是以点带面,重点推广经营一个品牌,待打开市场后再发展其衍生品牌,如中广核的俊安、俊强、俊通等系列品牌;其次,抱团发展,与多家企业形成深度合作,一起创建或经营品牌,实现1+1>2 的效益。最后,注重品牌升级,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使品牌时刻保持生命力,在巩固既有市场的同时能不断开拓新市场。
(四)构建新型人才机制,盘活人才这盘棋
建立开放完善的人才政策、协调有效的机制体制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一招。东北地区首先应采取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吸引留住人才,同时从普遍适用性到特殊具体性细化考量,根据不同人才层次制定差异化待遇规则,在外来人才及亲属就业落户、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专项待遇[8]。对人才的管理秉承以人为主、发展优先的宗旨,在人才聘用与考核方面应采取灵活、弹性的甚至破格提拔的管理机制,而减少行政化、指标化,程序化的考评方式。通过完善人才、合理调整待遇、人性化管理等方式方法做真正关心人才、用好人才,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千方百计为人才创建平台,让他们在东北这片土地上找到归属感,使他们充分发挥特长和聪明才智,能够心甘情愿投入到建设东北、振兴东北中来。
东北振兴“人才为本”,树立崇尚人才观念、提高人才地位、尊重知识技术,突破“人情社会”与“裙带关系”这两大桎梏,遏制并严厉打击贪污受贿、不作为、以权谋私等各种腐败,以清明开化的政治格局为人才创造长期良好的发展环境[9]。总而言之,要构建新型人才机制,用好、管好、带好,鼓励他们扎根东北建功立业。
实现新一轮东北振兴,除了以上提出的四点以外,还必须加强国企改革。长期以来,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中,国有经济比重较高,市场化进程缓慢,缺乏发展活力,因此必须加快国企市场化进程,同时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复苏经济“毛细血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
结语
当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虽然存在某些不和谐因素,但整体上仍以和平发展为主,而我国也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国家对相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前所未有的加强,这是新一轮东北振兴有利的国内外环境。因此,东北要紧抓这一难得机遇,从思想理念、政治环境、企业经营、人才运用等方面打破既有藩篱,大胆探索和实践,争取走出一条适合东北的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