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礼貌语言的语用差异

2020-01-17王心明

黑河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西方人用语礼貌

王心明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辽宁 沈阳110167)

一、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同时也造成一些文化层面的碰撞。礼貌作为文化基础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格外重要,是保证交际顺利开展的前提,并直接影响着交际的结果。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所遵循的礼貌准则和表达方式也有很明显的差异。如果把中国的一些礼貌用语用到与西方人的交际中,就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甚至带有侮辱性。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语言能力,还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和语用差异,帮助他们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

(一)西方礼貌原则

为了避免用语不当而导致交际受挫,人们应当遵循礼貌原则。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Leech 根据英国文化的特点总结出一条重要的语用原则——礼貌原则,该原则提出了六项准则:(1)策略准则:尽量让他人受惠,少让他人受损。(2)慷慨准则:尽量使受惠最小,受损最大。(3)赞誉准则:尽量夸大对他人的赞扬,减少对他人的贬损。(4)谦虚准则:尽量少赞扬自己,尽量多贬损自己。(5)一致准则:尽力减弱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分歧, 尽力增加自身与他人之间的一致。(6)同情原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反感,尽量增加对他人的同情。

(二)中国的礼貌原则

中国自古以来都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国的礼仪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人也以成为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为追求。中国学者顾曰国参照Leech,提出并总结了与汉语言文化有关、中国特色的五项礼貌原则:(1)贬己尊人准则,指面对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要“贬”和“谦”,指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系的事物要“抬”和“尊”;(2)称呼准则。指在交际中要用合适的称呼与他人打招呼。(3)文雅准则。指在交际中要选用文雅的语言,禁用秽语;多使用委婉语,少用直言;(4)求同准则。指交际中双方在多方面应保持和谐,尽量维护对方的“面子”;(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加对他人的好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缩小自己付出的代价。对比中西方的礼貌原则,可以发现两种语言文化都十分注重礼貌用语,而且两种礼貌用语又有一定的相似。

三、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分析

(一)中西方称呼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称呼方式上有着很大差异,尤其体现在对于长辈和亲属的称呼。在中国,称呼年长者时通常会在其姓氏前加上“老”字,比如“老张”,“老陈”。在很多情况下,“老”字代表对长辈的尊重,比如“老师傅”、“老先生”。“老”字既体现了礼仪之邦的所呈现的礼仪文化,又体现了中国人际交往中亲切,热情的特点。而在很多西方国家,“old”并不是一种礼貌的称呼,在交际中要尽量避讳。在涉及到老年这一概念的时候,会用其它比较婉转的词,尽量模糊“老”这一概念。比如:“senior citizens”(资深公民)。除此之外,在对老师的称呼上,中西方也有很大差别。在中国,会称呼“王老师”“张老师”,这是“上下有别、长幼有序”的谦卑原则的体现。而在西方社会,对于老师的称呼则相对随意,崇尚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际原则,通常会亲切地直呼老师名字。而在中国直呼老师姓名会被人理解成不尊重不礼貌的表现。另外,在中国对于亲属之间的称呼也一定要注重敬意,不能直呼姓名。而在西方,年龄差距很大的亲戚之间也可以直接称呼对方名字,甚至对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长辈并不会认为这样的称呼是对自己不尊重。

(二)中西方问候方式的语用差异

中西方在交际中问候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对于个人隐私有着不同的理解。西方国家比较注重个人隐私,在与人打招呼的时候不会直接问一下涉及到隐私的话题,而在中国,人们见面打招呼很喜欢问“吃了吗”“你一会儿去哪儿?”“你刚才上哪儿去了?”,这在中国被认为是关心他人的体现,西方人则认为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西方人认为自己刚在在干什么或者即将去做什么是属于个人隐私。西方人在打招呼的时候通常会问“how are you?”“how is going?”“how is everything?”等,英国人打招呼时通常也会聊起天气,这些问候的共同点是通常不会涉及到个人隐私。其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问候他人时通常不是为了交流具体的事情,而是为了维护双方的关系的融洽,所以发问者很多时候并不是想确切地知道“你吃了什么”。在西方,当问候“how are you”的时候,通常的恢复是“good”,“not bad”,很少会有人长篇大论地说自己过得怎么样。因此可以看出中西方问候的目的是一样的,为了维护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文化不同,问候的方式是有着很大差异的。

(三)中西方回应赞扬语的语用差异

中西传统差异造成对赞扬方式处理的不同。中国人在回应赞扬时通常是秉承着“贬己尊人”准则,在受到表扬时,即使是心里很开心,也要表现的谦虚,不会展现出非常喜悦的神色。比如,单位领导赞扬你“小王,最近工作干得不错!表现很好。”,通常的回应是:“没有,没有,我还得继续努力。”或者“您过奖了。”在西方,人们在受到赞扬后通常会爽快接受并致谢。他们对于中国人“贬己尊人”的方式并不太适应,认为肯定自己才是自信的表现。在中西方交际时,当西方人称赞“你今天穿的衣服很漂亮”时,如果按照中国的礼貌准则回复则是:“哪有,哪有,这件衣服没有你的好看。”那这样则会让西方人误解为与其关系疏远,或者很不耐烦。

(四)中西方请求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很多中国人在说英语时听起来不够礼貌,探究其原因其实不是我们自身没有礼貌,而是中西方请求礼貌用语的差异导致的。比如,在中国参观点餐时会说:“服务员,我要一个三明治”或者“服务员,我要一杯水”。但是如果把这些话翻译成英文:“Waiter, I want a sandwich.”或者“Waitress, I want to have a cup of water.”这样会让外国人觉得点餐很没有礼貌。在西方,外国人在点餐时通常会说:“Excuse me, can I have a sandwich?”或者“Could I have a cup of water?”. 再比如,在中国,在拒绝他人邀请你去参加晚宴的时候通常会说:“抱歉,我今晚加班,不能参加了。”翻译成英文会是:“Sorry, I can’t. I have to work overtime.”在西方人看来,这样的回复是不礼貌的。他们一般会说:“That’s a good idea! I would like to join in but I need to work overtime today.”中西方请求礼貌用语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实施请求语句时过于直接。

四、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礼貌用语差异的根源

(一)思维模式的差异

思维模式和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中英的文化不同也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直接影响。这些影响包括语言交流方式、会话的组织结构和形态的区别。文化之间不同的思维模式,很容易导致交际中的冲突。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型。无论是与人说话还是写文章时,他们都会在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拐弯抹角。而中国人因为传统文化“中庸之道”的影响,写作方式都是温和或者迂回含蓄的。在与人交流中,语言观点也相对温和,不会直接表达说话内容的中心思想。这就需要交流双方通过猜测或者推断语言的深层含义才能明白对方表达的意思。

(二)对个人主义理解不同

中国和西方对于个人主义的理解不同也是礼貌用语差异的原因。在西方,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的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通常是指个人的独立、权利和自由。这对于长期熏陶于儒家思想的中国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在西方看来,中国人的交际方式过于热情。比如中国人吃饭,大家都用一个盘子。而西方人不习惯与其他人在一个盘子里吃饭,基本上一人一个盘子,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比较卫生。再比如,当客人来家里做客时,中国人会表现的十分亲切以此来拉近彼此的关系。比如,给客人夹菜,削水果,这在西方人看来不仅是不卫生,也是对他们行为能力的一种“威胁”和“侮辱”。

五、结语

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和对个人主义理解的不同,导致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礼貌用语是不同文化所共有的现象,被社会大众接受并且广泛使用。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尊重双方的礼貌原则,恰当准确的使用礼貌用语。

探索和分析英汉文化之间的不同,可以促进双方的沟通,以便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在友好的环境中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

猜你喜欢

西方人用语礼貌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用上礼貌用语,写“打电话”的故事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礼貌举止大家学 !
亭台楼阁
礼貌举止大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