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研究

2020-01-17付晓娜

黑河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高质量院校

付晓娜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 秦皇岛066004)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成为国家城镇新增就业的主要群体。教育部公布2018 年我国有毕业研究生60.44 万,普通本专科毕业生753.31 万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86.84 万。[1]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构成中占有很大比重。促进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是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高质量就业”源于国际劳工组织于1999 年提出的“体面劳动”概念,释义为“体面的、高质量的就业应是相对自由的且非强迫的、机会平等的、安全的、有尊严的、可持续的工作”。本研究将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诠释为:毕业生能够较好地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在就业过程中获得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的竞争性薪酬和较高的精神满足感,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其核心要素包括:

(一)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相符或相关度较高

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的相关性直接反映出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程度。随着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经济社会建设中不断应运而生出新职业,有很多岗位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通用型人才,专业界限趋向模糊。[2]通常所讲的专业对口就业可以理解为毕业生从事所学专业群类所面向的有关职业,工作岗位与其所学专业相符或相关度较高。

(二)较高的薪酬收入及完备的福利保险保障

高质量就业要求高校毕业生获得的薪资收入明显超过就业地最低工资水平并应高于平均工资水平,具有完备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保障,能够依靠工作所得薪酬福利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体现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群体的市场价值。[3]

(三)较高的工作稳定性

稳定的工作对于劳动者来说是获得稳定收入、维持正常生存活动的主要来源与可靠保障。毕业生应在客观认识自身能力特点及岗位具体要求的基础上,选择从事相适配的工作;用人单位要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及奖金、股票期权等短长期激励方式,提高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归属感和满意度,降低主动离职率。

(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高质量就业要求毕业生在任职过程中拥有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用人单位应当建立系统完善的晋升制度和员工发展规划,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适当的职业培训、进修的学习机会,使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及综合能力不断得到更新与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不断得以拓展,实现职业生涯的最大发展。

二、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促进机制的构建

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应该从政府、地方本科院校和毕业生三个层面实现有机构建。

(一)强化政府政策引领作用,优化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环境

1.协调产业结构升级与促进就业互动,提升科技和人才在经济发展力量中的比重。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认真研究本地区经济特点,因地制宜地着重解决就业结构问题,及时有效地出台有利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应政策,着力支持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及研发设计、创意和现代物流等知识型现代服务产业,为当地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更适配的就业岗位。

2.制定合理工资分配标准,促进毕业生薪酬合理增长。政府部门应深化建立劳动者公平共享增长收益的机制,明确制定技术与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具体实施建议,探索出台高校毕业生指导性起薪标准,制订相关政策法规给予本科院校毕业生员工适当的绩效奖金和岗位贡献津贴,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薪酬管理和绩效评估体系。

3.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促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政府有关部门加强企事业单位用工情况监察,改变就业环境不合理状况,指导用人单位根据招聘岗位实际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条件,取消招录中对毕业院校、生源地和工作经验等限制性条件,消除约束劳动力合理流动壁垒,促进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合理、有效流动。

(二)加强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

1.加强体现学校特色的品牌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加强品牌学科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强化办学特色、提升学术品牌和学术声誉的催化剂。地方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周边经济环境发展状况,遴选出本校价值性和代表性强的重点学科加大软硬件投入,培养引进学术造诣深厚、富有担当的学科带头人并组建品牌性的学科骨干团队,汇聚优势资源,实现重点学科的突破性进展。[4]

2.及时动态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地方本科院校要持续关注研究地区经济发展动态趋向和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在主体专业设置与区域主导产业相匹配总原则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超前调整专业结构。在专业设置上趋向横向宽广性,可以实施专业归类与分流,实现“大专业进、小专业出”的宽进窄出。这样在劳动力市场对某些专业人才供求出现变动时可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学生也可以在检验和修正自己职业定位和目标后选择确定最终的专业方向。

3.完善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培养。本科院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培养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5]学校可以与周边区域内专业相关企业建立交流互动机制,推荐专业教师进企业学习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聘请综合素质较高的企业技术骨干人才兼任实践指导教师,构建高水平“双师型”专兼教学团队。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群,调动行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

4.着力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突出个性化和精准化。地方本科院校应树立普遍引导、分类指导、个性化辅导及精准化帮扶相结合的就业创业工作理念,实施贯穿大学四年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全面提高就业工作队伍资质,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就业创业学习培训;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加强与本地区及邻近一线城市优质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为学校学生争取更多适配的工作机会;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智能云平台,向学生精准推送招聘信息及就业创业政策,实现需求信息与岗位信息的无缝对接,促进供需智能匹配,做到精准到人、精准到岗。

(三)积极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1.端正学习发展动机,强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专业知识是人才知识结构核心部分,专业能力是职业能力核心内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应加强学习行为的自我控制与自我激励,认真参与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主动在课余时间查阅本专业相关书籍报刊及网站论坛等关注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动态,拓展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牢固掌握专业领域宽博的知识理论和先进技能,积极参加校内外专业技能比赛,培养形成扎实过硬专业素养和能力。

2.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提升通用综合素养与能力。在保证充足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大学生可积极投身于校内社团活动及社会文化生活等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扩大视野、发现自身的不足,主动学习专业外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建构形成优化的知识体系、合理的知识结构及良好的思维逻辑,培养提高信息整合、互助合作、抗压受挫、有效沟通、协调管理等能力,努力成为适应满足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3.客观认识和评价自身,及早制定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合理职业生涯规划可有效提高职业活动成效。大学生应正确客观分析自身和外在环境条件,积极就业、理性择业,认识并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矛盾关系,分辨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思考未来职业方向,对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做出合理规划,设定符合个人成长发展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和各阶段分目标,不断努力并及时纠正行动偏差,争取各职业目标实现达成。

猜你喜欢

毕业生高质量院校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伤心的毕业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