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基础与专业课程融合实施研究
2020-01-16解锋刘峰王红霞刘涛
解锋 刘峰 王红霞 刘涛
摘 要:电子技术类课程衔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模块,是学生从理论思维模式转向工程思维模式的重要节点,是通信、导航、电子探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电子技术类课程与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融合实施是培养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重要措施。文章对电子信息类基础与专业课程融合实施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交叉融合、闭环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对培养电子信息类人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融合式教学;闭环培养;课堂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6-2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2-0080-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需求迫切,培养高素质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对促进社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传统电子技术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出现了“过渡区域”,如果不能将电子技术类课程与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有机融合,将会对人才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已经在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所体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教师如果要克服这个“过渡区域”,必须梳理“过渡区域”知识漏洞,充分利用当前先进教育科研理论、教学改革创新方法,构建基础与专业课程之间的高速通路,为学生在基础到专业课程的“过渡区域”上搭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传输通路,以满足学员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乃至以后工作实践的需求。
电子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必须紧扣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发展要求,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内容,研究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有效克服“过渡区域”,将电子技术类课程与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有机融合,从而有效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基础与专业课程融合实施的思路是将电子技术类专业基础课和后续专业课打通融合,重构教学内容体系,按人才能力素质培养规律与需要,建立系统性强、知识完备性好、层次分明、管理先进的大课程体系。“大课程”体系须建设合理的实施方案,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1][2]电子信息类基础与专业课程融合实施需要将两者有机融合,不能简单拼凑,甚至完全分割,要有交叉与反馈,实施方案如下图所示。
二、“基础侧”实施方案
“基础侧”主要包括模拟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等电子信息类基础课程,课程教学包括课堂实施、课下学习、实践环节三个环节。“基础侧”融合实施重点考虑将专业课程典型应用与案例融入电子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并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与实践。
(一)课堂实施
课堂实施阶段采用逐步推广、且受到广泛好评的BOPPPS模式与对分课堂模式,在BOPPPS模式“导入”阶段可以使用“专业侧”典型案例或者经典电路。在进行学习目标制定时将熟悉典型电路或者案例作为学习要求之一。例如,教师在教授“高频电子线路”与“雷达原理”一课时,可以将雷达应用作为BOPPPS导入的案例,将“理解雷达发射机工作原理”作为学习目标。在对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梳理教学内容框架,精讲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框架体系和基础知识有基本认知。其次,学生可以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并结合自身兴趣和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课后学习,以此更深入地学习和思考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经验。再次,学生可以将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新发现、新疑问带到课堂上,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内化。[3][4]
(二)课下学习
课下学习主要模式是学生自主学习,在此阶段,课堂知识点尤其是重难点的深度解析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其中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的主要特点:一是教学时间较短,容量较小,一节微课阐述一个知识点,可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获取知识;二是主题突出,内容精细,目标单一,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精简,一节微课只有一个突出的主题,在规定时间内能将该知识点用一个短短的视频阐释清楚;三是时空随意,使用方便,借助于网络平台,微课的观看和学习也不受时空的限制。
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作业测试等可以采用信息化平台“对分易”来实施。“对分易”教学平台是一款面向移動互联网的新一代教学平台,操作简单便捷、功能丰富,学生和教师在电脑端和手机端均可使用,[5]学习流程如下:
(1)建立认知。教师使用“对分易”的作业功能,然后在该平台上传作业和任务,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要求,巩固课堂知识内容。
(2)同化和顺应。通过应用“对分易”课程资源功能,教师可以上传精选的文章、视频、图片及PPT等资料为学生的课下学习提供针对性资源。
(3)教师反馈。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互动可以通过“对分易”绑定的微信功能实现。利用“对分易”这一功能,教师可以及时地点评和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4)全面讨论。利用“对分易”分组讨论功能,教师可以发起话题,围绕该话题组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也可以运用分组功能,对学生进行手动分组或随机分组,并组织小组讨论或小组辩论,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从而促进其内化知识。
(三)实践环节
实践是理论知识内化吸收的重要途径。在融合实施的教学模式中,实践环节可以通过专业课程典型电路模拟仿真或者典型电路实物实现的方式进行,具体选择哪一种模式需要参考实际电路情况和实验室客观情况而定。
三、“专业侧”实施方案
在基础与专业课程融合实施的教学模式中,“专业侧”教学必须融合“基础侧”知识点,并反馈“基础侧”教学情况,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牢固地内化吸收基础知识点,使用起来也更有针对性,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专业侧”学情情况反馈调整“基础侧”教学方法或者内容。
(一)专业课概述
在专业课开始的概述阶段,一般向学生介绍该专业课程知识点体系,让学生对该课程总体线索了然于胸,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将每个知识点细化,向学生介绍每个知识点的“基础侧”课程支撑内容,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点体系的认知。
(二)微课补充
前面一部分介绍了讲授专业课概述时使用“基础侧”知识点作为支撑。在需要细化讲授具体知识点前,教师可以制作“基础侧”知识点回顾与专业关联性介绍的视频,并采用微课的形式提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学,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专业知识点,这也是学生内化吸收与巩固“基础侧”知识点的过程。
(三)学情调查反馈
学情调查是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教师往往忽视或者不愿意花时间在这一方面。基础和专业课融合实施必须进行学情调查并且反馈至“基础侧”,这是融合实施的精髓所在。对“专业侧”进行学情调查,尤其是调查“基础侧”所授内容的情况,既可以改进“专业侧”教学的方法,使教师灵地运用微课补充“基础侧”薄弱知识点,又可以改进“基础侧”知识点体系,使知识体系能够满足“专业侧”的学习要求。
四、 结语
本文对电子信息类基础与专业课程融合实施进行研究,构建包含“基础侧”和“专业侧”的融合实施图谱。采用先进的BOPPPS模式与对分课堂模式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在课下学习中利用微课和“对分易”平台补充知识点,完成作业布置与提交,进行组内、组间讨论交流,促进知识点内化吸收;在实践环节融入“专业侧”内容开展实物制作或者电路仿真;在“专业侧”进行基础知识巩固知新;通过学情调查与反馈,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案。研究内容构建了电子信息类基础与专业课程融合实施的实践框架,部分细节内容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调整,实施方案还需要在不断探索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杨 喃.传媒学科与微课融合教学改革探索[J].新西部·理論版,2015(11):125-147.
[2]任照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8):151.
[3]靖小琴,呼赛平.BOPPPS 教学模式在“概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下旬刊),2017(11):102-104.
[4]杨 娇.BOPPPS 教学法在多级存储知识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19):228-229,232.
[5]车 乒,岳格妮,陈 琳.基于“对分易”教学平台的对分课堂知识内化过程实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4):174-175.