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祠堂建筑文化探析
2020-01-17赖迪斯
赖迪斯
图1 二进式祠堂
1.何谓潮汕人
潮州人、汕头人合称潮汕人,起源于中原,战乱灾害后南迁,顺长江到江浙再到潮汕。潮汕地区历代同属潮州府,辖潮州八邑。潮汕古代别称潮州,当代原称汕头,至1991年后,汕头市分置为今汕头、潮州、揭阳和汕尾四市,加上梅州市丰顺县,统称潮汕地区。此文所研究之潮汕人,指历代生活在该地区或原生于该地区后迁出的人群。根据历史学家、语言学家、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社会人文研究者以及成文的族谱研究,对于潮汕人种族的起源,目前相对的共识是起源于中原早期汉人。先祖经历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和靖康之乱后,辗转经华东诸省(今江浙一带)转入潮汕地区。
群居生活,宗族观强,古人定居,立庙为先。由中原辗转而至潮汕地区的先民,大多举族迁徙,保留了许多中原地区习俗。在转入潮汕地区之后,便安居下来繁衍生息。因地处沿海,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又有海盗倭寇侵袭,以及元军、清军两次屠杀,南宋及南明政权便是在现今潮汕地区做最后反抗。祖先们需要协作对抗天灾人祸,长期的迁徙及抗争使然,潮汕人民宗族观念极强,以先祖为尊,将信仰寄托于先贤和各司其职的神明。于是便有了古人创乡,立庙为先。
潮汕文化源自中原,潮汕语言是主要传承载体,也是识别潮汕人的文化符号之一。潮汕话亦称福佬话、河洛话,是唐代古汉语化石。古汉语八音,潮汕话皆有,潮汕庙堂音乐名为弦诗,作词以潮汕话平仄为主。潮汕话中的一些表述跟字义,与古汉语无异,至今仍在使用。例如,“走”字在古汉语著作中多解释为“跑”,在潮汕话中,亦为此意。而现代汉语的“走”,对应古汉语为“行”,当今潮汕话依然使用“行”字作为现代的“走”字义。在历史的演变中,潮汕语言的变化相对较少。由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而潮汕方言又相对难学,现今年轻一代,慢慢减少了方言的使用。
2.祠堂的功能和类型
古人创乡,立庙为先,客家和潮汕文化有祠堂。依据现存资料及研究,潮汕地区的宗族活动最晚在南宋时期便已出现,而作为宗族文化符号之一的祠堂建筑也开始出现。前文提及潮汕地区先民将信仰寄托于先贤及各司其职的神明,于是在定居之时便先将祖先牌位和神明画像供奉起来,但没有资料记载是否有成形的建筑。《潮州袁氏家谱》有一段文字记载,袁氏始祖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在潮州担任官职,传了五代后,至第六代子孙,在其故居所在地“营宫室,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以奉”。依据宋朝存在时间(960—1279年)推算,直至第六代子孙立祠堂之时,已经是南宋时期(1127—1279年)。据记载,当时的名门望族刘氏,于南宋前期在朝廷担任大官的人数颇多,因而成为一方名族。或许兴建过祠堂,但被毁于战祸,后世子孙重修之时曾有提及先尊及诸祠堂年经兵焚,遗址荒芜。16世纪以后,潮汕地区有一种说法见于诸多文献,“营宫室,必先祠堂”。虽不能证明当时的潮汕祠堂已经遍地开花,但也足见当时之人对于祠堂的重视。除了宗族强大的家族外,一般乡村百姓在明朝之前是不允许建祠堂的,而且经济实力也无法支撑。据史料记录,清朝雍正年间,祠堂营造开始增加,大小家族都开始建家庙,即祠堂。而光绪年间至民国初年,有记载的祠堂数量更是成倍增长。
祠堂功能主要有如下几类:聚族而居,经济允许情况下建造祠堂,纪念祖先,商议乡里大事。祠堂外设村寨场,举行活动。乾隆以前,名门望族遵循礼制,宗族活动主要仰仗科举进士的士大夫,建祠堂以纪念。乾隆年间,百姓富庶,社会经济转型,商人地位提高,通过经商获得财富的商人,有能力聚族建祠,不一定需要待族中有人科举成功才可建祠。同治光绪之后,由于朝廷政策改变,很多已移居东南亚的华侨富商,也纷纷选择回乡建祠,以显家威,此后潮汕地区的祠堂营造成了城乡间显目的景观。后人在祠堂供奉先人牌位,按时节祭拜。各房子孙在遇婚丧寿喜之事,会利用宽阔的祠堂来进行活动。族亲们商议大事,也会将祠堂作为聚会场所。祠堂作为一个宗族活动的载体,相关的事宜都可在此进行,孩童们也会在祠堂没有祭祀或其他宗族活动时,到祠堂内玩耍。
祠堂类型根据其所供奉之人的不同,可分为皇家祠堂和民间祠堂。皇家祠堂即太庙,这里不展开论述。民间祠堂可划分为以下类型:(1)家庙,显赫家族的宗族祠堂;(2)公祠,家族祠堂;(3)私祠,私人建造的祠堂,非公共性质的祠堂;(4)生祠,为未过世之人建造的祠堂;(5)阿婆祠、阿婆厅,为无媒苟合的女性而设的专属祠堂。古代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某宗族内男人多妻,女人非正室,非妾,不能进公祠。安徽一带有女祠,多为烈女节妇等,与潮汕地区阿婆祠不一样。潮汕祠堂还有忠烈祠,例如朝阳双宗祠,唐代张珣和许岭,壮烈牺牲,后世人为纪念他们功绩,特建祠堂,也称神祠(潮汕文化,人死后为神)。潮州韩文公祠,是潮汕人民为纪念韩愈而建的,感恩韩愈治理潮州期间的功劳,每县均建一个韩文公祠。建祠纪念对潮汕地区百姓有贡献的外乡人,表现了潮汕人的包容。
3.祠堂建筑布局,空间构成及建造
3.1 祠堂位置,总图平面布局,与风水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潮汕村寨的选址,也体现了此原则。一般讲究山脉、水流、地势的位置和走向,即讲究风水。按照老子提出的“负阴抱阳”理论,依山面水,运用八卦阴阳五行种种风水理论进行筹划。管子的“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乘马》)也在潮汕聚落的规划中有所体现。不同于唐朝封闭的里坊制,到了宋朝,各种城镇格局更加开放,加之在南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吴王阖闾派伍子胥“相土尝水”选择新址的典故。潮汕先民迁居至此,无论是建城镇、村落、第宅、祠宇等,都会通过“卜地”“相地”来对地形地貌、植被、水文等进行勘察,权衡利弊后做出选择。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风水对于建筑的选址和布局是合乎一定科学原理的,通过对环境的处理,达至人、建筑、自然三者合一,是人类追求美好的自我完善手段。只是由于掺杂进了卜巫和神鬼学说,在历代的风水师推演下,以致丧失了风水学的客观性。此文所提及的风水是与各种地理物理相关之古代学说,在特定环境下,对于祠堂建筑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
潮汕祠堂大多建在村寨中心,以祠堂为中心对称布局。由于潮汕人强烈的宗族观念,村落布局中,多表现为以宗祠为中心的聚族而居形式。由血缘关系派生出来的空间关系,首先强调的就是宗祠的位置。潮汕风水,讲究中心最尊贵,龙气最旺的地方,建香火祖庙。因此,潮汕村落布局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高度向心的空间结构。村寨或以宗祠为中心,对称展开布局,或将宗祠置于最高处,或是布置于道路交通的枢纽处,或分别以宗祠和分房祠为中心形成组团布局。祠堂前设阳场,以举行大型活动。古代建祠堂的规制:天子祠堂九进九开间,大夫祠堂分五开间,三开间,素人不可建祠堂。明朝后素人才可建祠堂。
民间祠堂一般为三开间,按进深院落可将祠堂的建筑布局分为:两进式,三进式,多进式。以两进式较多,显赫家族及富贵之家,则建得更加气派,多为三进式或多进式。前面开阳,后面威严,这么布置的目的是使财丁兴旺,富贵平安。二进式祠堂,三开间,二厅一天井,门厅和正座大厅夹一天井。在正座大厅前方,隔着廊道设拜亭。庭院两侧,一般都有廊庑连接门厅和正厅(图1)。
作为礼仪性建筑,正厅和拜亭的位置,显示出他们在祠堂的中心地位,而正厅在平日的布置和祭祀时的布置亦有所不同。日常布置是,正厅中间靠墙处摆放祖先牌位的神龛,神龛左边摆放先祖牌位,右边摆放始祖牌位。神龛前为祭祀时陈设祭品的供桌,供桌前设香案,香案上有香炉和烛台(图2)。祭祀时,礼仪在正厅和拜亭举行,供桌和香案两旁,有刚鬣粢盛摆放。执礼的礼生分别列于香案两旁及前方,宗子与族老则肃立于拜亭,听从礼生引导,举行各种仪礼。(图3)三进式则是在两进式基础上再增加一进院落,分为前中后厅,其中拜亭有设于中厅前,有设于后厅前的,还有中厅后厅都设的。潮汕有“祠堂十八样”之说,但其实最基本的也就两进式和三进式两种形式,其他建筑布局形式基本都由此演化而来。
3.2 祠堂建筑营造法式,建筑装饰
潮汕人对“起厝”[1]十分讲究,无论是住宅还是祠堂,历经各朝代的发展和传承积累,形成了一套营造法式。在潮汕人的传统观念中,风水的好坏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命脉和成败。造一座房子等于建世代基业,是一件造福子孙的大事,所以人们在选址及营造过程中特别讲究。一座祠堂的建造,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资金、风水先生(有地区称地理先生)、丈竿师傅(建造师)、大木作(梁架)、小木作(木雕)、石工、泥瓦匠、锦工(描彩贴金)。一般潮汕人建房子,会先请先生“相地”,察看风水,考虑阳光、方向、水源、地势和土质等因素。相地之后,根据主人要求确定“厝局”,定“分金字向”,即确定建筑中轴线与门的朝向,并向厝主解释利弊。跟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一样,需对基地的各项地理因素、气候条件、文脉等进行分析后,结合业主任务书,确定场地内人流组织和建筑平面及主入口。风水先生的这一项作用跟现代建筑的概念设计相当,但是两者有区别。由于现代建筑的材料和结构形式相对丰富,在建筑体型上,现代建筑能实现丰富的体型变化,而风水师只能通过不同的建筑群落组合来实现。确定好分金字向后,风水师的工作还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负责看时择日,即选定开工安门、升桁的时间;(2)负责“开门”,确定门的尺寸和规格;(3)负责“放水”,确定水沟走向、水口位置;(4)负责定“星头”,确定厝头用什么星头;(5)负责“入火”,即入宅的各项礼节。前四项工作完成之后,主人就要请出丈竿师傅,即营造活动的总负责人,主要负责指挥调度整个建造过程,确保过程有序进行。丈竿师傅要根据风水先生给出的分金字向,使用“压白尺法”的吉利尺寸,定出厝座各部位的尺寸,通常是将各部位尺寸标明在“丈竿”上。丈竿是建房子的基准尺,各分部分项工程根据丈竿尺寸来施工,这种方法俗称“丈竿法”。做好这些工作之后,就要开始仰仗石匠和泥瓦匠进行基础和墙体的建造,依靠大木作师傅进行木梁柱和屋架的搭建,再由小木作师傅对木作进行各种雕花装饰,制作家具等。如果梁柱有石雕装饰,则由石匠完成。最后锦工师傅会在各种装饰上描金贴彩。潮汕祠堂建筑,多采用抬梁式结构,只是局部的构件样式会有变化。营造根据各家要求及资金实力,选择的样式有所不同。在营造活动中,各工种有各自的要求和约定,通过师徒传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加以完善创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要求标准。特别是构造做法,大部分有固定的口诀。
潮汕祠堂建筑的装饰,有室外和室内两种。室外装饰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屋顶装饰,屋脊嵌瓷是潮汕地区建筑唯一的室外装饰。嵌瓷是用瓷片打碎后再进行组合成画,工艺精良,内涵丰富。室内装饰有石雕和木雕。祠堂精致程度越高,木雕和石雕的精细程度越高,数量越多。潮汕的金漆木雕与浙江东阳相当,但相比北方祠堂,则大气不足,精致有余。潮汕祠堂的建筑装饰的精美还得益于营造时采用“激励”机制进行“斗工”。营造时,主人一般请两班工匠,以中线为界,分两半,事先讲好所做的内容、形式和工艺方面的要求,互不窥视,完成后,进行品评,优胜者可得到“标尾”(额外赏金)。有时主人所付标尾价格高于原来工价。这种充满斗技斗艺的环境,激发了民间艺人的上进心,提高了技艺。这也催生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在一座统一的的建筑中,包含了一种内容和形式一样,而风格意趣表现不一,甚至大相径庭的手法,也使得不少精彩作品得以被创作出来。
图2 正厅平日布置
图3 正厅祭祀时布置
3.3 祠堂建筑内的文字装饰(牌匾,对联等)、陈设等,是祠堂的文化灵魂,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在祠堂建筑内,除了建筑上的装饰,各种陈设也是相当考究和精美的。其中的牌匾、对联、题词等等,皆是对建筑的一种补充和提升,为建筑注入文化灵魂。每一个牌匾和每一副对联、题词,都有它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依靠世人代代相传。对于中国人来说,精神的传承也很重要。澄海后溪陈氏建筑群(陈慈黉家族)名人书法,有清天津华世奎楷书,揭东尖山“实榆公祠”,四字为清状元秦轼所题牌匾(潮汕唯一状元题词)。各种名人题词,或者家族长老题词,皆是为了警策后人。
4.祠堂的人文价值及社会意义
4.1 聚族而居,传承中原文化
潮汕地区在古时候称为海滨邹鲁,先民由中原辗转而至,因而传承了许多中原文化。其中道家老子,儒家思想在潮汕地区的传承最为突出,是保留古代中华文化相对完整的一支,而祠堂则是潮汕人传承传统文化的场所。
4.2 承先启后,彰显宗族荣誉、地位,弘扬真善美
潮汕人讲究在祖宗面前,人人都是子孙,集中弘扬先德,美和善,以祖宗为榜样,振家声。祠堂是潮汕宗族活动的主要场所,国泰民安时建祠堂,是后世子孙为了感恩先辈的付出,同时为后代子孙树立正派的家风。清代朝廷封赏,唯一龙头屋脊在朝阳胪溪吴氏家庙。
4.3 祠堂祭祀,提高宗族凝聚力
除祖墓外,祠堂为最重要的纪念场所,是祖先安俀的地方,表达对先辈的尊重。潮汕人相信,祖先安稳,子孙平安。潮汕各宗族聚族而居,一个村落里居住着不同姓氏的家族,不同姓氏宗族之间的大事在祠堂决定,体现了各宗族间的互相尊重和友好沟通。祠堂建成后日常经费来源于祠堂所供奉牌位的租金及捐款、聚蒸金(神祖牌位租金)。捐款用于每年祭祖费用。牌位位置有规定收费(佃租),捐款没有规定。祭祖基金由宗族长者管。宗子:理事(长房最晚辈);宗长:长房最老辈,发号施令。祠堂祭祀,纪念祖先,团结现在,憧憬未来。修建祠堂为光宗耀祖之事,如经营现代企业,先简陋再精细化,通过历代子孙努力后再修缮,以表孝心。祠堂对于中华文化中的孝道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注释:
[1]潮汕话:建造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